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238节

第418章 洪武谜案

  “《寰宇通衢补遗》,竟,竟然是您祖上写的?”

  李晗脱口而出,“难道是刘伯温?”

  然后他便马上意识到不对了,《寰宇通志》成书时,刘伯温都已经过世二十来年了,怎么可能去给生后才现世的书籍去做补遗?

  “不不,不会是刘伯温写的。”李晗有些尴尬的挠挠头,“不好意思,是我有些太激动了。”

  不过,这个消息也算是相当劲爆了,《寰宇通衢补遗》如果是刘化章的先祖所著的话,那么刘化章对于这其中的秘密,应该是烂熟于胸,甚至应该比自己的那对不靠谱的爸妈更了解。

  李默默轻轻拉住了李晗的手,感受到他的手正在微微颤抖著,她温柔的摩挲著,试图以此来缓解他的激动。

  此时此刻,她能体会到李晗的心情,父母钻研了几乎大半辈子的秘密就要揭开真相,任谁都不可能心如止水的。

  刘化章毫不在意的摆摆手,微笑道:“是刘伯温的耳孙刘瑜所著。”

  “耳孙?老爷子,您是说刘伯温的九世孙?”李晗想了想说道:“刘瑜此人天纵奇才,在刘伯温和其子刘琏被朱元璋削去诚意伯的爵位后,硬是在嘉靖这个明朝第一驴脾气皇帝手中,将爵位又给要了回来。”

  “看来你对我们刘家的那些往事旧闻很熟悉嘛。”刘化章微微笑道。

  刘家虽然是大家族,历史上也出过教科书级别的名人,但其家族历史,和国家历史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寻常人等,是不会特意去了解别人家族历史的。

  不过李晗却是将刘瑜的生平脱口而出,这让刘化章心中也是颇为受用,祖上的荣光能被别人记住,这也让他这个做子孙后代的脸上有光啊。

  李晗此时恍然大悟道:“如此说来的话,《寰宇通衢补遗》是成书于嘉靖年间了,这么多年了,怪不得我一直没找到第二本,也没有发现再版的书卷了。”

  “没错,《寰宇通衢补遗》严格来说,只是一本地理民俗类别的书籍,不是通史,也不像《山海经》一般能广为流传,如果不是专门做此类研究,一般人是不会特意去寻找此类书籍的。”

  刘化章很快便明白了李晗的意思,《寰宇通衢补遗》流传下来的数量太少,根本原因在于阅读的受众太少了。

  “不过说来惭愧,身为刘家的后人,《寰宇通衢补遗》我却是没留下一本来。”

  听刘化章这么一说,李晗心中一紧,李默默也感受到了他的紧张,因为她感觉到李晗握住的自己的手开始用力了。

  “不过要说此书有什么特别的,我还真知道一点,小时候我父亲经常和我说这本书上的内容,许多东西都是他经过自己的理解后,再说给我听的。”

  刘化章的思绪似乎回到了以前,他仔细思考了良久才开口道:“其中有一段内容,我觉得非常奇怪,应该也是你父母对此著迷的原因。”

  听到这里,李晗却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这老爷子说话,还真是容易让人血压上升啊。

  刘化章接著说道:“洪武八年时,发生了一起奇怪的失窃案,应天府广积库有三块重约几百斤的镇库银锭不翼而飞,广积库乃国库,此案顿时便惊动了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下令彻查,甚至都派出了锦衣卫,然而在一番掘地三尺般的搜查后,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广积库的门窗好好的,没有任何被破坏的痕迹,而监守广积库的差人,也没有任何作案的可能性。

  广积库监守人员采用三班倒的形式,每到换班时,都会清点交接,向户部员外郎汇报,然后签字画押,除非三班的人集体和员外郎勾结,否则不会出现失窃的可能。

  监守的差人的嫌疑很快也被洗清了,因为失窃的银锭为镇库银锭,每个重几百斤,在库房层层看守之下,没有人能将银锭拿出来。

  再者而言,真要行窃国库,盗取小块银锭甚至是金锭不是更方便,何须辛苦去动镇库银锭的脑筋?

  对于国库失窃案,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有奇人运用五鬼搬运法给偷走的,还有的说是银锭自己飞走的,然而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银锭竟是在距离广积库几十里外的郊区被发现了。

  那银锭,便是被埋在了杂草枯叶之下,被一书生无意间发现的。”

  李默默听得是津津有味,李晗却是笑著补充道:

  “这个故事我也看过,元代明初的杂记《草木子》中的杂俎篇中便有记载,书生以为天降横财,叫来同伴将银锭抬回家中,却因分赃不均闹到官府,后来被朱元璋所知晓。

  就在书生等人以为自己死定了之时,朱元璋却认为这是上天要将这锭银元宝赐给书生的,便将银锭赏赐给了书生,而书生也因此发了一笔横财。”

  “看来小李你涉猎很广啊,那么你以为这故事如何?”刘化章看著李晗笑眯眯的问道。

  “民间志怪故事嘛,《草木子》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志怪故事的。不对……”

  李晗突然似想起了什么,顿时看向了刘化章,眼中尽是惊奇之色。

  “老爷子,您的意思是说,这故事,是真的?”

