又一官员问道:“上师认为秦人会在何时侵袭吾国?”
摩叶上师思索了一番后,回道:“以秦人之强,目前未侵袭过来,只是因路途不易,短则三五年,长则十来年,等秦人有办法畅抵吾国时,便是其出兵之日。留给我等的时间只怕不多!”
又一官员道:“那在上师看来,要如何才能应对秦人?”
这个问题才是关键,摩叶上师等人在归来的途中,便已思考过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抵挡得住秦人。
他们所想出的答案是借鉴学习秦人的发展模式,如普及教育,使国内出现更多贤才,如提升工匠地位,让其等也能像秦人一样制作出各种奇妙之物,如停掉国内大规模的寺庙修建、神像制作,将人力和物力用于国家的发展上……
他们所想的很多,也很深入,但越想越发现难以做到,因为这等于是对孔雀国进行改造重塑。
可坐在王座上的那位阿育王孙,诸位王公,那些婆罗门的大祭祀们能够允许?便是此刻房内听他讲的众人,有多少会支持?
摩叶上师心中长叹一声,道:“要想应对秦人,就必须了解秦人,并学习秦人胜过我等之处,唯有如此,方有可能与秦人一较高下,在日后挡住其等侵袭!”
“其一,需像秦人那般重视贤才,秦国设‘咸阳大考’聚其国内众贤,选拔其中优者为官,使秦国上下官吏皆为贤士能人。”
“吾国之中也有许多贤才,然其等并不为官,也不为国竭智尽力,殊为可惜,当设法将其等选出,使之为吾国强盛出力。”
“除选拔贤才外,还要主动培养,要如秦人那般让更多人读书识字,如此才能出现更多可用之才。而在培养这些贤才之时,当像秦人一样使其等学习算学、格物。”
听到“格物”这个新鲜的词汇,一耽摩栗底官员道:“这‘格物’是何学问?为何要学?”
摩叶上师道:“据闻‘格物’一词源自儒家,被那位李念公子采用,如今已成秦国学子必学的一门学问。”
“‘格物’便是洞悉了解天地万物之理,像为何有风,为何会有雨,我太阳是日出时远,还是日中时远,我等脚下大地为方,还是为圆,可有尽头,这些皆为格物。”
听到这番话,房内众人既惊讶又好奇,他们偶尔无聊时也会想到这些问题,可都没想出啥结果,即便是佛陀、大雄这等圣贤,也没法对这些问题给出确切答案。
世上应当无人敢说确定知晓,可听摩叶上师之意,似乎秦人正在探究,还得到了一些成果,这怎能不让他们惊讶?
那问话的官员又道:“难道秦人对这些问题,已有确切答案?”
摩叶上师道:“似乎是有,但我所知也不多,只是和秦国百家学者交流辩论时,听其等谈到,像我等脚下天地,秦人认为我等是立在一颗大球之上。”
听到是立在一颗大球之上,当即便有人摇头,“一派胡言,我等怎可能立于一颗球上?若当真在一颗球上,我等必立于球的正上,若有在球的下方,岂不得掉出球去?”
摩叶上师道:“这,我也不知,那位秦国学者并未与我等深入讲说,只是在与我等交流时,随口相提。但秦人似乎认可这种说法。”
那摇头的人道:“此必是秦人故意诓骗上师,好乱上师之心!”
摩叶上师觉得那名秦人学者不是故意诓骗他,但他并未反驳这人的话,又道:“不管我等是否站于一颗球上,秦人极其看重算学、格物这两门学问,算学、格物对秦国强盛必定有重要之用。我等若想与秦国对抗,便不可不学!”
摩叶上师没说的是,秦国的算学、格物已发展起来,而他们才开始发展,要想赶得上秦国,谈何容易?
“师秦长技以制秦”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想要模仿学习秦国,可连秦国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都不清楚。
见没人提问,摩叶上师又道:“其二,需像秦人一样重视工匠,秦国能那般强大,正是因其重视工匠。秦国工匠待遇极好,因而其等愿意为秦国制作最精良的器物。工匠有时还能制作出许多以往未有之器,这也是秦国有诸多新式器物之因。”
这时,一贵族问道:“秦国许多器物不是那位李念公子制出?”
