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83节

  “可汗,这内关只有城墙上藏了火药,城门处并没有,但往城中更深处,还有出城的路上,我们还没来得及探查。”

  吐吉可汗咬了咬牙道:“再放牲畜去探路,出一条道来,立即让大军过境。若不让大昌为此付出代价,我吐吉妄为北蛮主!”

  连吐了几口气,吐吉可汗还是咽不下这口恶气。

  埋火药也就算了,一个门埋,一门不埋,反而在城墙上埋,都被他触发了,这难道不是在侮辱他的统兵调度?

  吐吉可汗看向一旁的杜恪问道:“改变之前的计划,不再去周边州县掳掠,我们要直扑京城!”

  杜恪道:“直达京城最近的路,便是借道易县,涞水,再渡拒马河到达良乡,过卢沟桥便已抵达京郊,可安营扎寨了。这一路急行,约莫不过十日可抵达京城。”

  吐吉可汗舒出一口气来,重归了北蛮可汗的威严,面上不见喜怒,淡淡道:“好,就这样走。”

  ……

  京城,枢密院政事堂,

  岳凌收着边关送来的消息,细细阅读着,“十月廿七,北蛮过紫荆关,由凌空雷损伤过千,如今正往易州而去。易州,涞水接纳了紫荆关守军,互为策应,阻碍北蛮南下。闭城固守,在城下埋雷,令北蛮军不敢妄动。”

  “易州,涞水暂时可守,但若无援军,定无法阻碍北蛮强攻,还望大都督尽快下达命令。”

  提笔沾墨,岳凌思虑道:“十月廿七,已是七日之前,那看来再有三日,北蛮定然到不了城下了,时间已然足够。”

  落于纸上,岳凌书写起来,“不必殊死顽抗,留存实力,可逢水断桥,南退定兴或北上房山,关住北蛮后路。”

  适时,又有小吏入门,与岳凌通传道:“大都督,如今各部重臣和您点来的将军都在此处了,只等您去议事。”

  岳凌点了点头,道:“我这便过去。”

  待岳凌走进了议事厅,见来人来的齐整,文武各坐一列,是泾渭分明,不禁摇头笑笑,走到二者之间,上位而座。

  清了清嗓子,岳凌道:“让诸位久等了,边关来报,北蛮已达易州,或是再有十日便至京城。此前,自辽东总督耿炳文反时起,我们足足准备了近一个半月。大通河上漕运没有一日停歇,江南入仓廪之粮调拨入京,填满了事先备好的粮仓。据估算,至少足够京城军民一年之用。”

  “当然,其中也有各地千户所的功劳。他们从陆路往京城进发,也携带了不少口粮,不必与城内来抢,甚至还有余。”

  “城外布防,除了护城河前的壕沟,陷马坑,堡垒,还在顺义设立大营,与通州等地串联,保证后援,随时接待太子殿下南归安营。”

  “如今,我们城内守军储备便只有十五万人,再算上征发民夫,在这一个月操练后可简单搬运武备,守城之用,共计二十万人。二十万人守京城九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处不足两万人。”

  场上人尽皆聚精会神听着岳凌的安排,一旁有戴权记录,整理汇总,送入宫中。

  “而且,我们不可能将这二十万人,都分散在城墙上。所以每一门,如果面对北蛮的进攻,压力都不会小。”

  “经过我近些时日的甄选,便请诸位将军各守一门,我领一队居中调动,支援各处。接下来,诸位听好了安排。

  神武将军冯唐守德胜门;治国公府威远将军马尚守安定门;忠勇亲王守东直门;平原侯蒋子宁守朝阳门;忠顺亲王守西直门;理国公府柳芳守阜成门;京营都指挥使徐辉守崇文门;羽林卫总指挥使王兴守彰义门。”

  京城九门,岳凌已经说了其中八门,只有南大门正阳门还未曾提及。正阳门作为直迎北蛮兵锋的大门,虽然北蛮不一定会直接发起进攻,但他的重要性,显然要先于其余各门。

  忠顺亲王听岳凌将自己的差遣,竟然不安排在正阳门,也不禁皱起眉来。

  “岳凌说他自己要居中调度,这正阳门会是谁来?还有比我更佳的人选?”

