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望这等世家豪门虽经太宗、高宗、武后打压过,但影响力仍不可小觑。这等出身的王维在当时的大唐,到大多地方,都会被奉为座上宾。这也是他在长安被叛军俘虏后,安禄山不将之杀死,反而要派人将他迎接到洛阳,强迫他当官的主要原因。”
蒙恬笑道:“安禄山当时肯定想着,好不容易抓住王维这等又有名又有出身的世家子,定要好好利用一番。他不仅不会杀王维,反要让王维好生活着,以此让大唐的世家豪门看到他的态度。”
李念道:“上元二年,春,王维请求削去自己的全部官职,回归田园,五月,进上谢恩状,七月,安然离世,享年六十一岁。”
“诗仙、诗圣、诗佛,这三位在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都曾见过盛唐鼎盛时的荣光,也看过盛唐大厦倾覆的惨像,都曾遭受安史之乱影响。”
“说来,安史之乱和大唐太宗也有一些关系,因为安史之乱的叛军中,除了反叛的唐军外,还有不少异族之兵……”
始皇稍微一想,便回想起李念在之前提过这件事,他道:“这些异族是在大唐太宗时被迁入大唐境内?”
李念点头:“正是!唐贞观三年以室韦、契丹部落置,侨治营州境内,而安史之乱中随安禄山反叛的便有契丹、室韦!”
“虽说并非所有异族都会反叛,甚至有不少异族相当忠于大唐,其族人还成为大唐的梁柱,为大唐所用,如高仙芝、李光弼、哥舒翰、阿史那.社尔等,高仙芝是高句丽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哥舒翰和阿史那.社尔是突厥人,但我大秦还是应当以大唐为鉴!”
“在对异族之策上,绝不可疏忽大意,否则安史之乱未必不会在大秦发生。臣从来不认为要将异族斩尽杀绝,这种事不可做,也做不到,但凡是在我大秦境内的异族,必须遵大秦之法,守大秦之律,绝不可任其自治,想如何作为便如何作为。”
“让其等仍保留原本之风俗习惯,由其等自主而治,那其等始终会记得其等异族身份,而非我大秦子民。在大秦强盛时,其等会安分守己,颂大秦之威,可一旦为其等找到时机,便会狠狠扑咬大秦!”
“昔日汉时也曾发生过此类状况,将乌桓、匈奴、羌迁入汉地,可在汉末动乱时,也曾为祸过大汉,只是大汉虽乱,却依旧够强,将之又给击败。臣对异族只有一个想法:不必灭尽其族,但必要磨消其等习俗文化,使之真正化为大秦之民,而非身在大秦心怀异!”
始皇等人都认真听着李念之言,始皇郑重表态道:“至少在朕这一世,大秦必不会蹈唐之覆辙。”
听到始皇的保证后,李念道:“大唐的异族政策,不仅仅影响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乃至唐后的朝代也为其影响。记得臣以前讲过北宋时有国名‘辽’,其便是契丹人所建。”
“当然,对异族的治理,亦不可太严,不将其当人看待!大唐会让某些异族发生叛乱,有时也是对异族逼迫过甚。须张弛有度,让异族认同大秦,从而视己为秦人!”
“其实,大秦周边的异族,诸多都是华夏血脉,只是其等已不记得自身来于何方,大秦如今为华夏正朔,当有义务使其等想起。”
这是给大秦一个针对周边异族的理由,大家都是华夏一家人,如今大秦作为华夏大家庭的长兄,有责任和义务让其他兄弟姐妹回想起祖宗,加入到大家庭中来。
李念不是第一次强调异族的危害,始皇等都明白李念这小子是担忧大秦不吸取教训,所以屡次向他们提起,使他们能牢记。
“安史之乱使得大唐从盛世转衰,让大唐民生凋敝,开元盛世所积累下的财富尽丧,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且节度使权力大涨,虽有郭子仪这等忠臣,可有多少节度使是郭子仪?”
“大唐的潘镇割据局面已渐形成,大唐朝廷对地方的管辖被严重削弱。同时,为平定叛乱从西域和边疆抽调兵力,也让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下滑,边疆产生危机。再者便是安史之乱让佛教趁机复兴!”
