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天逐渐亮了起来,大宁城内的元军也无所遁形。
当城内剩余的百姓得知,大明的将士已经将元军消灭后,一个个都哭红了眼睛。
随即,他们便自发的组织起来,和明军一起搜索著残余的元军。
很快,城内的元军都被抓了出来,愤怒的百姓一拥而上,用拳头活生生的将这些元军活活打死!
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他们的家人,李文忠和汤和并未阻止愤怒的百姓,这血海深仇,还是让他们自己去报吧。
肃清元军,安顿好城里的百姓,李文忠和汤和一边组织明军将领扎营,一边命人将战报传回松亭关。
由于大战的需要,朱元璋优先将无线电手台配给了北伐大军,徐达便命人,在松亭关和大宁之间,创建了数个联络点,如此一来,前线的情况便能在瞬间传回松亭关大营。
朱棣割下了巴图和乌日尔的头颅,命人火速带回应天府,这可是他首战的功绩,得让人带回去炫耀炫耀,也好让李景隆知道,大明兵中之王的辉煌成果。
最后爆了巴图脑袋的那一枪,也是他开的。
至于大明战神这一称号,就让给他大侄儿吧。
此时五万辽阳边军,在总兵郭垣的率领下,带著火炮营赶到了松亭关,和徐达的主力会合。
当从手台里获悉了大宁惊人的战果后,徐达笑得那叫一个合不拢嘴,大半年的高强度训练,这一刻终于见到成果了。
而辽阳总兵郭垣却是一脸的震惊,六千人竟能全歼三万蒙古精锐骑兵,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虽然他以前也听说过应天府组建了全新的火枪营,但彼时也未放在心上,火枪营辽阳边军也有建制,在他看来也不过尔尔。
没想到,火枪营配合轻骑兵,竟能打出如此辉煌的战绩,无一将士战死,郭垣也心动了。
遥想当年,冠军侯深入大漠,以少胜多大败匈奴,封狼居胥,从此漠南再无王庭。
如今有火枪营的加持,他郭垣也能收获这般丰功伟绩吧!
待修整完毕,徐达便率领北伐主力,向大宁进发。
大宁的捷报传回应天府,整个朝野都轰动了!
朝堂上,文武百官皆在议论北伐首战,六千明军大败整整五倍于自己的三万蒙古精锐,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但巴图和乌日尔的头颅,仿佛在向诸位大臣们诉说著,他们死得是有多么的不甘!
不少大臣甚至惊叹,此乃神迹乎!
至此,整个朝堂,无人再质疑朱元璋的工业政策了。
李敏在朝廷上获悉了捷报后,和其他大臣或是震惊或是狂喜不同,他却是淡然得很,一副超然世外的模样。
按照奇人的说法,工业文明对游牧文明拥有著全方位的优势,一旦开战,便是降维打击全面碾压!
以前他不明白什么叫降维打击,现在算是彻底领悟了。
不过他在背地里偷偷抹眼泪,却是无人知晓了,这大宁的捷报,就是对他这段时间的付出最好的回报!
这也更让他坚定了,要让大明彻底工业化的决心。
在震撼之余,也有大臣心中却是不服,比如李善长、傅友德,又如冯胜等勋贵。
对于针发枪的威力,他们是见识过的,如今也在朱元璋的令下训练新的火器营。
他们不服的是,这赫赫战功,让徐达、李文忠、汤和这几个老小子给捡了大便宜了,要是让他们率领火枪营北伐,打得肯定比徐达几人更好!
当然,心里头最不服的,还是史官认证的大明初代战神,李景隆了!
当听闻元庭两大万户,都死在了他四叔的枪口之下,李景隆心中那是既羡慕又嫉妒,可恨明明自己才是大明战神,为何舅爷却偏偏不让自己上战场呢?
要是自己去了,那彪炳的战功,可就是属于他李景隆了的。
当然,心中最感慨的,那还是朱元璋了。
从和李晗通信开始,一直到现在,大明的变化,肉眼可见。
大半年的工业化进程,在这一刻终于获得了成果,他坚信,千百年来,北方对中原的威胁,将终结在自己的手中。
他现在开始理解老李说的一句话了,当火力强大的热武器出现后,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会立刻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但这只是开始,他还有更加宏大的目标,征服海洋,是老李赋予他的使命!