  “哈哈哈哈!”刘化章得意的抚了抚胡须,“是真是假,由你自己来判断,不过你们两个小家伙,从刚才的故事中,听出什么特殊的地方出来了吗?”

  李默默闻言,眼中闪满了小星星,刚才光顾著听故事去了,哪听出什么特殊之处了?

  此时李晗的脑筋转得飞快,仔细回想著刘化章刚才所说的每一句话,突然间,他想到了。

  “老爷子,这个故事中,只找到了其中一块银锭,但失窃的却是有三块,那么,其他两块到哪里去了呢?”

  “好小子,不错不错,年轻人的脑子就是好使!”刘化章称赞道:“我将这个故事讲给我孙子听时,他反应了好久都没明白哩。”

  李默默也是一脸崇拜的看著李晗,不愧是自己看中的男人,就是聪明!

  “《寰宇通衢补遗》中,却是将这件事的后续给记载进去了。”

  刘化章没有卖关子,而是继续说了下去。

  “补遗中称《寰宇通志》中记载,这失窃的银锭中,其中第二块,却是于洪武二十三年,在远离应天府数千里之外的玉门关被发现了!”

  刘化章神秘一笑,“被发现时,银锭上的广积两个红字依然还在,说明在这十五年时间里,根本就没人动过那块银锭!”

第419章 消失的银锭

  “玉门关?”

  李晗和李默默闻言顿时大吃一惊,玉门关到南京,那可得有足足上两千多公里了啊!

  银锭上的广积二字,却是代表了此乃国库银锭,擅自持有者活罪难逃,据为己有者更是死路一条,如若广积二字还在的话,岂不是意味著,银锭压根儿就没被人动过?

  难道真是银锭自己飞过去的?

  李晗和李默默二人面面相觑,两人皆是一脸的匪夷所思,这件事真是越来越神秘了。

  如果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那内里到底有什么辛密?

  难道自己的老爸老妈就是为了这个还不能被证实的志怪故事,而走火入魔了近三十年?

  不是老两口疯了就是自己疯了。

  等等,如果《寰宇通志》中记载了洪武八年广积库失窃案的后续的话,那岂不是意味著,这事儿是真实发生过的?

  李涵摸著下巴,仔细琢磨著,这个志怪故事虽不能证实,但也不能证伪,况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寰宇通志》中记载了此事!

  《寰宇通志》可不比《草木子》这类民间文人写的杂记,而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级的地理通志,级别比现在的地理教科书都高,就像是国家出版的地理大全一样,可不会随随便便就将一个道听途说的志怪故事给记载进去的。

  “当这块银锭在玉门关被发现后,也是引起了朝廷的震动,所有人都想不通,为何那块银锭会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出现在了玉门关,而且十五年过去了,银锭却仿佛跟刚才库房里出来了似的,崭新如初,依然银光闪闪。

  为此,朱元璋又命时任锦衣卫指挥使蒋(huan)调查此案,不过当时洪武大帝却是一心于重提胡惟庸一案,将李善长定为胡惟庸一党余孽,而最终让此事不了了之,留下了洪武年间最大的谜团,最终成为未解之谜。”

  “不是,从洪武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足足有十五年之久,银锭怎么可能还会如在库房中一样崭新如初?”李晗颇为震惊道。

  要知道,银子在空气中暴露久后,是会发生氧化反应而变黑的,除非有人在不停洗刷掉氧化银和硫化银。

  但这又解释不了,既然都洗刷库房银锭了,难道不将银锭直接切碎成小银两,而且还能让“广积”二字保留在银锭上?

