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02节

  赵锦浑身颤抖著,面容因恐惧而扭曲,眼前的画面,就像是一只恐怖的妖怪,白布上的一幕幕,将他内心最深处那肮脏的秘密,毫不留情的挖了出来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百姓们也是连连瞪大著眼睛,和孙铤赵锦二人不同,他们更多的是新奇和愤怒!

  “那画上的人,怎么会动?”

  “这是仙法吧?”

  “大家快看啊,那画上的人,不是孙同知和赵老爷吗?”

  “那些是什么人,是倭寇吗?”

  “就是倭寇!”

  “孙同知赵老爷怎么和倭寇在一起?”

  就在此时,画面里的赵锦说话了。

  “这一次们干得不错,周家的事更是做得利索,这是你们赏钱!”

  然后,所有人都看到,赵锦将一袋银钱,扔给了倭寇。

  这一下所有人都看懂了,前些日子发生的倭乱,就是赵锦和孙铤二人,和倭寇勾结引起的!

  没想到的是,周家满门被灭,是赵锦早已预谋已久的了。

  倭寇来袭,烧杀掳掠,百姓家中,几乎家家有死伤,这些日子,户户都在办丧事,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这绍兴府的官员和士绅!

  百姓们眼睛都红了,看向孙铤和赵锦的目光,充满了怒火,如果不是有火枪营的将士在,他们恨不得此时就冲上去,啖其肉,饮其血,用牙齿将他们二人活活咬死!

  白布上出现的画面,越来越令人愤怒,直到看到孙铤赵锦二人和倭寇的阴谋后,百姓们再也忍不住愤怒了。

  “狗汉奸,你还我家儿子命来!”

  “天杀的,我家闺女还未出阁,就被那倭寇给糟蹋了,孙铤,赵锦,你们两个王八蛋,老子要杀了你们,杀了你们啊!”

  就在此时,一队火枪营的将士,将窝藏在周家大院的倭寇,也抓了过来。

  一见到倭寇,百姓们的愤怒再也无法抑制,纷纷跑上前去,狠狠地用拳头揍在了倭寇的身上!

  将士们也没有阻拦百姓,任由他们发泄心中的怒火,只要不打死就行,毕竟还得从他们的口中,挖出同伙的情报。

  “孙同知,赵老爷,怎么样,这证据,用铁证如山来形容不过分吧?”

  毛骧轻蔑的笑道,此时的他,心中畅快得很,抓汉奸,除国贼,这才是锦衣卫该干的事情啊!

  孙铤和赵锦面如死灰,心中只有恐惧,只能垂下脑袋,等待著自己最终的命运。

  而朱棣,一颗紧绷的心,此时也算是落地了,绍兴府倭乱一案,总算是尘埃落定。

  将赵锦和孙铤二人收监,连夜审判,在毛骧高超的审讯技巧下,二人很快便熬不住了,将自己所知道的都供了出来。

  这其中,包括张士诚在各地的余党,以及各地和倭寇勾结的士绅。

  同时,毛骧也问出了绍兴锦衣卫所的内奸,正好,将绍兴府锦衣卫来了一次大清洗,然后从应天府的百户中,抽掉人手前来补缺。

  而被抓的倭寇,虽然嘴硬,但也抵不住毛骧的审讯,很快,他们便掌握了其余倭寇藏匿的位置。

  当所有证据和情报都准备充足,呈递给朱元璋后,他罕见的震怒了,朝堂上,所有人都胆战心惊,无人能承受他的怒火。

  赵锦和孙铤被判夷三族,张文忠被枭首示众,其家人流放千里,而整个江南中,凡是和张士诚有牵连、或是和倭寇勾结的官员,全都被揪了出来,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

  对于此,江南的百姓却是拍手叫好,朝廷每到一处,都会用投影仪播放官员士绅和倭寇勾结的画面,百姓们受倭寇之苦已久,自然拥护朝廷此举。

  江南一派的官员,更是不敢轻易言语,生怕被人说是张士诚的余党和倭寇勾结了。

  很快,徐达和李文忠等武将,率领著火枪营、狙击营和各地卫所官军,对沿海的倭寇,来了一次彻底的大扫荡。

  倭寇分为多股势力,多是由日本来的浪人、海贼,甚至是大明的海盗、走私犯组成。

  他们拿著火铳、武士刀,哪是大明官军的对手,在强大的火力面前,统统都被打成了筛子。

  眼见敌不过明军,倭寇们纷纷逃回海上,但他们惊恐的发现,哪怕到了海上,也逃不过明军的追击!

