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雄鹰 第54节

  彼得在康斯坦察和索菲亚等地修建的冶铁工场每年可以生产40万罗马磅的生铁和铸铁块。这些东西用做火炮制造是足够的,如果不是原材料受制,产量还会更高。(1罗马磅=328克)

  火炮重要,弹药也同样重要。目前所有的炮弹都不能爆炸,而是靠冲力来破坏或摧毁单个的目标。能爆炸的炮弹虽然出现,但性能很差。威尼斯人1376年在贾德拉使用了这种炮弹。使用这种带导爆索的炮弹对炮手来说是极其冒险的:首先要在铜制或铁制的炮弹壳内装上炸药,再安上引线,将其点燃,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炮膛内。结果是许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当即丧命。

  目前使用的炮弹大部分是石弹,还有一小部分是用其他材料制作的,至于火药炮弹是没有的。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点燃引信呢?

  彼得决定将科技树的火炮科技给点满,奥斯曼前期也是依靠强大的炮兵将对面的军队杀的片甲不留。为此,彼得决定扩大对火器的研究和制造,而这一扩张,必会引起产业链的扩张,对经济也是好的。

  米尔恰也对火器起了兴趣,在对奥斯曼的战斗中,火炮发挥了威力。他还是要再增加火炮。

  在这之后就去种田时间,而随着领土的增加,又要开始新的行政规划。原有的省已经不太适合了,为此,彼得决定采用行省制度。注意,是在直辖的地方采用行省制度,和郡国并行制不算冲突。

  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就是矛盾,如何处理矛盾是各国头疼的问题。当集权过度,那么地方的行政积极性就降低,行政效率大下降。与此同时,地方官员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地方官僚机构冗杂,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重。集权过度也会导致地方应对外患的能力下降,难以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北宋就是集权过度的一个例子。到了王朝末期,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朝廷又会向地方下放权力,但是又使得地方割据势力坐大,导致国家崩溃,东汉、唐朝就是如此分崩离析的。

  因此,如何在保障中央集权的条件下提高行政效率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从东北来的金国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金国灭北宋之初,在燕京设置了行台尚书省,作为尚书省的分支机构。行台尚书省由尚书省派出,在地方拥有较大的军政自主权,有利于金国对中原的控制。海陵王迁都燕京后,行台尚书省被废除,但是这种模式却流传了下来。元朝时正式确立。

  行省往往掌握着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自主性较强,适应了元朝扩张的需要。和宋代的路相比,行省的管辖范围非常之大,权力也增大,行政积极性提高。同时,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其主要官员来自于中央,而不是从地方选出。因而行省的权力来自于中央,他受到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节制。在从这一点来说,行省制解决了集权和效率的矛盾。

  行省制保障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但制度还是在不断改进的,但总体还是以中央集权为主。

  地方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瓦拉几亚的疆域也不比元朝,所以一切还是慢慢来。借着罗马帝国的地方规划进行改造可以说是最好的办法。

  原先的省改为县,上面则是省。抛开新增加的领土,这次行政规划将原本土地划分为10个省和一个总督区,全部的官员都由中央指派,如果不合适再进行改革。毕竟他有的是时间。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几年彼得的改革虽然效果显著,但带来的副作用也有些明显。比如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让一些地主的利益受损,农民的负担又有些加重。一些零星反抗时有发生。

  不过,改革的好处时大于坏处的。不过五年时间,整个瓦拉几亚焕然一新,民众的力量彻底调动起来,而建立的全国机构可以让统治者知道自己还有多少钱,征集多少军队。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好处。

  在外交上,这次来的使者多了几个,波西米亚、勃兰登堡、条顿骑士团、丹麦、勃艮第,甚至还有英格兰、法国、阿拉贡、卡斯蒂利亚、佛罗伦萨等国家,可以说瓦拉几亚的知名度又一次提高。

  瓦拉几亚重视邻国和贸易大国的关系,其他的也就是走个过场,但除了这些,与莫斯科大公国保持良好关系也是瓦拉几亚的外交方针。莫斯科想要出海口,瓦拉几亚想要乌克兰,这些都和立陶宛有关,不论是领土还是宗教,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其他国家的商人喜欢上了这里,因为这里不仅是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还有大量的物产可以进行贸易。丝绸、香料、葡萄酒、蜂蜡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虽然有些商品比不上埃及,但确实有。

