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第57节

  李征在承运殿接见水圭,接了请柬,见上面写着三日后便是水溶订婚小晏,便允诺到时一定到。

  正说着,尤氏过来取细盐,有几个府邸要多要一些准备给长辈们做寿。

  水圭趁机问道:“大王此处细盐价格若何啊?”

  李征道:“大体与你们拿到的不差,荣宁二府的两位少夫人带着人赚一些辛苦钱。”

  也不是他特意关照荣宁二府,他们可是在李征眼皮底下赚钱花钱,而且赚的是达官显贵的钱,花出去的又在厂卫严密的监控之下。

  而且如此也能加深四王八公乃至权贵阶层内部的矛盾,日子长了各家花的钱多了,李征自然有机可乘。

  水圭不好再问,拿着请柬又去荣府下帖。

  这是请贾母的请柬,水圭须自己亲自登门。

  他走后,尤氏感激道:“大王厚谊,真不知应当怎么报答。”

  “你们赚一点辛苦钱罢了,”李征叮嘱道,“你家两位姑娘肯吃苦,在这里整日不肯停歇,我却见她们多有忧虑,猜测大约是家里有难处。你不要与别人说,若去那些权贵后宅,我给她们一点小玩意,你带着卖掉,有个三五十两补贴你家老人,也免得你们姐妹彼此为难。”

  尤氏无以为报,只好恳请道:“家母日子已过的比常人不知好到哪里,她还有朝廷发放俸禄,若多给,只怕不好。只是如今天气渐冷,我见路上多有孤寡老弱,大王若是恩准,我想以赚的这些利润里,取一些给他们放斋,多少勉强能活几个人,不定开了春日子就好过了。”

  这是她比王熙凤更让李征待见的。

  “少夫人是个有心人,”李征道,“然此事你若定了,只怕对你并不有利。你忙完去找老太君求助,让二府各出些厚道之人,我这里多拿一些粮食,你若是有心,在各处多找一些不用的塌房,权且给逃荒到京师的苦人找个住处。”

  尤氏道:“却要以王府为首。”

  “少夫人不是笨人,这次怎么糊涂了?”李征道,“自当是以天家为首。”

  考虑到不便之处,他让尤氏先准备,自写了一封奏章交给马送去大内。

  大意是请天家父子首肯,王府出粮食,以天家父子名义在金陵城东西南三门施舍。

  此外李征恳请皇帝问过皇后,王府出钱以皇后名义,领荣宁二府“当家夫人”在粥棚旁边施舍,同时租赁塌房暂且让苦人们存身。

  尤氏惊道:“大王,怎么忘了太后?”

  李征想想道:“我与此人不睦,为何花钱给她邀名?”

  尤氏好笑,却不信二圣能同意不带着太后。

  一时片刻,曹化淳来了。

  他通报说,皇帝不同意,可太上皇却认为李征做得对。

  “老皇爷说了,太后既不慈,便不能怪大王不孝顺,便让她自省去吧。”曹化淳传旨。

  此外太上皇颇为关心李征能不能拿的出那么多粮食。

  每日施舍,少说也要上千斤大米,他手里那点钱能支撑多久?

  为此太上皇又送来白银一万两黄金一千两。

  这是现成的黄金白银。

  李征本打算带着银票去一趟银庄,如今既然宫里送来了这么多,那便不用急了。

  至于哪里筹措来的粮草,那自然要推功给尤氏了。

  当日,武烈敦煌郡王奉诏在三门放饭,东厂锦衣卫及御林军具体经办。

  大太监曹化淳与王承恩也各出了五百两银子,故此粥棚之上也挂着他们的名字。

  此外,荣府以贾母名义、宁府以尤氏名义奉张皇后诏命,在外城以内搜得长期闲置的塌房五百座,提供给逃难到金陵的各地灾民。

  深秋之后,没有地过不下去的灾民便会成群结队地来到金陵讨生活,根据锦衣卫统计,去年足有三万余人到金陵求生。

  据估计今年只怕会更多。

  李征估算了五万人到六万人规模,但他并不以为这是压力。

  年底之前要选好打造盐厂的地址,人员也要尽快选拔出来。

  由于是奉诏制盐,李征先定下了三千人规模,根据一般规律,这三千人便是三千个家庭、少说一万五千人。

  这个估算密报到大内,二圣越发忧虑。

  他们也想到李征要依靠这些流民组建盐厂,原想着少说也能有上万人的规模。

  可如今只要三千余人,剩下的安置在哪里去?

