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51节

  在产量最高的太湖地区,最高也就四百来斤左右,那还得是风调雨顺,且没有蝗灾。

  这土豆和红薯,能有多好呢,朱元璋大著胆子猜测了一下,要是能有个八百来斤左右,一年算三季好了,那也有一千八百来斤了。

  这要是搁以往,想都不敢想啊,朱元璋的心情开始激动起来。

  如果是真的话,那就没有饥荒一说了啊,那咱老朱,可真就是千古一帝了!

  老李啊,咱正为灾荒的事情发愁呢,你就给送了这么多东西过来,还真是咱的及时雨!

  “种植得当的话,土豆一季的亩产量,马马虎虎能上个四千来斤吧,而红薯的话稍微高点,也就个五千来斤。

  当然,要是技术提高了,产量也会进一步增加。

  种植技术,我一并附在了信后。”

  多,多,多少?

  朱元璋揉了揉眼睛,难道眼花看错了?

  不应该啊,自己戴上眼镜了呀。

  再仔细一看,没错,四千斤和五千斤!

  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亩地也就产个四五千斤?

  还马马虎虎?

  老李啊,你可知道欺君之罪啊!

  在心里小小的开了下李晗的玩笑,朱元璋正经起来。

  他想到了很多,土豆和红薯能够全面推广开来的话,那岂不是意味著,大明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了?

  从此,大明再也不用饿死人了,历朝历代,又有哪个皇帝能够做到?

  上古圣贤所畅想的那个大同世界,岂不要在他朱元璋手里诞生了?

  届时,他老朱可不就是千古一帝了,而是千古第一圣人!

  那到时候,咱老朱管他老李什么淡泊名利,什么生性懒散的,高低也得给他一个至圣先师的名分,放进太庙里供起来。

  越想越高兴,朱元璋决定,今晚开家宴,就吃土豆和红薯。

  将信件和图纸收好,唤来门外的侍卫,将红薯和土豆都搬了出去。

  除了给自己留了几十斤的红薯土豆外,其余的,都作为良种,先种下去。

  虽然见多了朱元璋从佛堂里总是带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出来,不过这一次,还是把侍卫们给惊住了。

  一袋又一袋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莫非那佛堂其实是个聚宝盆?

  ……

  杨思义正为粮食的事情,在家中急得直掉头发,突然间,来了陛下的口谕,宣他快快进殿面圣。

  难道因为粮食,陛下要治自己的罪?

  陛下虽说对大臣严苛,但还没到这一步啊。

  而且自入朝为官以来,自己一直兢兢业业的,难道锦衣卫抓住了自己什么把柄?

  杨思义在接到口谕的瞬间,将自己生平所有干过的事儿,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除了收了同科的几幅不值钱的画,门生的一些土特产外,好像也没干啥呀。

  硬著头皮,于是便怀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随著公公一块进宫了。

  来到紫禁城,令杨思义奇怪的是,陛下并非是在御书房宣见的他,而是在御花园。

  而且御花园还堆放著跟小山似的一堆袋子,不知是何物。

  陛下就站在那一堆袋子前,正笑眯眯的看著自己。

  杨思义赶紧行礼,朱元璋却笑呵呵道:“杨爱卿不必多礼。”

  看著陛下心情还不错,难道不是给自己治罪的?

  “不知陛下宣微臣而来,所谓何事?”杨思义小心翼翼的问道。

  “自然是送你一些好东西了。”

  杨思义闻言有些诧异,莫非陛下想赐自己眼镜?

  想著李敏戴的那副眼镜,他心中也是羡慕得很。

  朱元璋指著身后的袋子道:“杨爱卿,这些,便是咱要送你的东西。”

  杨思义随著朱元璋的示意,走上前一看,顿时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这些土拉吧唧的玩意儿,就是陛下要送自己的?

  感谢书友的推荐和月票,继续求追读求收藏,火力来的更猛些吧

第71章 陛下,骗人的吧?

  “陛下,此乃何物?”

  杨思义看著麻袋中的土豆和红薯,不知朱元璋肚子里卖的什么药。

  “杨爱卿,此二物,土黄色的叫土豆,红色的叫红薯,有了这两样东西,咱大明的老百姓,以后就不用挨饿啦!”

  杨思义拿起一个土豆,又拿起一个红薯,放在眼前仔细端详著。

  土豆?红薯?

  虽然他杨思义出身书香门第,但对农桑之事,也并非一窍不通。

  况且执掌户部多年,负责天下农桑之事,多年为官生涯,也让他对农务了熟于心。

  否则户部尚书也不会被称为大司农了。

  这天下,又有哪种作物是他不知道的,可是这两样东西,却是闻所未闻。

  “陛下,此话当真,请恕微臣愚笨,这土豆和红薯,看著其貌不扬,难道能当粮食吃?”