  瓦拉几亚则是扶持本国的商人团体,努力保护自身的经济和收入,并且还提升了一些关税,这让其他国家,尤其是威尼斯非常生气,自己为什么要多交税呢,总有一天他会像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那样彻底打开瓦拉几亚的大门。

第143章 文艺复兴和度量衡

  在米尔恰大公回来主持的国务会议上,不少大臣提出趁此机会将奥斯曼逐出巴尔干,这样瓦拉几亚就成为巴尔干唯一的主宰,然后在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加冕为罗马皇帝,随后继续收复圣地,直到成功。

  但彼得阻止了这个异想天开的举动,眼下战争刚刚结束,不去与民休息反而还继续战争,这是生怕国家崩的不够快是吗。

  彼得的想法得到了大公的支持,现在确实需要修生养息,而且军队的建设还得继续,常备军还得增加,这样才能保持对奥斯曼的战斗力。

  米尔恰继续对新征服的土地实行改革,解放奥斯曼人土地上的农奴,颁布减税法令,清查土地和人口等。并且将瓦拉几亚文化推广到这些地区,就算是难,那也得进行下去。

  罗马方面第二次派了特使,巴西琉斯邀请米尔恰大公前往君士坦丁堡与曼努埃尔见面,并且还是以最高礼仪欢迎。

  这对瓦拉几亚来说是莫大的殊荣,毕竟从来都是其他国家自己去君士坦丁堡,没有皇帝邀请一说,不过想想也知道,皇帝肯定是要借助瓦拉几亚的力量将奥斯曼赶出巴尔干。

  不过,凭借三言两语就让瓦拉几亚出兵会不会想的太简单,得用其他东西来换才行,比如君堡,或者他的皇冠。

  从君士坦丁堡来的知识分子还是很多的,他们在艺术文化上为瓦拉几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圣卡尼托大教堂的壁画上,米尔恰大公的画像就突出他的威严,让人一看到,就不知觉的下跪。

  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瓦拉几亚文化也开始具有尚古性。君士坦丁堡里面的文人更是,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誊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经典,“编篡学家约翰斯托贝依司克编篡了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诗文迭集。”而且他们还对经典文化进行翻译和收集。

  就连古代的哲学、戏剧、古代文法和修辞都不放过,“君士坦丁堡的尚古之风极盛,学习古希腊语、搜集抄写古籍蔚然成风,研究古代哲学和戏剧、钻研古代文法和修辞也成为知识界的“热门”。而这样的热门在瓦拉几亚引起一阵希腊热。

  巴尔干再次平静下来,瓦拉几亚的成果让邻国眼红,尤其是匈牙利。本来只是蕞尔小国的瓦拉几亚,现在已经变得和匈牙利差不多大了。

  匈牙利贵族有些不平衡了,他们也想要战功和土地,为什么瓦拉几亚能有这些,而他们没有?

  一些人向西吉斯蒙德施压,提出要对外扩张,而国王趁此机会于他们进行交易,要求他们支持自己。目前他与妻子玛丽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他必须获得更多贵族支持才行。

  天主教会已经站在他这边,只要获得贵族的支持,玛丽就孤掌难鸣了。但这个道理玛丽不懂吗?

  虽然自己的政治能力是个问题,但玛丽不傻,她能够感受到匈牙利贵族逐渐投靠在西吉斯蒙德那边。这都是自己长期没有参与政治有关,虽然有危险,但她还不想放弃。

  “陛下,我们还有胜算吗?”

  玛丽的忠实支持者拉约什伯爵问道,他是特兰西瓦尼亚的地主,和其他人不同,拉约什对农民较好,至少不对他们使用私刑。而他也已经看不惯国家由外国人把控,为此当玛丽派人拉拢他时,他毫不犹豫的投靠在女王一方。

  但现在,他们明显处于弱势,恐怕很快就会失败,不知道玛丽还有什么招数。

  其实玛丽还能有什么招,无非就是呼叫外援。可她还有什么支援呢。

  玛丽突然想起那位瓦拉几亚王储,他一定会帮她的。

  她决定给这位王储写信,希望他能够支持自己,条件随便提。

  至于波兰则情绪很小,瓦迪斯瓦夫专心于对条顿的战争,而立陶宛则是对罗斯公国的土地继续吞并。对于瓦拉几亚没有过多精力。

  这样的窗口期对瓦拉几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趁此机会应该继续改革,积蓄实力,而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经过五年的改革,瓦拉几亚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接下来应该是第二次的改革措施了。而地方和军队改革正是开了个头。

