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陈祖义派出人马浩浩荡荡向琉球进发时,大明的第一艘定远级铁甲战列舰终于建造成功。
下水的那天,码头已然围满了人,众人看著那高大的舰体,那耸立在船身上威武雄壮的大炮,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他们这辈子,哪见过如此大的巨炮?
而徐达和汤和训练的第一批海军,也上了船,开始学习如何操作军舰用于海战。
当大明第一批海军将士们登上船后,无不被这艘船透露出的领先时代的气息所震撼,那厚实的装甲,威武的大炮,简直就是一艘驰骋在大海上永不沉没的钢铁堡垒啊!
而第二艘战舰,也已经进入动工的阶段,开始铺设龙骨,建造船身。
其余的工厂,也在紧锣密鼓的为战舰生产大炮等各种零部件。
此时,在皇宫内,朱元璋拿出李晗送过来的,关于陈祖义海盗团伙势力的详细分布图,和徐达等人一起参详起来。
军舰造出来了,接下来就改制定剿灭陈祖义一伙的作战计划了,海战和陆战一样,也要规划进攻路线。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待第二艘铁甲战列舰成军后,便可以南下西洋对陈祖义发起进攻了。
徐达、李文忠和汤和一下船,便被太监给请到了皇宫,当看到详细标定了陈祖义老巢的航海图时,两人不由大呼。
“陛下,有这等好东西,咋不早点拿出来啊?”
第349章 狂妄海贼,简直不知死活
对于三人的惊讶,朱元璋那是早就在意料之中了,好东西自然是要等关键时刻才能拿出来的。
几人一边根据海图的标定的各种航道,计算著船队航行的天数,需要带的给养和弹药,一边盘算著,是直接攻入陈祖义老巢,还是先将其外围势力扫荡一空,然后再一举将其彻底歼灭。
不过这陈祖义的势力范围也真够令人吃惊的,他的势力分布广泛,从琉球到马六甲,直到天竺印度洋。
想来西洋各国实力太过弱小,别说海军了,就连像样的水军都没有,才能让陈祖义如此肆虐。
还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啊!
这陈祖义的势力分布实在过于零散,不过却也能从其中窥视出一些信息出来。
从大明到印度洋的几个要道口,却是被陈祖义把控著,特别是马六甲海峡,他牢牢控制了淡马锡,便将马六甲握在了手中。
而三佛齐,却是离马六甲没有多远,一旦马六甲出事,进可攻退可守,有三佛齐在背后作为支撑,那是完全不慌!
就在几人商议之时,突然间,门外传来王景弘那特有的嗓音。
“陛下,锦衣卫指挥史毛骧有要事求见!”
毛骧咋来了?
几人面面相觑,难道有什么急事?
如果有啥事能够让毛骧著急的话,那便真的出大事了!
朱元璋连忙道:“快宣!”
很快,毛骧急匆匆的走了进来,见到徐达、李文忠和汤和都在,先是一愣,然后要给朱元璋行礼,被朱元璋拦住了。
“毛指挥史不必多礼了,有何要事快快道来!”
“陛下,还有三位国公爷正好也在,正好和你们说。”
毛骧喘了一口气道:“就在刚刚,锦衣卫的无线电组接到在暹罗和占城的探子来报,一支船队从淡马锡出发,经由吕宋,正向北驶来。
经过探子反复确认,便是陈祖义一伙的船队,大约有十艘左右的快船,一共三千人左右。
微臣认为,陈祖义如此浩浩荡荡北上,绝对不怀好意。”
自从上次被海盗袭扰闽广后,朱元璋从李晗那里获得了陈祖义的势力分布图,发现陈祖义在占城、暹罗等地都有势力分布。
便命毛骧派出锦衣卫前往这些藩国,创建情报点,收集关于陈祖义海盗团的一切情报。
没想到这么快就传来消息了!
朱元璋听完,眼中闪过怒意,这个陈祖义,才派出海盗袭扰大明海疆还没过去多久,这又明目张胆的过来,还真是胆大包天,不把大明放在眼里啊!
