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19节

  终于明白了李念为啥要讲武惠妃了,武惠妃只怕做梦也没想到,在她死后,玄宗会把她儿子的王妃给抢了。

  且玄宗抢了寿王妃,肯定不会让寿王成为太子,继承皇位,只要玄宗在世还未退位,那寿王就是离皇位最远的那位皇子。

  武惠妃的一应谋划所想,在玄宗对寿王妃起了心思后,一切都成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笑话,且如果她不死,玄宗说不定还不会生出抢儿子王妃的念头。

  要是武惠妃能在死后得知后面发生的这些,不知会作何感想?

  玄宗这厮也是会玩,已经道德沦丧到抢儿子的王妃,这让父子二人以后还如何见面,寿王和那寿王妃又如何相见?

  前有太宗霸占兄嫂弟媳,后有高宗私通小妈,现又有玄宗抢夺儿子媳妇,不得不说不愧是一家人!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大唐的那场内乱十有八九与这位寿王妃和玄宗有关。

  始皇这时又想到一点,李念这小子以前说过大唐也有一位华夏历史上顶尖的美女,难道便是这寿王妃?

  李念似乎知道始皇在想什么,笑道:“这位寿王妃姓‘杨’名‘玉环’,其出身弘农杨氏,华夏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羞花’!”

  “在听人说寿王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后,玄宗不管什么礼制道德,将杨玉环给招进宫中,一看,他这儿媳果真姿容绝世,且杨玉环还精通音律,擅歌舞,又性情婉顺,能懂玄宗心意。”

  “如此美丽又懂他心意,还能歌善舞的绝色佳人,玄宗哪能不心动?这样的佳人怎能做他的儿媳,应当成为他的妃嫔才是。诗人白居易便在《长恨歌》中写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第393章 玉环得宠,安史之乱(大唐历史)

  这玄宗也太不知廉耻了,就算那杨玉环生得的确很美,可也是他的儿媳啊,且他的儿子寿王还活着,他是怎么好意思下手?

  这李也够倒霉,摊上玄宗这么个爹,非要给他头上种点草。

  李念接着道:“据说,寿王李和杨玉环感情还挺好,但感情不错又如何,能抗得过身为帝王的玄宗?他那几位兄长死了才没多久呢,要是真把玄宗给惹恼,保不准玄宗也把他送走。”

  在历史上,杀儿子的人不少见,但像玄宗这种一天内完成三个kpi的狠人,不多。

  “寿王李纵使心中屈辱不愿,又哪敢拒绝?在玄宗有意安排下,杨玉环被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出家去做了坤道,道号‘太真’。”

  “杨玉环被玄宗敕书出家后,玄宗为李册立了一位寿王妃,算是断了杨玉环与李的夫妻关系,让杨玉环从他儿媳的身份中脱离了出来。”

  王翦笑道:“看来这玄宗还知晓些廉耻,至少未直接将那杨玉环以儿媳的身份抢走,其大父纳武媚,武媚曾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现其纳杨玉环,又让杨玉环出家,当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蒙恬不屑道:“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举,谁人不知他玄宗是抢了自己儿媳?这大唐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李念也笑道:“虽说大家都知道玄宗想干什么,但经这一遭,总归遮掩了那么一点!”

  “在李有了新的寿王妃后,玄宗很快便将杨玉环册封为了贵妃,杨玉环正式成为后来鼎鼎有名的杨贵妃。”

  “杨玉环极得玄宗宠爱,因其受宠,全家皆飞黄腾达,姐妹皆被封为夫人,兄弟均被授予高官,其远房堂兄杨钊本是一不学无行之辈,却因杨玉环之故,被玄宗赐名‘国忠’,身兼数职,权倾朝野,甚至还被玄宗升任为宰相。”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同样是唐代诗人的杜牧也曾写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前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传闻,杨玉环喜食荔枝,而荔枝在唐时又以岭南所产最佳,荔枝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因而在采摘之后,要快马加鞭迅速运到长安供贵妃食用,不能让其败坏。”

  听到这,王翦摇头道:“快马加急,唯国之大事方可用,却被玄宗用于对那杨玉环之宠幸。”

  李念笑道:“据后来有些人考证,杜牧诗中所言可能不为真,但也可知唐人对玄宗和杨玉环的看法。”

  “其实,玄宗抢了儿媳,杨玉环受其宠爱,虽并非什么荣誉之事,然只要能控制好度,也就那样。可有人利用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迅速上位,其中一位还是当时的节度使,问题就大了!”

