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24节

  然而,李念的回答却是:“的确是被其子所杀,也确实与其和儿媳私通有点关联,但不是因自己的妻被朱温淫辱生恨而将其杀之。”

  “朱温的那些儿子,对于自己父亲淫乱他们妻不仅不感到羞耻,反而利用妻子去博取朱温欢心,好争夺储位!”

  这一家子恐怕不知道“廉耻”二字怎么写,朱温淫乱儿媳已经够离谱,没想到其子也不遑多让,不愧是一家人。

  王绾作出评价:“开国之君如此淫乱荒唐,这后梁国祚必不长久!”

  李念笑道:“后梁国祚的确不长。朱温不仅淫乱自家亲子的妻,养子的妻女也不放过,他有一叫‘朱友文’的义子,朱友文的妻王氏长相很美,朱温尤其宠爱,便时常想立朱友文为太子。”

  冯去疾摇头道:“毫无礼法规矩,想到一出便是一出,这国祚又岂能长久?”

  李念道:“朱温不仅有这想法,还在病重时,特意给朱友文铺路。依照史载,朱温决定传位于朱友文,并不是单单因为朱友文之妻王氏长相美,也是他觉得长子早亡,其他几个儿子不成气候,若真传位给他们,他的大梁必会败亡。”

  蒙恬道:“可朱友文只是他养子,非其亲子,朱温传位给朱友文,其亲子必不甘心,待其死后,定会生乱,反会使梁国分裂,衰亡更快。除非朱温在离世前,将所有亲子尽数诛灭!”

  依照朱温当时的情况,他想传位给朱友文保一保后梁国祚,只有这一个办法,否则待他死后,朱友文的皇位肯定坐不稳。

  “朱温谋事如果更机密一些,也许真能将皇位传到朱友文手里,至于朱友文能不能坐稳帝位,那又是另一回事。然而,坏就坏在谋事不秘,事给泄露了出去,让其子朱友知道。”

  讲说到这,李念脸上浮现起笑容,历史就是有意思,只有时间足够长,什么奇葩的事都能找出来。

  “而朱友会得知,正是因为朱温乱伦荒淫,他在将传国玉玺交给王氏之时,朱友之妻张氏也在朱温身边服侍。”

  “得知朱温想传位给朱友文后,张氏自然将此事告诉了其夫朱友。夫妻俩苦了一场后,朱友决定抢在朱温之前先动手。”

  “朱友当时的想法估计是,我是你亲子,我的妻也服侍了你,可你却因为朱友文的妻更美,便想传位给朱友文这个外人。朱友当然不甘心,要真让朱温把皇位传给了朱友文,那他岂不是白当了这么多年朱温的儿子,妻子不是白服侍了朱温?”

  “在得到张氏报信后,朱友赶紧联络禁军,夜三鼓时,斩关入万春门,杀到朱温寝宫,朱温惶骇起呼:‘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之,逆贼忍杀父乎!’”

  “朱友给出的回答当然是‘忍!’,朱友的亲吏冯廷谔以剑刺杀朱温,朱温也绕柱而走……”

  冯劫笑道:“昔年,朱温使人杀唐昭帝李晔,李晔也曾绕柱而走,现今朱温自己也绕柱而走,还是为其子所逼。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历史在此又完成了一次巧妙的闭环,曾经如何弑杀他人,今日也如何为他人所杀。

  李念道:“此时的朱温已年过六十,又生病,身体大不如前,与冯廷谔绕柱不久,朱温疲惫,扑倒在床上,冯廷谔用剑刺穿其腹,肠胃皆流。”

  当年,李晔倒在地上,昭仪李渐荣为保护李晔,扑到李晔身上,被一同刺死,今日朱温也被人刺穿身体。

  “大唐的送葬者,五代十国的开创者朱温至此谢幕,其享年六十一岁,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朱温建立的梁只持续了十六年,便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

  这朱温跟董卓、曹操还真有些像,都好色,但阿瞒喜欢的是人妻,不喜欢儿媳,也没淫辱部下妻女的恶习。

  “相比于朱温的结局,李克用的结局并无太多波澜,其死在朱温之前,在后梁开平二年便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李克用并没有建立后唐,后唐是其子李存勖所立。”