“他们的目标是哪儿清楚吗?”李文忠问道。
“尚不清楚!”毛骧摇了摇头,“陈祖义一伙人组织太过严密,这伙人并非乌合之众,探子能够探听到他们船队北上已经实属不易了。”
“那么他们的航线呢,是走的哪一条航道?”汤和想了想也开口问道。
“只知道他们从淡马锡出发,经由佛柔、吕宋,再一路向北,再具体就不清楚了。”
毛骧遗憾的摇了摇头,“淡马锡一带和大明不接壤,探子很难弄到那边的信息。”
“这就奇怪了。”汤和一边看著海图一边说著,“如果目标是大明,那么为何还会经由佛柔和吕宋,直接从安南方向不是更近吗?
除非……”
徐达突然开口道:“除非他们的目标,不是大明!”
“不是大明?”
几人皆是一愣,朱元璋也将视线转向了航海图,目光在佛柔和吕宋之间来回扫荡,突然间,他的目光盯向了更北边的琉球!
“陈祖义的目标,是琉球!”
琉球?李文忠、汤和还有毛骧皆是一愣,然后看向了海图。
“陛下神机妙算,陈祖义的目标,的确是琉球!”
徐达指著海图上的琉球道:“你们看,在琉球东西两端的伊江岛和姑达佳岛上,分别都有陈祖义海盗团伙的势力,陈祖义如若要劫掠琉球,那么便可和这边的势力会合,还能获得补给!
更重要的是!”
徐达顿了顿,然后又看著几人道:“到目前为止,和其他藩国比起来,琉球和大明的贸易是最多的,因此在不进犯大明本土的前提下,想要获得最大的利益,那琉球必然是首选!”
“那事不宜迟,我们应该立刻派兵前往琉球!”毛骧急忙说道。
“不!”
毛骧的提议却是被朱元璋一口否决了,徐达等人也是一脸震惊的看著他。
“陛下,这是为何?”李文忠忍不住问道。
“陈祖义胆大包天,欺我大明太甚,如不能将其彻底歼灭之,便是今后大明海贸之发展的拦路虎,他陈祖义可以北上侵犯琉球,那我大明便直接南下,直捣老巢!”
朱元璋用手重重的敲在了海图上的三佛齐上。
“陛下,此策倒是可行。”徐达想了想说道:“琉球上有大明驻军,虽只有一个火枪营,但却是满编半自动步枪,而且子弹充足,对付几千海盗应该不在话下。
不过目前大明仅仅只有一艘铁甲战列舰,且还在训练之中,如此匆忙就出海剿匪,是否太过焦急?”
“难道徐达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是对李文忠和汤和二人没有信心?”朱元璋反问道。
李文忠一听,顿时开口道:
“陛下,微臣定不负皇命,定将彻底剿灭陈祖义海盗一伙!”
汤和也不甘示弱,“陛下,不如此次南下剿匪,便由微臣统领吧!”
“我呸,汤鼎成你个老匹夫,休想夺我统帅之位!”
徐达一听就急了,狠狠瞪了汤和一眼,又对朱元璋道:“陛下,微臣麾下海军将士皆已能熟练操控战舰,只待驰骋于大海之上来一场实战了,微臣有十足的信心,能够将陈祖义一伙彻底歼灭!”
“徐达听令,朕命你为海军大元帅,以定远级铁甲战列舰为旗舰,带蒸汽船五艘,共三千人,一举将捣毁陈祖义老巢!”
“臣遵旨!”
徐达郑重接旨。
接著朱元璋又对李文忠和汤和道:“李文忠、汤和,朕命你二人为海军副帅,辅佐徐达歼灭陈祖义!”
“臣遵旨!”
说完后,朱元璋又将目光看向了毛骧,“毛骧,朕命你联系所有在番邦的锦衣卫,竭尽全力搜集陈祖义的情报!”
“臣遵旨!”
随著帝国皇帝的命令下达,大明这一头无比巨大的战争机器,又再一次发动了起来!
