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爱兵如子,这就叫爱兵如子!
有如此统帅,上行下效,何愁官兵不能团结一心,那军令,更是能得到严格执行。
不光李云龙的部队,好像整个八路军都是如此,就像是旅长,训斥李云龙时跟训孙子似的,但对李云龙,那也是真的关心。
好几次李云龙犯了错误,都要被枪毙了,都是旅长保住了他。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抗日时面临的是国破家亡的环境,家园被侵占,父母儿孙被杀害,能更激起士兵心中的仇恨和抗日的雄心。
不过除此之外,想来这些将士们,也受到了老李所言的“民族自豪和认同感”的教育,才能做到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吧。
想想自己手下的那些大帅将军们,恐怕能做到如此的,没有几个。
还是得从思想教育抓起啊,朱元璋琢磨著,“民族认同感”的宣传,得抓紧了。
在老李送来新的电影过来之前,报纸便是最好的手段。
现在朝廷报纸的内容、出版,都是方孝孺在主持,得把这个想法告诉他。
具体内容,包括中华的起源、民族的构成、文明的传承,以及英雄史诗,总而言之,就是能激起百姓民族自豪感,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
就放手让他组织人手去操办吧,方孝孺办事,朱元璋还是很放心的。
在将想法告诉了方孝孺后,方孝孺的眼睛瞬间就亮了,既然要在报纸上宣传中华的起源,那在出版报纸的同时,还可以更进一步。
编写一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从上古有巢燧人,一直到大明,专门叙述中华文明是如何传承的。
方孝孺的小心思,朱元璋自然心中一清二楚,这个未来的大儒,也想通过编写史书来名留青史呢!
但朱元璋心中还有更大的想法,他心心念的《洪武大典》,是不是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始启动了?
第179章 日本人的算盘
只不过《洪武大典》,要想达到老李口中的《永乐大典》的高度,那就得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至今,从医学到音韵,从易经到诗经,什么绘画、雕刻、戏曲、技艺等等,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了。
这可是一项千古未有的庞大工程啊,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而且光靠方孝孺一人,恐怕一辈子也很难成事,得需要无数的文人巧匠予以协作,方能成功。
将这个想法和方孝孺一说,方孝孺顿时被惊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照陛下的说法,这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囊括了一切的旷世奇书了,也是一部中华文明史的大总结啊!
和陛下的野心比起来,他那点心思,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随即,他双眼放出豪光,如果由自己,来主持编撰这部前无古人,恐怕也算是后无来者的惊世巨著的话,那他方孝孺,就真的可以名垂青史了!
既然陛下向自己提出来了,莫非陛下的意思是……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而朱元璋,也正是这个意思,方孝孺虽说还年轻,论资历比不上蓝智等大儒,但其学识和才华,却是让人惊叹,不说别的,光看其主持报纸编撰一职,便是干得有声有色。
其上不少犀利的文章,都出自他之手,如今报纸能够成为大明文人乃至百姓的必读之物,方孝孺当论首功。
但最主要的是,老李对他的评价颇高,在另一个未来,面对朱棣的诛九族的威胁时,也能坚守风骨,说明此人的心性坚如磐石,让他来主持编撰《洪武大典》,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编撰《洪武大典》,可不是一时之事,是旷日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各方予以协作配合。
更重要的是,这得消耗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
不过有钱就好办事,道衍和尚再准备一段时日后,便可出使日本了,相信过不了多久,日本的金山、银山都会落入自己的手中!
老李送来的日本矿藏图,那里边除了三座超级银山外,还有数座金山!
这些,都是属于大明的!
敲定了方案后,朱元璋特意下了一道圣旨,破格提拔方孝孺为文渊阁大学士,除了继续主持报纸的出版,加入增加民族认同感的内容,另一个主要工作,便是主持《洪武大典》的编撰。
方孝孺欣然领命告退,而就在此时,毛骧进宫来请求面见圣上。
此时毛骧进宫,定是和日本使团有关,连忙让太监宣他觐见。
毛骧进到寝宫后,恭敬施了一礼,先是一记马屁送上,“陛下,您果然神机妙算!”