  “至于李茂贞,他活得比朱温、李克用都久,但其成就不如两人,在后唐灭掉后梁后不久,李茂贞便向李存勖上表称臣,因为都曾效命于大唐,且双方间矛盾不深。”

  “李存勖仍让李茂贞沿任旧职,封其为秦王,随后李茂贞便离世,终年六十九岁。”

  “朱温、李克用、李茂贞这三人都是在唐末崛起,也在唐末各干出一番功业,相比朱温,李克用、李茂贞对大唐的观感应更复杂,两人虽与唐廷有矛盾冲突,但并未想要亡灭大唐。”

  听完三人的结局,看到李念脸上的倦色,始皇道:“时日已晚,今日便讲到此处,诸卿各自回去歇息!”

  听到始皇的话,李念等起身向始皇行礼告退,一同走到章台宫外,众人将要分开,王贲看向李念,行礼道:“能有公子,实乃大秦之幸!”

  ‘大秦是幸运了,可我就倒霉了,穿越到这个时代,连厕纸、马桶都要自己安排……’

  李念还礼道:“将军过誉,李某不过是一常人,能得陛下与诸公赏识,是李某之幸才是!此番得胜,大秦将开启一个的新时代,愿与诸公共勉。”

  听闻后一句句,王贲等神情一肃,齐齐行礼:“愿与公子共勉!”

  今日凯旋典仪,王贲、蒙恬得胜归来,咸阳城中有许多人未眠,大秦百姓是因欣喜兴奋而难入眠,可有些人却因大秦彰显出的强大而寝食难安。

  咸阳四海阁,大秦现专门接待外宾之处,其本不叫这名,是李念改名而成。

  今晚,许多人正聚在阁内某个房间,有耽摩栗底僧侣,也有孔雀国王派来的使者。

  因为彼此到大秦的目的不同,这两拨人在到大秦后,即使偶尔遇到,也不会聚在一起,今晚却一反常态。

  一群人在房内围坐了好几圈,处在最内圈的孔雀国大使看向与他面对面的摩叶上师,道:“大秦之强,我等皆已知晓!关键不在大秦之强,而在于大秦可能对吾国不利,诸位虽信仰佛陀,却也是孔雀国人,今孔雀国将有大祸,望诸位能与我等同心协力,为国解忧。”

  即使信仰的宗教思想不同,可大家都是孔雀国人,现在孔雀国有危机,要想办法先对外。

  摩叶上师肃然回道:“大使尽管放心,我等虽为我佛弟子,却也是孔雀国之民。大使想要我等如何去做?”

  原以为这里是传教沃土,新的信佛之地,可来了后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啥传教沃土,反而是传教的坟墓,一来就被看管起来,根本没机会传教,即使被放出,也是被带去随军观战。

  想到这些,摩叶上师叹了口气,又道:“大秦防我等如防毒蛇,只怕做不了太多。”

  孔雀国大使摇头道:“并非让诸位去行冒险之事,以秦人对我等的看防,即使想做,也不可能成功!”

  “秦人让我等随军观战,观看那凯旋大典,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向我等彰显其等强大!秦人为何要向我等彰显其等之强?”

  孔雀国大使看向其他人,但无人回答,并非不知道,而是不愿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早就已经思考出来。

  “不出意外,再过不久,秦人便会放我等归去,这不是秦人好心,而是其等于吾国满怀恶意。秦人是要让我们将其等强大传回国内,为其宣扬,好以此惑乱人心,让国人害怕他们、畏惧他们,好为其等日后入侵吾国提前作备。”

  “若不传回,国人不知秦人之强,不会生害怕畏惧之心,然也不会对秦人警惕防范,当秦人大军至,我等将成国之罪人。若传回,依旧会中秦人之谋……”

  这便是秦人的险恶用心,他们什么都明白,却没办法破解,传回与不传回,难以抉择。

  “此谋唯一破解之法:知秦之强,吾国比之更强!”

