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第561节

  “启禀陛下,军务院方面已将该款战舰被任命为昭武级战列舰。”

  “首舰舰名镇远舰!”

  “镇远舰排水量13300吨,全长125米,舰宽22.9米;平均吃水8.2米,最大吃水8.84-9.1米。”

  “整舰满编载员650人。”

  “主炮共四门,采用270毫米双联装线膛炮,使用炮塔设计,分别在布置在前后甲板。”

  “副炮共十门,采用150毫米线膛炮。”

  “除此之外,还有十六门50毫米速射炮,四具鱼雷发射器,四挺甲板护卫机枪。”

  “而动力源则采用配备2座复合平卧式蒸汽机和8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最大航速13节,航程400海里。”

  很明显,这就是一艘典型的前无畏级战列舰。

  只不过,在如今这个时间线上,该款战列舰是由大唐最先定型量产的。

  既然如此,自然不会再去叫什么前无畏舰。

  李奕亲自批复了昭武级这个名字。

  借此纪念他登基称帝前所用过的年号。

  而首舰之所以要叫镇远舰,自然也是李奕的意思。

  对中国人来说,甲午海战便是前所未有的国耻。

  李奕要借这个名字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千万别被日本当前的恭顺所蒙蔽。

  说话间,李奕已经走到了镇远舰停泊的船埠。

  远远便望到了海面上如同一座小山般庞大的钢铁战舰。

  看着那条战舰,李奕眼神中闪烁着火焰。

  他发誓,自己一定要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迈向深蓝……

  而这一切,便从眼前这条被命名为镇远的战列舰开始吧!

  李奕微微颔首,然后开口吩咐道。

  “传令下去,立即准备入役仪式。”

  段坤见此当即点头表示明白。

  很快,入役仪式开始举行。

  在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典礼之后,由李奕亲自手持一支酒瓶,摔在了镇远舰的舰身上。

  啪的脆响声中,酒瓶摔的粉碎,船埠四周当即传出一阵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李奕也是满脸的笑容。

  在做完这些之后,李奕亲自登舰,进行视察。

  段坤依旧走在李奕身后,向他介绍着当前广州造船厂的造舰计划。

  “陛下,按照朝中的指示,我广州造船厂方面已经全面停止了对于风帆战列舰,以及铁甲船的建造计划。”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建造昭武级战列舰上。”

  “按照当前广州造船厂的生产能力,两年之内我们可以下水昭武级战列舰五艘。”

  嗯,之所以是两年五艘,而不是一年两艘半,主要是因为战列舰的建造周期是要按照年来算的。

  平均建造一艘战列舰,从出具设计图纸到最后的下水海试舾装,最少也需要两年。

  之所以两年五艘是因为五座船坞同时开工。

  李奕闻言,笑呵呵的说道。

  “很好!”

  “广州造船厂不愧是我大唐造船业的龙头,朝廷那么多的资金,技术以及资源扶持,没有白费啊。”

  说话间,李奕则是琢磨起了大唐的其余几座造船厂。

  福州的马尾造船厂,江南的崇明造船厂,现在虽然也在发展,但发展速度明显要比广州造船厂慢的多。

  看来,自己也得给他们一点扶持才行。

  在视察完军舰之后,李奕在天津的视察工作便算是结束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在天津城区内逛了逛,视察了视察大沽口的海防炮台。

  在做完这些之后,李奕登上了返回京城的火车。

  ……

  辽东,旅顺!

  随着大唐开始往辽东进行大规模移民,旅顺这个和山东一海之隔的地方,便开始变得繁华起来。

  随着大量的人口闯关东从山东跨海来到辽东,旅顺的发展也是走上了快车道。

  大量的人口抵达,商货来往,使得旅顺的人口大幅度增加。

  旅顺城外,那些原本荒芜的土地,都被开垦了出来,变成了成片的农田。

  太阳高悬,农人手持锄头在田地里忙活着。

  如今乃是夏天,正是需要给田里的庄稼除草的时候。

  再加上辽东这边的土地都是生地,不除草庄稼根本长不起来。

  是故,农民们日子过得特别忙碌。

  金大顺几乎是每天天不亮便起床,赶到自家田里除草。

  天空中的大太阳晒的他背后都开始爆皮,但金大顺却也丝毫不觉辛苦。

  反而是干的津津有味!

