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386节

  而战力稍差的大斗军此番出征规模大约六千人,峨堡岭之战方重勇已经不考虑让他们参加了。大斗军的主要任务,是攻打峨堡岭东南面的吐蕃军后勤基地,前期只管养精蓄锐。

  银枪孝节军都是边军中百里挑一的好汉,装备都是大唐官方最高级别工坊生产的精品,前期的情报工作也做得很到位。

  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要是这次奇袭作战失败,方重勇会向基哥上书,说自己练兵失败,将银枪孝节解散,以儆效尤!

  告别郭子仪后,方重勇将何昌期找过来训话。

  “此战虽然是郭子仪带队,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行军都由郭子仪决定。但到了峨堡岭以后,具体怎么攻城,现场你自己判断局面,务必亲自带队。”

  方重勇耳提面命般的嘱咐道。

  “嘿嘿,节帅放心好了,末将打仗不含糊的。”

  身材魁梧异常的何昌期拍了拍胸口保证道。

  “跟弟兄们说一句,此战赢了我给他们报功;此战万一要是输了,某便要解散银枪孝节军,把他们打发回原籍!

  让他们都把招子放亮点,别给本节帅偷奸耍滑!”

  方重勇面色平静说道。

  “哈?打不赢就撤销番号?不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

  何昌期大惊,这才明白方重勇是动了真格的。这种情况就好像某人相亲之前,说自己没被对方看上就吞粪自尽一样!

  不过方重勇考虑的是:对于军队来说,番号就意味着生命。军队待遇都是跟着番号走,而不是跟着个人走的。银枪孝节军解散,让他们这些人回原部队,那还了得?

  人活一张脸啊!脸都没了,岂可为人?

  要是这样的死命令,都不能激发部队的斗志,那这支军队也确实没有存在必要了。

  “这一战若是不能赢,则银枪孝节军不配为圣人亲军。未免将来丢人现眼,不如现在就把番号撤销,我也乐得清静。”

  方重勇不耐烦的摆了摆手,让何昌期去传达军令。

  ……

  时而是沙地,时而是戈壁,时而是雪地,时而又是郁郁葱葱的山岭。大斗拔谷内的山路,就像是在走遍大唐不同地方的山道一般,变幻莫测。

  无惊无险的走完了四十多里地,此刻已经是正午时分。天上挂着一轮夺目的烈阳,而且阳光像是火烤一样,照在银枪孝节军这一千先锋军身上,令人头晕目眩。

  这些人全身是汗,又无法脱掉棉衣皮衣,酷暑般的天气,让他们苦不堪言。

  “郭将军,不让儿郎们歇一歇么?你看这酷热难当的,将衣服脱了不碍事……”

  何昌期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说道。

  出发时郭子仪的第一道军令,就是全军士卒不许脱掉身上的皮衣与棉袄,违令者斩!

  其实出发时是子夜,山里温度很凉爽,倒也不觉得如何,所以银枪孝节军的士卒们也没把这道军令当回事。只是走了大半天以后,还是急行军,到中午这些丘八们就有些扛不住了。

  累倒是其次,毕竟他们这些人都是军中百里挑一的健儿,压根不怕这点强度的步行。

  就是头顶上那一轮烈日有点受不了,太晒了!羊皮帽下面的头皮都被汗水打湿了!凉州现在是什么天气啊,白天穿单衣的!

  酒肆里的胡姬,白白的肚皮都露在外面!他们一帮大老爷们儿穿棉袄走山路,像是一群烤羊一般!

  何昌期一肚子火,又没处发。

  “何将军莫要焦躁,我看这天气,就要变了。”

  郭子仪眯着眼睛,看着离头顶不远处的一片云,正在朝自己这边飞速而来,肉眼都能看到云在移动。

  正在这时,一股凉风袭来,何昌期忍不住一个哆嗦,身上的热汗瞬间变成了冷汗!

  “快快,传令下去,扎帐篷,把毛毯都用起来,风雪要来了!”

  郭子仪急忙下令道。

  不过这似乎是多此一举。因为不用他下令,银枪孝节军的士卒就已经慌不择路般的在扎帐篷了,谁的眼睛都不是瞎的。原以为是江湖传说,没想到这样的极端天气还真被他们遇到了。

  其实吧,靠近吐蕃一边大斗拔谷的南端气候湿润,而靠近大唐一端的气候干燥炎热,而且靠近峨堡岭附近的海拔还高。

  热空气遇到冷凝和高海拔,通道还形成了对流,这种六月飞雪的情况,跟飞机容易在对流层结冰是一个道理。

  对于古人来说或许很稀奇,在方重勇前世那个年代,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几乎是瞬息之间,山谷之中,北风开始呼嚎,银枪孝节军的壮汉们,一个个都躲在保温性极好的羊毛军帐内,裹着毯子瑟瑟发抖。之前嫌弃身上穿着的皮衣和棉袄太厚太热。

  现在反而嫌弃它们太薄了不顶用!