摩叶上师道:“那位李念公子确实制出了不少精妙的器物,但那位李念公子再有才智,也只是一人,其制出那些器物后,还得让其他工匠也会制作,才能在秦国普及。”
“像那火炮,虽是那位李念公子最先制出,可要靠他一人做出数十上百,得要多少功夫?定是有其余工匠与其一同制作。”
听摩叶上师又提到那位李念公子,一名耽摩栗底贵族感叹道:“那位李念公子为何不是吾国之人?”
不仅能治国理政,还能制作各种奇妙之物,这等当世大才要是他们孔雀国人,该有多好,那秦国对他们的威胁说不定能被轻松解决,甚至他们孔雀国反会成为秦国的威胁。
摩叶上师没回答这不切实际的话,“其三,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秦军之威天下无双,其等曾与其他国邦作战数百年,并将其他国邦军队尽数击败,足可见其等之威。”
“若秦军与吾国之军相遇,恕我直言,吾国之军必不能挡,何况秦军如今还有火炮这等利器。”
一名贵族道:“上师,象兵可能阻挡火炮?”
对啊,他们国内还有象兵,大象高大又皮糙肉厚,在战场上一旦冲锋起来,比战马可恐怖得多,几乎无物可阻,秦军那火炮能对付战马,未必能对付象兵。
但在众人的注视下,摩叶上师摇了摇头,“无法阻挡。象兵的确厉害,可火炮更利,火炮之下,人马俱碎,是我等亲眼所见。象确实比马更高大结实,却也无法抵挡火炮之威。”
火炮一炮下去,即使以大象的身板也不可能扛得。
“且火炮发威之时,声震如雷,我等当时便看到东胡诸多战马因此被惊,在战场上狂奔,不听骑士驾驭。象兵若遇秦人火炮,也定会被惊失控。”
这么说来,他们孔雀国真没法和秦军相抗,只要秦军到来,他们的军队必败。
这时,有人想到了一个问题:秦人的火炮如果真像摩叶上师所言那般恐怖,那他们拿什么与之对抗?
一人将这问题提了出来!
是啊,如果对付不了秦人那恐怖的火炮,那他们即使有所发展进步,也依旧会败给秦人,那发展和不发展,又有何区别?
摩叶上师道:“实不相瞒,我也不知该如何应对秦人火炮,火炮不仅威力大,且其所能攻到的距离比弓箭更远。要想对付火炮,兴许只有同样制出火炮。”
可无解的是,他们连火炮的原理都不清楚,又何谈制作?
他们倒是见过秦人火炮的外形,可内里结构,为何能发出如雷巨响,射出铁球,他们便完全不知。
也不知那位李念公子是怎么制作出来?
摩叶上师此刻也生出方才那名贵族的想法,要是秦国的那位李念公子是他们孔雀国人就好了。
摩叶上师宽慰众人道:“同样生而为人,既然那位李念公子能制出火炮,我等为何不能?”
但摩叶上师这句话并未让房内众人感到多少宽慰,人与人并不一样,就像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可出了几个阿育王、几个佛陀?
秦国那位李念公子能将火炮制出,不代表他们便能行,而不解决火炮这一问题,怎么算,他们都难胜过秦人。
第410章 秦人之心,昭然若揭
摩叶上师继续道:“其四,要将秦国的消息告知更多人,使更多人知晓秦人对吾国的威胁,好一同为应对秦人做准备。”
听到这个“其四”,一贵族皱眉道:“上师想让更多人知晓秦国之事,此意虽好,可太多人知,上师便不怕引发恐慌?反倒没法同心协力应对秦人。”
确实有这种可能,知道秦国的强大远胜他们孔雀国后,某些人不仅可能不会同心协力、共同应对秦国,反会感到悲观、绝望,甚至做出不利于他们孔雀国的事。
像有些人生出小心思:大秦那么强,我等即使团结一心也无法胜过,那还团结起来干嘛?不如学好大秦语,等日后大秦天兵到来,更方便向大秦投降。
甚至,为了在秦人到来后向秦人邀功,这些人不仅不会支持为对抗秦人做准备,反倒会有意破坏阻碍其他人为对抗做的准备。
等以后秦人到来,这些人会恬不知耻地跑到秦人面前:‘大秦的诸位老爷,您们是不知道啊,那些人狡诈得很,他们想制出一种和老爷们火炮相仿的兵器,幸亏给我们发现了,提前为老爷们解决了。大秦的诸位老爷,这边走,这里有条小道,可直通华氏城!’