  见杨思义懵懂的样子,朱元璋心中又升起一股熟悉的感觉,就像当初给徐达、李敏等人介绍无线电手台一样。

  这种“我懂,你不懂,然后我来教你啊”的感觉,著实令人身心愉悦。

  如果说老李是他的至圣先师,那他老朱,何尝又不是文武百官,这朝堂,乃至天下的至圣先师呢?

  “自然能当粮食吃,否则,咱也不会宣你过来了。”

  朱元璋拿起一颗土豆,“此土豆,留种育种方便,极易种植,不挑地,只需切成适量大小,埋进土里便行,一年两熟。”

  说著,他又拿起一颗红薯,给杨思义介绍著,“红薯的话,也一样,皆可旱地种植,不过红薯更方便,一年四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四熟?

  杨思义一边琢磨著,一边面露喜色道:“如若真能一年种四季,那岂不是意味著,从此之后,再无青黄不接的日子了?”

  他越说越兴奋,“而且不用水田的话,旱地漫山遍野多的是,只需开垦好,便可种植,那岂不是意味著,咱大明处处都可变成良田了?”

  见杨思义一副已然开窍的样子,朱元璋很满意,然后继续说道:

  “不止于此,杨爱卿,这土豆和红薯,还有更神奇的地方呢。”

  “哦?还请陛下告知微臣。”杨思义也好奇道。

  朱元璋抚了抚胡须,将李晗在信里说的话原封不动的搬了过来。

  “这土豆啊,一亩的话,马马虎虎能产个四千来斤,红薯的话嘛,也就多一点,五千来斤左右。”

  “什么?”

  杨思义顿时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以为自己听错了,“陛下,您刚刚说的是,四千,五千斤?”

  朱元璋微笑的点点头,心中却是乐开了花,对对对,就是这个模样,咱刚才看信时也是这副德性。

  “杨爱卿,没听错,这两样粮食,亩产量就是有这么高。”

  待确认不是朱元璋说错了,杨思义目瞪口呆。

  陛下,怎么会说出如此外行的话。

  这世上哪有东西亩产量上千斤的?

  可陛下自己都说自己是淮右布衣,农民出身,又岂会不懂农桑?

  陛下不会骗自己的吧?

  杨思义壮著胆子道:“陛下,这天下农作物,微臣不说全懂,但也不能说是一窍不通,那水稻麦子,亩产一般也就三四百来斤,哪怕是粟黍,产量也不会差太多,可……”

  他深深呼了一口气,接著说道:“可要说亩产上千斤的,甚至是四五千斤的,陛下,这太过匪夷所思了。”

  “哈哈哈哈,杨爱卿,所以咱需要你将土豆和红薯种植下去,姑且试之,以兹征辟。”

  话虽这么说,不过朱元璋对土豆和红薯极有信心,毕竟李晗从来都没有让他失望过。

  就等著三个月后,待土豆和红薯丰收之时,一切自会分晓。

  届时那杨思义的表情,应该会很精彩吧。

  朱元璋不禁也有些期待起来。

  “臣,遵旨!”

  杨思义叩拜领旨,虽然对土豆和红薯的亩产量抱有极大的怀疑,不过朱元璋的旨意他可不敢违抗。

  不过如若土豆和红薯真的易种植、易成熟的话,那对大明百姓而言,又何其不是一桩幸事呢。

  当然,他也幻想著,亩产量真有那么高的话,那洞庭和甘州之地的口粮以及来年的良种,便有著落了!

  此事还需用心办理!

  让一众护卫,将土豆和红薯足足装了两车,然后才将杨思义送出了宫。

  朱元璋此时,也迫不及待的想尝尝土豆和红薯的味道了。

  既然是家宴,也无须太过正式,干脆就在这御花园吧。

  难得良辰美景,咱老朱也在这闲暇之余,和儿孙享受那天伦之乐。

  红薯用来烤著吃,土豆嘛,就按老李说的,切成细条和薄片,用来煎炸。

  叫来御厨,吩咐下去,然后朱元璋便在御花园休憩起来。

  夜幕时分,太监和宫女们在御花园中挂满了灯笼,一时间,御花园中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在御花园中,选了一处水榭亭阁,不一会儿,皇后马氏带著朱允和朱允几个孙子来了。

  “重八,今日怎么这么好兴致?”

  看著马皇后面色红润,气息稳健,气色比他老朱还好。

  朱元璋心中顿时感慨万千,当初妹子病危之时,自己也是病急乱投医,这才和老李结的缘。

  结果不但救下了妹子,而且还让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一时间,他竟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握住马皇后的手,朱元璋道:“妹子啊,今日咱从奇人那得了些好东西,这不想著和你们一起尝尝么。”

首节上一节51/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