  当晚,粥棚设立完毕,曹化淳急匆匆回到宫里,带回了李征的密报。

  李征不认为这五六万人是压力。

  他给二圣的解释是,只要保证这些人里面没有达官显贵派去的卧底,白养活他们到开春,这些人的作用可就凸显出来了。

  为此李征建言,这些流民组织起来以后分四种类型进行培训。

  其一,细盐生产之后,盐商岂能不抵抗?故此须厂卫组建内帑盐运队伍向江北、江南等地运送细盐。若以厂卫为队长,一人带五个,组建起三千人武装队伍,便又是三千家庭安置下来。

  其二,盐商妥协乃至投降,盐运也不可交给他们。盐商只能在各地等待细盐运到,可以交给他们去售卖,至于沿途押运那不是他们本分。

  其三,盐厂岂能不被破坏。如此,须千余人规模队伍,又可安置数千人。

  最后,细盐销售岂能完全交给盐商。组建培训万余人货郎,于江南江北走街串巷售卖,足以压制盐商试图哄抬物价之野心。

  这货郎队伍,李征又细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别以厂卫精干进行统帅。

  江南江北分为大区,派遣一个货郎大队打入,设立大队百户节制;大区内按照城市以及人口分区中队,派遣货郎分队打入,设立分队总旗率领;各城市又分为小区域,小旗率领货郎小队打入。

  李征在奏章最后写明这样做的价值性:“若大区域盐商联合作乱,则货郎大队集合,以优势兵力及细盐数量坚决镇压;若城市之内盐商胆敢造次,货郎中队立即出动,在大队指挥下进行反击。若是平时盐商试图以草原游骑战术试图杀人,城市区域内小队货郎集结,此足以对抗为各地盐商买通了的官府衙役。”

  二圣拍案赞赏。

  按照李征解释,货郎大队名义上是盐厂“销售队伍”,实则有内帑在背后撑腰,何惧各地盐商造次?

  而且,这一两万流民培训而成的队伍,他们的家小可都在金陵待着呢,都不用什么手段,足以控制这一支生力军。

第一百零五章 粮草充足至极,何来缺粮危机?

  太上皇看罢密奏,问皇帝:“权贵各家对此有没有反应?”

  皇帝说:“没有一家响应我们。”

  “料到了!”太上皇冷笑,“他们习惯了我们出招,却想不到这一次我们找来了一个猛虎,这小子可不是个有迹可循的主儿,你瞧他这手段哪一个能想到?”

  曹化淳奏报:“武烈王要求厂卫派遣精干,奴婢以为这是在避嫌。”

  “他怎么能避得开!”太上皇耻笑,“不要管,他这个武烈王,成不了坐断西北一隅而虎视天下那种事。休要管他,但凡有事只管找他。”

  皇帝目光闪烁了一下,感觉太上皇似乎有些怪异。

  难道……

  太上皇哼的一声笑骂道:“小心眼,非不带太后邀名,罢了,不愿便不愿,太后有自己的算计。朕倒要瞧瞧她这些年到底攒了多少钱,能经得起这小子几拳几脚。”

  皇帝不知所言。

  太上皇道:“这个水圭恐怕是意识到就在一两年,他急着让水溶不降世袭王爵,那也由得了他,此人在銮驾南巡之时确是出了一些力气,区区一个私产都丢光了的郡王,谁在乎他!”

  最重要的是,太上皇通过十几年不动声色的提拔心腹,孙承宗孙传庭这些人已经严密掌握了京畿大军,北静郡王府本来掌握的那点军事力量,历经这几年折腾早就被吞并了。

  此次王子腾倒卖军粮事发彻底葬送了四王八公几乎最后所有的军队,太上皇不会在乎一个没有军队支持的郡王府。

  皇帝还是担心四王八公对行在禁军尤其外城各门禁军的渗透。

  太上皇哂笑:“御林军在手,内城便在你手里。城外你不是左挑右选将肃庄扩大到五百余顷了?先迁入一批农户,这小子有的是办法整合。一两年后,将肃藩精锐大军秘密调到肃庄,外城哪一个城门落入四王八公之手,便对哪一个城门下手。”

  皇帝喜形于色,这他没考虑到。

  曹化淳担忧,若如此武烈王府实力太强怎么办?

