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5节

  面对一个掌握自己生死的存在,李念觉得当有敬畏,不能把君王当傻子,不能以为自己来自后世,就优越过君王。

  别看始皇现在好像很信任他,实则如始皇这等帝王,怎么可能轻易信人?

  以李念自己估计,始皇现在最多也就信了他三成,等他将纸造出、土豆种好,让始皇实际体验到,信任才会上涨。

  李念深吸口气,抚平心中思绪,道:“回大王,想引导民众,臣以为要做到两点:一为官方要主动引导,官方者,大王、大秦众臣、各地官吏;二为启民智,使民众有辨别之能。”

  听到“启民智”,嬴政眼睛不动声色地一眯。

  因为在法家学说中,民是不能太聪明的,民只需按君王的指挥行动即可,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想法。

  民愚,方好驭!

  李念道:“臣所言官方要主动引导,既是让民众向大王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引导民众‘爱国忠君,遵纪守法’,同时也是防止有人阴谋为害,将民众引入歧路。”

  “如有人对大王和大秦不满,想煽动民众作乱,他们会不停向民众散播各种于大秦不利的流言。初时,民众或许不信,但时日一久,又无人出来纠正流言,大王认为会发生什么?”

  嬴政想到《战国策》上的典故,回道:“三人成虎也!”

  李念道:“正是如此,如今六国虽灭,但诸多六国贵族尚存,在六国百姓间仍有威望,若他们造大王和大秦的流言……”

  听到此处,嬴政眼底一抹寒光闪过。

第32章 启民智,开教育

  李念继续道:“此正是‘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大秦不主动去正确引导民众,便会给有心人可趁之机,由此造成的危害不比直接造反叛乱小。”

  “古往今来,诸位君王都畏惧谶纬之言,一大原因也在于此,朝廷未对民众进行正确引导,只粗暴禁止谣言传播,然人性有时便是越禁止越觉得其中有问题,越会使谣言发酵。”

  想到现代网络的一些情况,李念又道:“到得一定境地,即使朝廷再想主动辟谣,也为时晚矣,谣言已入人心。”

  “如今天下方才一统,原来的六国之民对大秦和大王或有偏见,偏见导致猜疑忌惮,因而更须得引导,让其等了解大秦,方能让六国之民化为大秦之民,而非大王灭了六国,他们就是大秦之民。”

  “以后世的话说便是要让他们产生‘身份认同’,认同自己是大秦的一民,不再将自己当作是六国人。如此一来,纵有六国贵族阴谋煽动,也无法成事。”

  嬴政道:“可当如何引导让他们认为是大秦子民?”

  李念道:“许之以利,讲之以理,让去各地的官吏讲在大秦治下的种种好处,宣扬虽曾经各有国家,但皆为华夏子民!要想真正做到,还要将官吏宣讲的好处落到实处。”

  见嬴政点头,李念又道:“再说启民智,民众愚昧,的确好治理,但同时也更好被糊弄。如那谶纬之言,民众之所以会信,便在于他们不智,辨别不出谶言真假,只要受有心人一挑动,便可能酿成灾祸。”

  “大王可想知晓大秦第一场‘造反作乱’是如何而来?”

  这个“大秦第一场造反作乱”指的应是大秦灭亡时的造反作乱。

  “第一场”,岂不是说还有第二场、第三场?

  听这话的意思,这场造反还和民智不启有关?

  嬴政心里想着,被引起了兴趣,道:“说与寡人听听!”

  李念将《史记》中记载的陈胜吴广起义与嬴政道来。

  当听到李念说陈胜吴广因下雨失期,害怕被斩,所以决定造反时,嬴政挑了挑眉,他的秦律哪有这般不通情理?

  不过,这也让他更了解了李念说的律法不可太过严苛,太严苛残酷是真会把人逼造反啊。

  当听到“天下苦秦久矣”,胡亥不得人心,这群造反的家伙居然想打着公子扶苏的旗号造反时,心里又有些欣慰,扶苏即使已死,也还有人记着他的好,只是这儿子蠢了点。

  至于项燕,嬴政眼底再闪过一抹寒光,项氏一族,楚国贵胄,他如何不知,看来大秦二世而亡和六国贵族脱不开关系。

  寡人还是对他们太仁慈了啊!