  之后,彼得开始统一度量衡的工作。这个年代,欧洲最小的长度单位竟然是寸……

  而且,欧洲目前也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游标卡尺,只有英国有类似游标卡尺的尺子。当然,这个尺子因为没有精密的刻度,测量也不是很牢靠。

  在这个年代,大工匠和学徒之间的差异,除了见识,就在磨制手艺上。比如,大工匠磨制零件的手艺较好,到了接近刻度的阶段,就会很小心,使得磨废掉的零件很少,成品率高。而那些学徒,往往到了关键时刻一个控制不好,零件就报废了。即使不报废,也因为手工控制不好,使得零件间磨合性不大好。

  而且,这个年代想检查工件质量也很困难,需要拿出“标准”的工件去对着阳光仔细对照,很考验眼力。

  而且这个年代没有厘米毫米的度量衡,需要彼得自己去定义。所以,彼得需要自己“创造”出这样的度量衡。

  彼得在旅行中从热那亚得到了英制单位的数据,而想要推断出标准的厘米多长,只要弄清楚标准的英寸多长就可以。根据一英寸等于2.54厘米的原则,很快就能求出1厘米多长。然后,每10分之1厘米,就是1毫米……

  同时,1标准的英制磅,则等于克。所以,只要拿到标准的1英制磅的重量(各国一般都铸有铜权作为标准的重量参考物),就能反推出1克是多种……

  随后,彼得在侍从的惊奇的注视下,推断出了1厘米、1分米、1米和1毫米的长度。然后,又更具英制磅,推断出了克、千克的重量。之后又安排工匠,用铜打造出了1米、1分米的标准参考铜尺,又用铜打造出了标准的克的铜权,作为重量的标准参考。做好参考物后,这些标准物品被封存了起来,并用纸包上。只有需要时,才拿出来进行对照和使用。

第144章 不一样的瓦拉几亚

  好不容易制定了度量衡,自然要全国推广。彼得命令以此为样本,制作容器推广全国,这样的举动不亚于货币统一。

  商人团体自然是最欢迎的,这样就能减少因为度量衡不同引起的麻烦,更加有利于交易的发展。

  平民也非常欢迎,这样就不用担心买东西缺斤少两了,并且给国家交税和给地主交租也方便了许多。

  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道路也正在修,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彼得感觉这一切都不这么真实,处于上升期的奥斯曼连续两次被打败,而且还是处于闪电的统治下,真是不可思议。不知道是开的挂太大了,还是单纯的运气好?

  不过现在,还是与民休息吧,哪怕十年,五年也好。实力毕竟是积攒出来的。

  即将成为阿尔伯公爵的卡斯特里奥蒂来到了布库尔耶什蒂,这次的对战也让他的领地扩大了一倍。而成为瓦拉几亚的封臣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毕竟现在的巴尔干就属他的势力大,奥斯曼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塞尔维亚也自身难保,匈牙利更是相距甚远,只有瓦拉几亚是最好的选择。

  米尔恰亲自给他册封,卡斯特里奥蒂跪在他的脚下表示臣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双方和睦。

  有了他的加入,瓦拉几亚就有了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就可以直面地中海。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有好处。未来说不定可以以此为跳板,重返意大利。

  这次来首都除了接受册封,卡斯特里奥蒂还带来了今年要上交的税金。然后他就要筹划继续扩大领地的计划了,郡国就是这样,承认你的权力,但你也得承认我的权力。这样才能持久下去。

  分割线

  奥斯曼首都布尔萨,巴耶济德正在对自己的儿子苏莱曼进行教育。他的惨叫声整个宫殿都能听见。

  “苏丹,请息怒。”,阿里帕夏劝说巴耶济德。

  “息怒,让我怎么息怒。两次,帝国输给了瓦拉几亚两次,先祖的努力付之东流,而这第二次,竟然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崽子惹出来的。”

  巴耶济德一边说,一边拿鞭子抽苏莱曼,此时的奥斯曼皇子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肉了。

  “苏丹,没有谁会永远胜利,就比如君士坦丁堡,几百年前他的国家多么强盛,现在不也是只在城墙的保护中苟延残喘。”

  “苏丹,您现在就是需要忍耐。”

  “忍耐?”,巴耶济德最不想听这两个字,之前让他忍耐,结果呢。

  “大维齐尔,如果你不想当了我可以换人。”

  “我只是为了国家。”

