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51节

  好主意!

  朱元璋不禁拍手叫好,没想到自己那大外甥,也能得到老李的认可,这让他这个做舅舅的,脸上也有光啊。

  细想一下,此狙击战法,确实妙用无穷,在两军即将交战时,突然间,一声枪响,敌军主帅应声倒地,这将对敌军造成多大的心理震撼?

  恐怕在即刻间,便会溃不成军吧。

  “当然,一国之军事实力,和国力息息相关,而国力的提升,和技术的飞跃发展密不可分。

  大明,是时候来次飞跃式的发展了,我这次给你送来了蒸汽机的详细说明以及制造图纸。

  蒸汽机是开展机械化大生产的心脏,用途十分广泛,无论是矿业还是织造,亦或是锻造,甚至是远洋航行的舰船,都能用到蒸汽机。

  用机器取代人力生产,便是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的动力来源于烧开水,基本原理便是通过煤炭烧开水产生蒸汽,从而产生远超过人畜的力量。

  一旦蒸汽机造出来进入应用后,会消耗大量煤炭和铁矿,因此,大明的各处铁矿和煤矿的矿藏图,我也一并给送来。”

  蒸汽机的制造图纸?

  便是那个英国进入工业革命的蒸汽机?

  那个能让一个织造厂便能超越整个江南织造的蒸汽机?

  朱元璋欣喜若狂,一旦蒸汽机造出来,岂不是意味着,大明也能拥有那般强大的制造能力了?

  而且老李还铁心的将矿藏图给送过来了,想得真周到。

  他这件事办的,咱老朱只有一句话,讲究!

  放下信,迫不及待的拿起蒸汽机的图纸,翻看了一下,额,不是很明白,到时候就交给李敏,让他头疼去吧。

  然后又摊开了矿藏图,这一下,他看懂了。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矿产图标,朱元璋不由吓了一跳,

  咱大明的矿藏,数不胜数啊!

  而且储藏量,都是用亿来表示的,这可能是他这辈子看见过的最多的“亿”字了。

  只不过那个“吨”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应该是表示重量吧,不知和“石”比起来,孰轻孰重。

  比起铁矿来,煤矿更是多到吓人,特别是山西那地界,太原、阳泉、大同……

  古人常说中华物华天宝、地大物博,直到今天,咱老朱才知道,地大物博的真正含义呀。

  “当然,矿藏这个玩意,谁也不会嫌少,随着大明工业发展,只会用到越来越多的矿藏,关于矿藏的话,还有两个好地方。”

  嗯?莫非还有地方比咱大明更地大物博?

  朱元璋的兴趣越来越浓,每次和李晗通信,都会有新的认识。

  “在大漠更遥远的北方,有个地方叫西伯利亚,那里的矿藏,多不胜收,对于大明而言,是有机会予以控制的。

  至于另一块宝地,就得做长远打算了,在爪哇更遥远的南边,有一块陆地叫澳大利亚,那里的铁矿,皆是富矿,储量丰富又好采集。

  而且,那里的银矿也很丰富哦。”

  西伯利亚?

  澳大利亚?

  这两块地方朱元璋倒是知道的,李晗送来的世界航海图,他几乎每天都会看一看,其上各个地方,几乎已经了然于胸。

  西伯利亚乃极北苦寒之地,而澳大利亚,更是处于世界的边缘了。

  没想到那么偏远的地方,竟然还是两块宝地?

  谢谢大家的票票,成绩有点落后了,书友们撑一波啊,走起

第70章 配享太庙

  世界之大,果然超出咱老朱的想象。

  一看到信中提到银子,朱元璋顿时来了极大的兴趣,也不知那里的银矿,比起倭国来亦如何。

  总之,目标先定在这里,一步一步去实现吧。

  “最后,我想着吧,既然大明已经准备开始工业进程了,那么农业也不能落下,毕竟农业乃工业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这一次,我给你送来了两样好东西,那个黄色的名叫土豆,红色的叫红薯。”

  原来那两个其貌不扬的东西,是用来种的呀。

  朱元璋拿起土豆看看,又拿起红薯看看,

  那黄不拉叽跟土坷垃似的叫土豆,红色的叫红薯,这名字还真是贴切。

  只是这俩玩意,能吃吗?

  不知比起稻谷和麦子来,口感又如何呢?