面对强敌,众人不齐心协力想法应对,反而因为敌人太强而悲观绝望、分裂内讧,在古往今来都不少见,给强敌带路,自己不想办法对付强敌,反而要设法破坏其他人做准备的也大有人在。
摩叶上师叹了口气,道:“我等也早已想过此点,然而若不告知,其他人又如何知晓秦人之强,愿意为应对秦人而准备?便如诸位,若非我今日与诸位讲说,诸位可会重视秦国?只怕也不会将秦国当作回事,视之为威胁,更遑论为应对秦国而去准备。”
是啊,谁会吃饱了没事,为一个不太了解的国家去做准备,且这个国家在他们原来想法中还是一弱于他们的蛮夷小邦。
为了一个弱于自己的蛮夷小邦,开始进行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应对准备,那怎么可能?
摩叶上师有话没有说出:诸位当中有人听了秦国之强后,未必没有生出别的心思,只是诸位目前未表现出来。
听了摩叶上师之言,那贵族也叹道:“确如上师所言,告知难做,不告知亦难做。两难之选,只能取其中轻者!”
摩叶上师也道:“这便是秦人放我等返回国内之因,我等于国人讲说其等强大,可能惑乱人心,引发恐慌,可我等不讲说,国人无法知秦国之强,又怎会好生为应对秦国而做准备?”
“这也是我等认为秦人必定会侵袭吾国之因,其等于现在便已在为其等日后侵袭准备。借我等在国内传播其等之威,先乱吾国,使吾国人心不齐,无法上下一心抗秦。”
大秦也是想借他们让孔雀国更多人知道大秦,等到大秦日后过来时,孔雀国人对于大秦的到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原来是秦人过来了啊,秦国那么强,我们根本抵抗不了,不如投降吧?
这是给孔雀国人提前制造一个心理暗示:他们胜不了大秦,投降给强大的大秦,不丢人!
以此让他们在选择投降大秦、给大秦带路时,更加没有心理负担,反而觉得自己投降合情合理,是正确之选。
大秦强如怪物,拼尽全力也无法战胜,只得给大秦老爷们跪了,只要大秦老爷们不太过分,头上多个老爷,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
摩叶上师等人并未想到这点,只是认为秦人是想借他们之手先一步混乱孔雀国的人心。
“秦人此谋,唯一的破解之法是吾国人心不仅不乱,反而团结一致,使吾国强盛过秦国,等秦国到来,将之击败。”
然而,摩叶上师也知道这是件很难发生的事,要他们孔雀国强盛过秦国,希望渺茫。
这也是他最为气恼又无可奈何之事,秦人的谋略没有丝毫遮掩,可他们就是破解不了,仿佛秦人在嘲讽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谋划什么,但你们还得按照我们的谋划去做,你们也没法破解。
想到此处,摩叶上师心中也生出一种悲凉的情绪。
什么时候,他们孔雀国要被其他国家这般对待?
他们孔雀国已沦落到此了吗?
事实上,他们孔雀国虽有所衰颓,但也未沦落到任国所欺的地步,在遇到秦国前,他们还一度认为自己是当世顶尖强国,可惜这顶光环被秦国击碎。
“其五……”
摩叶上师说到“其五”时,停顿了下。
因为他接下来要说的这条不仅会得罪许多人,几乎不可能被通过。
“停掉国内的庙宇修建,将人力和物力集中起来用于国家发展上。吾国本富庶,可每年花费在庙宇修建的人力、物力太多,若能将这些人力、物力用于吾国发展,吾国必会更为强盛。”
“以我等之见,秦国之地实不如吾国,然秦国以贫于吾国之土,却发展至比吾国更强,正是因秦国之地虽贫,却能集中人力、物力发展,而吾国之地虽富,却无法集中人力、物力使国强盛。”
在阿育王时,全国各地兴建了八万多座佛舍利塔,现今这位阿育王孙即位后,也大肆修建耆那教寺庙,如今也修了上万座寺庙,制作了数万座神像,大量的人力、物力被这般浪费。
但摩叶上师知道这条必不可能被接受,即便这间房内的众人接受,华氏城的阿育王孙、那些信奉耆那教的王公也不会,他这条会动摇许多人的利益。
修建寺庙如此喜庆吉利之事,你说不修就不修?
