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201节

  毕竟造船需要大量钢铁,因此钢铁厂的规模在工业区那是相当庞大的。

  不过除了应天府之外的其他地方的钢产量,那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大概也就产个几百上千吨吧。

  “这么说吧,在这个国家崩溃之前,随便一家钢铁厂的月产量,就能随随便便超过十万吨了,而全国月均产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吨。

  在解体前十年的时间里,每年的钢产量超过亿吨,年年世界第一。”

  朱元璋眼睛都直了,这么恐怖的钢产量,哪怕是天天把钢材当饭吃,那也吃不完啊!

  老李的意思他也明白了,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解体崩溃之前,其实工业生产都处于正常状态,甚至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优势地位。

  那为何还会轰然倒塌呢?

  “但是在解体倒塌的前几年,这个国家国内却接连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众多老百姓有时甚至拿钱都买不到粮食。

  在工农业正常生产,产量节节攀高,而且并未发生全面战争的情况下,这个国家竟然出现了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有的食物配给制度!”

  这怎么可能?

  朱元璋顿时就惊得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来回在御书房中踱步,他实在想不明白,这种情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食物配给制度,这个词虽然是第一次看到,但朱元璋却能够理解是什么意思。

  而且理解得异常深刻,因为他就亲身经历过许多次!

  天灾之年,官府广设粥铺就是食物配给,被大军围城时,城中守将将全城百姓的粮食集中起来,统一按配额发放,这也是食物配给。

  想当年被陈友谅围城江宁时,他就在城中实行过粮食配给,还斩杀了好几个试图囤积粮食的黑心富商。

  后来还是马皇后拿出自己所有的金帛犒赏军队,才稳定了军心,为打败陈友谅奠定了基础。

  可是一个并不缺乏粮食,而且工业生产能力如此恐怖的国家,怎么会实行食物配给制度?

  难道是有人囤积粮食奇货可居,不应该啊,不说粮食并不稀缺,囤积了也卖不出高价,而且老李说了,这个国家在创建之初就消灭了地主阶级,如果有人敢囤积粮食的话,肯定第一时间就被朝廷灭掉了。

  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也就是说粮食的分配也是依靠计划进行的,怎么还会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呢?

  想不通,实在是想不通,一切都显得太不正常了,这不符合常理啊!

  按照朱元璋自己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为何会灭亡的理解,要么是强敌入侵,比如富甲天下的大宋,便是灭于金元之手。

  要么便是帝王残暴不仁昏庸不堪,苛捐杂税众多,比如秦二世。

  要么是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干政,或是天下军阀割据,皇权形同虚设,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百姓民不聊生,比如汉末和唐末。

  “当然,粮食短缺只是这个政权在解体之前出现的众多问题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的一个罢了,事实上不光是粮食,其他生活用度的物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

  那么老朱你就该问了,一个工业实力如此强大的国家,一个粮食产量并未减少的国家,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甚至最后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轰然消亡,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为这个国家的底层分配制度,对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的调配,出现重大问题了!”

  等等,这个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切生产和分配都是靠计划运行,老李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告诉自己,计划经济其实是行不通的?

  可是,明明这个国家是靠著集中管理的计划生产模式,才成为世界一方霸主的啊!

  朱元璋越来越想不明白了。

第345章 老朱有点开悟了

  “说了这么多,老朱你应该明白了我和你说的是哪个国家了吧?

  毕竟以前和你讲解未来和咱们和安南的关系时,和你提过一嘴当时的世界局势。

  总结起来,这个强盛一时的国家之所以会塌房,原因自然是多样和复杂的,包括其经济僵化,贸易死板等等因素。”

  他开始在脑海中拼凑这一系列的逻辑链条。

  要实现自己所设想的蓝图,首要条件是拥有高效分配生产任务的能力,确保各部门间的协同作业,圆满达成生产指标,这份能力,无疑源自权力的合理分配。

  但问题是,身为大明帝国的皇帝,他是否需要将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再分配?