“佛教会复兴可以预见,但在乱世时,某些宗教会发展得更为迅猛,安史之乱加速了佛教复兴。大唐后期存在大量佛教寺院,其等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大量的人为逃避赋税徭役成为僧尼。”
“于是,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下令废佛,清查天下寺院,没收良田数十万顷,奴婢十五万人,迫令还俗的僧尼达二十六万,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万以上。这也被佛门称为‘会昌法难’!”
“但李炎在会昌六年便离世,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又下令复兴佛教。大唐虽尊奉老子李耳为祖,立道为国教,然佛教对大唐也影响颇深,尤其在武媚之后,像肃宗李亨、德宗李适、宪宗李纯都信奉佛教,诗佛王维亦是举家皆信。”
李念又开始给佛教上眼药,但听到佛教对大唐影响这般深,确实加重了始皇等对佛教的警惕,这等宗教还是不要传入大秦的好,当使其传往他国!
“安史之乱虽让大唐转衰,但大唐依旧持续了一百四十多年,只是没有再如太宗、前半生玄宗那样的皇帝,能让大唐再度复兴。”
“虽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但都没能挽回大唐颓势,只能算得上小兴,而非大治。唐宣宗李忱号称‘小太宗’,也终归只是号称,且只是‘小太宗’,非真太宗。”
“后期的大唐问题很多,藩镇割据为其一,藩镇权力太大,中央朝廷难以管控。宦官乱政为其一,元和十五年,宦官王守澄与陈弘志合谋杀害唐宪宗,自此后,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六位皇帝皆由宦官拥立,某些皇帝的性命甚至都被宦官掌握。”
王绾评价道:“帝王之性命都被宦官掌控于手,可见大唐宦官权势之大,若其胡作非为,又会致多大祸害。”
李念笑道:“宦官的权势变大,和玄宗有些关系,贞观时,太宗定制,宦官职位不可过三品,也即宦官之职四品到顶,不可再升。”
“可玄宗认为自己功业伟大,十分的自信,对宦官的危害不以为意,认为就算宦官有点危害,也在他的掌控中,翻不出风浪。于是,他破坏了太宗定下的规矩,任命宦官担任三品将军,代替他到各地巡查,甚至监军!”
听到“监军”二字,始皇等瞬间想到了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位大唐名将就是被那个叫“边令诚”的监军害死。
“掌握了这等权力,各方官员自然对宦官奉承百般讨好,宦官的权势也由此迅速膨胀。其实,玄宗会打破太宗定下的规矩,不仅是他自信,还有一原因是高力士。”
“高力士也是宦官,在玄宗还未即位时便侍奉玄宗左右,深得玄宗信任,高力士也没辜负玄宗的信任,可谓君臣相得,玄宗自然生出了拔升高力士权势的想法,然而不是所有宦官都是高力士。”
又是玄宗造出来的孽,设立节度使还可说是在当时情况下,一种较为不错的选择,但这提升宦官的地位,就很难评说。
当时的玄宗又不是非得依靠宦官才能行使帝王大权,在安史之乱发生前,他都是一等一的实权帝王,麾下并非无人可用。
“朝中大臣的朋党之争也为其一,最著名的便是‘牛李党争’,所谓‘牛李党争’便是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首的李党所展开的党争,双方的争斗从唐宪宗时开始,到唐宣宗时才结束,持续了近四十年。”
始皇道:“相争近四十年,于一人而言便是半生岁月,于一国也是一段较长时光。不将精力用于国家强盛,却用于争权夺势,党同伐异,消耗国家进步之潜力,徒耗国家强盛之时机!当诛!”
要是有人敢在他眼皮底下,搞这些玩意儿耗费大秦四十年的发展时光,他一定会下令将这些人处以极刑!
李念道:“党争难以禁绝,但要控制好度,不可使之损耗国家元气,阻碍国家进步。‘牛李党争’便失了度,其等之争已发展到即便损害国家之利也要胜过对方,即是‘我可以不赢,但你一定要输’。”
“所造成的后果自然严重,让本就权威已损的朝廷再次失威,让各地藩镇崛起更快,朝廷的政令也因两党之争而变得混乱无序,昨日是牛党把控朝堂,制定政令,明日到李党执政时,又推翻牛党之政。”
“如此一来,朝廷的政令朝令而夕改,如何能有威信?且官员要想升迁,也得择一党攀附,若不攀附,必难得升,而一旦攀附,便要与另一党相争,有多官员能安心做事?”