  “节度使这个职位,依照玄宗设立时的情况,没多少问题,可如果节度使的权力空前膨胀,不只掌握军权,还掌握当地的财权、政务之权呢?”

  始皇帝回答了这个问题:“会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成为中央朝廷的大患,其若有不臣之心,国家将陷入动乱!”

  李念点头道:“正如陛下之言,而这位掀起大唐动乱,将大唐从兴盛拉下马的节度使名为‘安禄山’。”

  “安禄山,非汉人,乃胡人,其母阿史德氏,突厥人,其父不知来历,因而《旧唐书》记载其是营州柳城杂种胡人。”

  “在大唐那个时代,华夷之防没那么深,胡人也能受到重用,担任要职,安禄山便是这么一个胡人,其非常聪慧,还极不要脸。当一个人既聪慧,又不要脸,还能遇上贵人之时,往往会获得成功。”

  “开元二十年,安禄山遇到了对其人生转折最关键的一个贵人,幽州节度使张守,当时的安禄山因偷羊被张守捉住,欲棒杀之,安禄山大呼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见安禄山肥白,壮其言而释之,还令安禄山与其同乡史思明为捉生将。安禄山骁勇多智,行必克获,很快被提拔为偏将,后又被张守收为养子,至此安禄山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

  “到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已为平卢兵马使,其贿赂往来的官员,请求他们在朝廷为自己说好话。在这通手段下,安禄山的官路自是平步青云,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

  “因为许多官员称赞安禄山,玄宗安禄山也更加信任喜爱,认为这是一位大唐的能臣干将。天宝元年,玄宗设立平卢节度使,以禄山摄中丞为使。也即安禄山在是地方节度使的同时,还可上朝议事。”

  能上朝上奏议事,便能和皇帝与朝廷重臣接触,比那些限于地方的节度使强了不知多少,能更快取得更大的权力。

  “天宝三年,安禄山又取代裴宽为范阳节度使,但其原本的河北采访、平卢节度使等官职不变。”

  蒙恬皱眉道:“如此作为,本不会出事也得出事。这玄宗也是糊涂,竟让安禄山在已为一镇节度之时,又为另一镇节度,岂非助长安禄山野心?”

  让安禄山接替为一镇节度使时,应当夺去安禄山另外一镇的节度使之权,方好防止其做大,然而玄宗不仅没夺,反而一切照旧。

  李念笑道:“理虽如此,可玄宗此时哪会想到这些?当时,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朝内朝外皆知,安禄山自然不会不知。”

  “于是,他做了一件极其不要颜面的事,明明他比杨玉环年长将近一辈,可为杨玉环叔伯,却主动奉杨玉环为母,请求当杨玉环的养子。安禄山比杨玉环年长十六岁!”

  王贲评价道:“其非拜杨玉环为母,实为拜玄宗为父。是想借杨玉环得取玄宗信任!”

  李念笑道:“杨玉环也不知出于何种想法,许是觉得收下这个可以当自己叔伯的肥儿子比较新奇,也许是觉得可用安禄山为助力,杨玉环收下了安禄山这个大胖儿子。”

  “安禄山知道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有多深,每次入宫拜见之时,皆先拜杨玉环,再拜玄宗。玄宗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问他,安禄山对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

  “这番回答不仅没让玄宗生怒,反而令玄宗大悦,命杨以下的杨家人和安禄山结为兄弟姐妹。”

  这玄宗也是个奇葩,安禄山显然是摸准了玄宗的性子,成功戳到了玄宗的爽点。

  “在此之后,安禄山在玄宗那里的地位更高,天宝十年,安禄山想担任河东节度使,玄宗真就授给了他,让安禄山一跃成为统管三镇的节度使。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而安禄山占其中之三,且皆为重镇!”

  “大唐当时边军人数极多,达五十多万,占总兵数八成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于东北与西北边境,安禄山所掌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力即达十八万之众,还是精锐之军。”

  这等规模的军队,让安禄山不生出造反的心思,也很难啊,而玄宗将这么多精兵归于安禄山手下,还不加以节制,他怎么睡得着?

  冯去疾道:“难道大唐朝廷便无人怀疑提防安禄山?”

  李念笑道:“自然有人怀疑,像杨国忠便多次提醒过玄宗,安禄山会造反。”

  杨国忠向玄宗提醒安禄山会造反,难道这杨国忠还是个忠臣,对得起玄宗给他赐的“国忠”之名?

