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188节

  老朽命人算过,这本账册里面的钱加起来,差不多也有五十万贯了。账册使君留着,沙州百姓得了使君的照料,岂有欠钱不还之理,更何况还是没有利息的。将来商队会派人将钱送到长安交给使君的。

  就算使君两袖清风不想要钱,可在长安为官,不也到处都要用钱么?使君收着便是,这些都是使君应得的那份,只会少了,不会多。”

  张悛感慨说道,将账本双手交到了方重勇手里。

  这些年,方使君誉满河西并不光是因为他操持着商队的生意,而是他用自己该拿的分红,做了很多对本地困难户有益的事情。有他带头,其他大户也不好意思对百姓太过吝啬。

  有鉴于此,商队在河西的声誉才能盖过原本的那些胡商,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方重勇的“无息贷款”之策帮扶了很多人,那么商队的生意是做不起来的,更没法形成垄断。

  如果河西本地人都不支持走私,那走私生意又怎么可能做得起来呢?告密的人都把朝廷的门槛踏破了!

  这其实是个很容易弄明白的道理,只不过很多行商之人,常常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或者故意装作看不到罢了。

  正在感念之间,张悛却看到方重勇走到墙边,拿起挂在上面的火把,随即将手中账册点燃。

  “使君!慢着慢着,使不得啊!这真的使不得!”

  张悛大惊失色,连忙冲过来要将账册的火焰扑灭。方重勇却是抽出疾风幻影刀,将其指着对方,让张悛不得靠近。

  另外一只手拿着燃烧的账本,整个过程一句话都没有说。

  火焰快烧到手了,方重勇这才将其丢到地上,用脚踩了踩,将余火熄灭。随即又将疾风幻影刀入鞘,对着张悛行了一礼。

  “唉!”

  张悛无力的坐回高脚凳,忍不住唉声叹气。

  “等某离开河西后,某会让府衙出钱建义仓,你们在四处张贴告示。

  账本上欠钱的人,让他们以粮秣入仓还债。本地大户要有宽仁之心,莫要向那些困难户细细追索,还与不还皆为自愿。

  未来亦是这个规矩,取之不记名,入之不记名。取之用之全凭自觉,府衙那边某管不了,但希望本地大户不要干涉此事。

  百姓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留后路,他们自然会归还粮秣,未来突发变故之时,便有了一条活路;

  如果他们不自觉,只取不入,以为这是天上掉胡饼,那么将来一定会有饥荒之祸。

  这也是咎由自取,自作孽不可活,谁也不会同情他们。

  本地百姓们互相监督,互相督促,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这样一来,难道不比某拿着一堆票据账本回长安来得痛快么?

  还有啊,圣人很忌讳类似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以某的名字来命名这座粮仓。沙州有豆卢军,豆卢有归义之意,便将此仓名为豆卢仓吧。

  如此,这件事便了结了。”

  听完这番话,张悛心绪起伏,难以自控。他目光复杂的看着方重勇,只是摇头叹息道:“他日使君为相,必定可以造福大唐百姓。”

  为相?

  一听张悛的感慨之言,方重勇差点没笑出声来。

  有基哥这种皇帝在,以前的不提,以后的谁当宰相谁不得好死啊!

  方重勇隐约记得前世史书上记载,基哥后面几个大唐皇帝,冷血无情之辈也就罢了,那帮人骚操作还贼多!

  连泾原兵那种北庭都护府出身的功勋老部队都逼反了。

  这踏马是皇帝能干的事情?

  “说笑了,要是论当宰相,某哪里是那块料啊。

  闲话不多说,某这便告辞了。”

  方重勇对着张悛深深一拜,随即潇洒的转身便走。

  出张府的时候,外面已经是万家灯火!

  这些年沙州繁华了不少,也富庶了不少,只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吸血大唐其他地方而造成的虚假繁荣。

  再美丽的气泡,最终也会一戳就破的。商队的生意做不下去之后,沙州也会恢复它原来的样子。

  靠着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没有办法挽救这个正在渐渐沉沦的王朝。

  然而天下大势,路在何方,这种事情方重勇也是眼前一团迷雾。

  “不好意思给基哥埋了个大雷,希望接盘的人,不要是酒囊饭袋吧。

  要不乐子就大了。”

  方重勇脸上露出坏笑,自言自语道。

  河西的事情爆了以后,必定会迎来暴风骤雨甚至腥风血雨,到时候就看谁倒霉吧。

  总之,那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已经与他方衙内无关了。所谓无欲则刚,接手的时候是多么随性,离开的时候就是多么轻松。

  我不拿,所以我也不必为你们负责,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马上,他这位衙内就要回长安当一个安安静静的低调男了,方重勇美滋滋的想道。

  在沙州本地吃饭,想给钱却给不了钱的体验,实在是太差了。只有方来鹊那种没见过世面的浑人才会觉得荣耀。

  而长安那么大,谁认识他方重勇是谁?回归平凡,这才是真正该有的生活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啊!”

  方重勇将双手背在后面,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朝府衙走去。

  他发现,这一世自己好像缺少了童年。这几年在沙州总是拿捏着自己,装大官装得好累啊!

  等回到长安,就不必像现在这样,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符合大唐高官的人设了。

178.第161章 惊天弊案(完)

  178.

  2023-10-07

  封建时代,无论哪个朝代,纸面上的法令都是相对完备的。

  但实际上执行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是形同虚设,漏洞百出。

  这并不奇怪,因为立法者和执行者,通常都不是一批人,甚至二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身份差距。

  立法是相对容易的,几个文人聚在一起搞一搞,就能出台一部法令。当然,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另说!

