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80节

第371章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无路可走!

  耳边只有马匹的喘息声和陈玄礼的哭泣声。

  一股无形的窒息感涌来,令李隆基头晕目眩。

  少顷,反应过来的李隆基一把将车帘掀开。

  龙辇帘下,前方的视野开阔,所有的场景映入眼帘。

  那是叛军,他们将自己堵截。

  李隆基一眼望向叛军最前方,骑在马上的身影。

  熟悉又陌生!

  黑夜看不真切面容,别人或许没有认出来,但李隆基敢笃定那人就是李七郎。

  曾经最信任的人之一,李七郎竟亲自带兵来追击他。

  除了痛彻心扉的后悔,只剩下心如死灰的无助。

  上天生他李隆基,扫灭韦氏、太平公主的动乱,开创千古盛世,封禅泰山;文治武功,版图纵横万里,创建不世的功绩,为什么会给他这样的结局呢?

  为什么做错事情,连改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呢?

  他想如太甲一样知错能改,想世人崇敬他。

  这一切,终将化为泡影。

  同样的,杨玉环也认出月下伟岸的身影,是她心心念念的李七郎。

  她清楚李七郎在做什么,李的出现,代表著她的兄弟姐妹会家破人亡。

  她的软弱,铸就五杨猖狂跋扈,危害国家和百姓。

  翻遍史书,再也未有如五杨一样显赫的家族。

  而且杨玉环对李隆基充满同情和感激。

  许多危害国家的事情,杨氏为始作俑者,这是她的罪过。

  和李隆基不同,她没有质问李七郎的理由,也无颜再见李。

  “圣人……”

  陈玄礼见李隆基呆坐在龙辇中,老泪纵横。

  为了圣人的安全,他面对李七郎的铁骑,不得不停下。

  他相信李七郎不会冒天下大不韪杀死圣人。

  只要圣人在,有老臣们的支持,有百姓们的信仰,就还会有些微机会。

  李隆基统御天下五十载,许多事情早已深入人心。

  就像李隆基昨日遇到的乡里百姓一样,得知皇帝受困,将家中为数不多的粗粮取出。

  若负顽抗,致使圣人亡于叛军箭矢之下,他陈玄礼就是千古罪人。

  “三郎,老奴来护驾了。”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打破李隆基与李的凝视。

  只见一名背都有些弯曲的黄袍老人,骑著一匹白马,孤零零地出现。

  他帽子早已不知去了哪里,满头银发,脸上皱纹纵横。

  唯有眼神是坚定的。

  他就是高力士。

  见李隆基的龙辇被叛军截住,身边的随从和驾车的马夫都跑了。

  他骑著一匹马,悍不畏死地冲过去。

  “放下!”

  天策卫见高力士敢“反抗”,就欲抬弓的时候,被李喝止。

  他知道这是手无缚鸡之力,连弓都无法拉开的高力士。

  在成长的道路上,高力士对李的帮助很多。

  虽然高力士也有一些收受贿赂的毛病,但举荐的多是能臣,比盛唐那些横行霸道的宦官强太多。

  更何况李父亲李适之的宰相位置,就是高力士举荐。

  “力士……”

  高力士一直到达龙辇旁停下,李隆基轻喊一声,路遥知马力,这才是他最信任的人,始终不离不弃。

  他难过于没有让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高力士,安享晚年。

  “李七郎,你扪心自问,圣人待你如何?即便你罢相,圣人依旧为您保留再拜相的希望?”

  高力士也认出李,下马对著李斥责道。

  李对高力士的斥责置若罔闻,他趁此时机举起手。

  他身后一半亲卫翻身下马。

  李也从马上跃下。

  径直走向李隆基的龙辇。

  见月下的身影晃动,李隆基强提勇气,从龙辇上起身,在高力士的搀扶下,来到龙辇的最前沿,直起身子。

  微风吹来,明明很轻柔,他却感觉到一股彻骨之寒,身体不受控制地颤动。

  盔甲之下,那张越来越清晰的脸上,似乎有一股执念。

  还有明亮的眸,可以与月亮争辉。

  以往他看李,有俯视的眼神,李有仰视的神色,他觉得自己的气势高李一头。

  就像是凤凰与麻雀一般。

  现在说不上谁是凤凰,谁是麻雀!

