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44节

  看到这里,朱元璋打起十二分精神,这也是他一直担心的问题。

  他希望老李能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答案。

  “老朱你制定的户籍政策,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样就有足够的农民来种粮食,同时还可以防止流民。

  虽然限制了人口流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农民利益,我说的是否可对?”

  朱元璋猛地点头,知我者老李也。

  整个大明,能够同时看穿前两点的大有人在,但能看到最后一点的,却只有老李一人!

  朱元璋再一次感慨,知音难觅啊。

  这一辈子,能够得老李这一知音,足矣。

  “不过老朱你没想到的是,工业时代,并不能简单用农业的思维去考虑的。

  因此,要发展工业,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

  跳出思维框架?

  这个词语好新鲜,但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有道理。

  咱老朱又学会一个新鲜名词了。

  这便是咱最喜欢和老李通信的缘故了。

  老李他啊,从来不会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将原有的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然后再回头看,其实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此般做法,便能启发咱新的思考,从而自己找寻到答案。

  “老朱你想过没有,一旦开始工业生产后,生产力必将大幅提升,随即而来的,财富也将成倍增长。”

  没错没错,这个简直不用去思考便能得到答案,一个工厂便能压倒整个江南,生产出来的海量布匹,那不就是海量的财富么?

  “财富的增加,势必会引发人口的增长,有钱了,除了买房置地,那不就得完成传宗接代这个使命了么?”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

  别说有钱的财主了,就连他爹朱世珍,不也生下他们兄弟姐妹好几个么?

  当然后面因为饥荒发生的惨剧,那便是另外一说了。

  只要人口增长起来,那还用担心什么呢。

  “除此之外,工业发展并不必然影响农业,相反还能促进农业发展,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反哺农业,有两层意思:

  其一,工业技术的发展,势必带动农业的发展,这几乎是必然的,这里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咱老朱最喜欢的例子来了,朱元璋看信看得如醉如痴,这可比看奏折有趣多了。

  “比如老朱你是产锄头的甲工厂的老板,锄头很好用,一口气能锄十亩地,亩产上千斤,卖得很好,而徐达是乙工厂的老板,看着你的买卖好,着实眼红。

  那他会怎么做呢,想暗中使黑手吧,在老朱你面前没有那个实力,打砸抢吧,还有官府在,那么他只有改进自己的产品,一口气能犁二十亩地,亩产两千斤,这样是不是卖得比甲工厂好了?

  这在市场中,叫良性竞争,而徐达如果给你使绊子,那就叫恶性竞争。

  良性竞争带来的好处,便是因为锄头的改进,让农业生产的水平提高了,这样是不是粮食的产量就提高了?

  这就叫工业反哺农业。”

  这个老李啊,就喜欢拿咱举例子。

  不过他徐达徐老板,敢给咱朱老板使绊子么?

  借他个胆子吧!

  不知不觉,朱元璋将自己代入进了例子之中。

  不过,这世上哪有一亩地的产量上千斤两千斤的,老李啊,你对农桑之事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突然间,朱元璋转念一想,不对,上回说老李不懂军事,结果老李给自己整了个大的。

  这回再说他不懂农桑,他不会再给自己整个更狠的吧?

  好险好险,咱老朱差点又着了老李的道了。

  求票票收藏,午夜看书,配上烟和夜宵最爽了

第60章 大明第一次试枪

  这一通例子虽然让朱元璋啼笑皆非,但也生动的解释了什么叫工业反哺农业。

  按照他的理解,便是由于工业的进步,很多技术能运用到农业当中去,促使粮食的产量提高。

  粮食产量高的话,那更少的农民,便能养活更多的人了。

  “工业反哺农业,朝廷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便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概念,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

  又是什么东西?

  每个字都认识,但合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其实转移支付很好理解,咱们还是举例子。

  例如江南地区,因为纺织机器的大量应用,纺织业飞速发展,从江淮抽走了大量劳动力资源,由于人力充足,江南地区迅速暴富。

  江南,因为用了江淮的劳动力而致富,同时江淮因为缺乏劳动力,导致粮食欠收,这样对江淮是不是不公平?”

  对啊,这是极大的不公平!

  朱元璋很是肯定的点头。

  “那么为了保障江淮的粮食安全,朝廷是不是得想办法,提高江淮的农业水平,提高粮食产量。”

  嗯嗯!

  “但是,钱从哪来呢?”

  对啊,钱从哪儿呢?