  大概是众人的祈祷起了作用,不一会寒冷的风已经停下,山谷中开始下起大雪来,气温却是一点都没上升,反而下降了不少。

  “都起来,急行军!谁不动看老子打死他!”

  何昌期领着亲兵队,将一顶又一顶的厚实军帐踢翻,拿着军棍殴打起身慢一拍的士卒,长蛇般的队伍里顿时一阵鸡飞狗跳。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千人的队伍便将军帐遗弃在原地,几乎是以小跑的速度向前行军。此刻他们距离峨堡岭,不过几里地而已了!

第310章 丘!八!之!魂!

  大斗拔谷,峨堡岭上,一边倒的战斗正在持续着。血肉横飞,喊声震天。

  从一开始,惊慌失措的吐蕃人,就没能组织起成建制的防御。

  攻城开始以后,几个银枪孝节军的健卒,将绳索套在吐蕃人补城墙的木栅栏,用力一拉。本就因为风吹日晒而脆弱不堪的木栅栏,便应声而倒。

  看到“城墙”被突破,十多个回过神来吐蕃军士卒,连头盔都没来得及换上,就冲到栅栏缺口处补位。随即他们中的一些人,便被飞来的几支箭射中脖子,倒地不起。

  在河西军中并称为辕门二龙的乌承恩与乌承,此刻一人手里一把大弓,正在协助银枪孝节军中的尖刀部队冲城。何昌期手起刀落连砍三人。他身后的十几个士卒互相掩护,交替突进入城。

  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何昌期身旁还有不少银枪孝节军精锐用弩箭开道,吐蕃军士卒像是被割麦子一般陆续被撂倒,大部分人连举盾的时间都没有。不断有人从城内的巷道内冲出来,却如同添油战术一样,建制散乱,只能各自为战,像是无头苍蝇一般乱撞。

  峨堡没什么城门可言,木栅栏随处都是。

  唐军神兵天降,已经从几个缺口同时冲入城内,见人便砍,好似洪荒猛兽一般突进。连盔甲都没穿的吐蕃人,基本上中了弩箭就丧失了战斗力,接下来只剩下早点被砍死,还是晚点被踩死而已。

  “鸡贼”的吐蕃人,因为恶劣多变的气候,普遍没有披甲,事实上日常巡逻也没法披甲。虽然吐蕃军中的森严军规,三令五申要求执勤必须披甲,但在峨堡几乎没有人在认真执行。

  立法者,永远都不知道基层执行的痛在哪里。

  大斗拔谷之中气候多变,严寒来了要脱去甲胄,酷暑来了也要脱去甲胄,有时候一天当中寒冷与酷暑天气轮回好几次,每一次都不到一时辰。

  在这种气候下穿盔甲巡逻,有时候搞不好真会死人的。

  而这几十年都没唐军来攻峨堡,吐蕃军中谁会有心思千日防贼呢?

  奴隶制的吐蕃,很多时候严格的军令直接变成了摆设。只要对应的地点长期没有战斗,守备松懈是必然现象。

  何昌期领着银枪孝节中的先登五十人,一路从栅栏缺口杀到峨堡的城楼,身上白色的羊皮衣,已经全部染红。他的头盔,面颊,双手上全都是血,一滴一滴落到地上,连横刀都砍坏了五把!

  他身后跟着的数十人,也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一个个都杀红了眼,最后只靠衣着来判断是不是敌人,只要没穿白色羊皮衣的,统统杀掉!基本上都是一个眼神判断,身体就条件反射一样的判断要不要挥刀。

  直到杀穿了峨堡,这帮人的脑袋才冷静下来,身上的热汗变成冷汗。他们看着满地狰狞的尸体后怕,忍不住吞咽着唾沫。看到地上已经流淌成沟的血迹,强忍着恶心不吐。

  这些士卒当中不少人身经百战,但也有不少是第一次上阵。被选入银枪孝节军,只是因为身体好,技战术出色,不代表他们就动真格的亲手拿刀杀过十人百人。

  这些士卒冲杀的时候压根没想那么多,也不知道自己手里到底有多少人命。等战斗结束后才发现,他们这一队人已经成了杀神,其他银枪孝节军的人员自觉用连射臂张弩给他们补位打掩护。

  不仅是带队的何昌期杀人多,他身后那一队人也不少。短短一个时辰,辕门二龙一共射完十个箭壶,每个箭壶里平均五十支箭,战斗结束后,两人的双臂都在颤抖不停。

  在方重勇事先的高压命令下,这一千人的银枪孝节军先锋军,因为担忧敌军兵多,在战斗时已经处于大脑空白状态。哪怕后来吐蕃人士气打崩了,他们也一样手起刀落,杀了跪在地上求饶的吐蕃军士卒再说,根本没过脑子。

  封建时代的军队打仗,往往百分之十五的战损士气就要崩溃,很少有一方一口气把对手全部杀完的。而峨堡岭之战的血腥,就在于银枪孝节军明明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却根本不听吐蕃人怎么求饶。

  反正就一个字:杀!

