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07节

  奈何安禄山不同意,下死命令守卫潼关。

  ……

  哥舒翰带兵出城半个时辰后,到达蒲津桥外。

  他让士卒尽量动静小一点,顺著黄河行走。

  黄河奔流而下的声音,遮住一些动静。

  叛军知道现在是非常时刻,没有太过松懈。

  他们除了时时刻刻守卫蒲津桥的士卒外,周围还有骑士巡逻。

  于两里外的时候,他们发现大队唐军南下。

  隐隐约约,数以万计。

  “敌袭!”

  “呜呜……”

  巡逻的燕军士卒惊慌失措地大叫一声,然后迅速吹响敌袭的号角。

  所有睡梦中的燕军被惊醒。

  守卫蒲津桥的燕军基本都是步兵,他们披上盔甲,持兵器,很快就组织起防御。

  安神威让传令兵乘坐小船顺河而下,告诉潼关的崔乾佑有唐军进攻蒲津桥,请求援助。

  潼关依靠黄河,距离蒲津桥不到五十里。

  自古以来,守卫潼关,必守风陵渡、蒲津渡。

  崔乾佑深知这个道理。

  他本想占领蒲州城,确保蒲津桥的安全。

  他听说哥舒翰聚集上万士卒守卫蒲州城后,已经决定进攻。

  但因为李的到来而不了了之。

  崔乾佑又不甘心将蒲津渡和蒲津桥拱手让给哥舒翰,所以派遣五千精锐步兵守卫,认为可以阻挡哥舒翰的残兵败将……

第381章 占领蒲津大桥 风陵渡,局势逆转

  “我军已到达蒲津桥对面,正在等我们行动。”

  “李将军,叛军凶猛,在天亮之前,他们的援军一定会赶到。你率领一万士卒从南面进攻蒲津渡口,我率领剩余士卒正攻北面、东面,伺机夺取蒲津大桥。”

  哥舒翰听到燕军号角声后,向大将李承光下达军令。

  他准备兵分两路行事。

  “遵命!”

  李承光领命道。

  “潼关之败,数万儿郎战死,数万儿郎奔逃,以至于我们有家不能归。今日是我们一雪前耻的机会。你们告诉将士们,每斩杀一个叛军,都奖赏一匹绢,还会得到秦王提拔的赏识,望将士们奋力杀敌,迅速击溃蒲津渡口的叛军。”

  哥舒翰又向麾下一众将领说道,进行最后的动员。

  守潼关,必守风陵渡和蒲津渡。

  哥舒翰在进行“潼关保卫战”的时候,就在这两个渡口布置重兵,如同堡垒。

  今时非比往日。

  燕军未能肃清唐军在河东的残部,特别是距离蒲津桥近在咫尺的蒲州城未拿下,就注定他们有失去蒲津桥的风险。

  “愿死命一拼!”

  众将齐喝一声,咬紧牙关。

  在哥舒翰的指挥下,迅速分散开。

  哥舒翰虽年老体病,不能如壮年时一样跃马扬枪,但他统帅的本领还在。

  他让自己的儿子哥舒晃和哥舒曜各统领一支队伍,分别按照计划进攻北面、东面。

  让他的奴仆左车率领三百最精锐的铁甲步兵,伺机寻找缺口突袭蒲津大桥。

  只要占领蒲津大桥,援军就能源源不断地进入河东。

  “杀啊……”

  伴随著滚滚黄河上,喊杀声直冲夜空。

  唐军占据人数优势,以包围的形式进攻,以方便各军战斗。

  “敌军很可能里应外合,派遣五百士卒守卫蒲津桥。其余士卒围绕蒲津渡战斗,以防御为主。”

  “本将已经向潼关求援,蒲津渡距离潼关只有五十里,援军在天亮之前必然赶到,儿郎们,用唐狗的头颅换取军功,成为大燕的王侯将相,即在今日!”