第350章 舰队出发
大明将再一次出兵作战,不过民间却是平静得很,顶多就算是个饭后谈资,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连要去打谁都不清楚。
而更多的人,却是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件事,大明又要打仗了。
不像前几次北伐南征的时候,那会儿真是全民热情高涨,报纸天天宣传,人人都在讨论。
一方面由于北伐和南征,大明军队那惊人的战斗力,以一当十甚至以一敌百,让所有人震惊过后,都觉得大明官军早已天下无敌,天下虽大,但已无对手尔。
这一次外出作战,不出意外的话,无非又是去教训教训一下宵小罢了,这种碾压局完全没有讨论的兴致嘛。
当然,这一次出征并未在民间引起大规模舆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报纸压根儿就没有宣传。
在朱元璋看来,出海打个海盗而已,就当是试验大明第一艘铁甲战舰了,完全不需要小题大做。
而且三佛齐虽然和安南一样是大明的朝贡国,但安南那是属于黎季自己找死,在出征前铺天盖地的宣传也是为了站在道德制高点,宣扬大明国威。
三佛齐就不同了,作乱的是大明人,而且还实质控制了人家的国家,这传出去也不好听,干脆就不宣传了。
和民间的平静不同,军营里却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热闹非凡。
海军的将士在出征前做著最后的紧张训练,将士们早已能熟练驾船操炮,现在要做的,便是更进一步各种舰船战术动作,就像是战斗编队,急转弯、急加速,如何利用舰船的速度优势,对敌舰进行拦截甚至冲撞,以及在行进中准确击中目标等等。
陆军的将士,依然挑选了前两次跟随出海护航的官兵,不过他们也在进行著全新的训练登陆作战。
汤和自从上一次出海后,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淡马锡和陈祖义一伙发生交战时,由于蒸汽船太过庞大,不能随时靠岸,否则会搁浅,导致官兵下船上岸的速度太慢,未免会贻误战机。
那么如何快速让将士们下船进入作战状态,便成了汤和首要解决的事情。
作为第一次海贸的荣誉得主,徐辉祖自然要带领火枪营加入作战队伍,而汤和的长子汤鼎在第二次海贸时,还亲身参与了和海盗的战斗,自然也在队伍之中。
而朱棣和李景隆二人,更是比谁都积极,这可是打海战啊,如此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可不能错过。
对于朱棣的想法,朱元璋自然要支持了,一来吧本来就想让他去海外开疆拓土,这就是锻炼涨经验了,二来则是在海外打拼,也少了当皇帝的心思。
徐达作为统帅,要在出征前将所有的准备做好,包括训练、弹药和粮食、淡水的补给,还有更重要的,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便是要直捣黄龙,一举将陈祖义一伙人全部摧毁。
那么徐达和李文忠等人,便是要规划最短的航线到达三佛齐,然后再以迅雷般的速度,迅速将陈祖义一举拿下。
那么陈祖义在三佛齐的具体位置和兵力部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幸好有奇人送来的地图,详细标好了陈祖义的位置,这些都不是问题。
唯一要注意的,便是防止陈祖义在兵败后重新逃回大海上去。
至于三佛齐是大明的朝贡国这一点,朱元璋根本就没有在意,天朝上国去你那剿个匪而已,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况且三佛齐已经实质被陈祖义控制,剿灭了陈祖义,相当于帮你三佛齐清君侧了,你还得感谢咱大明呢。
朱元璋不在意,徐达等人就更不在意了,大明天军去你国剿个匪还有意见?先问过62毫米口径再说吧!
忙碌的不光是徐达等人,户部的官员们也跟著在军营里转个不停,他们便是负责统计出征的军队所需要的物资的。
在朱元璋决定开始实现全国统计时,便令杨思义在户部设立专门的部门,从各部抽调或是精于计算,或是精于案牍管理的官员,成立了户部统计司,便专门负责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杨思义也没想到,自己也有一天享受和李敏一样的待遇,能随心所欲的从各部抽调官员了。
经过一番统计后,军队消耗粮草、弹药等物资的速度,以及平均每人的消耗量,出征多少人带多少物资,如何进行补给很快便一目了然,这也给后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大明以前不是没进行过统计相关方面的工作,以前收税时就是一次大统计,不过那时干的活都太粗糙了,根本就不能通过税收了解当地的经济和贸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