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尸体都已经被烧成灰了。
六万两千人的斩获,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
清廷将江南的主力总共约有十万人左右,分别由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以及僧格林沁所率的北方绿营和蒙古骑兵这几部分组成。
其中,江南大营三万人,江北大营两万人,僧格林沁所率南下的北方绿营外加蒙古骑兵总数约五万人。
这次唐军连招降,带俘虏,外加阵斩,基本上已经将这十万人全部吃掉。
这一战之后,清廷手中的机动兵力基本上可以说是被打光了。
别看清廷依旧占据大半壁江山,可短时间内,他们不可能再集结兵力南下反攻大唐。
除去斩获之后,唐军此战唐军还缴获了海量的粮草军械,金银粮饷,以及马匹盔甲之类的物资,完全可以说是斩获颇丰。
当然,最重要的斩获还是江宁城这座城市。
思索一阵之后,李奕又开口说道。
“张泰,你立即去传我军参谋部各司长,以及各位将军前来孤这里议事。”
“商讨我军下一步的用兵方向!”
张泰闻言,当即抱拳告退,然后去传达李奕的军令去了。
李奕从座位上起身,来到军帐中悬挂着的舆图前,开始打量了起来。
看着舆图上的标注,李奕眼睛微微眯起,似乎是在思虑着什么。
没让李奕等多久,参谋部的几位高层,以及各部将领便纷纷抵达了李奕的军帐。
在抵达军帐时,所有人的脸上都是难掩的疲态,但神情却都很是振奋。
他们都已经得到了江宁战役唐军大获全胜,以及江宁城内的大火终于被扑灭了的好消息。
军帐中,众人各自落座,李奕开口说道。
“江宁之战我军大胜,此次我军东征的主要战略目标便均已达成。”
“诸位卿家都辛苦了!”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表示惭愧,不敢居功。
嗯,这次东征是在李奕这个最高领导的指挥下完成的。
领导还在这里坐着呢,谁敢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李奕笑呵呵的说道。
“大家都坐吧。”
待众人坐下,李奕这才接着说道。
“废话少说,咱们直接说正事。”
“既然东征战事的既定战略目标大体实现,那么,接下来我军的战略计划,便得琢磨琢磨了。”
“诸位卿家若有意见,还请畅所欲言!”
李奕现在已经习惯了自己决策者的身份。
对他来说,很多事情他即便心中有数,也不会直接自己拿主意,而是会让底下人讨论。
等底下人讨论出一个他满意的结果之后,他在拍板决定。
嗯,这样的话主要是方便甩锅。
有功劳,大头是他这个决策者的。
如果有出了岔子,那自然是谁提议谁担责。
而他李奕,则是被奸臣蒙蔽的明君圣主白莲花。
虽然这确实有点不要脸。
但对统治者来说,不要脸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素质。
左宗棠闻言,直接站出来说道。
“启奏王上,微臣有本要奏。”
李奕微微颔首,示意左宗棠请讲。
左宗棠开口说道。
“王上,微臣的意见是我大唐应该暂停东下。”
李奕微微颔首,然后询问道。
“理由呢?”
左宗棠开口说道。
“回王上的话。”
“一是因为江宁城被清妖一把火烧成了白地,恢复尚需时间和精力。”
江宁,不对,现在应该叫南京,对大唐来说就是一个毒疮,还是正长在输血管大动脉上的毒疮。
不解决南京问题就继续东下,肯定不行。
饿肚子的老百姓可不会管你大唐是不是汉家正朔!
那该造反还是要造反的!
“二是因为据我军现在已知的消息,洋人的远征军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将抵达广州,我大唐需尽快回师广州,集中主力,早做打算。”
说罢,左宗棠接着解释道。
“若我军继续东下,确实可以一口气打穿江南,打到上海。”
“可等到洋人来犯,到时候一但洋人在广州不能取得战果,转而去进攻上海,那到时候我军必然会被洋人牵着鼻子走……”
第244章 决策
在没有解决洋人的威胁,或者拥有一支足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强大海军之前。
沿海对于大唐来说其实就是弱点。
多一座沿海城市,就多一个弱点。
所以,左宗棠并不建议唐军继续东下,拿下上海。
即便现在的上海小刀会已经答应了大唐的招安!
他也不建议唐军继续东下!
能够拿下江宁,歼灭清军在江南的主力,唐军此次的东征计划的既定目标便算是圆满完成。
再行东下,那就是节外生枝!
等这次大唐与洋人的战事打完,解决完这个后顾之忧,唐军再东下也不迟。
其余众人听闻此言,却是有不同意见。
赵祥站出来说道。
“启奏王上,微臣有不同意见。”
“江南乃是清廷之财税重地,现如今清军主力被我大唐歼灭,江南腹地一片空虚,我军若不东下攻取江南全境。”
“那岂不是在纵虎归山,给清廷积蓄实力,卷土重来的机会吗?”
一旁的白远钦也是附和。
“王上,末将赞同赵军长的意见。”
“江南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不取岂不可惜?”
“一但清妖乘此时机,于江南再度组织兵马负隅顽抗,那我大唐岂不是要再打一次东征?”
“浪费的人力物力怎么算?”
赵祥和白远钦都是军将,他们自然是支持继续东征的。
因为只有继续东征,他们才能从中继续获得功劳。
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后勤司司长叶致胜开口说道。
“赵军长和白参谋长的意见叶某不敢苟同。”
“我军继续东下容易,可南京城的灾民怎么办?”
“不先安置好这些灾民,大军就冒然东下的话,万一南京出了民变,谁能担待的起?”
李奕改江宁为南京,摆明了是准备以南京为都,估计很快就会下令将行在从广州迁至南京。
在这个档口上,若是南京闹出民变,这对大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军帐内,两拨人各执一词,相互争论着。
李奕则是始终一言不发,蹙眉沉思。
片刻之后,见他们吵的差不多了,李奕拍板决定道。
“此次我大唐的东征战略大致结束,不宜再节外生枝。”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军就要止步江宁。”
“我军各部立即筹备一下大军东下进一步攻取镇江和扬州的战事,此次东征,以攻取镇江和扬州为终点。”
“待攻下镇江和扬州之后,大军主力便启程回返广州!”
李奕之所以如此决断,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因为随后李奕便准备宣布,大唐定都南京,并准备自广州迁都南京的事宜。
李奕准备要借此来表明自己决心北伐,南北一统,绝不偏安的态度。
也就是说,南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是大唐的首都。
而首都自然是不好做为临敌的第一线的。
攻取镇江和扬州,营造防线,为南京打出一个战略纵深,自然是应有之意。
二则是因为镇江和扬州都是清廷南北漕运上的重要节点。
唐军攻取镇江和扬州之后,便可截断清廷漕运,增加清廷转运漕粮的成本,间接阻碍清廷继续从江南获取钱粮物资。
三则是可以稍稍安抚一下军中的主战派,稳定军心。
可谓一举多得!
众人本来还在争论,但当李奕开口拍板决定之后,唐军众将纷纷下拜道。
“末将遵命!”
以李奕现在的威望,完全可以做到一言而决,他的决策是没有人敢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