接著,他直接开门见山道:“那日微臣受命后,派出两路人马乔装打扮,分别监视南朝使团和北朝使团。
经过几日的严密监视,微臣发现,南朝使团,似乎对应天府兴隆船厂特别感兴趣,几乎每日都会派人,打扮成咱大明百姓的模样,在船厂周围溜达,经常会请船厂的工匠喝酒。
他们的借口,或是想入厂做工挣工钱,或是纯粹就是好奇蒸汽船,为何不用风帆就能航行。
微臣认为,他们的目的,便是想通过和工匠混熟之后,打听船厂内部消息!”
兴隆船厂?
朱元璋眉头紧皱,兴隆船厂,在松江府的船厂完工之前,目前是大明唯一能造蒸汽船的厂子,南朝使团如此行径,其目的已经不言而喻!
“那他们打听出什么没有?”朱元璋赶紧问道。
“为了不打草惊蛇,微臣麾下几个机灵点的小旗,也混入了工人中,通过这几天的观察,那些日本人并未打听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朱元璋紧皱的眉头,这才放松下来,
幸好老李提醒得早,让咱对日本人提高警惕,否则真被他们渗透进了船厂,那损失可就大了!
只是这些该死的日寇,还真是贼心不死,从视频中就知道了,这些家伙,对中华大地充满了贪婪的占有欲。
现在他们想在大明这占点便宜,而大明,却早就惦记上他们的老本了!
“继续对兴隆船厂进行严密监控,必要时,对船厂管事进行训话,所有和船厂有关的消息,包括工人的组织、培训,特别是造船的技术流程,绝对不能对外提起!
这事儿你和李敏商量一下,记住了,一定要保密,同时,一定要在暗中抓住日本人的马脚,咱有大用!”
“微臣明白!”毛骧恭敬领命,陛下所说的有大用,其实他也能猜出几分来。
从陛下说要遣道衍和尚出使日本开始,他便明白了,陛下对日本有著长远的谋划,而在这的背后,都是奇人出的点子。
奇人要对日本出手,那日本还不被拿捏得死死的?
这是一盘大棋局啊,所有人皆在棋局之中,陛下,便是那下棋的人,而奇人,便是在幕后指点陛下下棋的高手!
不光他毛骧,还有工部的李尚书,户部的杨尚书,都是这大棋局中的棋子儿。
但他毛骧,却是心甘情愿的成为陛下的马前卒,无论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还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伟业,能参与到这大棋局中,都乃人生一大幸事!
相信李尚书和杨尚书,都是这么认为的。
抓到南朝人的马脚,也只是这大棋局中,小小的一步而已。
“那北朝那边呢,如今有何动作?”朱元璋继续问道。
毛骧立刻说道:“这也是微臣进宫面见陛下的主要原因,北朝的人,已经开始和工业司军器局的人联系上了!”
“什么?”朱元璋顿时勃然大怒,工业司军器局,负责针发枪的生产制造,乃大明整个工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而针发枪的制造工艺,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机密中的机密,岂能有半点闪失?
但没想到,军器局中的人,居然和北朝使团勾结上了,这些该死的汉奸!
如今朱元璋最恨的,便是沦为汉奸的人了!
“到底是谁,如此狗胆包天,居然和日本人勾结,充当日本人的汉奸!
朕,绝对饶不了他!”
见朱元璋脸色大变,毛骧连忙说道:“陛下还请息怒,咱工业司军器局的人,都是好样的,没有谁勾结日本人!”
“毛骧你在戏弄咱?”