第125章 战事吃紧,京城布防

  “京中五门重炮,分别立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阜成门和正阳门。”

  闻言,兵部左侍郎刘礼疑问道:“重炮不是有八门,怎得就上墙了五门?”

  岳凌颔首,“其余的我另有安排,暂且按下不表。如今还有些分工需要文臣来做,或在战时需登城墙,之前冯愈冯同佥与我倾诉过报国之心,便先负责城墙后勤。诸门之间的联络,城池中维稳百姓等,依旧需有高官来做,才能镇住手下士兵不慌乱,各位可有意?”

  枢密院知枢密院事卢渊,答道:“兴战事,枢密院没有旁观之理,既然冯同佥已去负责辎重调拨,那我便负责城墙间的联络吧。”

  枢密副使柴朴在一旁轻轻点头。

  又听户部左右侍郎,张侍郎和赵侍郎应声答道:“城内聚集来的百姓,便由我户部配合未登城墙的兵马司衙役来操持,这个不成问题。”

  “如此最好。”

  岳凌点了点头,又环视场间,问道:“诸位可还有要问的事?”

  忠顺亲王难忍心中疑惑,开口道:“正阳门由谁来驻防,而且各门携几营士兵,这个还没说清楚。”

  “为应对北蛮的列阵情况,各门士兵登城情况不一,每日统筹调配。至于正阳门谁来驻防,这个太子殿下和陛下挑好了人选。”

  “太子和陛下?”

  众人被岳凌没来由的这一句说的尽皆迷惑,便看向了戴权,戴权轻轻点头,道:“正有此事。”

  说罢,取了一封金面信笺,朗读道:“前京营节度使贾代化一时利益蒙心,于京中作乱,念之前战功赫赫,又在牢中思过悔过,实有心报国。如今京城内正是用人之时,责贾代化戴罪立功,主守正阳门,内宫总管太监戴权辅之,钦此。”

  戴权在场间环视一圈,又道:“此乃陛下手诏。贾老将军的能为不必多说,据锦衣卫调查,之前恐遭奸人蒙蔽,具体是哪位从中作梗,暂时并未水落石出。北蛮对我军的情况似了如指掌,诸位还是小心着些处事,莫要将军机轻易的泄了出去。”

  听是贾代化起复来守,忠顺亲王便也再没什么好争议的。

  “本王也不愿相信老将军会谋反,既有陛下和太子的安排,便也没什么好说的,本王敬重老将军的能为,如今临战能站出来,是再好不过了。”

  恰在此时,从外间入门战报。

  “大都督,辽东急报。”

  岳凌皱了皱眉,将信封接了过来,捻开一观,便是瞳孔一缩。

  “太子殿下旧疾复发,于广宁城前临战时落马,如今已被救起归于宁远城,辽东军务已由殷太和总揽,初战不利?”

  众人得知,满堂皆惊。

  如果辽东战事不利,深陷泥潭,那拱卫京城还需再调边军入场为援,甚至需要计划支援辽东,让太子殿下安稳回撤,固守山海关一线。

  可边军一动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这时局便与之前截然不同了,可以预见的是,京城需要守城的时间,又大大延长了。

  一封战报,又动摇了文官武官的守城决心,兵部右侍郎李邱道:“如今太子殿下在边关战事不利,一旦京城出了纰漏,我大昌便是摇摇欲坠。不如让陛下,太子妃携众多天潢贵胄与诸班大臣,先行南下出城存蓄皇家血脉。大都督您再坐镇京师,只待边军来援,里应外合,如此更稳妥些。戴总管,你以为如何?”

  戴权充耳不闻,还是由岳凌答道:“还未开战,没有言退的道理。城中聚集了京畿之地的百姓,当百姓得知城中已经没了陛下,没了皇室,难道不会引发慌乱?再者说,效仿宋时旧事,偏安一隅,还能轻易再复山河?”