什么,你说那秦人要来侵袭,不能将人力、物力再白费在修建寺庙上,要用于更关键之处?
岂有此理,为圣贤修建寺庙,为他们塑造神像,那是白费人力、物力?
那秦国诸事,该不会是你们编出的谎话吧?
而且,就算你们所言为真,那更加要修寺庙,还得大修特修,才更好得圣贤护佑,阻挡秦人侵袭。
如今可不是他们佛教势大之时,而是耆那教崛起壮大的时代,即使在他的言说下,佛教不修建寺庙,可耆那教哪会听他这个异教徒的?
何况佛教也不是由他说了算,修建寺庙牵涉的利益巨大,便是佛教内部,也必不会同意。
摩叶上师自然知道这些,可秦国的威胁就摆在那,孔雀国若不能集中力量发展,必无法与秦国对抗。
房内,一名僧侣对摩叶上师道:“摩叶师兄,此话,你与我等说便可,万莫说与他人,更莫要在华氏城内言说。”
对这话,摩叶上师没有回答,但房内众人都知道摩叶上师其志已定,到了华氏城后,他一定会对阿育王孙和诸位王公言说这条。
摩叶上师又道:“其六,当与周围国邦交好,使其等为吾国所用,就如秦国那般,让百越人、匈奴人、乌孙人为其等做事。”
这点也不好做到,倒不是孔雀国对其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弱,实际上,孔雀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不差,可孔雀国选错了路子,他们主要是向周边的国邦和部族传教。
传教属于文化的一种,这要是能用好,也能对孔雀国很有用处,然而孔雀国的宗教都是什么德行,婆罗门教搞种姓制度,佛教、耆那教讲究非暴力、不杀生。
这样遭受孔雀国传教影响的国邦部族,可想而知会变成什么形状,想让他们帮孔雀国做事,挡大秦的子弹,想都别想。
这倒给了大秦好处,经受过孔雀国传教后的国邦部族,性情都会变得相对较为温驯,更有利于大秦到来后,对他们进行管理。
摩叶上师继续道:“像秦国此番灭东胡国、月氏国,粮草全由匈奴人和乌孙人负责,其等还要一同出兵跟随秦军。若秦国要对另一国发起战争,匈奴人、乌孙人也必会与秦人一同出兵。此便是秦国以匈奴人、乌孙人为其所用,吾国亦可仿效。”
“秦国若有意与某国交好,会与此国互派使者常驻,秦人称之为‘设使馆,派遣常驻大使’,匈奴人、百越人,以及后来的乌孙人都和秦国互派了使者常驻。”
一名耽摩栗底官员听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什么,沉声道:“秦人上次虽派使者过来,但并未要求设使馆,派使者常驻,说明秦人在那时便没想要和吾国真正交好。”
其他人听到这番话也恍然大悟,原来从那时起,秦人便已经在打他们的主意,只是他们不知道,还热情接待了那些秦人。
一想到那些秦人被他们热情招待,秦人想要他们的特产,也迅速给秦人找来,房内众人便生出一股怒气:秦人,真该死啊,我们热情招待你们,你们却对我们心怀不轨。
这些人显然是忘了,他们之所以热情招待姚直等人,是因为姚直他们送的礼物让他们很满意,且他们也想给秦人一点小小的孔雀国震撼,让秦人开开眼,见识见识什么叫文明上国!
他们更多是为了向秦人炫耀他们的富庶强大:看我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你们秦国远不及也!有啥你们国家没有的,只管问我们要就行,我们天朝上国,不差这点。
摩叶上师道:“东胡国、月氏国便未和秦国互派使者,此后,东胡国、月氏国被秦人所灭。”
秦人也没和他们互派使者常驻,这不正表明在秦人的想法中,他们和东胡国、月氏国一样,也是要被灭掉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