“微臣不敢,微臣罪该万死,是微臣说错话了。”
毛骧急忙解释道:“北朝使团派出密使,秘密接触了军器局的主事刘三悟,同时还奉上了十两金。”
听到这里,朱元璋一声冷笑,眼中的怒火却是越来越盛。
“十两金,好大的手笔啊!”
不过毛骧接下来的话,却是让他转怒为喜。
“刘三悟收下了黄金,也给北朝的密使提供了一些消息,然后转头便找到了锦衣卫,将黄金全部上交,并把此事全盘托出。
他有亲人在绍兴府倭乱中丧生,正恨著倭寇呢,因此给北朝提供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消息。
至于刘三悟应如何处理,微臣也不敢随意做出,因此想问问陛下,如何定夺?”
朱元璋想了想道:
“这刘三悟,好像是李敏给提拔当了主事的,也是流水线能顺利投产的头号功臣啊!
李敏眼光不错,刘三悟也没让咱失望,你先让他继续和北朝密使虚与委蛇,待此事过后,朕定不会亏待他!”
多谢各位书友的订阅和票票,还请继续支持大蒜,爱你们呦
第180章 最后通牒
“陛下您的意思是,让刘三悟继续给北朝提供假消息?”
毛骧沉吟了片刻,壮著胆子道:“这样风险会不会太大了?
按照锦衣卫以往的办案经验,如果全是假消息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识破了。
而往往能让人信服的假消息,多是九成假消息中,掺和一成真的,或是九成都是真消息,而关键的那一成是假的。
但这样的话,是否会让北朝之人看出一丝端倪,甚至是猜测出针发枪的大致制造工艺?”
“毛指挥使,你多虑了,你知道什么叫流水线吗?”
朱元璋得意的捏著胡须,他有把握,即便刘三悟将真的制造工艺给了日本人,只要不是全套的生产流程,日本人根本造不出枪!
这便是流水线制造的强大之处了,每一个生产制造环节,都只是整套工程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便日本人拿到了其中一个环节,也别想将全套工艺推测出来。
就算是让他们掌握了全套生产流程又如何,他们也没有制造枪管的合适钢铁,冶钢的技术还掌握在大明手里呢!
毛骧有些茫然的看了看朱元璋,然后有些惭愧的低下了脑袋,他哪知道什么是流水线,流水席还差不多。
“陛下请恕微臣才疏学浅,著实不知这流水线为何物!”
朱元璋呵呵一乐,就连锦衣卫的头子都不知道什么是流水线,就更别提那群日本人了。
“陛下,鸿胪寺左少卿崔文渊求见。”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了伴随太监那独特的嗓音。
朱元璋一愣,此时鸿胪寺的官员进宫,十之八九和日本使团有关。
这崔文渊,也算是鸿胪寺的老人了,作为左少卿,处理过不少外朝百官、番邦进贡的事务,算得上是经验老道的官员。
但这一次日本南北两朝使臣同时朝拜大明,却让他伤透了脑筋。
别的不说,这两朝之人,相互之间就跟生死冤家似的,一见面不动干戈就算讲礼貌了。
哪怕只是简单的安排食宿,都得考虑一大堆的问题,免得两拨人一见面就得打起来,要是闹出血案,那就是鸿胪寺的失职了。
而且以往来了番邦使者,陛下很快就会面见,而且会在大朝会上,亲自接见使臣,无论再小的藩国,只要愿意臣服大明,创建朝贡体系,陛下都会给足了面子,封赏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怎么丰厚怎么来。
毕竟大明天朝上国,要的就是这个面子!
可是这日本南北两朝的使臣,来了都快半个月了,陛下却是一点想宣见的意思都没有,符不符合礼制还在一边,毕竟礼制都是陛下定的。
但这却给他们鸿胪寺出了个大难题,人家日本使臣,隔三差五的来就来催,而且一个个态度还特别好,说到动情之处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也不好把人家赶出去不是?
最近几天,更是一天都会去鸿胪寺三五回的,整得都好像是小寡妇受了天大的冤屈,要上京城告御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