  “臣天水王、尚书右仆射、骠骑大将军、安西北庭节度、经略大使李,拜见圣人,救驾来迟,还望圣人恕罪!”

  李走近前后,向李隆基一拜。

  李隆基已经免去他的官职、爵位,但他还是以原有的职散勋爵自称。

  “拜见圣人!”

  未下马、已下马的天策卫,都随著李的话落向李隆基一拜。

  “李,朕可曾亏待过你?”

  李隆基知道李惺惺作态,他在凌乱之中,恢复一丝尊严,指著李质问道。

  这是他做梦都想询问李的话,现在终于能畅快地向李说出。

  “承蒙圣人青睐,臣入军以后直接为副将,半年为主将,不足一年为兵马使,两年为副帅,不足两年为正帅,三年兼两帅印,四年携四帅印,五年拜相。这种恩典臣铭记于心!”

  李向李隆基一拱手,没有否定这种事实。

  更没有强词夺理说他的地位是用功绩换来的。

  从一开始,李就是“天策上将”的计划,他曲意迎逢,使一些人称他为“媚上”。

  但赫赫武功,文采斐然,堵住悠悠之口,被认为这是李的生存之道。

  “朕没有给你荣华富贵吗?”

  李隆基又问道。

  “封天水王,赏资亿万,荣华富贵,已至极限。”

  李面色平淡地回答道。

  “你的后代如何?”李隆基再问。

  “臣之儿子出生后就有四品官在身,女儿为郡主,尊贵倍至。”李回答。

  “李七郎,那你为什么还辜负朕?举兵叛唐?”

  李隆基质问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想问道话。

  功名富贵,全部给予,这种背叛遗臭万年。

  他否定李是救驾而来。

  如果河西、陇右之兵可以调动,他也不至于落到这副田地。

  天子降尘,这是耻辱!

  “臣不曾叛唐,只是想挽救大唐。臣辜负圣人,但不想辜负苍生。”

  李义正言辞地回答道。

  他被骂只是一时的,只要他践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身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这一世就是辉煌的。

  他知道后世的价值观,只要他变革完成,哪怕是极小一部分,他都是永垂不朽的。

  人们鄙夷背叛者,是以为这是盛世。

  但也不想想李氏的江山也是背叛中得来的。

  他不可能因为世人以为的错,而不去做。

  安禄山的引子已经爆发。

  他不能看天下大残再出手。不能再隔岸观火,收渔翁之利。

  他要以最小的代价,结束叛乱。

  “你……你说是说朕辜负天下?”

  李隆基代入情感,不敢置信,指著李说道。

  他虽有过错,五十年来励精图治,不能容忍李一句话就将他全部否定。

  辜负天下苍生,这么大的帽子,谁能忍受呢?

  那盛世的主旋律,是他弹奏;那诗词的风华,由他提倡。

  他继位的前几年有多节俭,他自己最感同身受。

  “民间有《神童鸡诗》,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因为圣人喜欢斗鸡,因而斗鸡的贾昌得到宠信……窥一斑而见全豹,类似的民谣数不胜数,但圣人却听不见,只知道听盛唐气象。朝廷之中,杜、李岘、赵奉章这种忠臣义士不受重用;反而杨国忠、吉温这样的人能飞扬跋扈。圣人在十年来参加过几次朝政?地方官吏的任免,奸臣可以轻易把持。靠贿赂得到太守、县令的人,能爱戴百姓吗?他们一定会百姓身上得到更多民脂民膏,他们与豪强狼狈为奸,吞并郡县的土地。”

  “当天下间都是农奴,百姓再无耕地的时候。便是百姓揭竿而起的时候。那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会将大唐推翻碾碎。”

  “圣人不食人间烟火,住在琼楼玉宇间,哪懂得人间的疾苦?”

  “天子者,民之表也。当以民为天,而非视自己为天。太宗皇帝都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关中两个多月大雨,圣人不敢登楼看一眼,是怕见到什么?杨国忠强征士兵远赴南诏,咸阳桥上的哭声,圣人可听到?圣人只能闻到朱门中的酒肉香味;听到梨园弟子的奏乐;看贵妃娘娘的《霓裳羽衣舞》……”

首节上一节680/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