  安神威知道哥舒翰不会无缘无故用残兵败将进攻蒲津渡口。

  这里无险可守,即便暂时拿下蒲津渡,当风陵渡和潼关的援军到达后,也可以轻易夺回来。

  惟一的解释就是哥舒翰与关中唐军里应外合,准备夺取蒲津渡口。

  一旦让唐军拿下蒲津渡,唐军席卷河东后,风陵渡也必然失去,潼关将没有侧翼。

  安神威作为安禄山最爱的义子之一,他一心帮助自己的“父皇”谋大事,绝不允许辛辛苦苦创建的大燕受损。

  燕军摆出四个阵型。

  除了守卫蒲津桥的士卒,其余分别在北、南、东布防,等待援军。

  燕军长枪向外,配以强弩、弓箭。

  很快,最北侧的唐军距离燕军只有百步远,铁甲碰撞声,直摧人心。

  月黑风高夜。

  就在燕军准备全力以赴对抗唐军的时候,黄河对岸如火海一样映照半边天。

  仔细看去,是密密麻麻的火把,如繁星点点,绵延十数里。

  战马的嘶鸣声也在同一时间响起。

  这些火把如龙,连接黄河波涛,正迅速向蒲津桥和蒲津渡口靠近。

  本来就有一定压力的燕军士卒,看到那交织的火网心惊肉跳。

  “不要慌,守住蒲津大桥,纵然唐军铁骑十万,亦无法通过!”

  感受到士卒的情绪,在前军指挥的安神威大喊一声。

  话虽如此,但燕军仓促应战,许多地方无法布防。

  唐军鼓足勇气,从数十步外冲杀向敌军。

  前排是重甲步兵,顶著大盾,呈攻阵之势。

  “咻咻咻……”

  燕军引矢上膛,强弩一齐发射。

  “铛铛!”

  弩矢基本都被唐军前方的盾牌挡住。

  冲阵的唐军多是朔方、河东的边军,在潼关之战时,有一部分边军及时南下,参加潼关之战。

  骁勇善战的边军在燕军面前一败涂地,正憋著复仇之气。

  而天策上将的军队到来,让他们誓要发挥出血性。

  唐军顶著箭矢、弩矢,迅速靠近。

  燕军见无法摧毁唐军,将大盾长枪挺立,组成一道铁墙。

  “杀!”

  一名唐军队头举大枪直攻敌阵。

  但他的铁枪攻在对方的铁甲上,不得不重新抽回铁枪。

  而他的身躯,也被燕军的长矛命中,不得不退后一步。

  他们都在找彼此的破绽,挑破敌人的盔甲,试图攻破一个缺口。

  有久经沙场的老兵攻敌人的薄弱处,如面部、脖颈等处。

  一时间,金铁之音不绝于耳。

  相碰撞下,也总有人喋血倒地。

  唐军胜在出其不意,人多势众,且有天策上将的援军。

  天策上将李,也曾是河东、陇右军的主帅,人人都知道天将军的神勇盖世。

  这是唐军的信心来源。

  哪怕与燕军对攻不占优势,依旧前赴后继。

  死亡,没有让后方的唐军恐惧。

  在这种气势下,燕军逐渐露出破绽,多处盾墙被推倒,士卒倒在血泊中。

  有的地方唐军踩著燕军的尸体向前十余步,安神威不断地调遣预备队抵抗。

  大战两个刻钟后,唐军大将李承光率领一万唐军已经迂回到燕军南面,靠近蒲津渡口的地方。

  虽然李承光率领的唐军都只郡兵、乡勇,没有多少套铁甲。

  但李承光主在牵制敌军,不一定非要攻破燕军的阵型。

  现如今只要打破一处缺口,就是燕军败北之时。

  “北面和西面兵精,主守北和西!”

  又战斗一刻,从传令兵得来的信息中,安神威看到北面的哥舒曜和西面的哥舒晃才是精锐。

  燕军战力虽不俗,但面对同样是边军,且人数更多的河陇军,没有任何优势。

  再加上燕军恐河对岸的火把,本就是心虚的一方,此消彼长下,很快就陷入劣势。

  奇兵被安神威一再抽调,却没有止住颓势。

  安神威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眼看已经没有奇兵抽调,总不能将守卫蒲津桥的士卒调走吧?

  安神威没看到的是,唐军携带数百羊皮筏而来。

  这些羊皮筏是从黄河西岸牧民手中征用。

  “战斗已焦灼,准备渡河!”

  河对岸的封常清一声令下,他们要进行渡河。

首节上一节707/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