  阿里帕夏一副义正词严的表情,就好像他可以为奥斯曼献身一样。但巴耶济德的火气消了一点,他对大维齐尔说。

  “说为什么瓦拉几亚的继承者不是我的继承者呢?他是这么伟大,不管是军事还是政事,都能打理的井井有条,帝国要是放在他的手中,一定会实现先祖的梦想,安拉也会祝福的。”

  巴耶济德都打听清楚了,这几年瓦拉几亚之所以愈发强大,和那个叫彼得的共同统治者离不开关系。他在担任摩尔多瓦总督和保加利亚总督期间,大力推动军队建设和经济发展,屡次让他吃瘪的瓦拉几亚军就是彼得训练的。

  “苏丹,您再怎么说他也不会是您的孩子,他是瓦拉几亚的继承人,是奥斯曼的敌人。”

  “我知道”

  巴耶济德也只是想想,现在他和瓦拉几亚只能是不死不休。还是想想如何克敌才是。

  “现在,只能往东方进攻来弥补我们在西方的损失。”

  巴耶济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西方不行,那就换东方。通过攻取东方的土地而弥补西方的领土和人口,这样能尽最大的力量恢复实力。

  阿里帕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默认了苏丹的想法。对于在巴尔干剩下的土地也得严防死守,绝对不能再失去了。

  “真是可惜,可惜…”

  巴耶济德看着遍体鳞伤的苏莱曼,生气的走了,他需要在后宫消消火。

  分割线

  彼得正在工作,收到了一封来自布达的信件,原来是玛丽女王的信到了,看来走水路还是挺快的。

  玛丽希望与瓦拉几亚合作将西吉斯蒙德拉下匈牙利王位,事成之后可以对特兰西瓦尼亚的民众免税五年,并且还会提升他们的地位。

  “又是承诺,怕不是又要反悔。”

  彼得看着信,有些自嘲的说道。

  “我们真的要帮助这位匈牙利国王吗?”

  “我们会帮,但不是现在。我要让她求着我来,让她求助特兰西瓦尼亚的民众来支持她。”

  彼得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双王的斗争还没有公开,等玛丽只剩一口气的时候,才是出来的合适时机。

  瓦拉几亚可以抬起头来看匈牙利了,领土和人口都已经超过了匈牙利,如果一对一的话,匈牙利完全没有胜算。

  在政体上,匈牙利是披着王国外衣的贵族共和国,瓦拉几亚则是初步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动员、调配物资能力等方面上都是瓦拉几亚更胜一筹。

  如果是短期作战,匈牙利说不定会败的很惨,但西吉斯蒙德的背后还有神罗境内的邦国,这让他在外交上扳回一局。双方形成微妙平衡,如何维持两国的关系就是统治者需要想的。

  彼得推广的度量衡和货币在全国引起了波澜,前几天有些混乱,但很快就安静下来,因为统一度量衡太好了。交易速度大大提升,市场逐渐扩大。

  多瑙河、普鲁特河、德涅斯特河是瓦拉几亚的三条主要河流,沿岸的城镇工商业发达,大量的商品随着河流进行交易和出口。政府从中赚取不菲的税收,而对农民和商人的优待激发了生产力,瓦拉几亚的财富正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在出口商品中,葡萄酒从1390年的12万列伊提高到56万列伊,蜂蜡从20万列伊提高到42万,总出口从140万列伊提高到300万,每年的贸易盈余有30万,加上其他税收,够用了。

第145章 有人关系,有人愁,有人来了

  “奉大公命令,你们每年要多交一笔人头税。”

  在阿德里安,新任命的官员向城中的新月教徒说着最新法令。

  “尊敬的大人,请问之前的通告还做不作数?”

  “大公仁慈,本来是要把你们赶出去的,但只是多收一笔税金,当然,之前的那些都是作数的,只要你们不违反法令。”

  瓦拉几亚对待这些异教徒还是挺温和的,既能收税也不会让他们暴动,要知道奥斯曼统治期间没少往巴尔干塞人,光保加利亚就有10万的突厥人,都是从安纳托利亚来的。

  最稳定的方法是奥斯曼的米勒特制度,但彼得没有这么做,因为这种制度虽然让奥斯曼快速扩张,但也是未来他四分五裂的原因之一。要想长久统治,必须同化他们。

  收取人头税,鼓励修会发展,打压新月教都是正在做的。结果引起了一阵移民潮,一些突厥人收拾包袱回安纳托利亚了,剩下的都是最底层的人,没有财力支撑一场移民,只能听他们摆布。

首节上一节54/1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