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217节

  林如海面上显露不悦,皱眉道:“他还敢送信来,要做什么?”

  “没说,老爷您看信上说了什么。”

  不知所谓的盐商们见得林如海面上有变,都不禁正襟危坐起来,只怕是才谈起盐法,真有宫里的旨意到了。

  林如海并未急着拆开,而是前后打量了遍信的落款,心里暗自揣摩道:“果然是从苏州寄来的,算日子他也是该到苏州了。”

  信笺一拆,见得信纸头四个字,“兄长如晤”,林如海的眉头皱的愈发深了。

  “这货竟还好意思这么说,你可真将我当兄长了没有?”

  堂上还有其他人,林如海忍着一口气并未发作,又见岳凌恭维的几句,“圣上赞词”、“吾辈楷模”,心里又是一股火起。

  “炫耀圣恩,还炫耀到我头上来了。岳凌,你真是做得好事。”

  林如海咬牙切齿,继续翻阅着,见得便是苏州府受灾之事,岳凌欲要借粮赈济。

  大是大非之前,林如海还是拎得十分清楚,私情再是不愿,关乎民生福祉,粮还是要借的,但这口恶气真是难出。

  “……黛玉于弟左右,身子安养得体。弟日后定再悉心照料,以报兄长之恩。”

  最后的这一句,真是将林如海的怒火点燃了,狠狠将信纸揉成一团,怒喝道:“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韩大退后了半步,才欲要奉上茶水,险些被林如海给打翻了。

  堂下的盐商们更是色变,面面相觑,不知林如海这是遇见了什么大事。

  盐业在两淮当属首重之事,便是坐镇江浙的丞相,都得给巡盐御史衙门几分颜面。

  而在这扬州府,巡盐御史衙门更是比知府还特立独行,巡盐衙门还有盐兵呢,谁人能欺负到林如海头上来?

  要说能让林如海吃亏受委屈的,除了隆帝也再无旁人了吧。

  可若真是当今圣上,林如海这般稳重之人,怎会如此大怒。

  众盐商额头直冒冷汗,唯恐是自家出了祸事,传到了林如海耳中。

  八大盐商之一的鲍家家主鲍志道起身问道:“御史大人,不知是何事惹得您不悦?若是能差用上我家的地方,您尽可开口。”

  本来脑中已经在想,许久未见的女儿林黛玉同岳凌已经双宿双飞了,听了盐商的话,林如海堪堪回过神来。

  “无碍无碍,是些家事罢了。”

  众人大松了一口气。

  只是众人还是疑惑非常,都听闻林如海膝下只有一女,也并未有孽子,一个女孩子何至于将林如海气成这副模样?

  韩大适时递上茶水,林如海接过润喉,粗喘了几口气,稳住心神。

  “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粮我要借,还得受着你信里的耀武扬威,气还得受?”

  林如海堪为怒不可遏,心里又腹诽道:“你且等你北归之时,我必定要将林黛玉拦下,不与你通路,非不称了你们二人的心意!”

  面向下方盐商,林如海努力挤出些许笑容,道:“本官真就有个不情之请,还望诸位能协助。”

  “大人之请,我等未敢有辞。”

  林如海颔首道:“诸位皆知,如今苏州受灾不轻,缺衣少粮。今安京侯下江南,亦是我……我的友人,于公于私都不得不帮……”

  场面话说了,林如海却越是气恼了。

  江春接口道:“既然如此,我等便筹备些粮食,与盐一同送去。”

  林如海叹了口气,“苏州人口稠密,与扬州府不相上下,至少这一回也得送去三十万石粮食才能救急。”

  鲍志道又起身道:“三十万石怕是还不够,怎么也得五十万石吧。我八家出五十万石粮食,资助安京侯赈灾,也是结个善缘。”

  “人都传言我两淮盐商,富可敌国了,我们自知没那个本事,但一出手也不能太被天下商号小觑了。”

  “怎么样?五十万石粮食,也就是不到一百万两银子,我们八家出不出得?”

