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60节

  李光弼不以为意的摆摆手,命府衙里的书吏准备好笔墨纸砚。

  很快,他便写了一份正式的公函,又命人誊写了一份存档,然后将其交给车光倩。

  做事一板一眼,不留下任何口实。

  车光倩明白了李光弼的意思,心中暗暗叫苦。

  这位新任河西节度使,还真是公私分明,一点都不松口的。

  他就是摆明车马要玩一回封狼居胥!根本不怕被别人知道!

  回纥人反叛,妄图谋取河套。所以在此之前,河西边军先发制人,把回纥牙帐端了。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这帮丘八,压根就不管此刻打仗国家能不能承受。反正,不耽误他们军功,不耽误他们上进,不耽误他们领赏就行。

  至于其他的,那是天子与宰相该考虑的。打仗费钱这种事情,跟他们这些斩将夺旗的丘八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意到车光倩的面色不太好看,又或许是李光弼也觉得自己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他无奈叹息道:“将信交给平西郡王,他会明白的。河西近十万精锐,并不是李某人的一言堂。平西郡王有苦衷,本节帅也有苦衷啊。”

  “李节帅勿虑,卑职这便回去复命。”

  车光倩没有多说什么废话,收好信件后便行礼告辞,转身离去了。

  ……

  “安思顺是怎么说的呢?”

  灵州城南郊外的银枪孝节军大营,方重勇在帅帐内询问从太原赶回来的封常清道。

  “回节帅,安思顺说他已经知道此事,甚至连一封回信都不肯写!”

  一想起那天的遭遇,封常清就一肚子火。

  河东节度使安思顺不仅不愿意承诺配合方重勇协防河套东面防线,反而还是一副轻描淡写的态度,打官腔兜圈子。

  话是说了不少,就是没有一句实锤的。

  反正就是一个意思:老子会守好自己的门框,至于回纥人要冲河套,那是你们朔方军要操心的事情,关老子什么事?老子只管自己防区没事!

  要是不好理解,那就反过来问一句:如果某个草原民族倾尽全力攻河东重镇云州,方重勇这个朔方军节度使,会那么实心眼的派兵支援云州么?

  多半也不会吧?

  这其实便是开元天宝时期,经常会有一位节度使身兼两镇的原因所在。两个防区之间平日里并非那么和睦,大家都是各扫门前雪。

  打配合的话,不好协防,也不方便共同出兵。

  真打起来,谁主谁次,谁负责记功?

  类似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一个一锤定音的人物,统一协调。

  朔方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从官职上说是平起平坐的。你说让我协防榆林,我就必须得协防榆林吗?我这个河东节度使不要面子的么?

  简单说就是方重勇指挥不动安思顺。

  这也跟车光倩在长安,造谣安思顺想借刀杀人的事情没有发酵有关。

  “回纥人可能绕路奔袭静边军,从紫河进入朔州的事情,你没有跟安思顺说么?”

  方重勇一脸疑惑问道。

  当年隋末的时候,刘武周就是在这里起兵,得到突厥人源源不断的支持,给李二凤造成了很大麻烦。

  有现成的例子摆在眼前,安思顺怎么就不当回事呢?

  “节帅,末将如何没有说啊。末将引经据典,话说了一大堆。

  但安思顺说他不是裴寂,回纥人也不是突厥和刘武周,不必节帅费心。”

  封常清一听这一茬就来气。

  “这下麻烦了。”

  方重勇长叹一声。

  车光倩已经派人送信回来,说李光弼要“奇袭”回纥老巢,来个猛虎掏心。

  而安思顺则是摆明了老子强无敌,根本不当回事,认为回纥人不可能千里迂回到河东。

  这两人一个是太过于激进,将战争规模无限扩大,打成灭国之战。一个则是跟鸵鸟差不多,以为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会万事大吉。

  压根就没人理解自己的苦心!

  “节帅,为今之计如何?”

  封常清疑惑问道。

  “让箭矢飞一波再说,不着急。”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面沉如水。

第444章 变生肘腋

  河东节度使安思顺近年来日子过得不是太好。

  天宝十一年年中的时候,幽州及平卢节度使皇甫惟明上书朝廷,说安思顺有反心,欲勾结突厥及部分铁勒人,自立为突厥可汗!朝廷应该将其拿下审问!

  安思顺是出身突厥化的粟特人,只不过挂着昭武九姓的名字而言,跟已经打通朝堂关系的凉州安氏并不是一路人。

  说他要“再造突厥”,虽然很离谱,却也不算是空穴来风。

  得知此事后,安思顺上书自辩,说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同时指责坐镇河北的皇甫惟明才是真正要谋反之人。

  双方狗咬狗,都没有实锤的证据。

  这一类狗屁倒灶的事情,其实在大唐边军中已经司空见惯。小到一言不合就杀中下级军官,大到指责构陷同僚谋反,都不过是丘八们手段低劣的内卷罢了。

  真要谋反,提着刀就奔长安来了,谁会咋咋呼呼的跟同僚互喷啊!