  当听到李念说陈胜吴广在鱼肚里藏书,又在夜晚点燃篝火,在祠堂装狐狸叫,为造反做准备时,嬴政懂了李念讲这故事的目的。

  民智不启,会将鱼肚里有书、狐狸口吐人言当作神异,从而助长陈胜在戍卒中的威望,为后面随陈胜造反埋下铺垫。

  李念道:“这便是民智不启的影响,便于治理,但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人利用的弱点。反之,若民智已启,知道鱼肚藏书、狐狸吐人言是人为之,还会那么心甘情愿同陈胜造反?”

  嬴政思考了下,问道:“启智后,其等确实不会再被鱼肚藏书、狐狸吐人言蒙蔽,可若秦律中确有失期将斩一事,岂不更会随那陈胜谋逆?”

  这意思是,启民智后,那些戍卒变得聪明,都知晓秦律,而秦律中真有不问青红皂白,“失期,法皆斩”这条,不是会更坚定地造反?也即启民智后,反而坚定了戍卒们和陈胜造反的决心。

  对这个问题,李念只回了句:“大王,那已经不是民智启或不启的问题,而是秦律存在问题,应该改的是秦律!”

  好像还真有道理……

  李念又道:“大王所虑者,无非是启民智后,民不好治理,这正是臣所言民众需官方主动引导的缘故,只有在正确引导下,民才不会走上歧路。”

  这时,嬴政问出一个问题:“你来自的后世便是民智已启?”

  李念道:“是,但臣来自的时代和大秦无法相比,二者间不可同论。”

  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一个高高在上、可随意掌控他人生死的帝王,大家在法律条文里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更高贵,没有谁更低贱。

  嬴政显然也想到了后世没有君王这点,沉默了会儿,又道:“寡人若要启民智,需做什么?又当如何正确引导?”

  李念道:“回大王,得靠‘教育’!教育者,教书育人,通过传道授学将民众引向正确道路,绝大多数人生来并无善恶是非,因此可以教育引导。”

  “如在经卷中多记入爱国忠君之说,习此经卷者,日后自会爱国忠君,在经卷中多讲遵纪守法之言,以之教人,习读者自会明了遵纪守法的重要。”

  李念以苏胥和淳于越举了个例子。

  “苏师和淳于博士这等学习儒家经典之人,正是从儒家经典中受孔孟之道影响,才有如今想法,认为复周礼是天下间最好的治国之法。”

  嬴政道:“寡人明白了,你之意是开创适合我大秦的经典,使人习之,受其影响,爱国忠君,遵纪守法!”

  其实最好是没有“忠君”,但在大秦这时代,李念不敢说这种话。

  做什么事都得符合时代,超越一步是天才,超越三步就是妖人了。

  李念还没活够,也不想被做成人肉薄片,不会主动在始皇面前宣扬无君王主义,除非始皇自己好奇。

  嬴政看着李念,眼露奇光,这倒是条很有意思的道路,以前有过国家给自己开创经典,让民众学习的吗?

  不过,这方法好像还真有可行性,那后世之国大概就是用的这种方式,因而不怕民众开启民智后会让国家陷入混乱。

  诶,嬴政发现了一个他之前没想到的点,此人如此爱护华夏,也是后世那教育之功吧?

  想到这,嬴政脸上露出莫名笑意。

  关于陈胜吴广造反,主流观点是秦律严苛,失期将斩,但睡虎地秦简的内容又说失期未必会被斩,当然也可能是戍卒和徭役失期惩罚不同。本书里采用始皇时的秦律不会被斩,但胡亥时会。

第33章 书同文,言同语

  李念点头道:“大王英明!但想将教育实行好,不仅要有合适的内容,还要有合适的工具,能让人方便学习、快速学习。”

  “现今以竹简记载文字,就非常不适于整个大秦授课教学,一卷竹简不仅记载的内容少,且繁重不便携带。”

  听这意思,你还想让大秦所有人都识字学习,接受教育?

  也是,他来自后世,那时人人都识字,人人皆知史,对其而言,人人识字知史如每日用餐饮水一般。

  嬴政心里想着,道:“你想用你所说的‘纸’取代竹简?”

  李念道:“不错,在我华夏历史上,读书识字之人会逐渐多起来,是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纸承载文字,印刷术便是将文字印在纸上,二者相合解决了文字记载传播的问题。”

  “一本这样大小的书,其上能记载的文字,要用一车竹简。”

  李念用手比划了一个大小,让嬴政和蒙毅惊讶不已,这等大小的一样东西,竟比得过一车竹简。

  形容博学的成语“学富五车”中的“五车”指的便是“五车竹简”。

  当然,五车是虚指,表明惠子学识渊博,但若真以五车竹简来论,也就和现代几十本书相当。

  ‘纸做成的书若真能记载那般多文字,无怪乎后世人人皆可识字。’

  嬴政自然能看出书相比竹简的巨大优势。

  “除文字的记载传播工具需改变外,文字本身也要改变,恕臣直言,大秦的文字委实太难写了。”

  “文字作为一种传播内容的工具,臣以为当简洁明义为上,既要简单易懂好学,又要准确传递含义。”

  嬴政道:“你想怎么改?你想仿照后世文字?”

