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求着我登基 第259节

  他把方才行刑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跟贺莲芳说了。

  贺莲芳听了后,心情也有些激动。

  “是你父皇让京兆府尹说的这些话?”

  “应该是的吧。”赵曜说,“京兆府尹倒是挺会说话的,也挺会蛊惑人心的,说的在场百姓心潮澎湃。”

  贺莲芳道:“没有一点本事怎么做京兆府尹。”

  “通过方才的事情,大周的百姓以后不会再谈匈奴色变了。”赵曜笑嘻嘻地说道,“以后要是真的跟匈奴打起来,百姓们不会再惧怕了。”

  “没有这么容易,除非赢了匈奴。”贺莲芳道。

  “二叔,你觉得这场仗还能打起来吗?”

  “不一定,不过你父皇要是坚决想打匈奴,那就能打起来。”

  “父皇倒是想主动打,但是何相他们肯定不同意。”虽然大周不惧怕匈奴的攻打,但是大周要是主动去打匈奴,何相他们绝不会同意。如果可以,何相他们是不想让大周再起战事。

  被赵曜说中了,何相跟刘太师不赞成大周主动攻打匈奴。

  主动攻打和被动攻打有很大的区别。

  目前,匈奴并没有南下侵犯大周,如果大周主动攻打匈奴,那就意味着是大周主动挑起战事,这就变得不占理了。再说,大周的百姓并不想再经历战争。如果是大周主动攻打匈奴,大周的百姓不仅不会支持,还会埋怨朝廷。

  如果是被动攻打匈奴,那就意味着是匈奴主动挑起战事,大周为了自保,被逼着和匈奴打仗。那时,百姓们会支持朝廷,不会埋怨朝廷没事打仗。还有,大周打匈奴占理。

  所以,皇帝想要打匈奴,也不能主动打,只能等匈奴先打。

  “等呼延平他们回到草原,新冒顿单于不一定会南下攻打大周。”赵曜觉得新冒顿单于要是个聪明人,就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攻打大周。

  “给你看一样东西。”贺莲芳没有再说匈奴一事,从书桌的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递给赵曜。

  “什么东西?”赵曜拆开信封,低头认真地看了看。看完后,他面上露出吃惊的神色。“这是真的吗?”

  贺莲芳微微颔首道:“真的。“

  赵曜的面色变得古怪起来:“没想到太子哥哥和代王先在安南国打了起来。”

  “现在安南国的朝廷已经被太子和代王的人侵占了。”贺莲芳好笑道,“安南国朝廷的局势跟现在的大周差不多。”

  “安南国的局势可没有大周的复杂。”赵曜低头看了一眼信里的内容,微微挑了下眉头说,“照这样下去,安南国将会被太子哥哥和代王搅弄的鸡飞狗跳。”

  贺莲芳冷哼道:“照这样下去,安南国的钱都要被他们掏空了。”

  “这倒是。”

  “你的太子哥哥和代王哥哥可不管安南国百姓的死活,一心只想搞安南国的钱。”贺莲芳面无表情地说道,“照他们这样搞下去,会把安南国弄得民不聊生。”

  赵曜皱着眉头没有说话。

  “太子和代王的势力在安南国斗的你死我活,很快就转移到大周。”贺莲芳说,“江南的官场,太子和代王的人就斗的很厉害,不过有你外祖父压着,暂时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

  对于江南官场的事情,赵曜是知道的。

  “他们的人私底下还是捞了不少钱。”他外祖父虽然是扬州太守,但是在扬州并不是一手摭天。扬州有一些官员是太子和代王安插进去的。这些官员去扬州是有任务的。一是给太子和代王搞钱,二是给太子和代王笼络扬州的文人学子。

  “你外祖父知道这事,你父皇自然也知晓。”贺莲芳冷哼道,“你父皇既然没管,那就意味着还未到时候。”

  “以父皇恶劣的性子,肯定要等太子哥哥和代王的人做的过分了才会收拾他们。”赵曜猜测道,“或许父皇要等太子和代王的人狗咬狗。”

  “你知道太子和代王的人都在想尽办法拉拢大儒吗?”

  “拉拢哪个大儒?”赵曜好奇地问道,“扬州最德高望重的大儒不是孟长策孟老先生吗?”

  “没错,太子和代王都想拉拢到他。”贺莲芳发出一声嗤笑,“沽名钓誉。”

  “孟老先生并不是沽名钓誉之辈,是真正的大儒。”

  “我是说太子和代王他们是沽名钓誉之辈。”贺莲芳满脸嘲讽地说道。

  “以孟老先生的品性,是不可能答应太子哥哥和代王的拉拢。”赵曜觉得太子和代王他们太不自量力了,“当年我皇爷爷都没有请动他老人家。”父皇很有自知之明,没有去打扰孟长策。

  “对了,皇后和景王也暗中派人拉拢孟长策。”

  “不意外,七哥总是自以为很有才华,估计暗中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投给孟老先生。”

  “怎么从来没见你写文章?”提到写文章这件事情,贺莲芳有些奇怪又有些疑惑地看着赵曜。

  赵曜听到这个问题,瞪圆了双眼。

  “二叔,我可是读书笨蛋,怎么可能会写文章?”

