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节

  “黄帝乃人文始祖,亦是王朝的第一代建立者。”

  “陛下不妨以黄帝登基之日为开元元年,意为开启华夏纪元之意。”

  “如此开元二年三年以至万年……”

  “我计算过,黄帝登基之日距今约4065年,以此计算我大明建国之日当为开元4065年。”

  “采用双重纪元法,大明建国之日就是开元4065年洪武元年。”

  “今年就是开元4079年洪武15年。”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间就是开元2476年,唐朝建立为开元3315年武德元年。”

  “如此,只要看过华夏简史之人,谁敢不认大明为天下正统?”

  朱元璋越听眼睛越亮,这比祭祀一百遍昊天都管用啊。

  他想的更多,不只是华夏简史,往后所有史书提到时间的地方,也必须要加开元纪年。

  到时候,谁还敢说咱大明不是正朔。

  不过事关重大,他并没有直接认同,而是问马秀英和朱标道:

  “你们觉得此法可行否?”

  朱标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以为可行。”

  马秀英思考片刻,才缓缓点头:“我也以为可行,但藩属国的年号该怎么办?”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若藩属国也采用双重纪元,岂不是和大明一样了吗。

  陈景恪也同样愣了一下,这一点他也给忽略了,确实是个很大的漏洞。

  略微思索,很快就有了解决之法。

  “此事好办,藩属国采用三重纪年,开元加洪武加藩属国主年号。”

  朱元璋忍不住叫好道:“好,此法好,能更好的向诸藩国表明,大明乃宗主之国。”

  到了这里,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同意了此法。

  而在洪武朝堂,只要朱元璋同意,就意味着这个政策必定会得到推行。

  读书人群体确实可以阳奉阴违。

  然而,一旦启用开元纪年的消息传出,读书人绝对是最支持的群体。

  原因自不用多说,不外乎法统二字。

  但陈景恪的话依然没有说完,他弄出华夏简史和开元纪年,可不是为了替老朱证明大明正统性的。

  而是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目的。

  所以等三人消化了这个观点,他才继续说道:

  “华夏简史再略微改动一点,也可以用来证明,大明对四夷统治的合法性。”

第71章 自古以来

  

  陈景恪也渐渐了解了朱元璋的一些性格,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太务实了。

  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软实力。

  所以对什么宣扬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力,完全不感兴趣。

  他只在乎实打实的利益。

  番邦蛮夷的认同对他来说,不如一碗大米饭。

  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优点。

  但对于大明,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这一点很致命。

  过不了多久,欧洲那群蝗虫就会开启大航海时代。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夏文明将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

  西方将在人文科技上全面超越华夏。

  但对华夏威胁最致命的,不是科技被超越。

  而是民族这个概念,被西方人创造出来。

  华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在不同中追求共同点,然后在文化上达成认同,最后融为一体。

  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民族大融合。

  可以说华夏文明从诞生之初,就在不停的吸收整个亚洲所有文明的优点成长。

  也正是因此,我们的文明才会如此的多元化,如此的具有包容性,如此的灿烂辉煌。

  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

  西方人为什么这么敌视华夏文明?

  除了利益,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和他们,从文明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这种思维认知上的差异,是无法调和的。

  不,并非无法调和,而是他们不愿意调和,也不敢调和。

  因为一旦调和,华夏文明就会利用强大的兼容性,将他们吸收消化。

  而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甚至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完成又一次的蜕变。

  这就是文化底蕴,是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华夏文明拥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为何陈景恪还会对民族主义如此警惕呢?

  因为民族主义是通过寻找不同点,让亲兄弟分家乃至反目。

  说的直白点,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民族大融合。

  一个很直观的历史事实,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华夏族群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

  能被记载在史书上的‘大融合’都超过了十次。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每一个王朝建立毁灭,都会进行一次或者好几次大融合。

  犬戎、西戎、鬼方、义渠、匈奴、五胡、契丹、沙陀……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这种融合几乎就停止了。

  二十世纪以后,谁还听说过哪个民族被融合了?

  就连那种只有几百个几千人的民族,都要求保持独立性。

  不只是国内,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

  大明是最后一个华夏正统王朝,也是华夏文明最有机会,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错过这次机会……

  不能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只能说难度要提高百倍千倍。

  所以,留给大明和华夏的时间,不多了。

  若华夏文明不想面临那种困难局面,必须要在西方蝗虫开启大航海之前,完成文化上的认同。

  这件事情的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发展科技。

  科技落后最多挨一会儿打,蛰伏学习总能赶上来。

  一旦民族主义思想崛起,纵使大明弄出原子弹,也很难再如以前那般进行融合了。

  陈景恪编写《华夏简史》的真正用意,就是为这次民族大融合铺路。

  至于帮大明强化正统地位,不过是顺带的效果而已。

  不,准确说,强化大明正统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前提条件。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主体文明也就无所谓融合。

  原本的历史上,斯拉夫人曾经也想搞民族融合。

  然而他们薄弱的主体文化,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最终失败收场。

  所以强化大明的主体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必要一环。

  当朱元璋问出‘你准备如何证明大明统治四夷的合法性’的时候。

  他轻咳一声,说道:“四夷皆华夏支脉。”

  见三人都一副茫然的样子,他进一步解释道:

  “黄帝建国立邦定君主,蚩尤‘子弄父兵’祸乱天下,黄帝大义灭亲将之发配往南方。”

  这是《史记》的记载,蚩尤‘子弄父兵’,为祸天下还打败了赤帝。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的儿子蚩尤,借着黄帝的军队四处为祸,打败了反抗的炎帝。

  是的,蚩尤是黄帝的儿子。

  很多古籍上都有相关记载。

  山海经上,还有风伯雨师帮助蚩尤祸乱天下的图画。

  而风伯雨师恰恰是黄帝的重要助手。

  朱元璋三人更加不解,这和大明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缓缓说道:“蚩尤率余部南下,演化出了百越,百越四散演化出了俚人、僚人、西南夷……”

  “俚僚人下海求生,方有南海诸藩。”

  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

  马秀英击掌叹道:“妙,蚩尤南下而演百越,百越散而演诸藩,实在是妙啊。”

  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虎目中的兴奋:“好,这一下咱大明对南海诸藩的统治,就合乎礼法了。”

  朱标高兴之余提出了一个质疑:“诸藩会同意吗?”

  朱元璋霸气的道:“谁敢不同意,那就是数典忘祖,大明当征讨之。”

  洪武大帝霸气。

  陈景恪差点就高呼六六六了,嘴上笑着说道:

  “四夷本就羡慕我天朝文化,很多人都巴不得认我们当祖宗,只是以前我们不屑于要他们罢了。”

  “现在咱们主动承认他们是华夏支脉,他们只会高兴。”

  “当大多数人都以华夏子孙自居的时候,少数不同意的就会成为异类。”

  “到时不用大明出兵,只需陛下一道诏令,周围列国就会将其分而食之。”

  这种文化上的绝对优势,也是他敢谋划民族大融合的最大资本。

首节上一节58/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