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44节

  当然,一些普通的商人和百姓,还不知道李要造反。

  短时间内,还在李掌控之中。

  “如果安禄山率领燕云铁骑造反,必然联合东北诸胡。唯有大都护能抗衡之。”

  就在这时,岑参发话对李表达支持。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作为最先追随李的僚属之一,他对李崇拜于滔滔江水。

  刘单不用李提醒,已经心领神会,知道要去做什么。

  更何况岑参认为李如此做是迫不得已。

  如果当初圣人全力支持李变法,同意李调遣边军进入中原镇压豪强,绝对不会出现今日之局势。

  病入膏亡的朝廷,应该要猛药治疗。

  发生一些悲剧是在所难免的。

  囚禁监军,招兵买马,大肆屯粮,私造器械。

  事已至此,覆水难收。若李放开西域到河西走廊的通道,多疑的李隆基一定会杀死李。

  “清臣,都到这一步了,无法回头。我相信大都护迫不得已,一定能铲除奸佞,匡扶山河,兴复唐室。”

  王昌龄也发话了,但他在劝说颜真卿。

  他一再遭贬,又接连被李捞出来,大都护对他可谓恩重如山。

  走到这一步,他也非常无奈。

  他感觉大都护是被一步步被逼到这里,只能兵行险招。

  但凭心而论,王昌龄希望大都护如周公一样,使天下归心。

  小宗代大宗一旦有开端,今后大唐宗室会争先效仿。

  除非大唐不再重用宗室。

  经过李一席话,有的僚属被李“忠于社稷”所折服。

  更有相信李举事是为国家铲除安禄山,最终立下新君,成为周公。

  当然,也有一些僚属心潮澎湃,盼望著李能够谋反成功当皇帝。

  李能力足够强大,文韬武略,又掌握劲兵重镇,成功的概率很大。

  如果李成为,他们这些僚属,保守也能成为一地长官,显露自己的才能。

  “属下愚昧,想知道大都护最终想成为什么。”

  颜真卿被有些说动,他低头拱手,尽量使自己不妄加揣测李的目的。

  “我第一步节制天下兵马,这样才能对抗安禄山,对抗豪强大族,以及可能趁人之危的吐蕃、回纥。至于其他,我没有多想。大事的变量有许多,要步步为营。”

  李向颜真卿回答道。

  他不可能在现在给颜真卿答案。

  即便是造反,最多也是打著清君侧的名号。就像是安禄山一样。

  李兵变造反,要打著铲除安禄山的名义。

  “大都护目光长远,属下无能,恳请辞去职位。”

  没有得到想知道的答案,颜真卿害怕不想看到的一幕会出现。

  他的家训,不允许他成为谋朝篡位的人。

  “当下正值用人之际,清臣继续处理安西的政务吧!”

  李拒绝颜真卿辞职。

  颜真卿其实早就发现异常,但他并没有向朝廷检举,说明他内心在挣扎。

  颜真卿出自书香门第,从小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是儒家的捍卫者和实践者。

  但他的儒家思想,受制于朝廷所宣传的影响。有忠臣烈士的凛然正气,却也是皇帝的死忠。

  皇帝犯错,他们只会劝说皇帝改正,而不会拥有推翻的念想,甚至没有去批判。

  相比之下,杜甫虽然忠于皇帝,但也把李隆基骂得狗血淋头,与汉武帝穷兵黩武并列。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而非个人权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视为高尚,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

  有的时候,光有责任还不行,像是孟子、荀子一样,跳出孔子的思想,阐述自己的儒道。

  李就是想让颜真卿能过去心中的坎,继续为他效力。

  他所说的一切,也是在让众僚属接受他的道理。

  “属下辞职以后,不会离开安西,更不会告密大都护之事。”

  颜真卿再次请求。

  他不知道的是,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输了。

  明知道李造反已成定局,而不是想方设法告密,这不是他心中的忠贞。

  “诸位,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想挽救大唐,只是所用方法不同,最终我们都殊途同归。”

  李没有回答颜真卿的话,而是向周围的僚属说道。

  他用“殊途同归”四个字,一下就将他们谋反变得高大上,提高在场之人的格局。

  也给了众人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大都护……”

  颜真卿还想说什么,却被李打断:“清臣,最近我新研究一种字体,虽难登大雅之堂,但你是书法大家,还请你品鉴一下。”

  李一招手,裴璎拿著一幅字来到李面前。

  在众人大惑不解的时候,李将这幅字递给颜真卿。

  颜真卿迟疑一下,伸手接过李的字,并在众人的目光下,将书卷缓缓展开。

  映入眼帘的是与众不同的字。

  细瘦的笔画线条流畅,看起来如苍松一样挺拔,结构紧密而不失舒展,令人眼前一亮。

  众僚属第一眼看上去是秀美洒脱,但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精心构思,一丝不苟。

  这种极具个性的书法,颜真卿、王昌龄等人第一次看到。

  李写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瘦金体。

  他前世的大学是古文历史,自然多次见过瘦金体。

  由于不知道瘦金体的具体笔画,李从十年前开始,就开始试著构思属于自己的瘦金体笔画。

  勤学苦练,又有颜真卿这种的书法大师指点,李的书法早已出类拔萃,他尤精楷书。

  当瘦金体的常用字逐渐被李构思完成后,才有今日书法中的瘦劲神韵。

  一时震惊众人。

  瘦金体在后世评价两极分化,因为不符合宋代以后的一部分文人审美。而且非常难模仿。

  但盛唐是飞扬的时代,审美独特,由李写出的瘦金体,让颜真卿、岑参等人惊叹不已。

  当然,在这个时候,李可不是为了秀他的书法。

  众人沉浸书法以后,忽然看到书法的内容。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比瘦金体还要惊艳。

  从哲人追求,到关心百姓,再到文学传承。

  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格局。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关怀天下,有境界的圣人。

  这一刻,他们仿佛又想起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李。

  也验证李的至高理念。

  君主无道,就将他推翻,铲除奸佞,还天下太平。

  而李的境界明显比他们更高,所以要进行“兵谏”。

  至于兵谏以后的形势,自然是李的舞台。

  他们当效力李,殊途同归,开万世之太平。

  不可否认,这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在后世人们付出没有回报,怨气大的时候还会排斥这样的空话。

  但在这个时代提出,由李提出,富有进取精神。

  也容易煽动追随者的情绪。

  一旦李完成壮举!

  那这四句话便会变得神圣。

  “清臣,我的字怎么样?”

  李不问内容,反问瘦金体如何。

  “棱角分明,笔力遒劲。好字,这是什么字?”

  颜真卿在脑海里回想著这四句话的同时,向李询问道。

  “我自称为天骨鹤体。”

  李向颜真卿回答道。

  “字体如仙鹤的羽毛,天骨遒美,应其名称。此等生机,当流传于万世。”

  颜真卿一语双关,向李长揖一礼,看了李的四句话后,不再提辞官的事情。

  这一礼,使他折服李。

  相信李能为万世开太平。

  他终于明白,李没有悬崖勒马的机会了,踏上不归路,只有一条道走下去。

  由他们这些人全力辅佐,完成拯救苍生,挽大唐于危难的壮举。

  “我等愿意倾尽全力助大都护铲除奸佞,匡扶山河。”

  王昌龄、岑参其他僚属也纷纷表态。

  “波斯的粮草,已经快到达龟兹。创建更多粮仓,储存粮食。全力打造备用盔甲、武器。”

首节上一节644/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