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第396节

  胜保闻言,当即抱拳应下。

  ……

  鹅毛大雪飘飘洒洒的降落人间。

  

  一夜之间,整个天地都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

  等到第二天天亮,风雪才逐渐消停。

  嘎吱!嘎吱!

  人踩在雪地上的嘎吱声不断响起。

  厚厚的积雪上被人踩出了一条小道。

  黄河沿岸,灾民们正在冒着严寒,推着推车往黄河大堤上转运修补大堤用的建筑材料。

  “快!大家都加把劲儿!”

  “前面就是工地了,工地上有热腾腾的姜汤等着咱们呢……”

  带队的灾民扯着嗓子大喊。

  众人闻言,齐齐应了一声,继续推着建筑材料往大堤方向行去。

  虽气候严寒,但灾民们干起活儿来却是热火朝天。

  修黄河大堤,是关乎所有人切实利益的事情。

  如果黄河大堤不趁着冬天枯水期修好,等到来年涨水,只怕要再生水灾。

  到时候,受苦的还是他们这些居住在黄河沿岸的灾民。

  很快,灾民们便抵达了黄河大堤上。

  几名小吏上前来简单检查了一下建筑材料,然后给灾民们一人发了一块刻字的竹简,算是凭证。

  有此凭证,他们就能去地方官府领取粮食,衣物,木材,煤炭等过冬所需的物资。

  甚至是凭借凭证,向官府兑换无主土地的使用权。

  大唐在山东赈灾,自然不会只是简单的施粥。

  李奕虽然在意灾民,但也不想用大唐的民脂民膏,去养那些只想吃白饭的懒汉。

  大唐官府的施粥只针对那些活不下去快饿死的灾民。

  一般而言,施粥的时间也就一个月。

  简单来说也就是,朝廷免费让灾民吃一个月的粥,算是福利。

  一个月的免费施粥吃完,便不能再赖在难民营中吃白食了。

  赈灾的模式,也就从施粥,变成了以工代赈。

  从这时候开始,灾民们需要参与到黄河大堤的修复工程中来。

  借此来换取养活自己家人所需的粮食和物资。

  以及,兑换朝廷手上的无主之地的使用权。

  山东属于北方的人口稠密区,按理来说应该是没有无主之地的。

  但是,一场人祸天灾之后,灾区百姓死伤严重,自然也就空出了很多无主之地。

  所以,李奕便将这些无主之地给利用了起来。

  用于调动灾民们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性。

  至于说是否会有人不愿干活,只想吃白食,薅朝廷的羊毛?

  答案是肯定的。

  有的人就是懒,宁愿每天半饱不饱的吃朝廷的赈济,也不愿去干活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

  但是没关系,对于这种人,大唐也有法子应对。

  徭役了解一下?

  李奕说的只是免灾区三年赋税,他可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免灾区徭役的话。

  如果灾民愿意接受以工代赈,那自然是最好的。

  李奕乐得通过这种方式,为大唐收拢一波民心。

  可要是不愿意,呵呵……

  不好意思,那就只能拉你去服徭役了。

  反正,修复黄河大堤的事情拖不得。

  整个灾区的所有民众,都要参与到其中来,谁也躲不掉。

  灾民们接过竹简,珍而重之的收好。

  一人喝了一碗几乎已经稀释成白水了的热姜汤,又推着推车,继续干活去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勤劳,只要给他们一点盼头,一个个比牛马都更能吃苦耐劳。

  更何况李奕现在给的可不只是盼头,而是实打实的甜头。

  不管是生活物资,亦或是土地使用权,这可都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甜头。

  虽然昨夜的风雪很大,但今日的黄河大堤工地上,却依旧干的热火朝天。

  在灾民们一声声的号子声中,高耸的黄河大堤,正在一点点成型。

  站在黄河大堤上,抬眼向四周望去,白皑皑的积雪下,有着点点翠绿。

  那是被积雪覆盖的麦田中,正在风雪严寒的考验下,一点点汲取土地中的养分,期待着来年茁壮成长的冬小麦。

  这片曾被水患横扫的土地上,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正在积雪下酝酿……

第320章 保护生态?保护尼玛个头!

