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节

  陈景恪得知此事,相当的无语。

  咋牵扯到军方了。

  不过这样也好,就更不会有人怀疑朝廷的真实用意了。

  到时宝钞改革就能进行的更加顺利。

  这也算是另类意义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了吧。

  

  纷纷扰扰中,万众期待的科举终于即将到来。

  本次科举是十三年来第一次,且还是恩科。

  所以举办时间并不是二月份,而是放在了十一月份。

  报名方式也是特事特办,只需在县里面参加一场考试,获得名额之后即可直接赴京参考。

  明年的正式科,则放在了二月份,这是历朝历代举行京考的固定时间。

  如此安排,对考生也有好处。

  十一月份没考中,在京城住上几个月,再参加来年的就可以了,省去了来回奔波。

  还有些离的比较远的,比如云南那边的考生,估计是来不及参加十一月份的恩科了。

  只能参加明年二月份的正科。

  再往后就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了,必须先考秀才,再考举人,然后才能来参加京考。

  报名条件前所未有的宽松,导致大量读书人齐聚应天府。

  秦淮河两岸就不提了,但凡能住人的地方全都被住满。

  就连城内大大小小的客栈,也全部客满。

  很多考生找不到客栈,就想办法住在百姓家里,算是早期的民宿了。

  还有些考生借宿在寺庙道观。

  这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也带动了应天府的消费,各种商家都赚的盆满钵满。

  秦淮河上的画舫,日夜不休。

  朱元璋大怒,接连下旨申斥,才止住了这股风气。

  但读书人嘛,懂的都懂,私下依然有不少人偷偷摸摸过去享受。

  只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了而已。

  朱雄英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读书人聚在一起,也非常感兴趣。

  就和朱元璋说了一声,想要见识一番。

  朱元璋自然不会阻拦,只是叮嘱他不要泄露了身份。

  陈景恪作为伴读,肯定也要跟在身边的。

  一行人乔装打扮离开皇宫。

  先是在城内转了一圈,朱雄英觉得不过瘾,就去了秦淮河畔。

  但给陈景恪十个胆子,都不敢让他去青楼画舫,于是转了一圈之后就去了本地最大的一座酒楼。

  状元楼。

  从大门口那个崭新的匾额就能看得出,这个名字大概率是新改的。

  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这家酒楼的老板,是个会做生意的。

  状元楼也不愧是状元楼,非常的豪华,足足有三层。

  每一层都满客。

  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最热闹的。

  无数学子聚在一起,有的谈论诗词,有的谈论学问,还有人谈论国家大事。

  朱雄英顿时就走不动路了,道:“咱们走了半天了,就在这里歇歇脚吃点东西吧。”

  陈景恪也没有反对,但左右看了看一个座位都没有。

  不过他也没着急,而是来到柜台前,直接拍了两张一贯的宝钞:

  “在一楼给我们找张桌子,上几个拿手菜再来一壶好茶。”

  现在一贯宝钞可以兑换六百多文铜钱,两张就是将近一千三百文。

  算是一笔巨款了。

  掌柜的嘴巴都快笑歪了:“好好好,两位公子且稍等。”

  他亲自出马,也不知道和别人说了什么。

  两桌人数较少的食客选择了拼桌,腾出了一张桌子。

  陈景恪这才带着朱雄英坐下,一边闲聊,一边听这些读书人吹牛。

  过了一会儿,朱雄英摇头道:“难怪皇……爷爷说读书人多好空谈,做事能力差,我总算明白为什么了。”

  陈景恪摇摇头,解释道:“其实也不怪他们,制度如此。”

  “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

  “而且朝廷规定考题范围,别的东西学了也没用。”

  “他们只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其中,才有可能比拼的过他人。”

  朱雄英眉头微皱,有些无法理解这番话。

  陈景恪暗自摇头,他毕竟年幼,且生长在皇宫。

  不能真正了解培养一个读书人有多困难,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读书人的难处。

  可以说,读书人高分低能,就是科举制度的锅。

  但反过来说,朝廷也有很多无奈。

  正如前世的高考一样,很多人都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然而问题来了,什么叫素质教育?

  一节钢琴课几百块,普通百姓家有这个条件吗?

  出国去参加某某活动镀金,普通人家的孩子有这个能力吗?

  或者说的直白一点,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

  谁更有机会成为那个有‘素质’,被大学录取的人呢?

  答案已经不需要说了吧。

  所谓的‘素质’,是需要大量金钱砸出来的。

  真全面改革,开展所谓的素质教育,被特招的九成九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普通人家的孩子,更难读大学。

  应试教育的问题很多,可他至少给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努力的机会。

  科举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的,考的科目越多,对普通人来说路就越窄。

  陈景恪也想过,对科举提出更高的要求,考更多的科目。

  然而考虑到实际情况,只能放弃这个想法。

  又听了一会儿,朱雄英忽然说道:“景恪你那个两年刀笔吏的提议确实很有必要。”

  “否则我真不敢想象,这些人直接出仕会是什么后果。”

  陈景恪叹道:“其实这个法子也有很多漏洞,必然会有人借着关系逃避为吏,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朱雄英也点点头,这一点他们之前就分析过。

  普通人会遵守这个规定,官宦家的子弟有太多办法逃避,比如借调。

  可这个制度有总比没有好。

  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刀笔吏磨炼出来,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正说话间,忽然酒楼安静下来。

  陈景恪和朱雄英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正疑惑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喊:

  “方孝孺,真的是他。”

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

  

  方孝孺?

  一声惊呼,惊动了酒楼众士子。

  酒楼一层大半人都起身相迎,就连二三楼都有人下来。

  足见他在读书人中间的声誉和号召力。

  陈景恪惊讶不已,没想到这么快就见到建文三傻之一了。

  举目朝门口望去,只见一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儒生,昂首踏入店内。

  其人生的身材颀长、面容俊秀,留着两寸长的山羊胡,非常的儒雅。

  他举止自信随和,与每一个人打着招呼。

  这种气度,陈景恪也自叹不如。

  朱雄英有些兴奋的压低声音道:“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碰到他。”

  陈景恪意外的道:“你认识他?”

  “听爷爷说过他。”朱雄英点点头:

  “今年三月金华府训导吴沉举荐他为官,爷爷召见他问对,对他很是欣赏。”

  “并对父亲说,此人有大才,不过需磨砺才能大用,就嘉勉一番让他回去了。”

  “他今次入京应是为了参加科举。”

  陈景恪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要约他过来交谈吗?”

  朱雄英有些意动,不过想了想还是说道:“算了,咱们是微服出来,还是不要暴露身份的好。”

  陈景恪也没有再说什么。

  方孝孺很快就在一群士子的邀请下,在一楼的某张桌子坐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读书人之间相互交流学问。

首节上一节51/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