  直起腰来,捶了捶因为长时间弯着而发酸的腰。

  他环顾四周看着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金大顺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

  因为他知道,现在他所侍弄的土地,是他自己家的,等土地侍弄好了,产出来的粮食除去给朝廷交的税,全部都是他自己的。

  金大顺相信,用不了几年,自家的这些土地就能变成熟地,产出的粮食就能养活家人。

  到时候,便能修几间青砖大瓦房,给自家小子娶个媳妇。

  一天幸苦劳作,眼看天边的太阳即将落下,金大顺也是收拾了收拾东西,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准备回家。

  走在路上,金大顺不时的和四周的路人打招呼。

  “老刘干嘛去?”

  “柱子,吃了没?”

  “……”

  说说笑笑,金大顺回了自己家。

  但才刚到家门口,便听到自家小院里一阵鸡飞狗跳。

  所谓的小院,其实很是简陋,只有一圈木栅,以及三间土坯茅草房。

  金家是去年冬天移民到辽东的,由于开春就要开始忙活春种,一个冬天的时间,能把房子修成这样,已经是金家全家没日没夜的干的结果了。

  小院内,小女儿光着脚在地上窜的飞快。

  自己的老娘手上拿着裹脚布,在后面追着。

  “小兔崽子,别跑!”

  “站哪儿,奶奶又不会害你!”

  “这次奶奶给你裹松点,裹松点好不好?”

  “……”

  小女儿见自家爹从外边进来,哇的大叫一声,扑到了自家老爹怀里。

  金大顺的老娘见此,当即道。

  “大顺,你给我抓住这个小丫头,我倒要看看你能逃到哪里去!”

  “这脚你是裹也得裹,不裹也得裹!”

  金大顺抱着自己丫头,连忙开口阻止。

  “娘,丫头不想裹脚就别裹了,没那必要不是吗?”

  金大顺的老娘闻言,当即横眉竖目。

  “放屁!”

  “这裹脚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能说不裹就不裹,女娃娃不裹脚,等长大了怎么嫁个好人家?”

  “再说了,小孩子骨头是软的,裹脚不受罪,等她再长大些裹脚,可就要遭老罪了!”

  金大顺闻言还没来得及说话,他怀中的小丫头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爹爹,爹爹,我不要裹脚,疼……”

  金大顺的老娘见此,上前来便要抓小丫头的脚。

  “不行,必须裹!”

  但就在这时候,金家小院外来了一人。

  “大顺兄弟,金大娘,这是干什么呢?”

  “离着老远就听到你家这边闹腾了!”

  潘大江抱臂站在金家的小院外,开口询问。

  金大顺回头看了一眼,然后说道。

  “我娘想给我家丫头裹脚,丫头闹着不让!”

  “这不,正闹腾着呢!”

  潘大江闻言,当即说道。

  “金大娘,要我说啊,这脚最好别裹。”

  “报纸上可是说了,朝廷要禁止裹脚呢,谁家要是再让家里的女娃娃裹脚,非但不让考科举,还要征收专门的裹脚税呢。”

  金大顺的老娘闻言,忍不住开口反驳道。

  “不让裹脚?”

  “朝廷怎么管的这么宽?!”

  潘大江挠挠头说道。

  “听说是皇帝老子最近新添了一个女儿,所以心疼女娃娃裹脚要受罪,于是干脆禁了裹脚。”

  其实李奕在下了禁止裹脚时,没这么多复杂的想法,只是觉得裹脚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且女人裹脚之后,很多重活也就都不能干了,这无疑会影响到大唐的工业发展。

首节上一节561/6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