  他们的舢板风帆,根本就跑不过冒著蒸汽船,那冒著黑烟的庞然大物,就像是不知疲倦的巨兽一般,无论他们如何拼命划船,哪怕累到吐血,都摆脱不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从胶州到泉州一线的倭寇,基本上都被清理了干净,而剩下的,则躲在了琉球等地方,不敢再对大明的疆土,有任何觊觎的想法。

  清除了倭寇,朱元璋还未停息片刻,一日,鸿胪寺来报,说有日本的使者来访,希望觐见大明的皇帝陛下。

  收到消息,朱元璋露出了久违的笑意,策划已久的计划,终于有机会开始实施了!

第154章 南朝的野望

  对于日本遣使臣来大明,完全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派遣使臣而来的,竟然是大觉寺统的南朝朝廷。

  在和李晗通信之前,他对南北朝分裂的政局并没有完整的认知,以至于在此之前,他一直误以为日本有一个能够被所有老百姓和各方势力都认可的“日本国王良怀”。

  在洪武二年时,他曾派遣使臣杨载等人前往日本,向“日本国王良怀”递交国书,要求其制止倭寇进犯大明海疆,同时让其称臣朝贡,但“良怀王”杀了使团中的五人,并扣留了使臣杨载三个月。

  当时,虽然朱元璋对于倭寇小国斩杀扣留使臣震怒不已,但受制于大明和日本之间辽阔的海洋,加上有元朝三征日本的前车之鉴,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下来。

  在洪武三年时,由于倭寇实在猖獗,无奈他只能再派出使臣,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倭乱,令人意外的是,“良怀王”居然痛快的答应了,向大明称臣并朝贡。

  正当他以为倭乱至此能休矣时,未想,倭寇竟是越来越猖獗,以至于他不得不一再加强海禁,最终断绝了和日本的朝贡关系。

  和李晗通信后,他才彻底明白,那“日本王良怀”,实际上是南朝的怀良亲王,而怀良亲王于洪武四年便已隐退,其后和大明联系的所谓“良怀王”,要么是南朝冒充的,要么是北朝冒充的。

  倭寇之所以不绝,都是自己被南北朝给耍了!

  如今大明国力日益强盛,在彻底灭绝沿海倭寇后,也让南北朝见识到了大明的实力,这些畏威而不怀德的家伙,自然希望重新和大明攀上关系,以彰显自己才是日本正统。

  这一点,从南朝使臣呈递的所谓国书便可看出。

  国书中写道,如今南朝的后村上天皇,乃第九十代天皇龟山天皇的子孙,且持有皇室世代相传的三神器,为皇室正统,愿接受大明之册封,成为朝贡之国,与大明世代友好通商。

  看完后,朱元璋很是不屑的笑了,这些毫无教化的倭人,一听闻大明开了海禁发展海贸,就像是嗅到了血腥味的豺狼,一拥就来了。

  贸易,果然是个好东西啊!

  只不过,这些倭人看中的是大明的利,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国内的真金白银,已经被大明盯死了!

  同时国书还写道,倭寇之流,皆来自四国和广岛等地,而这些地方,由室町幕府所统治。

  言下之意,倭寇祸害大明疆域,全是北朝的责任,而朱元璋对于此也是嗤之以鼻。

  他自然清楚,倭寇来自日本各地,南朝北朝都脱不开干系!

  国书是由鸿胪寺官员呈交的,他并不打算面见南朝的使臣,最起码现在还不行,他在等,等著北朝使团。

  至于南朝的使团,每天都在上奏请求觐见,都被他以事务繁忙为由给打发了,就让鸿胪寺的那群夫子去和使团扯皮去吧。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北朝的使团也到达了应天府,同样呈交了国书。

  朱元璋看完国书后,心中对日本更加鄙夷,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两朝的国书,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同样,北朝在国书中声明自己才是正统,也将倭乱一责推给了南朝。

  北朝使臣来了后,他也没有著急面见,而是将他们统统交给鸿胪寺去打发,这让两朝使臣,心中既是忐忑又是不安,只能每日持续上书,恳请见到大明的皇帝陛下。

  为了显示诚意,南朝派出了以太政大臣为首、左右大臣为辅的使团数人,此时在应天府的会同馆内,左大臣小野英世正在房内来回踱步,而在一旁的太政大臣菅原忠次,也是坐立不安。

  刚刚送走了鸿胪寺的少卿大人,尽管小野英世一再表示希望见到大明的皇帝陛下,可那少卿大人依然让自己不要著急,说陛下公务繁忙,待时机到了自会宣见的。

  可这如何令自己不著急,如今北朝使团也到了,很明显也是为了皇室正统而来。

  小野英世心中很清楚,只要南朝的后村上天皇获得大明的册封,那法统地位将无可动摇!