  李念还真是这么想的:“臣正有此意,臣在后世所习文字,也是自大秦文字演化而来,已经过实践检验,更便于学习。将大秦文字改为后世文字,臣认为并无不可。”

  嬴政并未说答应,也未说不答应,而是道:“待纸造出后,你以后世文字誊抄一篇文章,就李斯的《谏逐客书》,呈于寡人。”

  李念知道嬴政是先想看过货后再做决定,道了声“臣遵命!”,接着又道:“不仅文字要改,大秦的语言也得做些改变。”

  嬴政问道:“也要按照后世来改?”

  这一次,李念摇了摇头:“那倒不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后世之物未必胜于大秦之物,也未必适合大秦。”

  听李念说“后世之物未必胜于大秦之物”,嬴政心中相当满意。

  我大秦也不是什么都比后世差嘛。

  “文字可改为后世文字,一者现今识字之人不多,即便修改,影响也不会很大,二者后世文字也是当今文字演化而成,修改后,人们不难接受。”

  “而后世语言和大秦,乃至其他六国语言都不相同,若强令推行后世语言,不啻于让天下人重新学习说话。”

  李念倒是都想让大秦所有人都讲普通话,可事实是,这很难做到,后世普通话推行都用了不少年,何况是这时的大秦。不考虑大秦实际情况,胡乱出主意,只会适得其反!

  经李念这么一解释,嬴政暗里点了点头,没乱出主意,觉得后世的东西就是好,就要搬来大秦,是用了心的。

  “你打算用雅言?”

  这时代也有通用语,名为“雅言”,要是没通用语,各国君王间怎么交流,其他国家人才又如何仕秦,入朝见王还专门带个翻译?

  但雅言只在精英群体间流传,一般人根本不会,说的还是本地话。

  李念此时同嬴政说话,用的正是雅言,他道:“雅言也可以,臣所言的改变也不是改变怎么说话,而是要明确设立一种语言作为天下通用语,无论是秦人,还是六国之民,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农人走卒,都必须学习此语,将这种语言普及天下。”

  “雅言以往只在诸侯、贵族间流传,臣之意却是不能限于贵族,贩夫走卒同样得学。”

  李念要给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再添一个“言同语”,不管以前是哪国人,以后都得说同一种语言。

  嬴政明白过来李念的意图,神色也认真起来,此事若成,将于大秦大大有利。

  语言不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障碍,语言通了,很多问题都可解决,因为语言不通,想交流都没办法。

  “而要成为一种天下人通用的语言,必须得好学,臣在后世学习语言时,有拼音之法教臣快速学会。”

  “这拼音之法也简单,将字的读音分为声母、介母、韵母,以及声调,只须掌握其中规律,配有一本字典,便能学会天下文字的读音。”

  李念说着便举了例子:“如大秦的‘秦’,可将声母设定为‘q’,韵母设为‘in’,声调为阳平第二声,读出来的便是‘秦’!”

  “q”和“in”是李念读出来的,并非是后世的读法,是他按照此时的秦字发音所读。

  此处只是作者用来表意,毕竟作者不通雅言。

  嬴政和蒙毅都是当世才智卓绝之辈,从李念表述中轻松领会其意,君臣二人颇为惊讶。

  因为按李念这种方法,识字好像还真不难,但前提是要将天下所有文字都给出这所谓的“拼音”。

  李念道:“这个方法的难点在于要给所有字注音,需要编造一本收录所有文字的字典。”

  “字典为收录文字的书籍,其中包含收录文字的字音、字义,要编纂一本字典,并非一件小事,最好是召集诸博学之士共同编著。”

  嬴政豪迈道:“只要有利大秦,纵使千难万险,寡人也无惧!只是那字典也得纸造出后,才能做吧?”

  收录天下文字,并对每一个字进行注音释义,要是以竹简来记,一本字典怕是得用好几车竹简,唯有那所谓的纸才合适。

  李念道:“是!若以竹简制作字典,需用许多竹简,不仅不方便携带,也不方便查阅,字典的一大功能便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从中查阅。”

  想一想从一马车竹简中找出一个不认识的字,嬴政立马便明了。

首节上一节15/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