  始皇等人马上便明白过来,杨国忠肯定是见安禄山在玄宗和杨玉环面前受宠,感受到了危机,所以想把安禄山给挤下去,并不是真出于对玄宗的忠心。

  毕竟作为宠臣,大家都想只有自己最受宠,多一个人,受到的皇帝恩宠也就少一份。

  李念继续道:“然而杨国忠的奏谏并未起到作用,甚至起到了负效果。天宝十二年,玄宗使中官辅琳去视察安禄山,看其是否真有造反之像,却被安禄山贿赂,辅琳回到长安后盛赞安禄山忠心。”

  “杨国忠又对玄宗说‘召必不至’,可玄宗下诏后,安禄山却来了,还在华清宫拜见玄宗时,对玄宗言:‘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

  王绾叹道:“此番之后,玄宗不会再信他人言安禄山反,反会对安禄山愈发深信,使之势更甚,祸患不远也!”

  李念点头道:“事如首相之言,玄宗再不信言安禄山反者,有人言禄山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在玄宗的纵容下,安禄山造反计划持续在进行,其偷蓄藏兵器粮草,准备战马牛羊,将亲信调派于身边委以重任,安排人员到长安潜伏。”

  “实际上,只要玄宗有意想知道安禄山是否真会叛乱,完全可以知道,当地的百姓,不少大臣都知,可玄宗却不知!玄宗大概是认为他御极宇内多年,大唐在他的治理下,四海升平,安禄山必不敢反。”

  “然而在天宝十四年,玄宗又一次召安禄山进京时,安禄山却没有奉诏,其以病推脱,连玄宗给其子安庆宗赐婚,令他出席观礼,亦称病推辞。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掀起了一场惊唐大乱!”

  “这场大乱在历史上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即安禄山,‘史’即史思明。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元气大伤,难复从前!”

  始皇等回想了下,这个“史思明”,李念在前面也提过,是安禄山的同乡,一并被张守任命为捉生将。

  “在起兵后,安禄山麾下大军相当精锐,虽偶而会遭遇阻碍失败,然整体在胜,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败。”

  “这也和玄宗有关系,其任用宦官边令诚监军,然此人并不知兵,反而十分贪财,常向高仙芝、封常清索贿,索贿不成,便向玄宗进谗,使玄宗将二将赐死。这两位都曾对外打出赫赫威名,却在对内之时,未死于叛军,却因谗言而终。”

  王翦道:“不知兵而监军者,本已为害,其还索贿进谗,为害更重。玄宗听信谗言,自会梁栋,必不得好!”

  这大唐玄宗也太昏聩了,跟发动唐隆之变、先天政变的那个李隆基还是一个人?

  始皇等人此刻终于彻底明白李念为何要说玄宗活得太久,死得太晚,其遂铸造了大唐最鼎盛的盛世,却也让大唐走向衰败。

  要是玄宗能早死些年月,大唐的情况都会大有不同!

  始皇更在心中生出一个想法,这皇帝是否到了年老后,是否都容易昏聩,哪怕前期十分贤明的帝王,那汉武是个例子,这唐玄宗又是一例。

  李念道:“潼关距离长安已经不远,见叛军打来,玄宗逃往西蜀避难。大唐虽是华夏历史上极具威名的一个王朝,但也有许多不可抹去的污点,如‘国都六陷,天子九迁’,这第一陷和第一迁便由玄宗给贡献了。”

  “天宝十五年,哥舒翰在玄宗和杨国忠的逼迫下出兵,结果,被叛军在灵宝击败,全军覆没,连哥舒翰自己亦被俘虏。”

  “玄宗和杨国忠也是头昏,叛军是实打实的大唐边军精锐,可哥舒翰麾下军队确实临时拼凑而成,如何能和边军精锐硬抗?据关而守,等待各地援军才是,却反要逼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战败,长安再难与叛军对抗,叛军由此攻陷长安。玄宗在长安陷落前,已经出逃,到马嵬坡时,禁军大将陈玄礼与太子李亨等密谋,鼓动禁军哗变,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及贵妃杨玉环!”

  王翦捻着胡须道:“趁此为难时,逼迫玄宗诛朝中奸佞,以安军士之心。军士见国贼一除,会认为今后形势能由坏转好。”

  王翦并未说,此时发动哗变,也是在铲除政敌,及打击玄宗威信,此番后,玄宗这皇帝的位子只怕难再坐得稳了。

第394章 唐之兴衰(大唐历史)

  蒙恬好奇道:“玄宗真下令诛杀了杨玉环?”

  以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只怕不会甘心杀杨玉环吧?