  此话一出,房内更加沉默,无人接话。

  这个破解之法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没人觉得他们孔雀国能超过秦国,变得比秦人更强。

  不说那恐怖的火炮,单说秦人在行军时的表现,他们孔雀国军队便难以做到。

  战场相遇,他们孔雀国军队必会被秦军轻松击溃,即使月护王复生、阿育王再现也没用,那两位王也不可能是秦人之敌。

  若秦人动用那火炮,他们的军队会溃败得更快,而他们连火炮是何原理都不知,想仿造也仿不了,秦人也不可能让他们学到这种技术。

  而且,就算他们侥幸偷学到,秦人还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强,就像这座城池,他们初到时是一景象,他们随军观战时又是一景象。

  在心里一番比较后,他们悲哀地发现,他们孔雀国从各个方面都不如秦人,原以为秦是蛮夷小国,现今却知蛮夷小邦实为己。

  听闻当年征伐到他们那的那位西方大帝曾想再往东征,最终未能成行,现在想想,倘若那位大帝真翻山越岭到了东方,也会被那时的秦给暴揍。幸亏那位大帝没能去,才保住了一世英名!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秦人与他们相隔甚远,往来不易,秦人暂时无法攻打到他们孔雀国。

  可那是现在,谁能说得准以后,指不定哪天秦人就会突然从某个地方出现在他们孔雀国中,一路过关斩将,将他们亡国。

  他们所忧者正是此事!

  摩叶上师问道:“大使既都知晓,又要我等做何事?”

  孔雀国大使正色道:“在返回国内后,请诸位与我等同去华氏城面见王上,向王上及诸位王公陈说秦人之强!”

  摩叶上师顿时明白了孔雀国大使的用意。

  孔雀国大使等人回去向国王陈说秦人强大后,国王和满朝诸公只怕不太会信秦比孔雀国更强,就像他们之前一样。

  世上怎么可能有比他们孔雀国还强盛文明的国?即便是西方那些国家,也已经不如他们孔雀国,东方怎可能会有?

  定是这些人出使不力,因而故意编造谎话。

  而他们是和国王不太对付的异教徒,由他们来证实,反而更容易让王公大臣们相信。

  国王和满朝诸公相信秦强于他们孔雀国后,必会警醒,从而集中力量为应对秦人做准备。

  摩叶上师看了眼孔雀国大使,问道:“若王上与诸公仍不愿信,又如何?”

  孔雀国大使也叹道:“如仍不愿信,说明吾国当有此灾劫,已非人力可变,也非我等之过。”

  摩叶上师点头道:“既如此,便依大使之言,我等将与诸位一同回返国内,向王上呈报。”

  听到摩叶上师答应,孔雀国大使向其行了一大礼:“谢上师!”

第402章 大秦可在强盛而亡,不可在懦弱中死!

  凯旋典仪两天后,又是一个大朝会的日子,众臣陆续从外进入章台宫,看到在殿内的李念,心里都不由更认真严肃。

  这位很少参与朝会,但如果某次朝会出现了这位,说明这次朝会将十分重要,将作出影响大秦发展的重大决定。

  今日这位出现在这,应当还是为大秦击败东胡、月氏一事,只是不知这位又会有何惊人妙论,会给大秦献上何等神奇之策?

  这位不仅能制作出那种种奇妙之物,还会治国理政,大秦过去一年发生的诸多改变都和这位密切相关。

  许多东西是他们以往想也未曾想过,而这位不仅能提出,还将之化为实际,像咸阳大考、大秦国际学院、与他国互设使馆……

  也因为这位,他们发现原来世界有这么大,原来国家还可以这样治理,原来想要控制外邦并不一定要靠出兵。

  真不知这位如此年轻,为何这般见多识广,能想到那么多匪夷所思之物,人与人相比,差距着实很大。

  这位带给大秦的那些改变,他们自然能感受得出来,大秦正在踏上一条不在他们原本所想的道路,但这条路在目前看来很好,不是一点好,而是非常好。

  与原本大秦所行走的道路相比,如今这条道路更加有生机活力,大秦仿佛回到了年青之时,散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抽枝长干,向更高更粗更茂生长。

