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守则所在,否则一律视为谋反。
荔非守瑜还找敦煌太守李,确定这些骑兵没有任何敕令、诏令。
他又让探马去玉门关和阳关探查消息。
不久后,探马传出消息,有无数骑兵已通过玉门关,可以用在山满山,在谷满谷形容。
从军旗上,能区分来骑正是安西、北庭的戍边精骑。
荔非守瑜在不确定情况下,率领玉门军驻守敦煌城。
两日后,李率领天策卫,先一步至敦煌城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座与李有巨大渊源的边塞大城,如今陷入李的兵锋之下。
“是天水王的大纛!”
城墙上的荔非守瑜看到李的大纛后,面色动容。
他有过猜测,但不敢相信。
现确定是李率领铁骑入玉门关,使荔非守瑜心中纠结。
荔非守瑜虽是羌族,但他是忠于大唐的。他们河西羌族荔非家的儿郎,世世代代为大唐效力!
哪怕之前安禄山被封为西平郡王,得玉麟勋章,他认为安禄山不配给天水王提鞋。
在荔非守瑜的目光中,身披黑色铠甲的李独自一骑来到敦煌城前。
后方天策卫想要跟随,却被李伸手制止。
但天策卫人人握弓,眼神锐利地盯著敦煌城,气势凝聚到极点,仿佛随时会冲过去一样。
就这样,李在西城楼前数十步外停下。
城楼上的士卒无人敢弯弓引弩,哪怕知道天水王来者不善。
“守瑜,别来无恙!”
李面带微笑,向城楼上喊一声。
“拜见天水王!”
荔非守瑜在城上向李拱手一礼。
“拜见天水王……”
虽已有八年,但超过一半的士卒曾经跟随在李麾下,对李敬仰崇拜。
每每听到李在西域传来的不世功绩,他们就心痒难耐,恨不得身在其中。
于是他们皆齐声喊道,惊断大雁。
“我奉圣人密诏,引兵铲除杨国忠,平叛安禄山,守瑜是想开城门与我在敦煌城把酒言欢,还是想在这里与我一论弓箭?”
李又把这个幌子打出来。
精明的人知道李是要“清君侧”,但普通士卒确实会相信李是真要铲除杨国忠。
毕竟士卒也知晓杨国忠和五杨祸乱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们更相信天水王的节操!
“天水王……”
荔非守瑜面红耳赤地大喝李的爵位封号,能为大唐死节,不皱眉头。
他在士卒的注视下,偏移一步来到垛口,将自己的胸膛暴露,并缓缓举起自己的牛角弓。
而李也摸向自己马上的强弓。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玉门军士卒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有头脑简单的士卒不解荔非守瑜为何向天水王亮弓?
有将士知道其间根源,但天水王曾“一箭破伏俟”,哪怕守瑜箭术再强,也远远不及。
更多的士卒心中矛盾、担忧!
荔非守瑜的手已经摸到箭囊,但他停顿下来,终究未将箭矢抽出。
“李帅……”
最终,荔非守瑜放下雕弓,如曾经一般,称呼李为帅。
这也意味著荔非守瑜会毫无保留地打开敦煌城门。
也使玉门军士卒松一口气。
他们和荔非守瑜关系亲密,更不愿意与李帅为敌。
敦煌太守李摇了摇头,荔非守瑜答应开城,他也没办法。
军使与太守互不属,品秩上他和荔非守瑜相差不大,李不能制止,也不敢制止。
他是李渊兄长李湛的后代,也算是宗室,明白李的入关,对大唐帝国来说雪上加霜。
身为敦煌太守,他清楚李在敦煌的影响力,比他这个太守更大。
如果不出意外,河西、陇右其他军,也会像玉门军一样,被李收伏。
届时二十万虎狼之师兵临三秦,朝廷该如何应对?