  “玄宗自然不愿杀杨玉环,他认为杨国忠的确有罪当诛,然杨玉环无罪,想要赦免,可哗变的禁军将士认为杨玉环乃祸国妖妃,安史之乱因其而起,不杀难以平民愤、振军心。”

  始皇评价道:“纵使杨玉环有过,玄宗之过更在其上,真正致安史之乱者实乃玄宗本人。杨玉环本为其儿媳,若非其硬抢入宫,也不会有后来之事。不过是其等知道不好追究真正主责之人,才将罪责推于杨玉环,殊为可笑!国之兴衰竟归责于一女子,唐合该衰落!”

  始皇并不是认为杨玉环就没问题,而是觉得大唐这些人将安史之乱的锅给杨玉环背,没有担当气节。

  李念点头道:“臣认为将安史之乱主要罪责归于杨玉环,与送女和亲,将一国安危系于一女子身上无多少差别。这并非光荣之事,而是耻辱之行!“

  “面对哗变的禁军将士,已年过七十的玄宗为保证自己的性命,选择接受高力士劝言,将杨玉环赐死。”

  蒙恬听到这,讥讽道:“看来这玄宗也那么喜爱杨玉环,还不是为了自家性命而将杨玉环诛杀,其还是更爱自己!”

  “关于杨玉环的死法,史书多记载其为缢死,也有说是吞金而死,在乱军中被杀,但不管何种死法,这位华夏四大美女中的‘羞花’至此身亡。”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诛杀杨国忠、杨玉环等人后,禁军大将陈玄礼表示会继续忠于玄宗,这让太子李亨变得有些尴尬。”

  “在李亨的想法中,他和陈玄礼一同逼玄宗杀了杨玉环等人,陈玄礼应该会和他站在一边,没想到陈玄礼真是一位为大唐为玄宗的‘忠臣’,在成功达成了除奸计划后,立刻站到了玄宗那边。”

  “太子不要再联系了,臣怕皇上误会,先前与太子你联手,不过是为铲除妖妃奸佞,现皇上已悔悟改正,臣自当还是忠于皇上。”

  听李念说起玄宗和太子李亨的矛盾,始皇等毫不意外,大唐皇帝和太子有矛盾不奇怪,没矛盾才奇怪,只是这一次,玄宗和这位太子李亨会有什么结果?

  这让他们极感兴趣,在心里不断猜测,但结合李念先前所给的信息,玄宗活到了七十八岁才离世,而此时的玄宗还未到七十八,还有几年能活,大概还是玄宗在此争斗中获胜。

  李念不知道始皇等人的猜测,继续道:“因为陈玄礼没站在自己这边,让李亨陷入了被动。李亨知道他和玄宗的矛盾已难调和,等玄宗恢复过来,必然会拿他开刀。所以,对李亨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与玄宗分道扬镳,离玄宗远些。”

  “李亨这个策略没错,要是继续跟着玄宗,玄宗早晚会因为他逼杀杨玉环一事,对其发起清算。但就算离开了玄宗,危机其实依旧没有解除……”

  冯去疾接话道:“玄宗仍为帝王,其有大义于天下,而李亨一日为太子,便要一日为其所制。当玄宗圣旨传下,李亨必有危难。”

  说到此处,冯去疾脸上露出几分惊讶,听的始皇几人也面带惊异,他们已然想到李亨接下来的操作。

  李念笑道:“于李亨而言,形势确实如此,所以他在远离了玄宗后,很快便做了一个决定: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李亨于灵武城南门城楼登基,改年号‘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

  这大唐果然人才辈出,一个个“父慈子孝”,玄宗恐怕杀都还不知道,自己就成太上皇了。

  这李亨也是个人才,既然父皇是我危机的来源,那我自己成皇不就得了?

  “一般来说,新帝即位后虽会修改年号,但在纪年时,会将老皇帝的年号再保留一年,也即会以登基后新的一年为年号元年。”

  “可李亨修改年号后,便将天宝十五年给变成至德元年,还当天派出使者前往蜀地禀告玄宗。”

  王贲笑道:“这李亨对玄宗积怨已深,玄宗得知消息后,必会又惊又怒!”

  李念摇头道:“然而玄宗再怒又能如何,不过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他造成了安史之乱发生,其帝位已不稳固,纵使其颁诏废李亨皇位、太子之位,也不会有人听命于他。”

  “李亨正是看出了这点,才要在玄宗未反应过来前,迅速登基即位,造成既定事实,取代玄宗成为被天下承认的皇帝。”

  玄宗肯定不甘心就这么成为太上皇,可李亨动作太快,不讲武德,偷袭他这个年过七十的老人。

首节上一节219/2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