王绾等郑重地点了点头,这种党争发展到最后,不会再管谁对谁错,而是只要你提出,那我就反对,而你反对,我就支持,让整个朝廷大乱,祸害连累到国家。
李念接着道:“大秦未来也必然会有人抱团成群,产生争斗,但必须划好底线,限制好度,不可使之逾越。”
听了李念这话,王翦等人在心中腹诽,哪是以后才有人抱团成群啊,如今一样有,不说其他人,像此刻在殿内的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派系团体,也就你小子好像没啥团体。
不,这小子是有派系团体的,甚至比他们的更大,其手下的那些工匠、方士、百家学者,都可算作属于这小子一派,只是这小子不常上朝,也不参与朝堂中的各势力争斗。
不过,也没人吃饱了撑的去招惹这小子,都知道陛下信任器重这小子,凡脑子清醒的人,都不愿去惹他。
李念不知道王翦等人想法,又道:“后期的大唐在各种因素下,朝政混乱,吏治极为腐败,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大唐的万千百姓。”
“社会动荡不安,税赋沉重,让大唐百姓的生活过得越发穷苦,许多人不得已成为流民。即便没有王仙芝、黄巢等发起起义,也会又其他人将大唐拖入毁灭。而黄巢会起义……”
李念道:“这和当时世家权贵依旧当道及政治腐败有关,世家豪族虽历经打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唐的上升渠道基本为这些人所把控,他们想要什么人当官,那才能当,否则即便才高十二斗,天下倒欠两斗的大才,他们说不能当,那也当不了!”
“这也是世家豪族和公卿权贵的主要危害,居庙堂之高后,断其他人攀登晋升之路。大唐的科举虽已较隋时有所改变,考核的科目变多,录取的人数变多,但依旧受考生的出身背景影响。”
“就算出身差点,也需要一位有来头的推荐人,如某位重臣、公主、王爷,而这些,黄巢都没有!”
“黄巢,曹州冤句人,家里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这种家世虽能让黄巢衣食无忧,但和那些公卿世家相比,上不得一点台面!”
你一臭卖私盐的,什么档次,也能和咱五姓七望、天潢贵胄相比?
给咱舔靴,都嫌你口水脏!
第397章 考不进长安,那便杀进!(大唐历史)
“黄巢家境富足,其本人也较聪慧,五岁便可对诗,且其善于剑术,马术和箭法也不错,可谓文武双全。”
“黄巢的‘文武双全’可不是略通文武,而是有真材实料,他在武举考试中得了第一,也即是单论武,完全能做武状元。但黄巢有两大缺点,一、出身背景不够;二、形貌不太好!”
“长大后的黄巢几次参加科举,每次都满怀期望,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哪怕他在武举中得了第一,也因为长得丑给刷了下来。”
蒙恬道:“这大唐科举是挑选有才之士,还是挑选美男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挑选俊美的有才之士,在有才的人中选择俊美者,在俊美的人中选择有才者,在很多朝代都存在这种状况。
王翦笑道:“看似是两大缺点,实则是一个,黄巢出身背景不够。若其出身自那五姓七望,纵使形貌丑陋,也会被认为长相奇伟,有异人之状,如何会被黜落?”
李念笑道:“老将军所言极是,在后世也是如此,只要出身和钱财足够,纵使形貌差些,也会被人认为那是有特点。连续几次科举失利,黄巢已然明白科举这条路不是他能走得通的。”
“这条路看起来像是光明正大地敞开着,对所有有才之士开放,实则门后写着‘出身低微莫入斯门’、‘背景不深赶紧滚出’,横批‘丑拒’!这门是专为那些世家豪族、天潢贵胄所开,哪有黄巢这等人的一席之地。”
“黄巢看破了真相后,不再继续参加科举,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便离开了长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从质量上算不得多上乘,可气势十足,尤其会让人感到其中有一股凛冽的杀意,仿佛是黄巢在离开长安前,特意冷酷地回首看长安:今日你等让我科举不第,只能灰溜溜离去,来日我会亲自杀回,夺还一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黄巢丑,来日还长着呢!
