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98节

  宽阔的殿前广场,所有人都在专注听高力士的宣读。

  也惟有李如松一样站在李隆基身旁,淡然自若。

  “望诸大臣以秦王为首,戮力同心,休戚与共……诏令毕,问礼……”

  最后,高力士用更大的声音结束诏书宣读。

  应天顺时,受兹天命。

  毫无疑问,李隆基是正统。

  所有一切都有礼法。

  譬如霍光废昌邑王,扶持刘病己一样,在汉人王朝的礼法之内。

  哪怕是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文人士大夫也得咬著牙认。

  众文武大臣明白,这典礼,正是封王大典。

  当高力士宣读诏书完毕,一阵沉默后,文武百官神色骤变,震惊之色溢于言表。

  有人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

  有人身躯微微颤抖,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诏书击中了要害。

  恐慌如乌云般迅速笼罩在众人心头,他们面面相觑。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猜出诏书背后隐藏著的风云变幻。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诏书而惊喜。

  李登天策上将,开府治事,官职改变,对李的亲信来说,腾挪空间巨大。

  虽然大唐有许多官职被永久搁置,然李现兼任的都是要职。

  李没有贪心兼司徒、太尉、十二卫大将军这些有名无实的官职。

  一个天策上将,就将所有概括。

  州牧、总管、诸道大行台尚书令等官职,拥有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哪怕现在李隆基依旧会让儿子担任“牧”,但都是虚职,李担任没有任何意义。

  不断加重尚书令的权力,削弱中书省的“起草诏令”,削弱门下省的“审核诏令”。

  现中书令和侍中如果不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力大打折扣。

  另外,李改“中书门下堂”为政事堂,废除政事堂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将权力彻底还给六部尚书,使尚书令权力到达顶峰。

  即便今后使亲信大臣拜相,也不可能撼动尚书令的权力。

  使尚书令成为实际意义的百官之首,当之无愧的首席宰相,和杨坚所担任的“大丞相”无异。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结束后,也远远没有这种权力。

  天策府也比历史上李世民所掌握的天策府厉害得多。

  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之上,有唐以来,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担任过。

  天策府负责对大唐内外的征伐战事,加上天下兵马大元帅,直接完成对大唐兵马名义上的掌控。

  更何况李统帅的天策府,将拥有两万天策卫铁骑。

  这只是开始,以后天策府近卫,还会出现其他兵种。

  最后是秦王的爵位,其含义重大。

  秦王是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比郡王更大一级。

  唐代亲王只封皇帝的儿子,从未有例外。

  众所周知,秦、晋、楚、赵、齐、魏等为先秦时的大国,类似的爵位加身,意义重大。

  李隆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是郯王、永王、英王、棣王、光王、仪王、颍王等上古、中古小国名号,就算李亨在任太子之前,也只是陕王。

  秦除了先秦大国以外,还是李世民的爵位。

  子孙默认不封,以显李世民的地位。

  所以文武百官认为李封秦王,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也使一些老臣非常愤怒。

  他们觉得这比杨国忠之流过分多了。

  “臣李拜谢陛下隆恩。得位天策上将,剿灭叛乱义不容辞。兼尚书令,必尽忠职守,不负圣望。进阶秦王,以死拱卫大唐社稷。”

  李在万众瞩目下,走上前从高力士手中接过诏书。

  他双手捧著诏书,对李隆基深深一拜。

  与此同时,早已被李制好的秦王印、兵马大元帅鱼符、天策府印、尚书令印、金甲金胄、官服、节钺、宝剑等被一名名宦官捧著,从太极殿内走出,趋步于李隆基身后。

  不管文武百官是何种神态,宦官鱼朝恩低头捧著另一份敕令,缓缓在托盘上召开。

  这是一张顶级绢绫制作的诏书,边缘绣著祥云瑞鹤,富丽堂华,字体是楷书,是李的第一任书法老师李琚所写。

  此内容正是对李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的任命。

  宦官冯神威又捧著传国玉玺,来到李隆基面前。

  要在众目睽睽下,在诏书上盖上印章。

  李隆基看一眼作礼的李,又看向台阶下神态各异的文武百官,无地自容。

  以为自己是尧舜!

