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74节

  但开销也同样翻了好几翻。

  军饷和官俸两项,就拿走了很大一块。

  摊丁入亩之后,停止征用民夫服徭役,而是改为花钱招募。

  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各地的基础建设,比如修筑驰道,建设水利设施等。

  还有陕西治沙防沙,支援河西、辽东、交趾等地的建设。

  再加上其他的支出,朝廷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

  五年工作计划彻底将户部掏空,还要内帑补贴六百万贯才能抹平赤字。

  再凭空增加两千多个衙门的开销,朝廷的压力只会更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设的衙门必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那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没钱朝廷分分钟财政破产。

  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部门该怎么设置,承担哪些政务。

  还有就是,老派的官吏,能否胜任新工作。

  所以,虽然中枢总体上是支持变革的,但具体怎么变一直很慎重。

  现在陈景恪提出特区计划,给大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先在特区试运营,摸索熟悉了再全国推广。

  陈景恪继续说道:“在原有衙门不变的情况下,特区的每个县增设两个衙门。”

  “第一个衙门是综改司,归内阁直管,在地方设置综改局。

  “该机构没有其它诸如司法、民政、税务等任何权力。”

  “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地方的变革工作和五年计划施行工作。”

  “同时还要将收集到的情报信息,及时汇总给综改司。”

  “方便内阁了解地方情况,更准确的做出政策调整。”

  众人仔细思考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提议确实很好。

  朱元璋不停的点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他只是过来旁听顺便提提意见,真正主事的是自己儿子朱标。

  可不能随便开口,抢了亲儿子的权力。

  朱标也很尊敬自家老父亲,先是请示了一下他,才开口说道:

  “现在不论是深入革新,还是五年工作计划。”

  “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地方官无法全面理解朝廷的思想。”

  “有些理解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推脱不行,甚至设置障碍。”

  “而朝廷也缺少地方的详细信息,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

  “有了综改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景恪这个提议不错,朕以为可行。”

  他此言一出,就等于是定下了大基调。

  综改司可以成立,接下来直接讨论怎么设置吧。

  李善长第一个发言:“陈伴读,不知这综改司和地方衙门,是何关系?”

  这就是在问权力归属问题了。

  陈景恪说道:“隶属于地方衙门,级别相当于主簿,但在工作上接受上一级综改机构的业务指导。”

  他又进一步解释道:“不论是革新还是五年计划,地方衙门才是实施的主体。”

  “没有地方衙门的配合,综改机构恐怕什么都做不了。”

  “且,还要预防综改机构,不作为乱作为之事的发生。”

  说白了还是权力斗争的问题,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作,凭什么听你一个外人的指挥?

  说话没人听,综改机构还怎么展开工作?

  反过来说,综改机构和本地政府没有隶属关系,本地的经济是好是坏对他们影响不大。

  因为搞经济是地方政府的任务,他们只是负责指导。

  我们指导了,你没干好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尽心尽力的指导吗?

  甚至不排除瞎指挥乱指挥的情况。

  如果双方有隶属关系那就不一样了,本地经济搞不好,他们也没好果子吃。

  这个解释成功说服了大部分人。

  这时耿光提出了一个问题:

  “综改机构隶属于地方衙门,如果他们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气,阳奉阴违阻挠革新怎么办?”

  都没用陈景恪开口,李善长就替他做出了回答:

  “吏部考功司已经修改了标准,以后变革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将会作为重要考核项目。”

  “这一项连续两次考核不达标,可直接罢官。”

  耿光再无意见,只要他们还想继续做官,就必须支持综改司的工作。

  就算遇到真头铁的,我就是反对,就是要阻挠。

  那也没关系,时间到直接罢免,换个愿意做的人上来。

  就是多耽误两年时间的事情,不影响整体局势。

  之后其他人又问了一些疑问,比如具体的职权范围,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

  陈景恪一一做了回答。

  直到众人再无问题,他才开始讲第二项:

  “增设的第二个衙门叫工商司,主管工商业……”

  “咳……”这时朱元璋轻咳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华夏自古以来重农轻商,彼辈多奸猾无耻之徒,故世人多轻之。”

  “若新衙门以工商为名,恐会引起朝野反对。”

  “且也会让世人误以为大明要重视商贾,若导致商贾之辈得意忘形,更是不妙。”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衙门的名字,怎么能带商字呢,不妥不妥。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就说道:“太上皇英明,是我考虑不周,那就改一个名字。”

  “不如叫市管司,全名是市场监督管理司……”

  “市场包括工业和商业……”

  这个名字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就此定了下来。

  工商局……市管司主管工商业的注册、布局调整、后续管理。

  还有就是集贸市场的建设管理等等工作。

  甚至就连开矿等工作,都归他们管理。

  总之,现在市管司的职务范围很广。

  工商矿业几乎都能管得到,权力属实有点大。

  但没有办法,现在大明的工商业底子太薄,分太多衙门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只能先弄一个综合部门统一管理。

  等工商业发展起来,再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分拆。

  对于这个机构,众人自然是非常的认可。

  还是那句话,五年计划之所以推行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专门的机构负责。

  市管司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关于新衙门,陈景恪暂时就只弄了这两个,再多实在没必要。

  况且他又不是万能的,没办法在计划阶段,就将事情做的十全十美。

  前世政府机构确实很多,但大多都没办法照搬。

  只能先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本来也是设立特区的目的。

  接着众人就商讨了市管局的具体职务范围,以及某些事情具体如何展开。

  比如不同行业的注册流程。

  开小卖部和开商行肯定不一样,开木工作坊和开矿也不一样。

  放在前世,你一个中枢机构去做这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属实有点不务正业了。

  然而在大明,这一切都是开创性的,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

  还真就得他们这些决策者去思考拿主意。

  如果他们不去思考,而是交给市场自行运作,然后再根据运作情况总结经验。

  效率会非常的慢,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他们拿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不管是否有瑕疵,总比没有任何规矩要好的多。

  有什么问题,再根据实际操作来完善即可。

  等第一套流程被制定出来,下面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就不需要他们这些决策者,来思考这些细节问题了。

  这节课一直上了一个时辰才结束。

  不是事情全部解决了,也不是不想继续往下讲,而是没办法继续往下讲了。

  大家都很忙的,每天能抽出一个时辰上课,已经很不容易了。

  时间再长会影响到中枢运转。

  即便已经严格控制讲课时间,每天依然会堆积很多工作。

  七位内阁大臣,要加点班才能全部处理完。

  等其他人都离开,大堂内就只剩下陈景恪、朱元璋祖孙三人。

首节上一节474/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