但李脑子转得很快,敦煌作为李入关后的第一郡,他们投降,应当很有前途。
一刻钟后,四门全开。
荔非守瑜和李一起迎接李入城。
“末将荔非守瑜,将全力帮助李帅铲除杨国忠,斩杀安禄山……”
见李后,荔非守瑜半跪在地,向李行礼。
“于吐蕃战斗时,将军勇猛,善骑善射,可惜回纥、吐蕃臣服,使将军未得大将军之职,现国家危难,内有杨国忠和五杨,外有安禄山渡过黄河,正是将军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李将荔非守瑜扶起来,拉著他的手动情说道。
“末将一直怀念追随李帅驰骋雪域高原。国家不复往昔,正需要您这样的英雄出现。”
荔非守瑜不是笨人,能猜透李的目的。
但李姓李,是太宗皇帝的血脉,他相信李使大唐帝国重返盛世。
他也能报答李帅提拔之恩。
“好儿郎!”
李拍了拍荔非守瑜的肩膀,转向旁边的李:“你是敦煌太守?”
“回天水王,正是下官。昔日天水王变法的时候,下官还只是县令,但下官是新法的捍卫者,盼望著天水王能再度入相,拯救黎民苍生。”
李再次向李一礼,缓缓回答道。
“敦煌是好地方,政绩有了,能让百姓满意,都会身居高位的。不要如盛玉亮一样,使百姓道路以目。当年盛玉亮就是在这城门前,身首异处。”
李语重心长地向李说道,还不忘警告,让他不要忘记之前的敦煌太守。
敦煌绿洲,如同戈壁滩上的明珠。在天宝年间,敦煌的屯田和粮食收成,除了百姓和边军自给自足外,还有一部分能运送到西域、朔方。
这在边塞是非常罕见的。
另外,敦煌绿洲之内,党河两畔,还有不少果园。
畜牧业虽比不上武威郡、张掖郡,但也算不错。
在李的计划中,敦煌要成为一座大城,连接西域,并发展手工商贸。
使大唐更有力地去控制西域。
“下官明白,一定听从天水王的教诲,使敦煌百姓安定。”
李诚惶诚恐地回复道。
在这非常时期,他不敢在敦煌乱搞。
想招募乡勇,对抗李,敦煌百姓一定不会跟随。
李下令天策卫在敦煌城周围驻扎,休整一段时间,等待长安的消息。
切断丝绸之路的士卒,打起玉门军的旗号,以围堵胡贼的名义,禁止任何人通行。
李已得到消息,阳关被车神塞兵不血刃地拿下,换守成西域士卒,使李彻底掌握主动。
与荔非守瑜和李一翻交谈以后,李进入敦煌城中。
敦煌百姓得知天水王亲自率兵平叛而来,不再害怕,纷纷从屋舍中跑出来。
街道两旁,百姓们簇拥而立,眼中满是炽热与期待。
孩童们骑在大人的肩头,挥舞著小手,想看看大人们一直提起的天水王。
王这个字,总是令少年憧憬。
老人们则颤巍巍地拄著拐杖,伸长了脖子,他们经历天水王对敦煌的贡献,在他们心里天水王是无私且伟大的。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的时候,代表著李已经入城。
虽身份不同,但李卸去防备,异常亲民,主动问候老人。
看著更加成熟英武的李,敦煌百姓热泪盈眶。
“天水王,我要加入您的军队,随您一起平叛……”
“老夫要将儿子送到天水王军中,为国效力……”
不断地有人高喊要加入李的军队。
“明日本王在敦煌城外,招募乡勇,有意者可前去报名。每年军饷为绢十二匹。”
李正有此意,承诺明日召兵。
他要招募一定兵马,在河陇训练,作为预备队。
既然是夺权,要面对众多敌人,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不利于计划的施展。
他面对的是强大的燕云铁骑,牺牲的士卒,要及时补充。
而且在河西、陇右,陈列新兵,还可以随时应对来自吐蕃和回纥的威胁。
李没忘记吐蕃帝国和回纥汗国,是在大唐安史之乱后崛起。
特别使吐蕃,还是玛祥仲巴杰与恩兰达札路恭当政,即便吐蕃远远没有历史上的实力,但李觉得他们不会放弃大唐内乱的机会。
历史上哥舒翰已经占领青海,以及大非川一带,至大积石山一带的领土。
但由于朝廷抽调太多陇右河西士卒平叛,使塞上戍堡和城池缺乏士卒守卫,供给不足,给吐蕃可乘之机,夺去河西、陇右十几郡,攻破长安。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李不会让这种画面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