除了捷报外,徐达也给他写了封秘折,内容不多,就是抱怨了一通。
火枪营强大归强大,甚至说是天下无敌也不为过,只是有个小缺点就是子弹消耗太快了!
大宁大捷那近乎奇迹般的胜利,是火枪营的将士们,用子弹堆出来的。
一千火枪营士兵,两百狙击营夜不收精锐,仅仅一个晚上,便消耗了十好几万发子弹!
朱元璋哪能不明白徐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总结一句话就是,要想取得更大的胜利,需要更多的子弹。
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流水线在工业司已经全面铺开,光一个弹药生产车间,一天便能产出好几万发子弹。
像这样的车间还不止一个,而且枪枝弹药的生产一天也没停过,足够满足北伐的需求了。
命人组织辎重队伍,又给徐达送去了一大批子弹。
大宁都司,徐达率领著北伐主力,和李文忠、汤和等人顺利会师,谋划著名下一步作战行动。
而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也从辽南赶到了大宁,带来了关于高丽的重要情报!
高丽已经派出数支精锐部队,加入到纳哈出的麾下。
军帐内,毛骧正在拷问著元军俘虏,旁边还站著徐达和李文忠。
“我就喜欢嘴硬的,你可千万不能服软啊,我这后头还有好些乐子等著你呢!”
说著,毛骧一把抽出了扎进俘虏指甲盖中的钢签,那俘虏痛得哇哇直叫,一双深陷的眼睛,却是恶狠狠的瞪著毛骧。
看著毛骧如耍十八般兵刃般,将那俘虏折磨得不成人形,徐达和李文忠也是啧啧称奇。
早听闻锦衣卫的手段令人闻风丧胆,今次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怪不得那些无论多嘴硬的贪官,一旦下了诏狱,连十岁偷看寡妇洗澡这种事情都能招供出来。
“不愧是蒙古的贵族老爷,骑兵千户哈尔巴,你倒是条汉子!”毛骧倒是不慌不忙。
“不过识时务者为俊杰,能从实交代纳哈出的具体兵力部署,我倒是能考虑让你临死之前保留蒙古勇士的荣誉。”
哈尔巴啐了一口血痰,狠狠瞪了一眼毛骧,又看了看徐达和李文忠,满脸的不屑。
“大元的叛逆,乱臣贼子,休想用这种无耻的手段让我屈服,我蒙古铁骑天下无敌,一定会将你们这些卑贱的南人踩成肉泥!”
徐达几人倒是毫不生气,只是用看傻子的眼神看著哈尔巴。
就在此时,李文忠携带的无线电手台同时响了起来。
“大人,龙安方向传来线报,纳哈出的主力正在向大宁方向急行军,约摸三十五万人,有重骑兵、轻骑兵、火枪营、火炮营……
大概需要两日,便会进入大宁地界!”
第122章 扎一个大口袋
“是谁在说话?”
哈尔巴一脸愕然的看著李文忠,眼中尽是惊骇之色。
军帐中,除了他这个俘虏外,就只有毛骧、徐达和李文忠三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人影!
那个神秘的声音,又是谁发出来的?
突然间,哈尔巴感觉到脖颈后,似乎有阵阵阴风吹过,不由打了个寒颤。
心中的恐惧让他忍不住歇斯底里的喊道:“是巫术,你们这些卑鄙的汉人,在使用邪恶的巫术,你们必将引来长生天的无尽怒火,天谴将如风暴般降临在你们身上!”
毛骧一脸鄙视的看著哈尔巴,鼻孔却是快要朝到天上去了,冷哼了一声。
“哼,元鞑子,没见过世面!”
