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有时候脸皮比徐达都厚了。
从军器局接手针发枪生产以来,便一直在招熟练的匠人,但匠人们,不仅要生产针发枪,还得制造子弹,管理混乱得很。
经历了几次机构的重新改革后,将枪械工人和子弹工人分开,各司其职,这才稍微好一点。
但即便全都是熟练工匠,要产一支枪,从零部件到整枪的制造,最快也得三到四天时间,这还不算造废了的。
如今所有工匠,加上造子弹的,满打满算不过两千余人,想在秋闱前造万支枪,几乎不可能实现!
第108章 老朱的困扰
万支针发枪组建万人火枪队,是能保证枪队全面碾压元庭骑兵的最低配置。
这是徐达、李文忠,和汤和、蓝玉等人经过数次的演练,从沙盘到实际操练,将枪队不断编组,不断调整每一组的人数得出的结论。
将万人火枪队,编为二十个火枪营,每营五百人,也就是说,即便在最极端的环境下,也要保证明军至少有一支火枪营作为火力保证。
每一营的火枪兵,被分为五排,每排一百人做齐射。
这是充分考虑到士兵操枪的熟练度,以及在实际战场上,从射击到装弹,需要三到五息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其余四排士兵的射击时间。
前一排射击完毕,下蹲装弹,后排士兵射击,打完后继续下蹲装弹,后排士兵接著射击,直到最后一排士兵射击完毕,第一排士兵已经装好弹了,那么火力便能持续起来。
如此安排,能保证火力的持续输出,但也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弹药!
不考虑北伐时所需的弹药储备,哪怕是现在火枪兵的训练,每日都得消耗掉大量子弹。
不让士兵实际操枪,真打起仗来,一个个手忙脚乱的,等蒙古骑兵杀到眼前了子弹都还没装好,那就真的悲剧了。
李晗在信中反复强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虽然和朱元璋的卫所屯田理念有冲突,但徐达等人却觉得非常有道理。
不让士兵操枪演练,真到打仗了,那么好的针发枪,和烧火棍又有什么区别?
所有的问题汇聚到一块,总结起来就两个字缺人!
李敏天天满世界叫嚷著缺人,恨不得立刻就把匠造书院的几千学生给全都拉到军器局去!
虽然有吴道行的加入,不少儒生也跟著入学匠造书院,可这帮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秀才书生,连钢和铁都分不清,让他们去造枪造弹药?
得了吧,他李尚书可不想折阳寿。
幸好由于几个大银矿和铜矿的持续采掘,朝廷目前并不缺钱,杨思义难得的过了几天富裕日子。
大部分银两作为储备金进入国库,以储备金为基准发行的宝钞和新铸造的铜钱都被投入到了厂矿的生产中,朱元璋所担心的货币贬值问题,也没有出现。
不过杨思义过得也不轻松,户部新组建了统计司,用于统计全国的农工商业的产出值,以此作为基准,作为来年的宝钞发行的基础。
在朱元璋的规划下,要逐步减少铜钱和银两的使用,最终全都为宝钞所取代。
这也是在为海洋贸易的百年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哪哪都需要匠人,朱元璋只得给各地府州县下了谕旨,让各地衙门将朝廷需要工匠的消息发布出去,以招揽更多的工匠。
虽然也想过让各地府衙组织当地工匠来应天府,但考虑到衙门的官吏老爷们,为了政绩会以服徭役的名义强征壮丁,甚至会虚报人数冒领工饷,届时只会适得其反引起民愤,这个主意只能作罢。
治大国如烹小鲜,只能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但眼前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朱元璋思来想去,正好也要给老李回信,还是问问他吧。
好容易将李敏打发走了,便准备回信了,叮嘱太监和侍卫,不许任何人来打扰自己,这是除了读信外,为数不多能让他彻底放松的时刻。
摊开信纸,朱元璋下笔写道:
“老李,那热气球实在神奇,咱以前从未想过,以凡人之力,竟能迸发出如此伟力,也能让人飞上天空。
你是没见到啊,那日在数万百姓学子面前,咱带著当世大儒吴道行坐著热气球飞上天空,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可惜老李你不在现场,这是咱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了。
那一次,不仅让吴道行感受到了技术的伟大,也让所有的儒生学子们彻底信服。
还是老李你说得对,想让文人臣服,光辩经是毫无意义的,得在思想上彻底征服他们。
从那日开始,无人再对技术官学妄言,也有不少儒生学子,自愿去匠造书院学习,想来这些人,也能成为大明未来的匠造基石。
咱不敢居功,这一切,都是老李的功劳。
去除了文坛的阻力,下一步,咱便要准备北伐了,彻底扫清中华几千年来北方异族的威胁。
咱计划在秋闱之后,正式向大漠进军,一是因为入秋后,由于草原枯黄,马儿牛羊没有足够的草料,蒙古各部会陆续南迁,袭扰我大明边境,但这样也省了大明官军的路程,避免深入大漠,成为疲军。
二是蒙古各部为了争夺有水有草的牧场,也会互相攻伐,互相削弱其实力,这便让大明有机会将其一网打尽。
只是在北伐之前,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急需解决,那便是针发枪以及子弹的生产速度,还是太慢了。
一个熟练的匠人,建造一支针发枪,最少也得需要两到三日的时间,但熟练的匠人,数量远远不够。
这还不算生产子弹所需要的匠人。
匠造书院也才刚刚开始培养匠人,目前还无法胜任枪枝弹药的生产。
如果在北伐前,没有准备足够的枪枝和子弹,恐将贻误战机,不知老李你对此有何见解。”
信写完后,朱元璋便开始准备礼物,这几次通信,一直未给李晗送礼物,虽然知道老李不会介意,但他心中也一直过意不去。
李晗给予他老朱和大明的,无论是思想还是器物,足以改变时局,甚至说是国之神器都不为过。
就像是最开始的药品、无线电手台,到后来的电脑、针发枪,各种珍贵的矿藏图,再到现在的热气球,几乎每一样,都是大明撬动世界的资本!