  贺莲芳斜睨了一眼赵曜,满脸狐疑的问道:“你真的不会写?”

  赵曜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不会,我真的不会写文章,二叔你不要高看我。”写文章,饶了他吧。

  “孟长策过段时间要来京城讲学。”

  “啊,孟老先生要来京城讲学,为何?”赵曜惊了,“他不是不出山吗?”

  “或许是被太子和代王的人烦死了,所以打算出来讲学。”贺莲芳语气淡淡地说道。

  ”这可是一件大事,到时候会轰动整个京城的。不对,轰动整个大周。“赵曜忽然笑的不怀好意,“到时候有好戏看了。”

  我卡文了,卡在过度上。这几天更新不多,就是因为卡了,卡死了!!

  最后还是求月票!求打赏!求留言!

第288章 主公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孟长策即将到京城来讲学一事,对赵曜没有什么吸引力。一:他并不想拉拢孟长策。二:他又不是文人学子,对学问没有那么热衷,也不想做什么文学大家。三:孟长策是太子殿下和代王殿下极力想要拉拢的人,赵曜只会对他避而远之。

  赵曜也没有打算去听孟长策讲学。他读书不太聪明,没必要去听孟老先生讲学,听了也不一定能听得懂。

  虽然孟长策德高望重,深受天下文人学子的推崇和敬重,但是赵曜心里对孟老先生并没有那么……崇敬。不过,孟老先生的品性还是让人非常敬重的,他不沽名钓誉,也不欺名盗世。他是真正做学问的,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推动了大周的文学的发展。

  贺莲芳一向讨厌儒家那些文人学子,觉得他们浮名虚利又迂腐刻板。但是,对孟长策,贺莲芳也是非常尊敬的。

  孟长策是当世的第一大儒,毫不夸张地说他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可以说他在现在的文人学子中是圣人。他对天下读书人的影响比皇帝还要大。

  天下文人学子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谁,但是他们绝不可能不知道孟长策是谁。

  一个当世的大儒的影响力甚至比皇帝还要大。如果孟长策对朝廷不满,那么朝廷的名声会变得非常差,处境自然也会变得非常艰难,甚至有时候会毁了朝廷。

  皇帝想要好的名声,哪怕心里不服当世大儒,但是表面上也要对大儒恭恭敬敬。好在真正的大儒对俗事不感兴趣,也不会插手朝廷的事情,所以皇帝并没有对他们做什么。

  如果一个大儒,对朝廷的事情指手画脚,还大骂皇帝,那么他的下场会病死,又或者出意外而死,绝不可能好好的活着。

  当初,大周刚建立的时候,先帝几次前去请孟长策出山,重新修订礼乐规矩,人伦纲常,但是被孟长策拒绝了。

  在前朝时,孟长策曾出过山,然后对世道非常失望。自此以后隐居山林,一心钻研学问,再也不过任何世间事。

  这次,孟长策竟然要出山讲学,真是太让人吃惊意外了。看来,他这段时日被太子和代王的人烦的不轻。

  孟长策即将来京城讲学一事,对天下文人学子们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以说是他们心中的盛事。

  贺莲芳原本以为赵曜会想要去听孟长策讲学,没想到他并不想去。

  “你为何不想去?”

  “有什么好去的。”赵曜懒得去凑这个热闹,“我又不做学问,又不用当官,不需要去听学。再说,像孟老先生这样的大儒讲学,一定会将一些深奥的东西,我一个小孩子肯定听不懂。”

  “不会,像孟长策这样的大儒讲学都讲的通俗易懂,不管是谁去听,都会听得懂,并且受益匪浅。”贺莲芳劝说赵曜道,“你去听一听,对你没坏处。”

  “我怕我会听的睡着。”赵曜对自己还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贺莲芳浅笑道:“孟长策是真的有学识,他讲的东西都是他这一生钻研出来的,不像那些草包忽悠人,最好还是去听一听。”

  见贺莲芳这么推崇孟长策,赵曜心里有些意外。

  “二叔,你去听吗,不然我们一起去?”