  彼时春光正好,勃勃生机、万物竞发,虽天下还有残破凄凉,但一切必将会向新向好发展,透过大秦重新焕发出的生机,能看到一个更强大繁荣的大秦。

  今后的大秦会比昔日的大秦更加强大,将会出现一个超越他们以往所想的强秦,而这些都是因为这名年轻人。

  对李念,众臣如今的观感多是佩服,少有大臣想和李念竞逐,能与这位生于一个时代,既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

  不幸在于这位的才能远超他们,他们不可能凭借才能取代其在陛下那的地位,也即是这位成为了他们的上限,他们再如何优秀,也难将之超过。

  这位如一轮大日凌空,而是他们是天空中的星,虽也会发光,可光芒却会被这位所掩盖,与这位生于一个时代,历史留名时,注定会暗淡些许。

  幸运在于和这位生于一个时代,他们将作为见证者,见证一位堪比诸子的人物,且还能和其一道将大秦治理至强盛。

  如今的大秦众臣中,许多大臣都想看一看大秦究竟会走向何方,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会在日后成为怎样的一个国。

  众多大臣都向李念颔首致意,李念一一微笑回应,这也是诸多大臣对这位观感很好的原因之一,这位很有礼貌,哪怕官职不高,其也会礼貌相待。

  待该到的朝臣都到来,随着一声“陛下到!”,众臣集体起立,只见始皇从侧殿走入,左手把着佩剑,一步步走向他的龙椅。

  当始皇帝在龙椅坐下,大秦众文武齐齐向始皇行礼:“拜见陛下!”

  没有跪拜磕头之礼,也没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些话,只有比较简单朴素的礼仪。

  始皇点头道:“众卿有礼,请入座!”

  一年多前,大秦众臣参加朝会还要站着,现在却有座位,舒适度一下便上来了。

  始皇今天的心情显然不错,笑道:“看到李念到此,众卿心中应已在想今日朝会是否又有要事发生?朕也不瞒众卿,确实是有!”

  “大秦得胜,东胡、月氏已败,然这并非事已结束,反而是从现在起,大秦才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始皇的声音回响在宫殿之内,众臣都认真听着,哪怕是已经知道始皇今日要做什么的王绾、王翦等。

  “捷报传回时,李斯便讲过此战得胜对大秦之影响,以及大秦须做哪些改变。朕手中有一份对此战胜后的谏言,今日便分与众卿,众卿且先看过。”

  随着始皇的话,一名名内侍进殿,将早已备好的一份份文件呈送诸位大臣手里,文件是以纸质,好几十页,若在过去用竹简记载,恐怕得一车。

  众臣翻看起文件,整个大殿内都是纸张被翻动的声音,这文件是李念、始皇、王绾等共同制成。

  李念虽提出了诸多想法,但有些不符合大秦的实际,且李念还老是用后世的例子举例,这些会透露李念来自后世的部分也必须得删除,还有对外邦不太友好的那些话语,也得修去,重新进行修订为符合大秦的版本。

  虽然作为这份文件的起草者,主要创作者,对文件中的内容早已尽知,但李念还是将他手里的文件打开,翻阅起来。

  只是他一边翻阅,一边观察其他大臣神色,众臣神色不一,有的皱眉沉思,有的先疑惑不解,后明白过来,又面带惊叹,似是为文件中所述谋划惊异……

  李斯翻看文件后,心里却叹了口气,‘李念公子之才远在我之上,我虽已看出此胜后,大秦将会变化,提前便在谋划,可我之所思与李念公子相比,差之远矣。’

  这份文件中的某些谏言,他也想到过,可相比于他的,文件中的谏言要更加详实周到,他想到的,里面想到了,他没想到的,里面也想到了,思虑比其深,谋划比其全。

  李斯甚至生出了一种“既生李斯,何生李念”的念头,但这念头马上被其消去,他已年过六十,而李念才二十多,根本不是一辈人。

  过了会儿,觉得众臣看得差不多了,始皇的声音再度响起,“众卿可都看完?有何想法?”

  李斯第一个道:“此书将大秦此战胜后将面临的机遇及困难尽皆言说,谏言详实,解析周全。书中之言甚对,此战胜后才是真正的开始,而非一战得胜便已终。大秦当抓此机遇,从地方大国一跃而为国际性大国。”

首节上一节224/2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