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忽悠 第242节

第381章 赴约

  “张大人年纪不大,气度倒是不小!”

  “哪里!尚书大人过奖了,都是同殿为臣,为陛下和殿下效力,何必分的那么清楚?”

  忠顺王府的一处秘密偏殿内,前来赴约的张云逸,态度谦逊。

  忠顺王笑道:“云逸何必自谦,那梅廉想为殿下效力,还不够格!”

  与会的除了张云逸和忠顺王,还有礼部尚书谷大寿,兵部尚书李从文,庆国公齐远道,吏部侍郎周显祖。

  只看品级和爵位,张云逸便心中有数,这应该算是秦王一系的核心圈子了。

  吏部侍郎周显祖有些不好意思道:“王爷所言极是!看来是老夫看错了人,没想到这梅廉竟是这副嘴脸,倒是让张大人受委屈了。”

  “为殿下办事,岂有委屈的道理!”

  周显祖看似在向他致歉,却也不无给秦王背锅的想法,于情于理张云逸都不可能较这个真。

  “哈哈哈!”庆国公爽朗一笑道,“张大人所言不差,况且,谁还没有走眼的时候?再者说,选这梅廉,也是不愿打草惊蛇的无奈之举,倒也怪不得周贤弟。”

  六人之中,礼部尚书算是情理和意料之中。

  毕竟,秦王是先皇后所生,又是皇帝嫡长子,礼部尚书坐在这个位置上,支持他再合理不过。

  兵部尚书倒是让张云逸颇为意外,不过,转念一想,却又理所应当。

  工部贪腐案不难看出,宁王与武将一系交从过密,兵部尚书虽不是带兵的武将,却统领粮草调度,兵器甲胄,后勤供给。

  秦王倘若连一点制衡的手段都没有,那还不如乘早退出。

  至于庆国公,之所以现在还能做国公,并非他活得久,没有世袭递降。

  而是因为他是义忠亲王平叛的首功。

  忠顺王就不必说了,算得上秦王的钱袋子。

  六人之中,张云逸和周显祖的品级最低。

  张云逸有其独到之处,周显祖也是一样。

  他的身份恰好够得上伙,而他的女儿早年侍选,恰好分在了秦王府里。

  话题引向了梅廉,便顺势谈及了私贩鸟粪的事情。

  庆国公率先开口道:“据旧部传回的消息,此次是甄家主导,只要能捅到皇上跟前,哪怕无法引向宁王,也必然可以叫他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说四王八公一系,算是老牌勋贵,那么庆国公则是新贵。

  虽然不及这些老牌勋贵的底蕴,各有一片势力范围,但平叛之后论功行赏,手下旧部也是盘根错节。

  礼部尚书谷大寿接过话头道:“可惜这梅廉看着难堪大用,只怕得做两手准备,安排一两个挑头的人选了。”

  这年头掌握话语权的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礼部尚书,至少在士林之中需要有一定的声望。

  且礼部尚书也算是科举主考官的有力竞争者,称一句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

  周显祖接话道:“阁老放心,便是遭到那边的排挤、报复,大不了暂时安排避避风头,待过阵子小弟再安排回来。”

  周显祖与贾雨村同为吏部侍郎,贾雨村掌管的是验封、稽勋二司,而周显祖则是文选、考功。

  他也确实有说这个话的权利。

  忠顺王做为组织着,见张云逸一言不发,便道:“云逸有什么想法?”

  “下官见识浅薄,初来乍到,还得多向各位前辈学习!”

  张云逸一直觉得,这种场合还是多听少说,尤其是他这种刚刚入局的新人。

  圈子都是排外的,不可能愿意看着一个新人指手画脚,谷大寿颇为赞许的点了点头。

  “年轻人谦虚些是好事,却也不可妄自菲薄,老夫看过你那家书局出版的白蛇传,就写的就不错嘛!”

  他顿了顿,笑着道:“只是,你那间书局怎么只卖那一本书?可是有什么难处?老夫也有几家书坊,若是有需要,回头老夫可以指点一二。”

  古人对于科举的参考资料,大多敝帚自珍。

  经史子集,甚至于注解都可以买到,可好的文章范本,前人的应试文章却十分难得。

  所谓的诗书传家,便是前辈的经验累积。

  从应试诗赋,策论范本,甚至于考官的喜好,这些却不是寻常百姓可以知道的。

  也是这些大家族的根本所在。

  谷大寿做为礼部尚书,本身在士林又颇有名望,自然不缺这方面的资源。

  有舍必有求,张云逸自然不会认为,他是看了白蛇传,就对他另眼相看。

  “原来阁老家里也有书局,晚辈不过是附庸风雅,闹着玩罢了。”

  他话锋一转接着道:“不过,晚辈开了书局,方才体会到寒门子弟读书的艰难,便潜心改良竹纸,总算略有所成。”

  

  竹纸并非他首创,只是质量远不如改进的。

  “哦?”谷大寿来了兴趣。

  “晚辈改进过的竹纸,虽比不上宣纸柔软,吸墨性好,可用于排版印刷却犹有过之,且造价不及宣纸一成。阁老乃士林大家,又有书坊店铺,倘若能够参与推行,必然可以事半功倍,也是功在千秋。”