在到达大宁后,徐达便派出斥候前出侦查,有无线电手台和望远镜的加持,侦查范围扩大到了两百里以上,并在侦查点和大宁之间,配了好几个中继点。
因此在最前锋的斥候,在发现元军踪迹后,能第一时间将军情传递到大宁。
毛骧自然知道无线电手台,他率领锦衣卫在大漠和辽南两地,与边军夜不收刺探元庭高丽动向时,可没少用。
李文忠没有搭理哈尔巴,而是有些不解的朝徐达说道:
“纳哈出麾下二十万大军,已被歼灭三万,此刻怎么还会冒出三十五万兵马来?”
“莫非是混入了高丽的兵马?”徐达摸了摸鼻子推测著。
“高丽没那么多兵马。”
在辽南和高丽人打了小半年交道的毛骧说道:
“高丽的六卫二军统统算起来,顶破天也才二十万军队,不可能一次派出大半人马加入元军的。
况且,李仁任和高丽王辛祸,也调不动全部兵马,据我了解,最起码六卫中的神虎卫和兴威卫,就掌控在李成桂的手中!”
此时哈尔巴突然发疯似的叫嚣道:“们在害怕了,哈哈哈哈,你们这些懦弱的汉人,无耻的叛贼,我们的蒙古战刀,必将砍下你们的头颅,我们大元天兵的铁蹄,必将如暴风骤雨般,将你们踏成肉酱!”
“聒噪!”
毛骧随手拿起一根荆条,狠狠抽在了哈尔巴的嘴巴和鼻子上,霎时间,哈尔巴只觉得鼻子一闷,双眼直冒金星,紧接著便是钻脑的剧痛传来,血流如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纳哈出自己乖乖送上门来,我们也不用客气了,正好以逸待劳,两天时间,足够做好充分的准备了!”
徐达沉吟片刻,“大宁城外,只有东北方向一条要道通往龙安,要道北向是七老图山,南向为老哈河与燕山长城,在七老图山和燕山之间,正好是个隘口,此处可作为埋伏之地!
我军突袭大宁太过猛烈突然,纳哈出此时并未知道大宁已被我军重新夺回,因此我们给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呵,他纳哈出不是兵马多吗?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他的人多,还是我们的子弹多!”
李文忠顿时兴奋道:“主帅说得没错,我军可以隘口作为第一道埋伏关卡,其后再分设防线,一直延伸到大宁城墙下,待元军大半进入隘口后,便可以迅雷般的速度,对元军进行猛烈打击,将其拦腰截断!
老哈河河水湍急,元军如果不想被赶下河中,只能抛弃累赘般的火炮营,用骑兵拼命向前冲,如此一来,元军只能自乱阵脚!”
李文忠说著,眼中冒出一丝精光,“我们还可事先准备一支奇兵,让汤和率领骑兵埋伏于隘口之外,待元军脱节后,再以雷霆之势杀出,定可将元军悉数消灭之!”
李文忠的眼光向来独到,而且善用奇招,徐达很快便采纳了他的策略。
“我们就是在这隘口,扎一个大口袋,只等著纳哈出自己一头扎进来!”
说完,和徐达相视一笑,发出爽朗笑声。
“你们这些懦弱之辈,无耻之徒,只敢用如此卑劣的诡计吗,敢不敢和蒙古的勇士来一场堂堂正正的对决!”
哈尔巴的叫嚣声,在徐达等人听来,也只是最后的无能狂怒而已。
“这个傻子!”
毛骧耻笑了一番,又问徐达道:“国公爷,纳哈出大军动向如今皆已被我等掌握,此哈尔巴如何处置?”
徐达摆了摆手,随意道:“毛指挥使你随意就好,只不过他刚才听到了许多不该听到的东西,我想你应该知道怎么做。”
毛骧顿时哈哈大笑道:“国公爷请放心,下官自然明白如何处置此獠!”
徐达转身带著李文忠离开军帐,身后顿时传来了哈尔巴凄厉的惨叫声。
一个蒙古千户的死活,两人丝毫不会放在心上。
当他们南下入侵,在大明的疆土烧杀掳掠时,就应该会想到自己会有如此下场!
大战即将来临,还有无数的准备要做,徐达的帅帐中,一道道军令发出,明军将士们顿时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
有些细节还需要敲定,要算无遗漏,比如汤和之骑兵,只在隘口外和被阻滞的元军作战,这样便可避免友军的子弹伤到大明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