  朱元璋抓耳挠腮,脑海中似乎有一点灵光,但是想不起来。

  转移?

  支付?

  脑子又要开始痒了!

  “朝廷从江南,提出一部分钱,然后补贴给江淮地区,用于农业等产业民生的发展,这便是转移支付的概念。”

  原来如此!

  朱元璋右拳重重的砸在了左掌上。

  “至于转移支付的手段嘛,便是税收。”

  一提到税收,朱元璋脑子都大了,江南地区的税,可不好收啊。

  不过老李这是举了个例子,便是用收富裕地区的税,来补贴贫困地区。

  但这也让他茅塞顿开,原来,税收还能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啊。

  “因此,工业的发展,会对农业产生冲击,但冲击结果的好坏,就看朝廷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了。”

  老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还是平衡。

  工业和农业,一个占据秤杆的一头,如何平衡,便需要朝廷这只手来控制了。

  信看完后,朱元璋和以往一样,将其中新的概念又重新过了一遍,直到认为自己彻底理解后,才敢放松下来。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他现在的心情的话,便是痛并快乐着。

  每次和李晗通信,都有种刚上私塾时的感觉,什么都不懂,看着一切都新鲜,既怕学不好,又怕先生骂。

  但当理解了一个新概念,掌握了新方法后,那种顿感天地宽的豁然开朗,也让他欲罢不能。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试枪!

  命护卫将针发枪和显微镜都搬到了内殿,而制造图纸,则由他自己拿着。

  这玩意现在可是这世界上最金贵的东西了,还是自己拿在手上安心。

  守护佛堂的护卫们忠心耿耿的执行着命令,虽然有时也好奇,为何陛下总是会从佛堂内带出如此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宫中传闻,陛下机缘巧合下偶获一奇人,这些东西,都是奇人所赠。

  只是,那奇人是住在佛堂吗?

  要不陛下每进去一趟,都会带出不同的物件出来。

  这似乎涉及到陛下的辛秘,他们不敢问,也不敢去多想。

  作为陛下的死侍,唯一知道的,便是陛下怎么说,他们便怎么做。

  朱元璋可不管侍卫们在想些什么,唤来工部军器局的能工巧匠,按照图纸,先制造了一批子弹。

  弹丸有现成的,一堆好几百颗,都是李晗送过来的,说是参考的样品。

  这些弹丸和如今火铳打的铁丸不同,是由铅制成,而且都是尖头。

  用李晗的话说,这叫弹头。

  留下一百颗作为式样后,剩下的,都被做成了子弹。

  做弹身的防水油皮纸,还有火药,军器局都有现成的,很快,大明第一批纸包一体弹,问世了。

  带着针发枪和子弹,朱元璋马不停蹄的赶到演武场。

  正好,徐达、李文忠等人都在,省得再去宣召了,朱棣和李景隆两人恰好也在。

  两人为了大明战神这一称号,这些时日,在演武场拼了命的演练。

  而李敏,早就在演武场等候多时了。

  自然是朱元璋在命军器局的人制造子弹时,顺便也宣召了他。

  人家工部尚书,军器局的顶头上司,日后枪械和子弹的生产,还得让他来负责呢。

  见朱元璋驾到,众人纷纷行礼,朱元璋直接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然后徐达和李文忠等勋贵,纷纷露出了狐疑的神色,朱棣和李景隆倒是好奇的打量着朱元璋手中的针发枪。

  徐达道:“陛下,您说这针发枪,能改变未来战争之形态,不是我说啊陛下,这玩意看着就跟个烧火棍子差不多嘛,那管子,还没火铳大呢。”

  李文忠也表示赞同,“陛下,您说这针发枪的射程远超弓箭,可咱们用的火铳,最多也就打个五丈远,比起弓箭来可就差远喽。”

  李敏倒是没有说话,不过以他对火器的了解,也觉得朱元璋有些夸大其词了。

  看着徐达等人满脸不相信,朱元璋也没废话,直接命人在演武场竖起了一块厚实的木头,而且还在木头上,套上了大明最好的水磨柳叶钢甲。

  不光如此,还将标靶放置在了二十丈开外的距离,这已经远超火铳的射程了。

  “陛下,您不会真以为这烧火棍,能打这么远距离吧?而且还要打水磨柳叶钢甲?”徐达满满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见徐达不信,朱元璋轻蔑一笑,哼,等下就有你好瞧的了。

首节上一节44/1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