  赵曜没有发现,他说这句话时,贺莲芳的眼底划过一抹黯然。

  “我腿脚不便就不去了。”贺莲芳的神色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他语气平静地继续说道,“我不需要听讲。”

  赵曜看了看贺莲芳,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是想了想还是没有说。

  贺莲芳没有再说这事,转移话题教赵曜兵法。

  赵曜没有留在贺莲芳这里用晚膳。在用晚膳前离开,前去以前的太尉府。现在,应该称作郑府比较合适。

  郑诚和郑谦早就恭候多时了。

  至于郑让,他在两年前就去了梁州,如今是楚王殿下身边的大司农,深受楚王重用。

  郑让去梁州,并不是他自己主动要去的,也不是他支持楚王。在进京城做官后,郑让跟何相他们一样只效忠皇帝,不效忠任何皇子。

  两年前,皇帝忽然下旨让郑让去梁州辅佐楚王。

  对于皇帝的这道旨意,郑让自然不能违逆,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梁州。他在去梁州之前,皇帝曾召见过他,并再三叮嘱他好好辅佐楚王。

  郑让一时半会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他在临走前,还特意去请教何相跟刘太师,询问皇帝是不是让他做楚王殿下的人。

  何相跟刘太师对他说,皇帝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既然皇帝让他辅佐楚王殿下,那他就尽心尽力并忠心耿耿地扶持楚王殿下。

  郑让听明白后,心里一开始是有些不乐意的,因为他不愿意参与皇子之间的争夺中来,他只想实现他的抱负。不过,等他去了梁州后,他就改变了看法,因为他发现楚王殿下是一个明君,跟随辅佐楚王殿下并没有什么不好。再说,能遇到楚王殿下这样的主君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两年前,因为郑让前去梁州任职一事,在朝中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郑让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身后的郑太尉。当然,这是大臣们的看法。皇帝竟然让郑让前去梁州扶持楚王殿下,等同于让郑太尉辅佐楚王殿下。

  郑太尉太有分量了,这让大臣们不得不怀疑皇帝最中意的皇子是不是楚王殿下?

  因为这件事情,朝中又有不少大臣支持楚王。

  这几年,前往梁州的文人学子非常多,同时前往梁州的官员也不少。

  虽然楚王不在京城,但是朝中大臣对却对他非常关注。在早朝上,时不时有大臣夸赞楚王,当然也有大臣时常参奏楚王。

  楚王明明不在京城,也明明不在朝中,但是他的存在感极强,并且彻底让朝中的局势变成三足鼎立。当然,现在楚王的势力还不够鼎。

  支持拥护楚王的人,暂时没法跟太子和代王相比。

  太子和代王都知道楚王是皇帝用来制衡他们的棋子,他们并不是十分在意,但是又不得不防楚王。

  这两三年,太子和代王不知道派了多少人前去梁州。还有,他们的人不知道给楚王上了多少次眼药。

  楚王虽然没兴趣参与太子和代王之间的事情,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个软柿子,任由他们拿捏。对于太子他们派去梁州的人,楚王都是毫不客气驱逐。不过,也留了一些人。

  对于太子和代王在朝中搞他的事情,楚王懒得理睬,他一门心思地想管好梁州,让梁州百姓都能吃吃得饱饭,穿得暖和,还能让读书人能读上书。

  郑让的才能虽不如他的父亲,但是跟其他人相比却也是非常优秀的。他去了梁州后,楚王让他大展拳脚,他终于发挥出他的才能。因此,郑让非常感谢皇帝派他去梁州。

  他去了梁州,曾写信给郑诚,邀请他二弟前往梁州,因为梁州需要墨家人才,不过被郑诚拒绝了。

  郑诚早就认赵曜为主公。他一开始并没有认赵曜为主公,毕竟他来京城的目的就是学习各种机关术和制造术。但是,自当他见了赵曜造出曲辕犁,就彻底被赵曜的才华折服,然后厚着脸皮认赵曜为主公。

  郑谦对于郑诚认赵曜为主公一事很高兴,觉得他二哥跟他一样有眼光。他以前一直嫌弃他二哥笨,但是自从他二哥认了赵曜为主公后,他觉得他二哥变聪明了不少。

  郑让见两个弟弟都认了赵曜为主公,心里并没有什么不满,也不为他们感到可惜,相反他为他们感到高兴,并且鼓励他们好好跟随赵曜。他之所以不反对两个弟弟认赵曜为主公,一是他这个做大哥没有资格干涉或者插手两个弟弟的选择。二是十殿下跟楚王殿下是好兄弟,楚王殿下很在意重视十殿下这个弟弟。

  话说回来,赵曜今晚来郑府是找郑谦谈话的。

  郑谦已经在太学读了几年书。他之前向赵曜表示,在太学,他已经学不到任何东西了。他想先去岭南。

  这几年,郑谦在做了不少事情。他在京城的文人学子圈里非常有名。

  他没有去挑战其他书院的学子,但是被其他书院的学子挑战了。然后,没有任何意外的他赢了所有人。

  直到现在,京城所有书院的学子还经常向郑谦挑战。他们和郑谦比试很多东西,除了读书,还有君子六艺,又或者其他的东西。不管比什么,他们都输给了郑谦。

首节上一节259/51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