“离开长安后,黄巢回到家乡,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贩卖私盐者多为亡命之徒,黄巢能成为其等首领,足可见其能力!但在此时,黄巢并未立即起义,有一位王仙芝的私盐贩子还在其前。”
“每逢王朝末年,常会天灾频发,大唐亦不例外,自咸通末年始,大唐各地频发水旱灾害,加之政治腐败、税赋沉重,大唐的百姓也跟其他王朝末年时没有区别,很难活得下去。”
“人们当然不甘心就这么去死,他们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当到达临界,他们会做出一个选择:揭竿而起!”
“唐僖宗乾符二年,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人聚数千之众,于濮阳揭竿而起,攻城掠邑,陷曹、濮及郓州等地!”
李念讲到此,补了一句:“对于王仙芝起义的地点,也有史书记载其是在长垣起义。王仙芝起义后,黄巢觉得时机已到,很快也发动起义响应。”
“四方苦大唐久矣的百姓,争先投奔义军,仅数月,义军的人数便发展到了数万,攻掠十余个州。大唐朝廷虽政治腐败黑暗,反应迟钝,但对义军自然也不可能视而不见,尤其是义军乱窜,会威胁到一些节度使管控之地,有些节度使还将义军当作了可获取的功劳。”
“于是,大唐官兵开始平定义军。乾符三年七月,宋威大败王仙芝,宋威上奏王仙芝已死,擅自带兵马返回青州,大唐君臣皆向宋威恭贺,但过了几日,有州县上奏义军并未被消灭,还在。”
“唐廷又急忙给已经回家的士卒下令,让其等再次去平定义军,可士皆忿,思乱。反而是王仙芝、黄巢等人,趁着这点时间休整,并利用唐军不愿战的心理,跑到了河南,逼近郏城,不到十日破八县。”
“郏城离东都洛阳已不远,这让唐僖宗十分担忧,下令各道领兵阻止义军,并将义军歼灭。据史载,义军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便发展到三十万人,将唐廷官军打得顾此失彼。”
听到义军半年就发展到这么多人,冯去疾感叹道:“纵使此人数记载有所夸大,然半年间便有如此多人加入义军,可见唐室已何等不得人心。”
李念笑道:“这不能怪百姓不忠于唐室,而是唐室对不起他们,若非其等胡作非为,逼得百姓不能活命,如何会反?王朝灭亡岂可怪罪于民?说百姓起义作乱,实则官逼民反、朝廷逼民反!”
“百姓只是想要活着,他们有何错?若不能懂得百姓为何会反,从而进行修正,不过是再现历史轮回!”
“有人可能会认为太宗、高宗、前半生的玄宗让大唐兴盛,给大唐百姓带来了好生活,其等应该感恩,世世代代忠于唐室,纵使唐室腐败、胡作非为,也依旧要效忠。”
“孰不知英雄人物固然伟大,然其等登临高位、铸造功业,均是得万千百姓助力,方使其等能有所成。否则仅凭其一己之力,如何能成事?是百姓成为其麾下之卒,成为其治下之民,为其等承担徭役赋税,为其等种出粮食,织出衣物!”
“大唐之盛世,实际执行创造仍在于百姓,若非大唐百姓勤勉,如何有唐之盛世?大唐的百姓并不欠唐室!”
最后一句落下,始皇等都看向李念,这句话其实也可以改为大秦版:大秦的百姓并不欠秦室!
看似是在说大唐,这小子实际是又在提醒他们,不要因为站到了高处,便忘了根基于何处。
李念又道:“然而就在义军做大做强时,王仙芝和黄巢分道扬镳了,原因是蕲州刺史裴渥不能抵挡义军,便答应为王仙芝、黄巢等上表求官。”
“像王仙芝、黄巢这类人,其等并非是真要为民请命,起义造反只是因其等不能上位罢了,若授予其等心中所想的官职和赏赐,很有机会将之招安。这种事在宋较为常见,起义造反受招安,这可比黄巢考科举来官快!”
“但不知是唐廷瞧不起义军,还是唐廷故意为之,在得到裴渥上书后,唐僖宗给王仙芝赐赏封官,黄巢却没得到赏赐。王仙芝听到自己被封为左神策军押衙,十分欣喜!”
“可一边的黄巢看着王仙芝得了官,自己却没有,那哪能乐意?他多次考科举不成,现在造反受招安还没他的份,他这反不白造了?”
