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16节

  只是看地图,李隆基已经爽翻天。

  战报太多,李隆基只观看大战的战报。

  一直到下午,非常专注。

  这几年李隆基难得有如此认真的时候。

  哪怕李隆基几乎不理朝政,但凡君主,都必然会对赫赫武功感兴趣。

  李隆基非常在乎后世对他的评价。

  这个时代,文人士大夫,动不动就口言尧舜。

  李隆基希望以后不论文武,讨论的都是他。

  每一场大战,都有李一贯作风。

  并非勇猛横推,而是先去计策,然后穿插,最后亲自冲锋陷阵,给敌人致命一击。

  使得唐军阵亡,非常低微。

  这一场战斗,还有葛逻禄、突骑施诸部、安西诸国、拔汗那、粟特诸国、吐火罗诸国,为唐军分担压力。

  使唐军还能维持主力兵马,有再战之力。

  战报流利,李隆基心情畅快。

  可惜唐军久战,非常疲惫,不然真能杀到地中海。

  李超额完成李隆基吩咐的目标,李隆基没有理由去怪罪。

  最后,李还声称等安西兵马休整一年半载,就继续发兵入波斯,活捉大食哈里发,饮马地中海,鹰扬国威。

  这正合李隆基心意,使他龙颜大悦。

  他觉定要好好赏赐安西北庭将士,使士卒更有士气为他开疆拓土。

  随后,李隆基看了李新增柘枝镇守使和葱岭镇守使的发展计划。

  他想都不想就同意了。

  他控制河中,要像控制安西一样牢固。

  然后逐渐向波斯迁徙百姓。

  最后是表功奏书。

  是李表奏立功将士的文书,包括升官进爵,获得跳荡勋章、勇士勋章、英雄勋章的人选。

  拜鲁炅为柘枝镇守使,论惟贞为葱领镇守使。

  程千里升任为北庭节度副大使,北庭副都护。

  提拔功劳最大的李嗣业为安西都知兵马使。

  提拔原本的都知兵马使车神塞为安西节度副使。

  李在远征的时候,原本的副使王正见病逝在龟兹,李很惋惜。

  王正见年迈,所以未随军出征,也算寿终正寝。

  提拔张兴为经略军大使,车光倩和浑为经略军副大使。

  提拔李麾下老将赵怀平为长城军使。

  卫伯玉、马、郝廷玉、来的提拔都是在战场上,李正式启奏。

  李提拔白孝德为龟兹镇守副使。

  田珍为另外一名龟兹副使。

  瀚海军使郭合苍提拔为北庭都知兵马使,天山军使改任瀚海军使,升半阶。

  瀚海军副使王睢升为正使。

  其他包括柘枝、葱岭等还有七名副使名额,全部从立功者中提拔。

  任何一军,都配两名副使。

  被封的将领,多加中郎将、将军、大将军的职衔,标榜身份。

  其他僚属,如封常清、刘单、独孤罗等,加职事官。

  特别是封常清,李举荐他为柘枝都督。

  让封常清留守,负责管理柘枝城、西原城(怛罗斯城)一带军政,关键时刻,可以插手河中诸国。

  等过段时间,李再考虑将封常清调回去。

  李的表功奏书,李隆基只是大概看一眼,就吩咐杨国忠,尽快拟定委任状,让武部和文部签字,送往安西……

第347章 李隆基的赏赐,山雨欲来风满楼

  杨国忠没有拒绝的理由。

  将士立功,理应赏赐,加官进爵。

  如李嗣业斩杀大食帝国的大埃米尔,相当于大唐的兵部尚书。其间又多有斩获,有陷阵之功,杀敌无数,从龟兹军副使越级提拔到安西都知兵马使没一点问题。

  可惜安西的官职不多,放在其他军李嗣业当节度使都有可能。

  只是这一样来,安西、北庭、陇右、河中,几乎全部李一手提拔到将领,甚至朔方也有李的老部下。

  杨国忠在心底突然产生一种忧虑。

  不是担心李造反,而是怕手握兵权的李向他发威。

  杨国忠也想在军队中有影响力,但他掌权之后,天宝十节度,势力已经无比清晰。

  安胖子在东北军,谁也无法插手。

  陇右、河西,隐隐形成军事集团联盟,将他排斥在外。

  朔方的安思顺,一向看他不爽。

  河东军虽然对安胖子阳奉阴违,但也自成派系。

  西域更不用说,是李地盘,这几战以后,估计西域诸国,要看李的脸色行事。

  惟一能让杨国忠插手的是岭南五府经略使和剑南节度使。

  岭南那地方,军队也就是对付土匪、海贼、反叛,是不毛之地,距离长安万里之遥,掌那里的兵权没丝毫用处。

  杨国忠有心掌握剑南军,但征南诏的战役中,一塌糊涂。

  所以杨国忠感觉自己很没安全感。