  这分明就是在大声宣告天下,“诶,银锭就是我偷的,你们都来抓我啊”。

  解释不通,逻辑完全解释不通。

  “我知道你很疑惑,当初听完这个故事时,我也感觉很疑惑,不过家父却是信誓旦旦的说这件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刘化章道:“只可惜,无人知道事情真相到底如何。”

  听刘化章讲述完,李晗也是感慨道:“从神秘的角度而言的话,广积库失窃案其实可以并列为洪武第五大案了。”

  “哈哈哈哈。”刘化章哈哈大笑道:“没错,只可惜晚年的朱元璋醉心于权术,在太子朱标死后,一心想为朱允铺平道路,大肆屠杀功臣,却是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任后人猜度呀。”

  “这或许才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啊,这一个个谜团,吸引著我们前赴后继般,想要查个一清二楚。”

  李晗也很是感慨,不过他相信现在的老朱,在知晓未来的发展趋势后,已经做出了改变了,而且朱标不死,老朱也不会大兴牢狱,让功臣惨死于屠刀之下。

  有句话说得好啊,马皇后还在时,老朱就是朱重八,马皇后去世后,他就是朱元璋,朱标死后,他就成了百无禁忌的洪武大帝了!

  嗯,还是现在家庭团圆美满的老朱最可爱。

  想到这里,李晗灵光一闪,要不,回头问问老朱,广积库失窃案的详细情况?

  从他口中得出来的第一手信息,肯定比书籍上记载的靠谱。

  “刘老师,如此说来的话,那么第三块银锭呢,是不是也是出现在了不应该出现的地方?”李默默此时好奇的问道。

  “这正是我想和你们说的,这第三块银锭啊,却是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仿佛就彻底消失在了世间一般。”

  刘化章叹了口气,接著对李晗道:“刚才听完你说了你父母的事情,这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

  “老爷子,你的意思是说……”

  李晗心中一动,他很快意识到了刘化章要说什么。

  “你的意思是,我的爸妈,是去找那第三块银锭去了?”

  刘化章点头道:“没错,《寰宇通衢补遗》、《寰宇通志》这些书,都是记载著地理和民俗方面的内容,而唯独广积库失窃案,却是和其他内容格格不入,我想唯一值得两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如此著迷的事情,只有这一项了!”

  李默默也是一脸的震撼,没想到李晗的父母,为之著迷入魔的东西,竟是如此离奇而曲折。

  不过李晗的思维,却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去了,如果老爹老妈是为了寻找那失踪的银锭,可目的又是什么,和家中的邮箱又有什么联系呢?

  这谜团还真是一环套一环,解开了其中一个,以为就要真相大白时,却发现还有更多的谜团在等著自己。

  不过,从刘化章口中得到的线索,也是极其重要,最起码为自己接下来的调查指明了方向。

  想到这里,李晗继续问道:“老爷子,那么这件事和《大明志》又有什么联系,广积库失窃案发生于洪武八年,而《大明志》于洪武三年开始编撰,总不至于《大明志》的编撰者未卜先知吧?”

  “《大明志》确实不可能记载广积库失窃案,但是却记载了另外一件事情。”

  “另外一件事情?”李晗精神一凛,顿时来了兴趣,他脑海中思索著,大明志中是否有类似的记载。

  不过思来想去,却是没有任何头绪,《大明志》中所记载的多是地理行政区域划分和民俗风俗,但是和广积库失窃案有关联的,他却是想不起来。

  或许是在记载在自己还未看到的章节也说不定。

  刘化章的手指有节奏的轻轻弹在了桌面上,却是看著李晗道:

  “小李啊,《大明志》一共有多少卷?”

  “一共十六卷。”李晗回答道,这个问题,恐怕全世界只有他知道答案了。

  “按照补遗中所载,广积库失窃案,在《大明志》中的第十五卷中,其实就有过先兆了,只不过当时所有人都没有将其联系上而已,我祖上却是从中看出了一些端倪,只是苦于年代已久,而且《大明志》也失传多年,我便是不知其中具体有如何隐秘。”

  刘化章对李晗笑道:“小李,你可以回家仔细看看,如果真看出什么端倪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啊!”

第420章 公主请进门

  未等李晗答应著,李默默却是大吃一惊直愣愣的看著他,“回家仔细看看?看什么?”

  “小李总,你也是行业内的顶尖人士了,应该知道什么是《大明志书》吧?”

  刘化章笑眯眯的看著李默默,李默默不明所以的点点头,不明白刘化章为何这样问,《大明志书》她自然知道,如果能有洪武年间的残卷,只要品相完整,随便一本那都是文物级别的。

  对,这都不能说是古董了,已经达到了文物的层次!

  虽然《大明志书》不像《永乐大典》一般名气大,而且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在学术上、在历史研究上有著极高的价值。

  如果谁有一整套,在南京最繁华的地段换一套四进四出的院子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换一套普通院子那绝对绰绰有余了。

  然后她突然反应了过来,死死盯著李晗。

  “你有《大明志书》?”

  “呵呵,小李总啊,看来你对你的小男友还不够了解,他不光有《大明志书》,貌似好像还有一整套呢!”刘化章打趣道。

首节上一节238/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