  众人附和道:“出得出得。”

  林如海捱住口气,微笑着向众人拱手道:“那我就替安京侯谢谢各位了。”

  只是看在盐商们眼里,这笑容怎得还咬牙切齿的,似是仍有不满。

  大伙都是做商贾的,最懂得察言观色,一时都在斟酌,该如何让林如海更满意些。

  只有将巡盐御史伺候好了,多放些盐引,日后大家的日子也才能好过。

  适时,林如海又道:“这些粮食都是由安京侯个人名义来借的,定会如期奉还,若是他不还,本官会替你们讨要。”

  众人忙摆手,“不必不必,这点粮食算不得什么。往年我们出银造桥,兴修水利,所花费的银子,比这个还多着呢。”

  又有人道:“极是极是,只要两淮安稳,我等的生意也好做。安京侯能创出长芦盐,若是在盐业上点拨我们两句,那真是比万金还贵重。”

  林如海愕然道:“为何不要?有借有还,这是天理,岂有借了不还的道理?”

  “御史大人说哪里话,这不是借是我们自愿献上粮食。”

  林如海拍案道:“凭什么自愿献粮,你们必须要回来。盐业虽然富饶,可你们也不是没家要养,刚还说了难处,为何如此大手笔给他五十万石粮食?”

  盐商们大为感动,哭诉道:“御史大人能体谅我等的不易,我等便心满意足了。这粮定是自愿捐出,无需安京侯归还。”

  “只是待安京侯来扬州时,让我们有机会招待他一番就好。”

  “还要招待他?”

  林如海心里更是不平了,心烦的摆摆手道:“算了,你们先走吧。粮食之事要紧,灾民还等着呢。”

  “是。”

  盐商们各自退场,毕恭毕敬的与林如海行着礼。

  人走得干净,林如海又拍案而起,大怒道:“凭什么好事都让他占了?这群卑贱商贾,怎得听了安京侯一个名头,就无需归还了?”

  韩大看着被怒火冲昏头脑的自己老爷,也只是摇头不语。

  ……

  晨雾初散,苏州城北的运河码头,早已是人头攒动、旌旗飘飘。

  暖色的日光透过云层缝隙,洒落在粼粼波光的河面之上,仿佛铺就了一层苏锦。

  一艘官船由众多小船护航,乘风破浪,缓缓驶进码头。其船上打着的旗帜上,大书金色的“岳”字,昭示着来人的身份。

  万千百姓翘首以盼,大昌柱石之臣,岳凌到了。

  甲板上的随行士卒身姿愈发挺拔,手中的兵戈,身上的甲胄,在白光的照耀下更为耀眼。随着船身渐近,岸边气氛愈发高涨,人群攒动之中,非但有身着官服、神色恭谨的各级官员,也有身着布衣草履、满脸质朴的苏州百姓。

  在众人之前是如今治理苏州的参知政事钱仕渊,身着绯红官袍,头戴乌纱,胸前绣的是神雀,是为正三品官衔。

  其身后府丞、通判、推官等一众苏州府的僚属,亦是无不到场。个个正容肃立,手中捧着各类簿册、礼单,预备呈递,彰显着对安京侯到来的敬意。

  在官员队列之后,还有来参加“沧浪雅集”的文人墨客,各家名流,也都在此地等候迎接。

  今年的雅集正好赶上安京侯南下,便让雅集更添了颜色。

  这个享誉大昌的人物,在沧州沉淀了四年,便能将沧州治理的焕然一新,今日众人也期盼着一睹安京侯的真容。

  最外围的百姓们,也是人数最多的人。不少人是刚从水患的影响中脱身而出,也期盼着安京侯的到来,能给苏州几桩悬而未决的大案,定下帷幕,还百姓们一个公道。

  “来了,来了!”人群中高喊一声。

  霎时间,原本的低语嘈杂化作一片屏息凝神。官船稳稳停靠在码头,踏板放下,却只见几顶轿子排排而出。

  一手持兵戈的人上前,与当先的人喊话道:“安京侯一路疾行南下,未有停留,因水土不服而染病,不便在人群聚集之处见人。哪一位是孙知府?”