  朱元璋的心中泛起了波澜,一种矛盾的情绪在他胸腔内激荡。他暗自思量,或许继续阅读下去,能为他解开这份困惑。

  朱元璋又矛盾了,算了,还是继续看下去吧。

  “在一切初创之际,计划生产的优势尤为显著,它能迅速汇聚所需的资源,依据实际需求制定详尽计划,再进行精准的生产分配。

  这仿佛一把锋利的剑,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极大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正如古语所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在大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正是你,老朱,凭借对朝廷乃至全国资源的集中调度,有计划地分配生产资源,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大明工业起步阶段,便是老朱你集中朝廷乃至全国的资源,对生产资源实行有计划的分配调度,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吧。”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朱元璋不禁连连颔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

  这不正是他推行计划生产的初衷吗?然而,老李先前的论述如同一盆冷水,让他不禁怀疑这条道路是否真的能行得通。

  商人,在他眼中始终是不可靠的存在。但如果真的按照老李所说,整个生产体系变得僵硬,无法灵活应对经济活动中层出不穷的矛盾,那么这条路,或许真的不值得继续走下去。

  可是,按照老李前边说说的,难道这条路就真的走不通吗,朱元璋心中还是不愿放弃,于他而言,商人是信不过的,但是如果真的整个生产部门,都像老李说得那样,变得死板硬化,无法再灵活应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那么这条路不走也罢。

  诶,不对!

  他此时又想到了另外一件深植于历史土壤中的经济策略盐铁专营,思绪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他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春秋时期。

  那时,齐国的名相管仲以其非凡的智慧,提出了盐铁专卖的政令。这一政令仿佛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齐国经济繁荣的大门,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凭借着盐铁专营带来的丰厚收入,不仅巩固了国防,还大力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使得国家实力蒸蒸日上。

  此后,盐铁专营便成为了各朝各代朝廷重要的收入来源。它如同一座稳固的金库,为国家的运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即便是在大明朝的时代,虽然他已经采用了“开中法”,允许商人参与盐的买卖,但盐的生产权却始终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至于铁,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其开采和冶炼更是被朝廷严格把控。

  此刻,朱元璋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曙光,他思考著,是否可以将这种专营制度进一步拓展,将某些重要的生产部门,如盐铁般,专由朝廷来经营,而其他的部分,则放手给民间去发展。

  这样的做法,既可以确保朝廷把握住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方向,同时又能让其他没那么重要的产业充分竞争发展,让民间经济在有秩序的引导下自由发展,充满活力。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框架正在他的眼前缓缓展开。

  这样的想法让朱元璋感到无比的兴奋。他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钥匙。

  他明白,老李的提醒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有计划的生产这种生产框架,而是在提醒他不要过于执著于某一种模式,而是要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和优化经济政策。

  他越想越兴奋,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老李的提醒,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心中的迷雾,让他意识到,计划生产并非万能,也非绝对不可取。它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但同样也可能导致产业链条的僵化,无法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朱元璋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否过于执著于计划生产的框架,而忽视了市场的力量和民间的活力。

  他意识到,老李的话并非否定这种生产模式,而是在提醒他,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既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又要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又继续看了下去,他觉得老李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当然,这种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

  朱元璋顿时就精神了起来,莫非老李说的是……

  他放下手中的书信,目光坚定而深邃。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有了老李的提醒和启示,他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一条适合大明的发展之路。

  “老李啊老李,你果然是我大明的一剂良药。”朱元璋在心中默默感激。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领悟,离不开老李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分享。

第346章 关键是分工

  “这个国家,自然就是我们的国家了。”

  果然如此,朱元璋兴奋的想到,咱们的子孙后代,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未来的华夏能成功,那咱老朱也一样能成功!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著咱老朱的想法是对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起来,看来咱老朱的脑袋也是很好使的嘛。

  嘿嘿,咱也是在老李你的薰陶下,才有了这般境界啊!

  普天之下,也只有咱明白你的苦心啊,朱元璋此时颇有一种这个世界舍我其谁的心理。

  “未来的成功,对大明而言那也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我们得知道,有计划的进行生产,其优点在哪里呢?