  “别以为权贵在军中失去精锐便没有一搏之力,他们联起手来没那么好对付。”太上皇森然道,“更何况四王八公之外,还有两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曹化淳骇然大惊,福王鲁王哪来的军权?

  太上皇笑了,皇帝也笑了。

  曹化淳顿时了然。

  天家父子走一步看三步,早在诏李征入京前夕就完成了大量的人手安排。

  李征这个武烈敦煌郡王,也只不过是来破局的一把刀。

  次日,群臣对李征奉诏放饭的行为纷纷上奏表示赞赏。

  然后便没有什么了。

  两个亲王与荣宁二府除外的四王六公里面,水圭赶忙凑了一千两银子送到大内,他还害怕皇帝一怒之下撤销水溶不降等嗣爵的机会。

  其他九家总共凑了两千两银子,还哭着进了乾清宫,恳请皇帝允许他们也表达一番心意。

  皇帝让曹化淳收了他们的银子,但却回了一句“这么点银子够干什么,都回去过日子去”。

  各家自以为得了便宜,全都没把那点银子当回事。

  不多时,福王鲁王一人怀揣着五百两银子进了乾清宫,照例先哭穷。

  皇帝毫不客气地收了银子,但坚决不给他们“在武烈王府粥棚挂名”的机会。

  那两个也一路暗笑着走了。

  没有人想着趁机做点什么,这些人可都很聪明,知道厂卫肯定密切盯着。

  但那又怎么样?

  五六万流民,那银子要花的太多了,内帑不可能承担这么大的支出,天家父子要攒钱重修金陵城,还要给天下依附于皇庄的穷鬼们发钱买粮食,哪可能拿出一笔钱干这种事!

  那就只能让李征来负担。

  这不就是放肃藩的血?

  李净一出宫,只交代幕僚:“只盯着他们,一旦断了放饭,你看那外廷文官会不会起哄,我们只要趁机怂恿便是,我们的目的始终是肃藩那支军队,其余的都不要管。”

  哪里用得着出事,得知李征奉诏放饭,周延儒当即纠集六部上书二圣,言必称国库空虚无法拿出大量粮食。

  皇帝回复:“知道了,内帑会支应。”

  外廷于是也高兴了,内帑实力削弱,对外廷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好事。

  当天,户部下发公文,要求南都行在各官仓、镇江府扬州府以及苏杭等产粮区官仓“务必把守严密不得有任何出入”。

  太上皇不及过问,内阁送来户部签发的公文。

  意思明摆着不会从官仓出粮食。

  那就只剩下从民间购买粮食了,可从民间购买粮食,行在眼红肃王府传说中海量财富的粮商不允许。

  太上皇心中怒极,当即飞鸽传书诏令合肥、庐江内帑所属粮仓调运稻米十万石迅速送达金陵,一边责令锦衣卫缇骑迅速侦察“流民所来之处,为何大规模饥荒成灾”。

  同时,诏令户部按照隆治三年春秋两季江南赋税征收情况“持诏令开仓放粮”。

  这两招,迅速打疼了户部,内阁急忙要以北方战事需要屯粮为由驳回诏书。

  皇帝诏令跟着下达,责问户部“辽西之战,乃山东一地粮草供应,与江南何干”,同时斥责户部及各地官仓“但有查验,必生祸端,其由为何”。

  户部不能回答,皇帝遂再下诏令:“再有‘阴兵借粮、火龙烧仓’之故事,知府腰斩、知县诛三族、各仓人等一律刺配为奴。但有借机生事者斩首,举家没为奴婢,三代不得放还。”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敢挑衅生事,还不敢凭市场供需说话?

  一时之间还不到黄昏,城门外刚打起奉旨放饭的旗号,大棚才刚刚搭起来,金陵粮价便涨了一成。

  这可让宁荣二府不少人起了意见。

首节上一节57/3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