  杀完为止!

  他们并不是以杀人为乐,而是在紧张状态下不自觉的发挥出全部的战斗力,如同输入了固定程序一样,已经打疯了。

  除非方重勇在这里下死命令,否则无论是谁下令让他们停下来,这些人也没办法执行军令。

  处于战阵后方的郭子仪,全程观摩银枪孝节军杀敌,并不参与其中,而是带着几个从赤水军来的亲兵一声不吭,就这样默默的看着。

  也没有下达任何军令。

  郭子仪身边的亲兵,脸上流露出恐惧之色,又强行忍住,显得面部表情非常纠结。

  他们实在是没见过打仗这么勇的,何昌期的打法,就像是现在便是生命中最后一刻,索性放开了搞!

  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这种精中选精的练兵之法、以点破面的临阵战术,以及凶悍不留情面的一边倒杀戮,给了郭子仪极大震撼。

  打崩吐蕃人士气的,其实就是银枪孝节军中,被有效组织起来的那些尖刀,数量不超过百人。在峨堡这种小型堡垒的攻防战中,不到百人的尖刀部队,杀得吐蕃人胆寒,产生了奇效。

  一半以上的吐蕃军士卒,是在士气崩溃后,被一拥而上的其他银枪孝节军士卒砍死的,就跟宰鸡一样。这些士卒的战斗强度反而不高,因为那时候吐蕃人的士气已经被打崩了。

  一个时辰之后,身上血迹都没有干涸,身上羊皮衣已经快要辨认不出本色的何昌期,提着一个人头来到郭子仪面前,非常粗鲁的将人头丢到地上说道:“这是吐蕃峨堡守军千总的人头。刚刚清点了一下人数,峨堡守军不足两千人,比预想的少很多。”

  按照事前的估计,方重勇认为峨堡岭的吐蕃军,怎么也应该有五千人吧?这里不好补给,只是相对于河西走廊的唐军而言,但是源地区就在峨堡岭以南不远,已经没有什么山路要走了。

  吐蕃军供养五千人死守源这个关键节点,应该没有太大难度。毕竟源就是吐蕃的后勤基地啊,峨堡岭也算是挨着后勤基地了。

  “吐蕃在鄯州急攻石堡城,需要聚集兵力,也许就是原本在源附近的吐蕃军主力一部,已经从源南下了。

  峨堡岭的精兵,应该也被抽调走了。”

  郭子仪抱起双臂,若有所思的说道,他想到了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情。

  如果真是如他想的这样,那只能说明大唐中枢有吐蕃人的间谍,或者是有朝中重臣与吐蕃人私通。

  此人对大唐中枢如何用兵了若指掌,也知道河西军要远征西域,不可能会出兵支援陇右,所以吐蕃人放松了对于河西镇的防范,将北线的主力调到鄯州以北,准备南北夹击河湟谷地,谋取石堡城。

  军队调兵需要时间,尤其是吐蕃人的后勤实力远远低于大唐,所需的准备时间更长,所以他们更需要提前谋划。

  于是吐蕃这边,很可能极早就知道河西军要远征西域,很早就开始准备了。

  所以他们才能有如今的战略部署,并在陇右节度使的防区内,战斗处于上风!

  一般的大唐边将,也不可能提前知道河西军要远征西域的军情吧?

  就算知道,那也是近期的事情,吐蕃人明摆着很早以前就知道了。

  那么这个出卖大唐军事部署的人,到底是谁呢?

  他的地位一定很高吧?

  是在兵部,还是在……圣人身边?

  郭子仪心中想着这件可怕的事情,已经不敢继续往下想了。

  “去布防吧,方节帅半天以后就到了。”

  郭子仪轻叹一声说道。

  “嗯。”

  何昌期微微点头,面上似有不屑之色,转身便走。

  “郭军使,这银枪孝节如此桀骜不驯,还凶狠残暴,将来可还了得?

  谁能制得住他们?”

  一个亲兵凑过来小声询问道。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肯定是该管他们的人来管,你操个屁的心。”

  郭子仪疲惫的摆了摆手,懒得跟一个亲兵争论。

首节上一节386/6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