  钱仕渊上前两步拱手道:“在下参知政事钱仕渊,暂领苏州之职。孙知府畏罪潜逃,如今还在缉捕,其中颇有缘由,还需当面与安京侯澄清。”

  士兵也不多询问,只是道:“既然如此,还请钱大人早些安排安京侯下榻之处,待病情好转,再与诸位会见。”

  钱仕渊内心略有疑惑,但还是侧开身子,与后面的人唤道:“侯爷身体不适,打理出通路来,往驿站先去送安京侯。”

  再回过头来,钱仕渊又问道:“不知侯爷的身子能否参加今日的集会?”

  “可以。”

  得到正面的回复,一应人等皆松了口气。

  轿子缓缓落地,由跟随而来的三千京营精锐,护送左右,一路由官道去往城中。

  沿路百姓皆是跪地,高呼冤情。

  适时轿帘掀起,露出一方侧颜来,与众人挥手安抚着。其中面色如玉,容貌俊美,幸得见者都不禁夸赞起安京侯的相貌来。

  “我还以为安京侯纵横疆场是个黝黑的武将呢,容貌竟如此俊美?”

  “什么?哪里?我怎么没看到。”

  “就是前面打头的轿子,方才掀了轿帘了。”

  “真是出人意料,今年的雅集有得看了,都说侯爷文武双全,未必不会留下墨宝,塑成我大昌的佳话呀。”

  此时此刻,在轿内的姑娘们,则是紧张的不行。

  一个个都是久在闺阁的姑娘,这般大场面之下,心里如何能安稳。

  “姑娘,你快把轿帘放下来吧,这外面人也忒多了。”

  莺儿偷偷的向外打量着,只见外面乌泱泱的全是人,眼望去就如同潮水一样连成一片。

  

  若不是有官兵在沿路阻拦,似是要将轿子都掀翻了。

  薛宝钗心底也是紧张的厉害,开口还是道:“都没出去见面,至少也得与百姓有所示意,不然坊间就要传侯爷居功自傲的流言了。”

  “我们为侯爷做事,总不能让侯爷因为我们背上些污名吧?”

  同一顶轿子内,是秦可卿在陪着,时不时给薛宝钗补些妆容。

  如今对于岳凌的仿妆,秦可卿是颇为得心应手了,便是见过岳凌的人,一时半刻,怕是也反应不出来。

  只是薛宝钗的身体太易热了,总是不断的出着汗,妆容打湿了,便得一直补。

  “宝妹妹,你身上这么大的香气,到时候该如何遮掩呀?就你身上出汗出得这般厉害,怕是不一会儿,满堂都是你身上的味道。”

  薛宝钗无奈道:“这男子的衣服太厚了,再着甲,那就更热了,怎能怪我。再说我身上的味道,也没至于有那么大,到时候堂上肯定有些婢女舞女,再不济还有林妹妹陪着我呢,总没那么容易暴露。”

  秦可卿一听,也以为很有道理,默默点点头,继续为薛宝钗补着妆容。

  再后面的轿子内,便是林黛玉和紫鹃,雪雁三人。

  三人也是掀起了轿帘的缝隙,往外探视着。

  紫鹃道:“这人数之众,恐怕能与当时在沧州码头送老爷时相比,老爷的威望完全不减呀。”

  雪雁与她一同看着,“真的诶,岳将军还是太厉害啦。”

  林黛玉也往远方眺望着,见得灾民颇多,喊冤者无数,情绪都不禁由此低落下来。

  她本就怜贫惜弱,内心善良,在沧州见得百姓之艰,黎民之苦,便愈发能够对此感同身受了。

  临到岳大哥上任,苏州竟出了这般的乱子,说背后没有故事,是连林黛玉都不会相信。

  “不知岳大哥如今在哪,早到的这一个多月里,都查的如何了。‘沧浪雅集’岳大哥让我们去代为参加,应当也会在这场合中与我们相见吧?”

  “毕竟这么盛大的集会,各界名流都有到场,我们多半瞒不过所有人的眼睛。”

  林黛玉平心静气,放下了轿帘,“等到今日晌午,便能见得岳大哥。”

  ……

首节上一节217/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