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72节

  “蛮夷之人家无余财,缴纳不起丁税。”

  “不知可否先免除我们五年……不,只要三年……实在不行两年也行。”

  “只要免除两年丁税,等我们将土地开垦出来,一定足额缴纳。”

  这其实也是很多蛮夷部落,不愿意入籍的另一个原因。

  入籍能不能得到好处还不知道,反正丁税是要缴纳的。

  别说他们本就贫穷,就算有钱也不是这么造的啊。

  但对大明来说,税事关国家稳定,必然是不可能免的。

  有明一朝,从来没有给某个群体免过税。

  包括士绅、官吏、权贵阶层,都要缴纳赋税。

  朝廷给他们的特权,只有免除徭役。

  士绅免税那是满清为了收买读书人,搞出来的玩意儿。

  大明后来收不上来税,是因为士绅宗族阶级偷税漏税。

  所以,听到这些蛮夷竟然要求免除人丁税。

  虽然只是暂时免除,在场的官吏还是纷纷皱眉,然后将目光看向朱雄英。

  此事只有他能做主,别说江西本地官吏,就连朱都没那个权力。

  在众人的注视下,朱雄英笑道:“免除两年哪够,要免就多免几年。”

  “我决定,今日在场的十三家部落,免除十年丁税。”

  “另,昭告天下,凡今年入籍的蛮夷部落,皆可免五年丁税。”

  “但只有今年入籍者才可以享受,错过今年将不能享受免税政策。”

  那些部落首领大喜,纷纷跪拜道:

  “太孙仁慈。”

  江西地方官吏虽然觉得十年有点多,但也并未反对。

  朱雄英的意思他们都懂,就是表彰作为表率的十三家部落。

  同时用五年免丁税,吸引更多的部落入籍。

  如果真的能成,倒也不失为一条良法。

  只有陈景恪心中暗笑不已,朱雄英这真是阴险啊。

  真想知道,明年摊丁入亩政策公布,这些人是什么表情。

  基本条件谈拢,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朱雄英起身离开。

  自有专门的官吏,和十三部商谈具体入籍事宜。

  很快,朝廷和十三家部落的入籍协议,就公布天下。

  大明的百姓倒是没说什么,蛮夷入籍和他们并无利害关系。

  分给蛮夷的土地,也是掌握在朝廷手里的荒地,不损害谁的利益。

  反而是安抚住蛮夷,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大家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但对蛮夷部落来说,这份协议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

  朝廷给出的条件竟然如此优渥?

  除了派遣宣政使主管教化,就不再干涉部落内政?

  还分地?允许贸易?

  还能免丁税?

  一提起免丁税之事,不少土蛮部落的首领,就懊悔的捶胸顿足。

  早知道有这样的好事,上次巴优带人过来的时候,我就应该答应了。

  现在好了,人家免十年,我现在入籍只能免五年。

  五年,那可是五年的丁税啊。

  然后,更多的部落开始主动下山,找到当地衙门要求入籍。

  十年免丁税赶不上了,五年的不能再错过了。

  而且朝廷手里肥沃的土地有限,先到的肯定能分到好的,后到的只能要别人捡剩下的。

  江西可不只是有土蛮,而是有几十个不同的部族生活在这里。

  其他部族一看也坐不住了,纷纷到衙门去打听情况。

  我们也要拥有和土蛮一样的待遇。

  然后他们也成功入籍。

  江西大地上,刮起了入籍风,各级衙门忙的可谓是脚不沾地。

  还好朱元璋早有准备,提前派来了大批官吏负责此事。

  有了这批生力军的加入,入籍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股风很快就刮遍了整个南方,福建、湖广、广东、广西等地的蛮夷部落。

  在确定事情的真假后,也纷纷要求入籍。

  套用一句俗话就是,现在形势一片大好。

  第一次主持政务,进展就如此顺利,朱雄英自然非常开心。

  不过他并没有得意忘形,看着手中的奏报,他叹道:

  “要求入籍的,基本都是中小型部落,大型部落至今没有动静。”

  陈景恪点头道:“很正常,部落大实力强,部落首领的野心就大。”

  “比起入籍大明带来的好处,他们更喜欢当土皇帝。”

  朱雄英气恼的道:“真恨不得率军将他们全都灭了。”

  陈景恪安慰道:“很多时候,正确的策略比刀兵更好用。”

  朱雄英说道:“我就知道你有办法,快说该怎么办,我一定要出这口恶气。”

  陈景恪说道:“什么都不用做,二十年后这些大部落会主动出山投降的。”

  “如果他们不投降,朝廷要出兵打他们,也会变的非常简单。”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什么?”

  陈景恪笑道:“离了群的鱼,是活不长的。”

  “就好比是一个鱼塘,大型部落是大鱼,中小部落就是小鱼。”

  “光靠吃淤泥,是养不出大鱼的。”

  “所以,平时这些大鱼要靠吃小鱼,才能活的滋润。”

  “有敌人的时候,就驱赶小鱼去送死,他们得渔翁之利。”

  “现在朝廷将大部分小鱼都捞走了,鱼塘里只剩下这些大鱼。”

  “他们就只能吃淤泥过日子,遇到敌人必须自己去抵抗。”

  “长此以往,在大的鱼也会变的瘦弱不堪。”

  “与之相对的,归顺朝廷的那些‘小鱼’,吃的好喝的好,一天比一天强壮。”

  “到那个时候,他们要想活下去,除了投降别无他法。”

  “就算有人不投降也无所谓,我们可以驱赶那些长大了的小鱼,去攻击这些瘦弱的大鱼。”

  “总之,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以夷制夷,集村并寨,移风易俗,文化同化,改土归流。”

  “只要完成了前四项,最后改土归流就是水到渠成。”

  “所以不用理会那些大部落,将归顺的中小部落治理好,就可以了。”

  “现在着急的是他们。”

  朱雄英不禁点头,确实如此,但他依然有些不甘心的道:

  “还要等二十年,太久了。”

  陈景恪失笑道:“你今年才多大,在等二十年也不过是三十出头,正当年。”

  朱雄英顿时就乐了,说道:“还真是,不知不觉就忘了我的年龄了。”

  “确实不着急,我有的是时间,慢慢玩死他们。”

  陈景恪提醒道:“此事事关重大,最好组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此事。”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就交给鸿胪寺好了,宣政使也归他们派遣管理。”

  陈景恪自然没有意见,哪个部门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负责。

  只要和政绩挂钩,就不用担心那些官吏不用心。

  之后朱雄英随朱去了福建,接见了这里入籍的部落首领,好一通安抚。

  此时的太孙,在这些蛮夷中小部落眼中,简直就是圣君再世,纷纷表示永远效忠。

  如果不是他年龄还小,估计各种美女早就塞过来了。

  在这里停留几天后,朱准备继续南下。

  朱雄英也想跟过去,但被陈景恪等人给劝住了。

  此时的两广可不是百年后,还未得到深入开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疟疾的危险,始终笼罩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朱雄英年龄还小,抵抗力不够强,万一出点差池谁都承担不起。

  眼见大家都不支持,他也只能悻悻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劝住朱雄英之后,陈景恪给了朱一道方子,青蒿汤。

  这玩意儿成方于东晋葛洪,然而后来的医生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弄,青蒿汤都无法治疗疟疾。

  以至于医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无用之方。

  直到现代,人们才知道药方无效的原因。

  改名字了。

  以前青蒿叫黄蒿,黄蒿叫青蒿。

  具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种草换了名字。

首节上一节272/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