  “土豆和红薯,都能用来作为主食,亦可作为小吃,甚至也可以做菜,烹饪方式多样,可煮可蒸可炒可煎可炸,还可以烤着吃。

  至于口感嘛,嘿嘿,倒是想给你老朱弄本关于土豆和红薯的菜谱来,就是怕你馋嘴一不留神给都吃完了。”

  “哈哈哈哈哈”朱元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不过这也让他对土豆和红薯更加好奇了。

  “土豆蒸煮的话,口感粉嫩,削皮切成条或薄片煎炸之,至外观焦黄便可,撒上盐,口感焦脆。

  而红薯的话嘛,或蒸或烤,甘甜糯香,绵软甘甜,香糯可口,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朱元璋看着看着,不由口生津液,好嘛,生平第一次看封信还把自己给看饿了。

  要不……

  将目光投向了土豆和红薯。

  待会儿试试?

  反正有这么多,咱作为大明皇帝,吃几个怎么了?

  “看到这里,老朱肯定想成为大明第一个品尝的人吧,不过得注意了,土豆发芽的部分得切掉,否则会中毒的。”

  朱元璋不由老脸一红,这老李,每回将自己的心思猜得透透的。

  “除了好吃之外,红薯和土豆有很多优点,无须水田,只需旱地便可种植,也不需要像水稻或麦子那般打理,育种留种也方便,直接切成块埋进土里便行。

  更重要的是,这两种作物,成熟期很短,只需三个月左右,便可收割了,而且,土豆一年最多能种两季,红薯一年最多能种四季。”

  一年最多能种四季?

  如此说来的话,岂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得吃,那便是没有青黄不接这一说了啊!

  看来,这俩确实是好东西,是大明百姓的福音。

  “当然,如果只有以上优点的话,还体现不出土豆和红薯的特点,之所以会推荐给你,是因为这俩的话,亩产量极高。”

  极高?

  那是有多高呢,朱元璋琢磨着,他当过农民,知道水稻产量。

  一般江淮湖广一带,亩产量能有三百来斤,算得上是老天赏饭吃了。

  在产量最高的太湖地区,最高也就四百来斤左右,那还得是风调雨顺,且没有蝗灾。

  这土豆和红薯,能有多好呢,朱元璋大着胆子猜测了一下,要是能有个八百来斤左右,一年算三季好了,那也有一千八百来斤了。

  这要是搁以往,想都不敢想啊,朱元璋的心情开始激动起来。

  如果是真的话,那就没有饥荒一说了啊,那咱老朱,可真就是千古一帝了!

  老李啊,咱正为灾荒的事情发愁呢,你就给送了这么多东西过来,还真是咱的及时雨!

  “种植得当的话,土豆一季的亩产量,马马虎虎能上个四千来斤吧,而红薯的话稍微高点,也就个五千来斤。

  当然,要是技术提高了,产量也会进一步增加。

  种植技术,我一并附在了信后。”

  多,多,多少?

  朱元璋揉了揉眼睛,难道眼花看错了?

  不应该啊,自己戴上眼镜了呀。

  再仔细一看,没错,四千斤和五千斤!

  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亩地也就产个四五千斤?

  还马马虎虎?

  老李啊,你可知道欺君之罪啊!

  在心里小小的开了下李晗的玩笑,朱元璋正经起来。

  他想到了很多,土豆和红薯能够全面推广开来的话,那岂不是意味着,大明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了?

  从此,大明再也不用饿死人了,历朝历代,又有哪个皇帝能够做到?

  上古圣贤所畅想的那个大同世界,岂不要在他朱元璋手里诞生了?

  届时,他老朱可不就是千古一帝了,而是千古第一圣人!

  那到时候,咱老朱管他老李什么淡泊名利,什么生性懒散的,高低也得给他一个至圣先师的名分,放进太庙里供起来。

  越想越高兴,朱元璋决定,今晚开家宴,就吃土豆和红薯。

  将信件和图纸收好,唤来门外的侍卫,将红薯和土豆都搬了出去。

  除了给自己留了几十斤的红薯土豆外,其余的,都作为良种,先种下去。

  虽然见多了朱元璋从佛堂里总是带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出来,不过这一次,还是把侍卫们给惊住了。

  一袋又一袋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莫非那佛堂其实是个聚宝盆?

  ……

  杨思义正为粮食的事情,在家中急得直掉头发,突然间,来了陛下的口谕,宣他快快进殿面圣。

  难道因为粮食,陛下要治自己的罪?

  陛下虽说对大臣严苛,但还没到这一步啊。

  而且自入朝为官以来,自己一直兢兢业业的,难道锦衣卫抓住了自己什么把柄?

  杨思义在接到口谕的瞬间,将自己生平所有干过的事儿,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除了收了同科的几幅不值钱的画,门生的一些土特产外,好像也没干啥呀。

  硬着头皮,于是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随着公公一块进宫了。

  来到紫禁城,令杨思义奇怪的是,陛下并非是在御书房宣见的他,而是在御花园。

  而且御花园还堆放着跟小山似的一堆袋子,不知是何物。

  陛下就站在那一堆袋子前,正笑眯眯的看着自己。

首节上一节51/1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