  然而执法却是一件需要花费极大成本的活动。更可怕的地方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到相关机构日常工作的每一天。

  这个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时间、金钱、人力等等。

  在执法机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尽量节省执法成本,要不然别说办事了,执法者都可能在几天之内,被高强度的工作给累死。

  具体的可以理解为:

  在不出大事的情况下,相关执法部门随便糊弄糊弄就得了。

  比如说,隋唐时期的刑部,其职权范围就非常小,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有行刑权,但一般没有处罚权。而处罚权基本属于大理寺,并且对中高级的官员也归属于三省中的“门下省”监管。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刑部的事情办不完呗,只能转给其他的部门呀!

  所以换言之,当官的犯了法,根本不鸟刑部。找关系疏通,也得去找大理寺的关系。

  嗯,总结一下,就是刑部基本不管刑法,徒有其名而已。

  那么刑部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作职责呢?

  作为三省六部当中比工部、礼部地位还高的部门,刑部官员是干啥的呢?他们有什么权力可以支撑这个部门的地位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唐国内的各种审计。

  包括但不限于: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物,及军资、械器、和籴、屯收所入等。

  这些项目的审计核验,都是刑部在负责。

  刑部更像是方重勇前世的“审计署”,而非是“司法部”。

  别看刑部纸面上管得很多,具体条例一大堆,似乎很牛逼,似乎比方重勇前世相关部门还精密完善。

  但其实这些不过都是糊弄人的而已。

  刑部中的“比部司”专门负责这些审计工作,但这个部门有多少人呢?

  只有比部主事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书令史二十七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加起来整整五十人。

  那么大一个大唐,疆域何止万里。就这么五十个人,要把大唐疆域里所有相关的政务报表都审计完。别说是人了,就算是换上机器人,没日没夜的干活,也只能干完沧海之一粟。

  更何况这些中枢官员上班的工作时间并不长。

  按唐代官场的明规则(潜规则只会更懒散),中枢官员一年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放假。大唐经济在封建时代可谓是巅峰时期,各种事务需要审计的多如牛毛,这点人就算是数审计单据的页码,估计都数不过来。

  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晚上不加班,再加上封建时代这个工作效率。

  用脚指头想就能知道这里头猫腻多大了!

  属于典型的“看起来美”,但实际上完全不顶用的制度。

  所以比部司的真正日常事务,便是随便看看下面各州或者各个节度府送来的总清单。没问题打钩就行了,然后下班以后跟同僚去喝酒,去平康坊狎妓,在胡姬那白花花的身子上发泄一下工作的苦闷。

  也就这样了,工作是干不完的,身体比较重要。

  然而此时此刻,刑部衙门,刑部尚书的案头,却摆着刑部比部司主事刘晏的一份报告。现在天色已经黯淡下来,刑部尚书张均,正在烛光下翻看刘晏所写的这份文书。

  张均是唐代名相张说之子,善于写文,对于数学和审计却是一窍不通!张均曾经跟张九龄是一党,张九龄是张说的学生,宇文融是张说的政敌,而李林甫当初受了宇文融极大恩惠。

  所以自然而然的,这一脉相承的关系,躲过了几年前的派系大清洗,现在张均与李林甫在朝中势成水火,他毫无意外的投靠了左相张守寻求庇护!

  算是同党了!

  刘晏在刑部算是个专业能力很出众的官员,更是当年李隆基钦点的“神童”。张均对刘晏的审计报告不敢怠慢,却又不太看得懂对方写的东西,所以心里一直在犯难。

  不过好在过程虽然没有看懂,但是结论张均倒是看明白了。

  刘晏报告里面,最后一句话直截了当说了:河西节度府下面的五个州,最近四年向朝廷上报的经济数据,应该绝大部分都是编造出来的,只不过账面做得很好看,破绽很少而已。

  其中四个州他确信绝对是假数据,只有沙州暂时找不到破绽,但既然一个节度府下面的其他州都出了问题,那么沙州的数据也必然是假的。

  窝案嘛,懂的都懂,就算有白沙在黑沙里面,想独善其身也是很难的。

  刘晏认为:沙州那边做这个账目的人,绝对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地方官员。他向刑部尚书张均推荐这个人,说对方在地方当非流官做假账太可惜了,应该到刑部来面试一下,如果合格,可以破格提拔。

  对方身上的犯罪问题,那不是他刘晏该关心的问题,他只提供“专业建议”。

  至于朝廷派人去查验,发现河西那边府库并无问题,没有虚报。那或许是因为……河西地区的富裕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的预计和他们报上来的假数据!

  地方上是故意少报了,而不是故意多报了。过往的审计太马虎,是忽略了这一点。

  刘晏这份报告,是“技术性”的,并没有说河西那边官员到底如何,他只是说最近四年河西那边报上来的数据是假的,其他事情,则应该由刑部尚书张均来定夺。

  不过张均作为老官僚,自然也猜出几分端倪来。

  粮仓里没有粮食,偏偏要上报满仓,那当然很容易被查出来啊,派专业人士来一个个把粮仓的地窖撬开看看就行。只要粮仓是空的,地方官员再怎么掩饰都不好使,只有收买督查官员这一条路可以走。

  可是如果粮仓里明明堆满了粮食,却上报没有粮食赈灾,那就不容易被查出来了。

  因为这些粮食很容易被转移到别处!

  去河西当地督查的官员又不可能挨家挨户的搜查,地方官府搞一点猫腻出来太容易了。而且也不排除他们收买长安派去督查的官员。

首节上一节188/6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