  神武将军冯唐冷哼了声道:“提出此策者,其心可诛!朝堂中若有北蛮细作,我看你李邱正是一个!”

  枢密院同佥枢密院事冯愈同样开口,道:“前几日,李大人家中几门姬妾,尽皆携了幼子,家财南下,独留了糟糠之妻守门。怎得,李大人是想将糟糠之妻留在京城,自己也欲南去?还诸班大臣,大臣可不都是与你一样的软骨头。”

  李邱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一切是为了皇室,也不乏有人赞同,众人问向戴权。

  戴权眯了眯眼,也冷了几分语气,道:“无论太子临行前,还是陛下手谕,皆为京城诸营,各级军伍,统归岳凌所管,如有不从者可便宜行事。李大人还是收了自己的话,安心做事吧。”

  岳凌又对方才主张南迁的官员道:“攻打辽东的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于边关出兵未尝一败,今日因病受困,难道就会有危险?你们也太小觑了太子殿下,无论出了何种情况,太子殿下都不会轻易被打败!”

  武将们闻言尽皆点头,是连一部分文官,也都同意岳凌的说法。

  神武将军冯唐又道:“如今战事急迫,该讨论的是战法。如北蛮入京第一日,夜间在京郊安营扎寨,吾等自该出城袭扰劫营,先挫其锐气。”

  李邱似是得了话头,报方才的一箭之仇,阴阳怪气道:“哦?神武将军是当吾等不读史书,第一日劫营是要效仿靖康之年姚平仲故事,袭营不得,南逃七百里,始得食?”

  “也未见武将就不是软骨头。”

  “你!”

  两人正要争吵起来,岳凌一拍桌案怒道:“都住口!此时不是争吵的时候!”

  又转向冯唐道:“吐吉可汗熟知战法,不可小觑。第一日夜袭劫营是惯用之法,他不会不防,一旦遭遇不测,是又削弱了京中的守备力量。”

  或多或少因为辽东战事不利的影响,冯唐稍有些心急,问岳凌道:“可如今我们不能只守城池,坐待援军,依托城池防守进攻,才是最好的选择。”

  “此事我自有计较,待出城作战时,再传令各军……”

  会议不欢而散,戴权收了笔墨,与身边岳凌宽慰道:“世事多艰,文武大臣本就不和,如今形势严峻了,依旧会有人在扯后腿。陛下,太子殿下尚能压住双方,城中一切安然,盖因你之功劳,也实属不易。”

  岳凌微微摇头,与戴权道:“还请戴公公尽快于陛下上报,拟出个旨意来,在城中张贴布告,以安百姓之心。”

  

  戴权颔首,“此便是太子殿下之意,咱家这便回宫,你多保重。”

  待戴权离场,从门后逐渐绕出一人来,坐来了戴权方才的位子临近岳凌,叹息一声道:“这些个文臣,都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消停,只会在城中添乱。还南逃,老祖宗打下来的基业要被他们败尽了。”

  岳凌面色不改,淡淡道:“老将军,可看出谁人有异动了?难不成这个李邱真是北蛮细作?我只是觉得他有些愚忠,又有些蠢。”

  贾代化点了点头,道:“我与你是一般看法。”

  “那枢密院呢,冯同佥,卢院事以及柴副使,如果他们想对北蛮有利,肯定会尽快露出马脚的,或许有人还会与你联络,你可察觉出谁有可能是细作?”

  贾代化又斟酌着道:“旧时我只当枢密院中都是皇帝亲选,不该有北蛮的细作,都未见得有问题。如今被你一说,反而以为他们好似都有问题。”

  “冯愈每次的反应都太大,未免不有作秀的嫌疑。卢渊轻言大义,我对这种人向来是没什么好感。至于柴扑,他表现的太平淡了,似是云淡风轻,面上见不得情绪波动,就好似一切都在他的料想之中一般。”

  “如不是在一边旁观,便是我也很难察觉。当他听闻了殿下战事不利的消息,面上都没显出几分诧异的表情,而是安安稳稳的将茶盏放在了桌案上,我以为很是可疑。”