  谷大寿也好,余者也罢,全都客客气气,显然不只是因为秦王。

  与其等着他们开口,不如主动一些。

  另外,主动开口也能掌握主动权,拿竹纸堵了他们的嘴,也免得为难。

  毕竟,工部贪腐案前车之鉴,眼下秦王虽未必会说什么,可倘若登基,立场就不同了,必然不会坐视他分润天工院的利益。

  竹纸则不同,本就是改良的技术,又是他自己的产业,且这种惠利天下读书人的事,由他一个人做,风头太盛,倒不如拉上这些人,一举两得。

  那打到骨折的成本造价,就足够吸引人了,又有造福天下读书人的名。

  这种名利双收的事,在场除了忠顺王,没有不动心的。

  倒不是忠顺王不在乎,只是,有了皇家的身份,再试图博取天下读书人的好感,显然就不理智了。

  忠顺王府倒是离书局不远,张云逸差人去了一趟脂砚斋。

  待看到了实验印刷的成品,谷大寿头一个不淡定了。

  张云逸也乘热打铁,权当是提前投资了,将竹纸的股份平分。

  待谈妥了相关事宜,除了忠顺王这个见证人,各个面露红光,嚷嚷着喜闻乐见的消遣活动。

  谈论正事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那些侍妾参与,张云逸初出茅庐,又没按套路出牌,却不知道这几位带来的侍妾,被安排在了何处。

  只见忠顺王高举手掌‘啪啪’拍了两掌。

  伴随着琴音袅袅,偏殿内一道粉色的轻纱落下,将整个偏殿一分为二。

  随即,对面的轻纱幔帐内,几道窈窕的身影,若隐若现,随着琴音摇曳起来。

  这……

  张云逸不禁摇了摇头,好好的交换会居然没一点情节,被办成了选妃。

  ……

第382章 时间冲突

  忠顺王这个组织者虽然调子定的不好,可这些人却也有了心得。

  虽雾里看花,但对于自家的侍妾,却也能够分辨的出。

  许是因为分了竹纸的股份,十分热情的向张云逸推销起了自家侍妾。

  值得一提的是,他拒绝了忠顺王给他安排的处子,而选择了谷大寿口中:蜂柔蝶嫩总堪怜名唤玉蝶的姑娘。

  这本就有投名状的意思,又做不得假,他又不愿始乱终弃,干脆来段露水情缘,他心里也能过得去。

  个中的情形不便赘述。

  只是,他不想让众人误会他虚应了事,耽搁的时间久了一些。

  却不知道闲着无聊,忠顺王乘着这个机会,把他喜欢白嫖的事情宣扬了一遍。

  待他从房间里出来,几人已经哈欠连天,早已等候多时。

  忠顺王倒也热情,命人端上提前准备好的滋补夜宵。

  期间,众人又谈论起了替秦王筛选可用之人。

  “可惜如海走的早,否则又何须安排那个梅廉!”

  说到这,谷大寿沉吟道:“老夫记得那贾化与如海乃是同窗,亦是受他举荐,周老弟你与他同在吏部,觉得此人如何?”

  听闻林如海和贾雨村的名字,张云逸不禁侧耳倾听。

  岂料,周显祖却指着他笑道:“阁老怕是问错人了,云逸小兄弟与他乃是半个连襟。”

  “怎么还是半个?”谷大寿有些狐疑。

  张云逸连忙将香菱的身世,以及与娇杏的关系,大致讲述了一遍。

  方道:“虽说有这层关系在,可小子为官时日尚浅,与他认识也不过一年多,又不在一起供职,倒也谈不上有多了解。”

  贾雨村这个人,不确定性太多,他也不敢胡乱作保。

  “哈哈哈!怪道小友不肯带侍妾前来赴约,原来还是个多情种子!”

  见他有意推脱,周显祖打了个哈哈。

  倒是谷大寿放下筷子,沉吟道:“你们毕竟有这层关系在,比咱们方便,有空不妨多了解一些。”

  他犹豫了一下,接着道:“当年如海举荐他,也跟老夫打过招呼,倘若你抽不开身,或是有意避嫌,不妨把他引荐给老夫。”

  “那可真是多谢阁老了!小子年幼无知,哪有什么识人之明?”

  倘若没这层关系还好,有了这层关系,拉拢贾雨村万一再出什么问题,可就真的说不清楚了。

  “行!那二十一那天老夫正好休沐,把他带去老夫府里。”

  “二十一?”张云逸皱了皱眉。

  “怎么?小友莫非有事?”

  张云逸连忙矢口否认:“没有!只是觉得时间太紧了一些。”

  “这种事宜早不宜迟,总得多些时日,方能下判断不是?”

  似乎是有意提点,谷大寿又解释道:“他在吏部统领验封、稽勋二司,倘若能拉拢为殿下所用,从文那边的担子也会轻一些。”

  约定好了时间,众人各自回家。

  因时间紧,翌日散衙之后,张云逸便来到兴隆大街,贾雨村的府邸。

  “贤弟快快里面请!才还说过两天要去看看二老,贤弟倒是先来了。”

  虽然春节才有过走动,贾雨村却没有丝毫的讶异,一面热情的将张云逸迎入府内,一面冲着下人吩咐道:“快去叫夫人备下酒菜,我要与贤弟痛饮一番。”

首节上一节242/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