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49节

  他们在湟水一起垂钓。

  李泌告诉李“枉尺直寻”,不以小知而大直。

  意思是在拜相的时候,受一点小委屈,使得天下百姓、文人士子同情。

  从而使冒天下大不韪的时候,得到一批人的支持。

  那些狂热支持李者,认为李起兵是拯救苍生,迫不得已。

  是以,李颁布他认为难以完成的新法,最终罢相。

  积累声望!

  从李十二载秋回长安时,长安百姓高呼小相公就能看出李拜相的成就。

  只要百姓认为李掌权能改变天下,让他们丰衣足食,就会一步步水到渠成。

  李胸中有沟壑,眼里存山河,李泌认定李是真正心怀苍生的英雄,才会全力辅佐。

  “先生之言我也懂!一想到圣人的恩宠,我就惭愧。圣人不曾辜负我家!”

  木已成舟,李适之虽然会毫不犹豫站在李身边,但想到门前四戟和圣人的恩宠,心里就难受。

  “但圣人辜负天下!天水王与太子并不和睦,假如太子继位,天水王将不会再有任何拯救苍生的机会。”

  李泌向李适之提醒道。

  李适之听后恍然,他以前一直担心李亨继位后会如何对待七郎。

  但每每李表示不必担忧。

  一旦兵变完成,确实不需要担忧李亨。

  “看七郎了,我已老迈,无能力帮助七郎!”

  李适之叹口气,他在长安的人手,翻不起任何风浪,无法帮助七郎清君侧。

  “宋国公不必操心这些,领兵打仗,天水王当世无双。只是天水王放不下宋国公,希望宋国公能离开长安。”

  李泌说出来此的目的。

  一旦李入玉门关,自然要想办法去掌控陇右军和河西军。

  此举动与造反无异。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首先会意识到李在装病,然后觉得李也和安禄山一样谋反,一定会问罪李适之和李的儿子李奕。

  “我的儿女都在长安,要怎么离开?”

  李适之也知道谋逆大罪一旦证实,牵连甚大。

  他老迈不惜死,但满堂儿孙不该如此。

  “我听说圣人在三日后,要再次前往华清宫。届时您装成受到打击,一病不起。这样宋国公的儿孙们就能留在您身边。”

  “您不是囚犯,在长安有众多理由出城。可以申请在骊山下的天水王宅院养病。”

  “等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以后,天水王的亲信就会准备车马,接您和您的家人前往陇右的莫门军。”

  “现莫门军使为高锴,是天水王在朔方时的老部下,对天水王忠心耿耿。且莫门军紧邻白兰羌,白兰羌王对天水王马首是瞻。”

  李泌向李适之说道。

  “安禄山今年会造反吗?”

  李适之还顾虑这一点。

  “不知道!但天水王笃定会。”

  李泌摇了摇头。

  “听先生的安排了。”

  李适之咬了咬牙,也只能这样。

  接下来,李泌先居住在宋国公府。

  罗兴联系廖峥嵘,以及京兆地区、关中地区忠于李的常平新兵。

  要从常平新兵之中,挑选骁勇,护送李适之一家人安全到达莫门军。

  同时,莫门军也会出兵接应。

  这时候,逐渐代替郡兵职责的常平新兵尤为重要。

  地方太守收到杨国忠的命令拦截李适之,也有心无力。

  招募乡勇需要一定时间。

  更何况在陇右地区,李的影响力大于任何人。

  翌日,李适之听说李边关大病后,也卧病在床的消息传遍长安。

  人们都认为李适之思子成疾,没有怀疑其他。

  李隆基派遣高力士探望,并令御医诊治。

  但李适之装得很像,御医不敢胡言,只能以思子成疾上报,并开药调养。

  没几天,传出来饮中八仙的李适之已经无法再饮酒。

  人们唏嘘不已,认为这是行将就木的征兆。

  李适之披头散发,忍饥挨饿,故意三天才吃一顿饭,身体自然虚弱,面如菜色。

  御医看了都摇头!

  由于李、李季卿、李玉莹等不知道李适之在装病,感情流露,不断哭泣,探望的客人们将此告诉其他权贵。

  以至于长安权贵都以为李适之活不过今年冬天。

  李隆基只是感慨一下,并没有因为李适之重病,而放弃去华清宫。

  他心情也不好。

  至于李适之的儿子、女婿请假不朝也无所谓。

  一则李隆基本就不上朝。

  二则是他们的权力被杨国忠架空,可有可无。

  十月下旬,李适之想去骊山脚下果园边李隆基赏赐给李的宅子养病。

  李等只能同意,用车子将李适之拉在那里,希望在安静的地方父亲病情会好转,能正常一日三餐。

  骊山脚下的宅子中,杨国忠还亲临看望李适之,他巴不得李适之快点一命呜呼。

  等李适之死亡的消息传到波斯,说不定还能打击一下李。

  他看李适之苍白无力的脸色,觉得李适之将要油尽灯枯。

  临走的时候,杨国忠又假惺惺地让李好好在家陪伴李适之,并送上大补之物。

  与李适之不远的骊山上,巍峨的华清宫中。

  李隆基再次痛骂安禄山,因为安禄山未能履行约定,来华清宫温汤。

  眼看十月份将过。

  不过李隆基想著安禄山应该不会在今年叛变。

  甚至以为安禄山一个胡儿,最多想割据范阳,苟安乐一时。

  他准备再派使者,为安禄山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果安禄山还不来长安,他必然会调集河东、朔方、陇右、河西的兵马讨伐安禄山。

  越想越烦,李隆基干脆忘掉烦恼,好好享受这个寒冷的冬天。

  凛冬过去,或许春天就会到来。

  他有时在温泉之中,有时在飞霜殿内饮酒。

  他像是心血来潮一样,每每观看宫中的大乐《霓裳羽衣舞》。

  由美丽动人的杨玉环舞蹈。

  此时杨玉环因为担心李的病情而忧郁,那我见犹怜的神态,加上身娇体媚,使《霓裳羽衣舞》更让李隆基迷醉。

  看著那妩媚的美人,一颦一笑。

  听著那靡靡曲调,无忧无虑。

  饮著水晶杯中的宫廷御酒,醉生梦死。

  与此同时,华清宫下,杨国忠在中书门下堂训斥著文武百官,彰显自己的威严。

  四杨依旧收著来自四方的贿赂。

  壮丽的虢国庄中,拜访的达官贵人排了数里。

  他们丝毫没有料到东北与西北的变化……

  在十一月的一天,杜甫一路跋涉,从长安回往洛阳。

  和历史上不同,这一世,杜甫在老家洛阳有一些薄田,能养家糊口。

  在从长安回家途中,他察觉到国家的大患,写了一首五百字的五言古诗。

  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各地的走访,诗中尽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

  不仅仅是对当权者的批判,他也非常无奈,对李隆基恨铁不成钢的同时,又抱有一丝希望。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他还是那个国家的忠臣,如向日葵开向太阳的方向,这是本性无法改掉。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

  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劝客人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来自遥远的南方。

  那朱红色的大门里,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苦百姓有谁去埋葬?

  相隔几步,就是天堂与地狱一样的区别。

首节上一节649/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