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58节

  “如果双方有任意一方不同意,则不能续约。”

  朱元璋突然沉默不语,让陈景恪很是担忧,莫非他不同意?

  哪知,朱元璋却幽幽的问出一个问题:

  “你可听说过纳妾救人的说法?”

  陈景恪摇摇头,纳妾和救人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朱元璋叹道:“当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有人递过来一根稻草,都是活命的希望。”

  “尤其是乱世,百姓无立锥之地,男人都活不下去,女人更是凄惨。”

  “哪个大户人家,要是肯广纳妾室广收奴仆,即便他再刻薄,也会被视为大善人。”

  陈景恪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害怕有些穷人,连做奴仆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这个想法,他只能说很幼稚。

  “陛下,大明现在地广人稀,还远未到考虑此事的时候。”

  “前朝有丁税,大明准备摊丁入亩。”

  “不用缴纳丁税不用服徭役,就算失去土地,百姓还能靠做工勉强糊口。”

  “况且,大明未来要给皇子皇孙们建制立国的,又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以晋王为例,他想在碎叶川立国,就算给他五百万人都不够用。”

  “您有二十几个儿子,太子现在有三个儿子,未来会更多。”

  “太孙也会有很多儿子,太孙的儿子也会有很多儿子……”

  “就大明这点人口,就算再翻十倍,都不够用。”

  “现在咱们多解救一个人,未来就能繁衍出十个人来,缓解大明的人口压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的情况,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思想去衡量问题了。”

  “陛下,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您拿出魄力,做前人连想都不敢想之事。”

  朱元璋被这一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说的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推行变革册封诸王。

  然而老朱毕竟是老朱,很快就冷静下来:

  “嘿嘿,一不小心又差点被你小子给忽悠了,什么做前人不敢想之事。”

  “咱只要大明国祚能多延续几年就满足了。”

  “不过你这个提议确实有几分道理,摊丁入亩之后,大明百姓身上的重担减轻了许多。”

  “就算真的失去了土地,也能活的下来……”

  “嗯,咱想起来了。还要开海,在民间推广手工业,生产很多商品……”

  “如果能赚到钱,肯定会有人扩大规模,雇佣人手做工。”

  “如此一来,失地百姓凭借做工也能活下来。”

  “嘿……你小子的算计可真深啊,环环相扣……”

  “你能给咱说说,你还设计了那些环节,让咱也涨涨见识……”

  陈景恪憨笑道:“陛下真的太高看我了,有些真不是提前设计好的。”

  “世界的规则本就是一张环环相扣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明之前的变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朝局和民生。”

  “之后的每一项改革,其实都是之前变革的延伸罢了。”

  朱元璋略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露出释然之色。

  要是陈景恪真能算那么远,他反而要寝食难安了。

  只是他不知道,陈景恪是穿越者,是站在历史高度来做的布局。

  已经不是走一步看五步,而是看的全局,看的几百年后。

  不过陈景恪已经说服了他,废奴确实会引起权贵和大户的反对。

  可比起当年隋文帝,从士族、勋贵、豪强手里抢夺人口,难度要小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废奴的时机也确实成熟了。

  以前有人头税、有徭役,还有其他各种限制。

  真全面释放奴仆,反而是害人。

  现在这些全都取消了,百姓的生活压力减小。

  而且大明现在确实地广人稀,有足够的土地分给百姓。

  废奴反而有助于恢复生产,为后续分封诸王打基础。

  最后一条才是关键的,人口自然优先给子孙后代的封国,你敢和咱的子孙抢人口。

  你家族谱是批发的不成?

  “好,此事咱会和太子商议,让他一并拿出改革章程来。”

  “等人口和土地清查完毕,和新税法一起颁布。”

  陈景恪欣喜的道:“陛下圣明。”

  朱元璋无视了他的马屁,说到:“高丽之事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

  212.

  朱元璋溜达着就来到坤宁宫,这是他养成的新习惯,有啥事儿都要说给马皇后听。

  尤其是碰到得意的事情,那必须要找媳妇显摆显摆。

  虽然这次的两件事情,没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可他还是找了过来,将事情讲了一遍。

  对于高丽那边的事情,马皇后没有说什么。

  不说不代表不重视,自家大儿子大孙子是皇帝,高丽肯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才行。

  不过朱元璋已经决定不封了,她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说的多了,显得她这个皇后小心眼,针对嫔妃之子。

  所以她只对废奴发表了意见:

  “你不是很讨厌人员变动吗,洪武十四年还制定了严格的人口管控制度,怎么就同意放开了?”

  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并制定了严格户籍管理制度。

  游民直接逮捕,有户口也一样逮捕,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则逮捕之。’

  这个政策将百姓牢牢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好处是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方便朝廷管理。

  坏处就是,对工商业是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也让百姓失去了逃难这个选项。

  要么死,要么反。

  废奴、摊丁入亩,允许百姓通过做工谋生,就必然会导致人口流动频繁。

  这和朱元璋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道:

  “以前没有可以信任之人,帮咱设计朝廷制度,只能自己勉力去做。”

  “咱就是个放牛娃出身,起兵之后才开始读书,考虑问题始终有些片面。”

  “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制度,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改改。”

  “前人都说屯田好,府兵制战斗力确实强,咱就弄了个军户。”

  “前人都在限制人口流动,咱就变本加厉,严禁人口流动。”

  “倒也有人提出过一些建议,可他们提出来的法子说服不了咱,咱能听他们的吗?”

  “陈景恪要是一见面就给咱说废奴,咱肯定让人打他一顿板子。”

  “然后丢出宫去,让他一辈子当个郎中。”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很聪明,先从咱能听得懂的地方着手改变。”

  “既解决了咱的燃眉之急,又改革了旧有的不合理制度,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所以他的改革之法,咱自然会去考虑。”

  马皇后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陈景恪也是一点点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不是一上来就指手画脚,认为该如何如何做。

  朱元璋继续说道:“从他环环相扣的变革步骤可知,他心中有一整套的国家制度。”

  “解除万民身上的枷锁,也是计划的一环。”

  “现在咱能看到废奴带来的好处了,自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

  “真正让咱彻底放心的,是封王建制。”

  “这说明他改革的时候,是有考虑过皇家利益的。”

  “皇家能在改革中获益,大明能通过改革变强。”

  “他想减轻万民负担,咱就成全他又何妨。”

  “况且推行仁政,咱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些好名声。”

  马皇后心下也很开心,这才是她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大家都变好,多全齐美。

  “你知道他有全套的变革计划,就不好奇打听打听?”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以前想问,现在不问了。”

  “他的计划肯定很长远,很多咱看都看不懂。”

  “问了只会徒增烦恼,让我和他之间产生隔阂。”

  “正如废奴,两年前他说了咱也不会听,反而会怪罪他。”

  “他通过变革,一步步走到今天,也让咱能看到废奴的好处。”

  “所以咱同意了他的法子。”

  “同理,咱也不提前问他还要做哪些变革,他觉得时机到了,就来找咱。”

首节上一节258/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