  现在是周赧、汉献吗?

  李隆基伸出颤抖的右手,抚摸著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的和氏璧。

  光润的和氏璧提起的时候,重若千钧。

  他心中满是纠结、复杂与绝望。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如今山河颠覆,社稷崩塌。

  他为了活命,只能屈服于李的威势之下。

  后悔重用李,纠结于自己用人的失误,悔恨当初未能洞察局势,力挽狂澜。

  太极殿前,气运所在,天道何在?

  李隆基复杂的情绪交织,有对往日荣光的眷恋,有对百姓疾苦的愧疚,更有对未来命运的恐惧。

  绝望如影随形,他深知已无力回天,前路茫茫。

  只能怀著满心的悲凉,在任命书上盖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这一瞬间,传国玉玺仿佛轻得如同一片羽毛。

  在李隆基丢下传国玉玺的那一刻,神器易主。

  今后,李将执掌国玺,开始他的权臣生涯。

  “拜见秦王,陛下圣明!”

  大概有十分之一的大臣,拱手向李一拜,赞叹李隆基的圣明。

  李举高诏书,看向下方拜见的大臣。

  多品秩较低,如李现在的僚属、麾下崔光远、刘单、王滔、李纾、封常清等,以及之前提拔的吕堙、路嗣恭、王冰、陈藏器、萧华等僚属。还有和李,以及李妻子沾亲带故的人,他们看到机会。

  “拜见秦王……”

  大臣们左右相顾,又过几个呼吸后,王维、裴遵庆、张镐、韦见素等大臣向李一拜。

  即便如此,也才到达五成。

  半数官吏并没有向李拜见,呼李为秦王。

  对比,李记在心里,没有在大典上有所行动。

  “请陛下下令前往两仪殿,参加祭祀大典。”

  李这转身向李隆基说道。

  两仪殿前,李早已让崔光远准备好祭坛和一应物品。

  “力士,宣令吧!”

  李隆基继续交给高力士来做。

  看到许多官吏不认同李的秦王之位,李隆基稍有欣慰。

  但他也明白,这些文武大臣无法改变局面。

  等大典结束后,李一定会重新调整三品、四品大臣。

  将诸部权力交给信奉自己的人。

  “百官听令,前往两仪殿,祭祀宣誓!”

  高力士向下方百官扬声喊道。

  太极殿是太极宫的主殿,也叫前殿,主持朔日、望日朝会。

  两仪殿是太极宫的中殿,甘露殿是太极宫的后殿。

  一般的典礼,就在两仪殿前进行。

  李隆基在高力士等宦官的搀扶下,最先离开。

  李则要去偏殿更衣,穿上属于秦王的服侍,冠冕,佩戴鱼符。

  文武百官怀著沉重的心情,在监礼官和宦官宫女的带领下,登上台阶,浩浩荡荡的队伍跨过太极殿。

  在缓缓登台阶的时候,大臣们悄声诉说著不满。

  一些老臣本以为李会先等一等,没想到这么急就当上秦王、天策上将,还改了官制。

  这触及到许多人心中的底线。

  王公贵族一想到他们的门荫入仕之路可能因此而阻断,就对李产生嫉恨。

  更担忧李的变法像是洪水猛兽一样,无比猛烈。

  “曹操进封为魏王,也要等到汉献帝入许二十年后;王莽拜大司徒以后,还要等待十年后才敢称帝。他想等几天呢?”

  老臣苗晋卿在队伍中嘟嘟囔囔。

  这句话表明老臣们的心迹,都说安禄山称帝之心急切。但李现在和安禄山没有多大区别!

  在叛乱的时候,所谓宗室的头衔,并不足以服众。

  “没有人能制衡,徒之奈何?”

  旁边的萧隐之叹一口气。

  他是刑部尚书,但他没有因刑部权力变大而高兴。

  因为他在李为宰相的时候是反对派,与李有间隙。

  其他大臣默然不语。

  “如果他敢再过分,我一定像比干、微子一样骂他,身死无恨。”

  还有老臣愤然说道。

首节上一节698/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