“黄巢于是斥责王仙芝,‘君降,独得官,五千众且奈何?丐我兵,无留。’,还当场打了王仙芝一拳。王仙芝眼看自己犯了众怒,不敢接受唐廷的任命,下令劫掠蕲州唐军。但这依旧不能阻止义军的分裂,黄巢和王仙芝各领义军分兵。”
“因为这件事,让唐廷在黄巢心中的恶劣形象变得更差,也为后来之事埋下伏笔。乾符五年二月,王仙芝所率领的义军为唐将曾元裕所破,王仙芝战死,其麾下分为两部,其中一部与黄巢于亳州会师。”
“众将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
听到这个奇怪的将军封号,蒙恬道:“这‘冲天大将军’之称应和黄巢那首诗相关,‘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果真是想杀回长安!”
李念点头道:“当是如此!但黄巢的起义领兵之路也非一帆风顺,乾符五年,黄巢屡遭败绩,进兵襄邑、雍丘,为滑州节度使李峄所阻;攻打叶城、阳翟,想进攻东都洛阳亦受阻碍;攻打新郑、郏、襄城、阳翟,又被崔安潜逐退。”
“黄巢大为沮丧,诣大唐天平军乞降,他这次主动投降倒得了个官,被唐僖宗授为右卫将军。可惜此时的黄巢已不是之前的黄巢,他已经自立为王过,哪会甘心真投降于唐廷?”
“在撑过了沮丧的时光后,黄巢很快便再度起兵叛唐,于乾符六年三月,率军进入福建,陷福建诸州,甚至从福建入广,将广州围住。”
“但黄巢未立即攻打广州,反而想让被困在广州城内的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为他向唐廷上书,求表为天平节度使。”
冯劫笑道:“黄巢这不是想投降唐廷,是想以此为自己谋利,其计若成,对唐廷危害更大,唐廷中人但若不傻,当不会答应!”
李念道:“黄巢是想通过唐廷得具法理,此事若成,他便不是叛军,而是唐军一员,身份变换,会让其更方便去做许多事。如当时的一些人才,或许不会投靠叛军,但却会投在一大唐节度使麾下。”
“可惜黄巢的谋划给看破,认为不能让黄巢担任天平节度使,黄巢不甘心,又请求任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然而还是被驳回,给了黄巢一个‘率府率’的官职,这个官职的全称为‘太子右卫率府率’,掌管护卫太子的禁军。”
众人一听,当即便懂了,这根本就没想给黄巢官职,纯粹是想恶心黄巢,黄巢这种反贼,怎么可能跑去给太子当禁卫统领?
王贲笑道:“给这官职,黄巢得知后,必定大怒!”
李念也笑道:“他们其实就是想恶心黄巢,“我们官职给你了,但你没种敢来,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可怪不得我们”,但他们没想到黄巢真来了!”
“见到册封诏书后,黄巢当即大骂,急攻广州,一天便攻破广州城,生擒李迢。黄巢此时也知道他和唐廷已无回还余地,他自号‘义军都统’,发布檄文要入关,并指出唐廷各种弊缺,宦竖柄朝,垢蠹纪纲,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要是他治理天下,当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
“时任宰相的王铎自请讨伐黄巢,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率诸道兵进讨。但王铎不是黄巢对手,其所作布置被黄巢所破,十余万唐军被杀,尸体投到江中,江水都为之堵塞。”
王翦摇头道:“黄巢之势已成,纵使稍后能将其击败,也会元气大损,而唐本已困顿……”
“但黄巢马上又败了,其在占据荆南后,想要继续攻取王铎,被江西招讨使曹全与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用计击败,此战让黄巢损失惨重,史载俘获十之有八。若继续追击,黄巢有可能全军覆没,可刘巨容放了黄巢一马。”
“其曰:‘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于是停下不追,让黄巢得以喘息,重新整军攻入鄂州。”
这刘巨容也是个人才,养寇自重,但也可看出唐廷那时的信誉有多低,自家节度使都说“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愿意信任朝廷。
“之后的黄巢虽仍是胜败皆有,但于总体而言,胜胜于败,其势在不断增强。广明元年十一月十七日,黄巢率军进入洛阳,这座大唐东都终于被黄巢拿下,但黄巢并未在洛阳久留,他的目标很明确,考不进长安,那就杀进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