  当然,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之外只是其中之一,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朝廷把握好对重点产业的生产的方向。

  什么是重点产业呢,自然是关系涉及到国家根基方面的产业了,比如说军工、铁路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老朱你作为皇帝,为了更为稳定牢固的控制大明疆域,肯定会努力将铁路修往整个大明,包括穷苦的山区和边疆,但是商人不会,因为那里几乎无利可图。”

  这倒是大实话,朱元璋自言自语著,铁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贸易,也影响到民生,更重要的朝廷是对于陆权的控制,而商人,是不会考虑这么多的。

  “不光是铁路,还有许多商人无力担负,但是又关系到一国安全发展的产业,如钢铁、造船、兵器等等,这些,是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的。

  因此,如何吸纳计划生产的优点,来带动大明工业的发展,我的建议是朝廷把握住主要产业,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去竞争吧。

  说到底,关键就四个字,宏观调控。

  老朱你所带领的朝廷,就是一艘大船的龙头,负责掌握好方向,哪里出现偏航了,便纠正哪里,也不要过多干预,就像是教育小孩子一般,小时候都归父母管,但大了后,如果还要父母喂饭的话,那就是真的废废了。”

  看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哈哈乐了起来,这老李,讲的话咋这么风趣呢,咱就是爱看啊!

  “在大型工业的产业布局上,也可以充分鼓励民间商人参与。

  比如蒸汽机、船舶的建造,一些非关键部位的零件,便可以让利给民间的商人来制造嘛,让多家民间工厂参与竞争,这样不仅能获得质美价廉的产品,还能增加更多的税收不是吗?”

  看到这里,朱元璋脑海中如闪过一道闪电,他猛然间想起了一个关键的词汇分工!

  当初老李给自己讲解流水线时,便提到了分工这个词,将针发枪分为不同零部件,然后每个零部件由不同车间生产,再由工人统一组装。

  而不同车间生产不同的零部件,这便叫分工。

  而刚才老李所提到的,将非关键部位交给民间商人来做,是不是将分工的概念扩大了,让分工进入到了社会领域,让整个社会分工协作,形成一条条跨越工厂之间的巨大流水线,这是不是叫做,额……

  朱元璋冥思苦想著,对了,他灵机一动,就叫产业大分工!

  这个词好,这个词好啊!

  咱老朱也能创造这种以前只有老李才能说出来的词汇了!

  “产业大分工,嗯,不错不错,意思简单明了一看便知,而且朗朗上口。”

  他不禁自己又念了几遍,一读起来就有那种特别内行特别专业的感觉。

  那么老李以前所提到的,协调区域均衡发展,让区域之间形成互补的产业链条,这实际上就属于产业大分工嘛。

  那么要实现产业大分工的话,就必须和组建流水线一样,要将每一样产品严格制定标准,大小、外型、质量等等,全都要统一起来,否则每个工厂之间的规格都不相同,那还分什么工了,都是做的无用功啦!

  要制定标准的话,得先将所有产业都分门别类,每个产业都需要什么零部件都区分出来,然后分别制定标准。

  江南一带的产业布局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了,在此之前,得让工部赶紧实施,制定出严格的生产标准来,然后在全国推广。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有些欣慰,也有些得意,和老李通信这么久了,自己也算是学会一点东西啦,会用他的思路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了。

  到时候得和老李说说,也让他提提意见。

  当然,老李要是能夸上两句,咱老朱也勉为其难的收下啦。

  “上面所说的那么多计划生产的优点,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确保国家发展不会走偏,市场经济确保国家发展保持适当活力,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无论缺了哪一条腿都走不好路不是?

  对了,江南产业分析报告我也看了,特别是其中对于投入和产出的分析,对于今后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有著巨大的参考作用,看来老朱你手底下人才辈出啊!

  你作为皇帝,统领的是全局,需要手下的人来做这种详尽繁琐的统计工作,以此来规划大明的发展。

首节上一节201/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