  不论如何,杨国忠一定会想办法将安禄山干掉。

  李隆基当天夜晚,留驻于望春楼休息。

  翌日一早,又看了一下李送回来的地图。

  他让集贤院的官吏尽快根据此地图,绘制出完整的大唐帝国图册,给天下人观看。

  杨国忠还想出一个点子,拿太宗时期、高宗时期、天后时期的地图,一起张贴在城中。能让文人百姓对李隆基的赫赫武功一目了然。

  这马匹拍得李隆基心旷神怡。

  当晚,李隆基起驾回兴庆宫,并宣布举行自华清宫回来后的第一次朝会。

  朝会上,几乎成为宰相杨国忠的一言堂。

  左相陈希烈唯唯诺诺,一切都以杨国忠马首是瞻,不论什么文书,只要是杨国忠发令,他闷头签字即可。

  享受属于宰相的功名利禄,不顾天下苍生。

  文武百官,能晋级的只有一种,就是巴结杨氏的人。

  说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毫不为过。

  李隆基坐在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宝座上,却没有往日的精气神。

  今日朝会,李隆基最想听的就是大臣们躬身一句句的道贺,赞叹圣人的文治武功。

  杨国忠早给李隆基安排得明明白白。

  “陛下神文圣武,文治之盛,尧舜都远远不及您!今四海升平,万民敬仰。兴庠序以育贤才,修典章而明法度,仁德布于天下,实乃千古圣君。陛下之武功,更是威震八方,平外患而定边疆,保我朝之安宁,功高盖世,臣等心悦诚服,恭祝陛下万岁千秋。”

  鲜于仲通第一个出列向李隆基恭维。

  他明明打了一个败仗,却被杨国忠言为小胜,现在任武部侍郎。

  在杨国忠的支持下,鲜于仲通明目张胆剥夺高仙芝的权力。

  高仙芝一个武将,玩不过杨国忠,只能郁郁寡欢。

  “陛下文以安邦,诗词歌赋,才情非凡。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武以定国,铁骑所至,敌军胆寒。陛下之文治武功,如日月之辉,照耀我朝,臣等深感荣幸,愿陛下江山永固,福寿绵长。”

  中书舍人窦华起身接著恭维道。

  “陛下乃千古英主,文治璀璨。广开言路,纳谏如流。国家繁荣,百姓富足。武功赫赫,战无不胜。陛下之功绩,必将永载史册,臣等敬服不已……”

  侍御史郑昂紧接著出列,作为御史台的官吏,也不管李隆基做没做到,尽是美言。

  出列的文武大臣,不再是议论国家大事,而是吹捧李隆基。

  哪怕是杨国忠任命的左右拾遗,左右补阙,禀告的不是皇帝的过失,排著队赞扬皇帝的功绩。

  昔日隋炀帝因不听劝谏而亡,太宗皇帝从谏如流,发生的时间还没有多久。

  李隆基却已经忘了,他不知道自己要做隋炀帝,还是太宗皇帝。

  那些有良知的官吏,只能闭上嘴巴。但凡有任何忤逆,都会被赶出兴庆殿。

  再强硬的证据,也比不上杨国忠的一句花言巧语。

  “尔等之心,朕已知晓!国家有今日的强大,离不开诸臣的努力和在外征战的将士,特别是天水王,将大唐铁骑,驰骋于里海,使那西胡人,不得不献上价值二十万匹丝绸的金银珠宝求和。”

  “此西征之战,天水王居功至伟,超越卫国公、英国公的功绩,朕决定为天水王加实封一千五百户,现天水王实封三千户。”

  “另赏赐天水王钱十万贯,黄金三千两,彩锻一千匹,绛绣一千匹、蜀锦一千匹,金器二百件,玉器二百件。宫廷乐师五十人,教坊歌姬美女百人。”

  “另选在胜业坊修建大宅一座,为新的天水王府。一定要比禄山的宅院更壮丽,国家富庶,不要爱惜财力。城外上好的果园,挑选两处奖赏给天水王。”

  “封天水王次子为太中大夫,封长女为金城郡主。”

  李隆基听完恭维的话后,宣布对李的奖励。

  李的散官、勋、爵、职事官,不是一品,就是二品,已经到达能给的顶峰。

  所以李隆基拿加实封,以及封赏子女。

  这是要告诉李,如果能立下不朽的功绩,能成为真正的万户侯。

  文武百官被圣人的阔绰惊到,皇子公主,连侍奉一千户都没几个。

  对大臣来说,实封一百户,都属于可遇不可求。

  李实封三千户,是大唐自开国以来臣子第一人。

首节上一节616/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