  基哥对此心知肚明,但还是当着朝臣的面大发雷霆,并派出宦官监军分别去河东与河北二镇“查证”。宦官到了当地后,安思顺与皇甫惟明皆是将这些监军太监“打点”得服服帖帖。

  宦官们回朝后,对基哥说这二人对国家忠心耿耿,只不过是因为防区相邻,各种小事积累了不少矛盾,所以互相检举泼脏水罢了,军中常见之事。

  基哥对调查的结果表示满意,只是下旨斥责了二人,并未有什么实际惩罚举动。

  天宝十一年秋的时候,皇甫惟明再次上书朝廷,说自己要讨伐契丹,兵力不足,请朝廷就近调兵支援。

  大概是知道现在大唐边镇各地都不方便调度军队,所以皇甫惟明很是贴心的给了一条“小建议”:

  位于河套东侧的河曲之地(陕西宁夏交界处,河套以内),这是朔方军与河东军辖区的结合部,远离防区前线,平日里并无战事。

  此前,铁勒九姓之一的“同罗”阿布思部来投大唐,便被朝廷作为城旁部落安置于此。其中有马术娴熟,随时可以上马作战的兵员超过一万五千人。

  何不将同罗部调往营州,配合幽州与平卢二镇兵马北伐契丹?

  基哥想也没想,直接大手一挥,同意了!

  为什么他会同意呢?

  因为这样的事情,会明显让北面几个节度使矛盾激化啊!皇甫惟明简直太会来事了!

  抽调朔方与河东结合部的一个城旁去幽州,此举会同时得罪朔方与河东二镇。如此一来,他们就跟幽州那边没办法联合起来了。

  如果边镇有矛盾了,便不得不仰仗基哥的调停。这样,皇权的影响力,又顺利的延伸到边镇。

  至于同罗部本身,基哥压根不在乎。一个投靠过来的胡人部落而已,谁在乎他们高兴不高兴!

  然而,基哥和朝廷不在乎,当事之人却很在乎。

  同罗部首领阿布思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连忙来到太原城,与河东节度使安思顺商议对策。

  朝廷的调令都已经送到他手里了,他到底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这件事可难办了。

  去的话任人揉捏,结局堪忧。不去的话,胳膊肘拧不过大腿。

  “安节帅,您看这件事怎么办才好?”

  河东节度使衙门书房内,这位被基哥赐名为李献忠,原名阿布思的铁勒人低三下四的询问道。

  “圣意不可违啊!此事难办了!”

  安思顺长叹一声,这位年过半百的河东节度使,近来深感疲惫。

  朔方那边近日平地起波澜。原节度使李国贞、营田使张齐丘被罢免。银枪孝节军军使,平西郡王方重勇,带着禁军精锐空降朔方,接替了李国贞。

  一来就跟回纥人起了冲突,与丰安城大战一场,让回纥人惨败收场!回纥叶护都被抓住了!

  如果方重勇只是能打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狗东西心思深沉得很。

  先让李国贞来河东“探路”,前后脚的时间,后又派自己的心腹来密谈,其用心可见一斑了!

  但不管是谁,安思顺都是一个态度:不搭理!

  安思顺很明白,现在长安那位圣人忌讳什么事情,而河东又是一很敏感的地方。

  安思顺不想让天子觉得自己这个河东节度使,喜欢跟那些野心勃勃的人搅和在一起。避嫌啊避嫌,这种事情,只能说懂的都懂,不该做的就不能去做,一碰就死。

  今日帮方重勇协防了,明日这位平西郡王要是造反,那自己是不是也得“协从”?

  这个口子开了,后患无穷。

  当然了,这些破事就没必要跟阿布思说了。

  “安节帅,河北那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同罗部在河曲之地经营多年,就让我们抛弃开发好的土地,这这这……这不合适吧?”

  阿布思一脸委屈的询问道。

  平心而论,确实挺不合适的!

  安思顺也有点同情阿布思了。为了在大唐混口饭吃,连名字都改了。这些年大唐边镇有事,阿布思也是要人给人;要钱没有,还是给人。

  “这样吧,此事你佯装不知即可,拖下去。时间拖过去,圣人说不定就忘记了。

  皇甫惟明不缺兵马,他只是缺乏在前面当傀儡挨打的倒霉鬼。”

  安思顺给了阿布思一个建议,总结一个字,就是:苟!

  能不动就不动,只要朝廷没有大军压境,那便一直苟着。

  现在中枢的那些宰相尚书们,一大堆焦头烂额的事情要忙。缺钱要捞钱,旱灾蝗灾的善后,河道的疏通等等,都要操心。

  还真顾不上阿布思这点“小虾米”一般的麻烦。

  安思顺不傻,他已经把皇甫惟明的心思揣摩透了,也把基哥的心思琢磨透了。

  基哥现在就是懒政,怕麻烦,能不动就尽量不动。

  皇甫惟明说可以就近调度阿布思部前往幽州或者营州,而阿布思的同罗部是城旁部落,不算是正规军编制里面的人。

  基哥用起来不心疼,也不必为编制的问题扯皮。

  所以此事就这么“顺水推舟”办了。

  只要阿布思苟住,找借口推三阻四不去河北。到最后朝廷要么不急,忘记此事;要么在皇甫惟明的催促下,找别人帮忙。

首节上一节560/6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