  李奕走在一段新修成的黄河大堤泰安段上,视察着工作。

  在他身边,是一队保护他安全的禁卫师士兵,以及负责黄河大堤修葺工作的营建司官员们。

  黄河大堤泰安段负责人韩梁,正在向李奕介绍着黄河大堤的修建情况。

  “王上,自从今年夏黄河自铜瓦厢决口之后,黄河便开始向北改道,大体趋势是借黄河故道,经由大清河入黄海。”

  “但由于黄河故道废弃已久,且大清河的河水容量严重不足。”

  “以至于各支流都出现了河水倒灌的情况。”

  “受此影响,整个黄河故道中下游,几乎全部变成了黄泛区……”

  黄河改道是个大工程,不是一决口,河水一改流向,就能改完的。

  不说别的,光是黄河故道已经几百年没走过水了,河道的情况岂能支撑的住黄河入海?

  河道支撑不住会怎么样?

  溃堤,支流倒灌,乃至于水患扩散,将整个故道所经过的州府都变成黄泛区……

  这个过程中,始终都在进行着。

  直到河水将黄河故道给冲刷的能容纳改道后的黄河经由入海,这个过程才会停下。

  也就是说,现在,黄河其实仍在继续改道,只是随着冬季枯水期到来,没那么激烈了而已。

  大唐现在所做的,便是趁着冬天黄河枯水期,水量减小的档口,抓紧修建大堤,企图人为规束水流,让黄河水流到该去的地方去。

  以加快黄河改道的进度,减少黄河改道对地方的危害。

  但是,如果大唐不能在明年开春丰水期到来之前,完成黄河大堤的修复。

  那么,等到来年开春,刚刚消退的水患,必定卷土重来。

  灾民们好不容易重新开垦好的土地,重建的家园,极有可能再次被洪水淹没。

  历史上,黄河咸丰五年(1855年)在铜瓦厢决口之后,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满清前后用了三十年,才修完下游的黄河大堤,新河道初步形成,让黄河水不至于随时倒灌,算是勉强完成了黄河改道的工作。

  即便满清这些年主要精力放在平灭太平天国,而不是治河上。

  即便满清官员贪腐,行政效率极低。

  即便满清上下对黄河都不太上心,黄河大堤全靠灾区百姓自己修,官府基本上没出力。

  可大唐想要用一年,甚至冬天的几个月,就完成满清三十年才完成的工作,可想而知其中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听完韩梁的汇报,李奕脸上的表情也是越发凝重。

  “也就是说,黄河大堤的修葺工作,今年冬天很难完成咯?”

  韩梁神情忐忑的点头道。

  “王上所言不错。”

  “按照我大唐当前的施工效率,在来年开春黄河丰水期到来之前,最多修完中下游五分之一的黄河大堤。”

  “最多就是确定一下黄河改道之后的大致流向,距离新河道彻底成型,还需很长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大堤不光是大唐一家在修。

  除去满清这个不做人的崽种之外,太平天国那边其实也在修。

  尤其是开封,大名府一带的黄河大堤走向,这段是大唐和太平天国一起商量确定的。

  现在太平天国对大唐有所求,自然不会在修河堤这样的事情上同大唐为难。

  李奕闻言,也只得点点头表示认可。

  他虽然不愿意看到黄河水患再度爆发,但黄河大堤的工程量实在太大,说修不完就是修不完。

  这不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李奕深吸一口气,然后说道。

  “哎,看来来年灾区的百姓又得遭一茬罪了……”

  “为了尽量减少灾区灾民的损失,各级官府需提前做好应对才是。”

  官员们闻言,当即点头应下。

  对于黄河的事情,李奕现在也很无奈,只能是让人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吐出一口浊气,李奕继续在大堤上巡视。

  好些正在施工的灾民见李奕前来视察,纷纷下拜。

  “草民参见王上,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上金安!”

  “王上公侯百代,富贵荣华……”

首节上一节396/6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