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73节

  方孝孺大笑道:“哈哈……正是某,缙绅是不是很惊喜?”

  解缙大喜,上前郑重行礼道:“哎呀呀,竟然真是希直兄,想煞小弟也。”

  这是真正的神交已久,自然非常高兴,互相说着仰慕之情。

  “兄要来,为何不早点告诉我,我好亲去迎接。”

  方孝孺指了指他挽起的裤腿,笑道:“若我提前告知,又岂能看到缙绅如此一面。”

  解缙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笑道:

  “我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真正辛苦的还是他们。”

  方孝孺叹道:“多少人放不下身段,连样子都懒得做……”

  解缙只是笑了笑没接这个话,转而说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走走走,咱们回去痛饮几杯。”

  两人一起回到县衙,让厨娘做了几道丰盛的饭菜,皆是本地特产。

  “哈哈……平日里我孤苦一人,兄一定要多住一些时日啊。”

  方孝孺左右看了看,说道:“缙绅何必如此为难自己。”

  “不舍得妻子受苦,至少也要带一名妾室过来照顾起居啊。”

  解缙解释道:“初时我以为辽东苦寒之地,能否活下来还是未知。”

  “到了此地才知,苦是苦了点,然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年初已经写信,让家中妻妾一起过来,不久应该就能到了。”

  明朝虽然允许命官带妻妾上任,但辽东苦寒之地,解缙自然不会让妻子跟过来受罪。

  他就只带着仆从和幕僚过来上任。

  而且怕官员和当地大户勾连,又禁止他们在当地纳妾。

  所以,解缙是一个人居住,住处稍显冷清了些。

  方孝孺叹道:“关内之人视关外为猛虎,视关外人为蛮夷。”

  “长此以往必生隔阂,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解缙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在这里任职一年,他岂会不知道这些。

  但对于这种情况,他也确实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

  “我已经将此事上奏朝廷,希望朝中诸公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吧。”

  方孝孺问道:“缙绅才华横溢又胸怀大志,将来朝堂之上必有一席之地。”

  “对于此种大事,当有自己的见解才行,为何全部推给他人。”

  解缙苦笑道:“希直兄过奖了,愧不敢当。”

  “在其位而谋其政,以前我正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才会被贬谪到泰宁。”

  “朝中诸公各有盘算,我又何必胡乱谏言惹人不喜呢。”

  方孝孺皱眉道:“君子当顺境不惰逆境不馁,缙绅缘何发此暮气沉沉之言。”

  解缙叹道:“以往我也自恃才学,谁人都不放在眼里。”

  “世人皆言陈伴读乃亘古第一人杰,我心中实不服。”

  “一直以为,若我二人易地而处,我必不弱于他。”

  “然真正来了地方,想要去做实事才发现竟不知从何着手,政务只能托付于幕僚。”

  “如此过了三个月有余,方才渐渐熟悉政务。”

  “但也只是熟悉,如何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改良,却毫无头绪。。”

  “最后还是靠着朝廷的五年计划提醒,才找到一条改善本县经济之法。”

  “一县之政务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国。”

  “至此我才彻底醒悟,学问是学问,治政是治政,二者相差甚远矣。”

  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说道:“竟将陈伴读作为目标,缙绅你还真是……”

  解缙接话自嘲道:“无知者无畏……现在我要做的是学,而不是着急发表意见。”

  方孝孺心下了然,歉意的道:“原来如此,是我误会缙绅了。”

  解缙笑道:“我还要感谢希直兄一直以来的指点……”

  误会解除,气氛再次变得融洽起来。

  解缙知道方孝孺和陈景恪的关系,特意打听起他的情况。

  方孝孺就捡一些能说讲了一下。

  对于政策变革方面的事情,解缙早就知道,并不觉得惊讶。

  毕竟,大明国策尽出于陈景恪之手,此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真正让他震惊的,是对方在文学上的造诣。

  “你说唯物学是他所创?”

  方孝孺颔首道:“是的,正是受到他的指点,我才悟出唯物之学。”

  “而且他正在做一件更大的事情……我回中原也是为了参与此事。”

  “此次来泰宁,一是想要见一见缙绅,二是想邀请你回去共襄盛举。”

  解缙既是震惊,又有些兴奋,但更多的还是犹豫:

  “这……不知那陈伴读所为何事?”

  方孝孺摇头道:“在未取得他同意之前,我不能向你透漏任何消息。”

  “且你能否加入也不是我说了算,我今日也只是询问你的意见。”

  “如果你有意参与,我会将你的作品交给他。”

  “他看过之后同意让加入,你才能真正加入进来。”

  “若他不同意……为兄也只能说声抱歉。”

  解缙眉头微皱,如果是别人用这种方法来邀请他,他肯定会视之为羞辱。

  可这次的事情是陈景恪发起的,邀请他的人是方孝孺。

  这两个人,都有资格用这种方式来邀请他。

  甚至,能得到邀请,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荣誉。

  他犹豫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方孝孺是儒家叛徒,唯物学必然会和理学发生激烈冲突。

  他对理学和唯物学都没有偏见,并不是很想参与进来。

  其二,他也有自己的骄傲,对方这样没头没尾的邀请,他也要考虑自身得失。

  方孝孺自然也能看出他的犹豫,也能理解他为何犹豫,就说道:

  “此事不急,缙绅可以慢慢思考。什么时候想好了,给我去一封信就可以了。”

  “你的文集我也会给陈伴读看,不论他有没有看中,我都会写信将结果告知与你。”

  这算是最好的办法了,解缙眉头舒展,说道:

  “如此,我便先谢过希直兄了。”

  之后两人就不再谈这些事情,而是单纯的交流起学问。

  在这里停留了四天,方孝孺才告辞踏上归途。

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

  “一个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县衙只有四个命官,乡只有一名命官。”

  “按照以前的制度,勉强是够用的。”

  “但在全新的制度下,连基本的衙门运转都无法维持。”

  “所以,特区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更加专业化的衙门。”

  陈景恪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介绍着。

  对面坐着两排人,第一排是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祖孙三人。

  第二排是李善长、徐达、邱广安等七名内阁学士。

  在两排座位的后面,还站着好几排人,都是内阁行走。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炭笔,快速的记录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陈老师虽然不会做课后检查,但谁对他的课理解的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重用。

  大明的官吏选拔制度日渐模式化,想越级跳很难,必须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

  而官吏的任期,三到五年为一届,干满了才能提拔。

  在这种情况下,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

  内阁行走只是观政,未来都要外放为官。

  但什么时候外放,去哪里任职,担任何职,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上限。

  毫无疑问,去即将设立的特区,起点是最高的。

  目前内阁行走有四十八人,计划人数一百零八人,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想要争取去特区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理解陈景恪的计划。

  所以他们自然是最用心的。

  对于地方衙门的官员不够用这一点,朱标等人早就已经知道了。

  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人。

  但新增加一个机构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大明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更麻烦。

  一县增加一个官身,全国加起来就是两千余人。

  再加上配套的吏员,数量更加庞大,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现在朝廷的财政也只是勉力维持。

  虽然通过开海、均田、税改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朝廷岁入翻了好几翻。

  目前达到了一万万三千万贯,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

首节上一节473/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