  而且,获得大明册封,重新创建朝贡体系,将获得和大明通商的资格,那便意味著,南朝将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

  有了财富,便能扩充军力,届时,实力强大的室町幕府也得向南朝俯首称臣。

  但这个道理室町幕府也懂,不然也不会在自己这边出使大明后,也急忙派出了使团。

  幸好,大明的皇帝陛下虽然没有召见自己,也没有召见北朝使团。

  因此,谁第一个见到大明的皇帝,已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菅原大人,为何过了这么多日,大明的皇帝依然不肯召见我们,大明虽强,但未免也太过傲慢!”

  小野英世忍不住和菅原忠次抱怨道。

  “闭嘴!大明的皇帝,岂容你置喙!”

  菅原忠次嘴中呵斥著左大臣,但眼中,却是充满了愤恨。

  不光是对大明的恨,更是对室町幕府的恨,如果不是那些该死的浪人在大明制造倭乱,恐怕自己早就受到召见了吧!

  更有可能,室町幕府的使团,会将屎盆子扣在南朝的头上。

  可恨那大明的皇帝,却用室町幕府豢养的四国等地的浪人来惩罚自己!

  “小野君,大明有句古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我们有求于大明,只能继续忍耐下去。”

  “菅原大人教训得是,如今大明强势,我们只能以弱示之,我听闻大明火枪极其犀利,还有那不用风帆便能航行的船,更是神奇无比,倘若这些技艺大明能传授于我们,那北朝的室町幕府,将会乖乖跪倒在我们的脚下!”

  小野英世眼中冒出了无尽的贪婪,“以我们的智慧,在得到技艺后,定能造出比大明更好的火枪和舰船,到时候,恐怕大明也会乖乖向我们臣服!”

  “没错,中原良田颇多,江南更是富甲天下,未来,这些统统都是属于我们的!”

  菅原忠次恶狠狠道:“因此,现在的我们,必须忍耐下去,一定要第一个见到大明皇帝,完成我们的使命,到时候,这个耻辱,我们一定会加倍让大明还回来的!”

  同样的对话,也发生在北朝使团的居所内,使团众人,都在绞尽脑汁想著如何才能第一个见到皇帝。

  两朝使团依然不停地给朱元璋上书,不过他压根儿就没理会,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他要见一个人,一个被毛骧抓了后关进锦衣卫诏狱已久的和尚道衍!

  求订阅求票票

第155章 和道衍的第一次交锋

  “陛下,这道衍和尚到底是何许人也,咱锦衣卫也抓了他快一年了,陛下您不说砍他的脑袋吧,也不让咱们给审审。”

  诏狱内,毛骧一边恭敬的给朱元璋领著路,一边好奇的问道。

  自从倭寇被清除后,陛下的心情就一直挺不错的,因此毛骧也才有胆子在闲聊的时候,打听一下道衍的事情。

  当初陛下只说抓人下诏狱,也没说其他的,只要让道衍活著就行。

  这倒是破天荒的头一次,诏狱什么地方,专门关押重犯的,进来的人不是大贪官就是谋反的逆贼,往往陛下吩咐,都是要大刑伺候的,就算不死也得掉层皮。

  可这道衍和尚,动也不能动,审也不能审,在这别人闻风丧胆的诏狱中,也是能吃能喝,就像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吃斋念佛一样。

  因此毛骧心中也是极为好奇,他也查过道衍的底细,苏州人士,家族世代行医,是典型的良家子,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硬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话,便是其十四岁时,便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剃发出家,然后又拜了个名叫席应真的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之术。

  其人精通佛法,也擅长阴阳之术,就连儒学之道,也是颇有造诣,但毛骧实在看不出,这么个和尚,有啥资格能让陛下亲口吩咐将其抓进诏狱中来。

  这道衍和尚到底是何许人也?

  朱元璋此时心情不错,不过道衍到底是什么人,他也不能随便就告诉毛骧,只是故作神秘的一笑。

  “道衍这和尚,朕有大用!”

  毛骧属实是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一个和尚而已,有什么大用,难道是佛法高深,念经的本事特别高吗?

  又或许是陛下迷上阴阳之术了?

  好一会儿后,毛骧带著朱元璋来到关押道衍的牢房前。

首节上一节102/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