  岳凌摇了摇头,“或许人家就是处变自若,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都不可轻易下手,还是需小心提防。老将军,你也有一阵子没回过府上了吧?回去看看吧,马上也没时间了。”

  贾代化撇了撇嘴道:“那些个不孝儿孙,我倒真想就在这议事堂上住下了。”

  岳凌道:“临战,终究是要去宗祠祭祀焚香。”

  贾代化叹息摇头,起身缓缓出了大门。

  ……

  十月廿一,秦王凭借利炮之优,速克宁远城,追击五十里,斩首五百余女真骑兵,降卒上万。

  十月廿二,秦王犒赏三军,提振士气,收仓廪,聚降卒,令百姓还于田,不费冬种,宁远城迅速恢复安定。

  十月廿三,秦王继续凭借堡垒战法推进前线,稳站稳打,步步为营。宁远城与广宁城相距一百二十里,于四十里外,接连设下两座堡寨命名为,连山堡、大兴堡,继续巩固粮道。

  十月廿四,在秦王稳固战线的同时,广宁城也得知秦王有利炮之威,便加紧浇筑城池,与城三里外修建工事,以阻击秦王进军速度。

  十月廿五,在广宁城派出的探子与秦王军探子相遇,得知秦王在城外修建堡寨的消息,便不再坐以待毙,主动点兵点将出城袭扰……

第126章 再攻广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王所携的大军阵线也在逐步向前,若再克广宁城,辽西走廊这一条通道,便尽在掌控之中。

  这是为之后的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此等堡寨连营,粮道补给无虞。

  广宁城坐镇的女真统领额亦都,不是草包莽夫,熟知兵法的他,在得到秦王修建堡寨的消息,便第一时间准备发兵袭扰,不能让秦王如此顺利的,就将火炮储存在距离城池不足四十里的位置。

  女真精锐骑兵出动,由中军五百具甲骑兵为主心骨,两侧轻骑袭扰,目的便是烧毁最靠近广宁城的大兴堡,为他们自己的建筑工事争取时间。

  待听闻女真人来犯的消息,秦王迅速做出应对,亲点两千黑甲兵,三千轻骑,所携带的精锐骑兵尽皆出动。再以骡车拉炮,由车营守护着,一同赶往大兴堡。

  然而天不遂人愿,秦王一切都应对极为出色,充分展示了一个久经沙场边关统帅的素养,但却因身体过度劳累,又有旧疾的缘故,临阵时倒于马下。

  在战时,意志力极强的秦王,便是跌落于马,依旧能保持清醒,继续指挥战斗。

  “孤没事,不要向孤聚拢。稳住阵型,不必鸣金退兵。骑兵冲阵,一但掉头必会大乱,先抗住阵线!”

  秦王粗喘着几口气,脸上染了些不正常的红紫色,瞧着并不像没事的模样。

  一阵酣战之后,领兵的秦王府旧将刘千户,拍马来到秦王身边,“太子殿下,前线无虞,末将先送您回城。”

  秦王皱了皱眉,从身上解下水袋,闷了几口酒,平静了几个呼吸,又道:“扶孤再上马,不可驼孤离去!”

  再回到宁远城,秦王酣睡了一阵,醒来后已是天黑。

  入眼,一应将军,守城将校,在屋子中席地而坐,尽皆沉默不语,只是在等他醒来。

  秦王只觉身上稍有些疼痛,试着动了动身子,却是无力,便暂时放弃坐起身的打算,偏头与下方诸将问道:“大兴堡,如何了?”

  听到声音,众将士惊喜万分,纷纷起身与秦王行礼。

  携秦王归于宁远城的刘千户,道:“回禀殿下,我军作战英勇,击退来犯之敌。斩首三百余,伤敌千人,缴获兵刃,盔甲数百套。我军损失一百余,可称之为大胜。大兴堡并未受到影响,已经派人继续挖深战壕,阻挡女真人袭扰。约莫不出五日,大兴堡便可初具规模。”

首节上一节83/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