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97节

  不过有了尊王攘夷思想,这个大饼大家吃的很香。

  在文章的末尾,方孝孺用遗憾的语气说道:

  夏商周的分封,除了尊王攘夷,还顺便解决了勋贵势大掣肘王权的隐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只是时代变了,大明没办法分封勋贵,只能封皇室宗亲。

  听说海外领土广袤无边,分封几千个诸侯国都没问题。

  只可惜,皇室成年男丁还是太少了啊,根本就封不过来。

  并且他还大胆的预测,将来大明的分封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那肯定是皇室男丁不够用导致的。

  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

  但……

  写到这里,文章戛然而止。

  然而,只要不傻都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依照周礼分封勋贵为诸侯王。

  可是……这个提议实在太大胆了啊,说是造反都不为过。

  不过想想说这话的是方孝孺,众人又觉得正常了。

  毕竟当年他就主张全面恢复周礼。

  现在提议分封诸侯王,也符合他的人设。

  而且以他今时今日在学术界的地位,皇上就算不喜欢这种论调,也不会说什么。

  况且,他也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暗示了一下而已。

  听完最后的暗示,众人下意识的思考了一下分封勋贵的可行性。

  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依照周礼分封诸侯王,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蛮夷之地有了诸侯王管理,就不会对大明产生威胁,而且还解决了勋贵集团尾大不掉的隐患。

  至于这些诸侯王会不会坐大,然后学习秦朝反过来吞并大明……

  理智的人都知道,王朝覆灭在所难免。

  可诸侯国想造反,就要先兼并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这个过程需要几百年。

  一个朝代享数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有人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就提醒道:

  “大家想想前一篇,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

  得到提醒,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前一篇文章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用,问大家该怎么办,后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如果说两者没有关联,谁都不信。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胆子实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过……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为。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提醒道:“大明周报是朝廷口舌,这两篇文章能出现在这上面……”

  众人再次震惊。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还是说,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种试探行为?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儒生咽了口吐沫,压低声音说道:

  “我是洛阳人,早在数年前就听说过一个传闻。”

  众人的目光都向他看来,什么传闻?和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

  那个儒生似乎有些紧张,深吸口气才说道:

  “有勋贵醉酒之后口放厥词,说太上皇许诺他们……分封诸侯国……”

  “嘶……”众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开始催促:“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第410章 造体系

  后来?

  那人说道:“当时大家很震惊,不过并不相信他的话。”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

  众人不禁点头,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都会给出一些许诺。

  比如裂土封王啊,比如什么共富贵啊之类的。

  但这种公开的承诺,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传出。

  大家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此类传闻。

  大概率是那个人酒后吹牛不打草稿。

  不过,敢吹这样的牛,是真的找死啊。

  那人继续说道:“他酒醒之后,也说自己是酒后失言,还上书请罪。”

  “幸好今上仁厚没有治他的罪,只是罚了半年俸禄略作薄惩。”

  敢公开宣称要裂土封侯,这是妥妥的死罪。

  只是罚俸确实是薄惩了。

  他特意强调是今上,可见也是认为,换成朱元璋在位,这个大嘴巴勋贵大概率是要没。

  众人也都非常认同,不禁连连称赞,皇上仁慈啊。

  今上登基,真是天下人的福气。

  话题很快回到事情本身,那名勋贵被惩罚之后,关于分封的事儿也就没什么人提了。

  后来倒是又出现过几次传言,但大家都认为是那个大嘴巴勋贵酒后失言的后续。

  前世信息爆炸时代,好多古早话题,都能被人翻出来二次炒作。

  更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有人几个月后才听说这件事情,就当成新闻私下传几句很正常。

  但这些传言都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谣言之所以没有传开,很大一原因是不敢传。

  别的谣言也就罢了,这种列土封疆的谣言,真要追究起来所有说过的都要受罚。

  在皇权时代,尤其是在拥有锦衣卫的大明,没人敢乱传这一类信息。

  此人并没有说酒后失言的勋贵是谁,大家也没有追问。

  都是有志于科举的士子,谁都不想还没步入官场,先得罪一个位高权重的勋贵。

  当然,大家自己私下去打听,就和他无关了。

  不过这件事情大家也都是当成趣事来听的,没人认为太上皇曾经许诺过分封。

  更没人将这件事情,和报纸上刊载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只以为是巧合罢了。

  在八卦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就继续讨论大华夏概念以及南洋分封。

  毕竟这关乎他们的科举成绩。

  就在众人讨论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只见楼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正是洛下书院的算学先生方广津。

  他对身边的二十余岁青年说道:“伯允,真不准备参加科举了?”

  其他人也纷纷劝道:

  “学习这么多年,不试一试你甘心吗?”

  “是啊,行与不行,试上一试又何妨。”

  “至少对自己是个交代,以后回想起来也不至于后悔。”

  酒楼其他人都诧异不已,听对话好像是这个年轻人要放弃科举,他的朋友都在劝他。

  这……还剩下三个多月就考试了,人也已经到京城了,为何不试一下?

  大家倒也没有轻视他,有资格参加京考的,那都是获得举人身份的。

  举人身份有出仕的资格,属于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

  比如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刘伯允倒是非常洒脱,说道:“谢方先生、诸位同窗的好意,然自家知自家事。”

  “我的成绩并不好,几次预考都排在末尾,参加科举不过是自寻烦恼。”

  所谓预考,就是模拟考试。

  古代有正经老师教的,一般都会拿历届真题做模拟考试。

  方广津说道:“预考和正式考试有很大区别,不能因此就盖棺定论。”

  “你去参加科举,未尝没有胜算。”

  一旁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原来是算学生。

  然后有见多识广的认出了方广津的身份,让在座的人都忍不住肃然起敬。

  盖因他不但是洛下书院的先生,还是算学研究班的核心成员。

  众所周知,科举被理学把持,但算科除外。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算学班在负责,而算学班几乎都是陈景恪算学圈子的成员。

  相当于算学圈子掌握着算科考试。

  以方广津在算学圈子的地位,约等于算科士子都是他的门生。

  计官群体掌握着户部、金钞局,等于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

  现在因为改革,因为量化管理,计官又开始掌握各个衙门的钱袋子。

  随着计官群体的壮大,方广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首节上一节597/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