更宝贵的,还有那卓越非凡的学问,老李都无私的传授给了他。
但他老朱能够回报老李的,也只有那区区世俗之物。
唯一能够报答李晗的,便是肩负起他赋予的使命,为大明乃至中华,创造一个万世太平!
但那是长期目标,现在最紧要的,还是给老李找个合适的礼物。
朱元璋在皇宫里转悠著,思来想去,也不知该送什么东西好,这几乎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给他送些婢女侍卫,要不送些歌姬?
太俗太俗,咱老朱都没兴趣,何况老李那般自在的人物。
走著走著,突然间,他灵机一动。
老李所赠之物,多有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蕴含其中,这似乎和百家争鸣之时,那墨家的思想非常契合。
正好皇宫内有汉朝时,刘向、刘歆父子所抄录的《墨子》副本!
而刘氏父子抄录的副本,原本是誊抄于细绢之上,是为卷书本。
但这卷书本,也已不知踪迹,而且刘氏父子所抄录的《墨子》有十八卷共七十一篇,和原本的《墨子》比起来,已经有诸多遗失。
后经宋末战乱,该版《墨子》只剩十六卷六十一篇,但仍不失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如今皇宫内所收藏的版本,便是宋时的版本。
将先秦圣贤之智慧,送与老李,想必他也会理解咱老朱这一番心意的。
多谢书友们的支持,求票票收藏追读
第109章 臭袜子和裤头子
“李默默,你到底要干啥?”
“干嘛那么小气,人家就想看看嘛,看看怎么了,你又不会掉块肉!”
“不行,那是我的隐私,怎能随便给你看!”
“就是因为是隐私,所以人家更想看了啊!”
古玩店内,李晗拼命守护著自己的秘密,而李默默则是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
“李晗,越这样,我就越好奇,不要挣扎了,男子汉大丈夫,大方一点,痛痛快快亮出来给我看看!”
此时的李默默,大有化身女汉子的势态,看著李晗气势凶猛。
“不是,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难道不觉得害臊吗?”
“这有什么害臊的,我一个女生都不急,你急个屁啊!”
李默默不以为然道:“再说了,死胖子在高中的时候都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了,给我看一次又怎么了?”
许年在一旁搭著腔:“没错没错,我不光看过,还玩过呢,老李你也是,给人家李默默看一下又怎么了,要是我求之不得呢,不光大大方方给人家看,还得邀请人家随意来赏玩!”
“死胖子,你倒是看出殡不嫌殡大啊!”
李晗瞪了许年一眼,眼见李默默正要乘虚而入,又一把拦住了李默默。
“李默默同学,我那里还没搞卫生,乱糟糟的,真没啥好看的!”
“我不介意的。”
李默默耸了耸肩膀,“再说了,我也很少搞卫生,要不是家里有阿姨帮忙,说不定我家的卧室比你的还乱呢!”
“就是啊,老李,人家李默默都不介意,你让人家去你内堂玩儿玩儿又有多大关系,再说了,高中时我可没少进去,也没见你这么大反应啊!”
许年也觉得李晗的反应有点过大了,然后他突然灵机一动。
“难道你里边有啥见不得人的秘密?金屋藏娇了?”
“我金屋藏你二大爷!”
李晗毫不留情的就给怼了回去,内堂里确实没什么秘密。
和大明通信的邮箱已被自己锁在仓库里了,很隐蔽很安全,每天查看一次,看看更放心。
只是自己一个大男人,独居习惯了,有些东西就会随意堆放,比如臭袜子啊,裤衩子什么的。
这些东西,哪好意思让李默默看到呢?
许年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老李这小子,看著挺机灵的,怎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呢?
一个女孩子,想进入一个男孩子的卧室去看看,这意味著什么,还不够明显吗?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李默默趁著李晗一个不注意,然后快速闪身过去,一个箭步跨入了内堂的大门。
李晗见状,只能摇摇头,又不能真把人家给拉出来,只好随著李默默一起走了进去。
许年则留在了店里,美名其曰给李晗看店。
古玩店后的内堂,实际上是一个小院子,四周分别是堂屋和卧房,以及一间偏房和仓库。
院内种满了各种花花草草,郁郁葱葱,看起来感觉很温馨。
“李晗,想不到你一个男孩子,还有这般雅致呢。”
李默默有些惊艳道。
“一个人闲著没事,随便种著玩的。”
李晗倒是实话实说,他爱好不多,不玩儿游戏,又不喜欢出去社交,除了研究点古玩外,就是种点花花草草什么的,能让他保持平静。
不过李默默似乎却听出了一些别的意思出来,虽然李晗说得很随意,但她却能感受到这话语中蕴含的孤独。
每回到这里来,她都只见到李晗一人,而从未见过他的父母。
难道这么多年来,他都是一个人这么过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