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71节

  也是这一年,李白畅游梁园,遇到他人生的第四春,宗氏。让这位漂泊的大诗人,在晚年有所依靠。

  不是没有人不敢斥责杨氏,今年的寒食,一首“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遍长安。

  以“五侯”比喻“五杨”,藏在美妙的绝句中讽刺杨氏。

  李岘是智者,能自保其身,他身为京兆尹,总能化解杨国忠对他的攻势,得到百姓的爱戴。

  更主要的是李岘身份不一般,杨国忠不能无缘无故罢免。

  整个朱雀大街上,运送木材和石材的车子,一辆接著一辆。

  因为五杨要大兴土木,建造豪宅。

  她们虽是整体,却互相攀比,但凡觉得对方的宅院好过自家,哪怕耗费数十万贯,立刻推倒重新建筑。

  土木之工,昼夜不止。

  天水王府已经算优宅,和五杨的宅院相比,小巫见大巫。

  那城外的荔枝道上,官吏们开始忙碌,哪怕路上有一块石头,都要挪走,有一处凹陷,都要填平。

  以免不久后,耽误涪陵的荔枝运输。

  虽然荔枝道是杨国忠提出,李隆基坚决修建,但杨玉环却也有责任。

  她以为吃到新鲜的荔枝没什么。

  但八百里加急,是国家最紧急的军情,是关乎国家命运的事情。

  吃一次荔枝,都要八百里加急。这种本末倒置,会动摇国民。

  这不是荔枝价值的问题,治理国家,领袖者以身作则,很小的过失都会被放大。

  一些事情,豪商可以,但官吏不可以。

  剑南,鲜于仲通意气风发,他领剑南军两万,正式对南诏进攻攻击,以获得他的军功。

  在杨国忠落魄的时候,鲜于仲通提携了杨国忠,这种微不足道的投资,让他一个豪族,一跃成为剑南节度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灭掉南诏,为大唐开疆扩土,他成不了李,成为李第二,应该是没问题的。

  要问鲜于仲通此战胜算几何?

  鲜于仲通一定会回答“小小南诏,何足道哉”!

  候鸟路过南诏,北归至范阳,看到的是尘土飞扬,兵马漫山遍野,数十里不尽。

  安禄山踌躇满志,这一次定要一雪前耻,彻底征服奚、契丹,完成他的大计。

  李小贼已入西域,想回长安不容易。

  狗贼杨国忠视他为眼中钉,李隆基老矣,太子迟早继位。

  安禄山知道,自己时间不多。

  谁说胡人不能一统天下呢?

  不要用石勒、苻坚与他相提并论。

  那柏海之上,冰雪还未融化,有一支叫做“神策”的军队,在巡视黄河源头。

  新兵们以为当兵就是这样,但老兵们思念上一任边帅策马扬鞭的身影。

  也不仅仅是赏赐了,更有一种信念。

  数十万移民的填充,经过一些矛盾的冲突后,在名臣的治理下,走向稳定。

  白色的棉花,到处在开放。

  百姓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不可或缺的宝贝。

  那青海头的悠悠笛声,飘荡至祁连山头……

  ……

  三月初。

  由长安出发的使者,快马加鞭,终于到达碎叶。

  他们带来一份份任命状,和一些跳荡勋章、勇士勋章,以及对将士的奖赏宣布。

  不久后,车马就会从长安出发,转运到龟兹。

  同时,还有李隆基同意李出兵葱岭西的诏书。

  对于封赏自己为骠骑大将军,李心中没有波动,他要的不是这种。

  哪怕霍骠骑曾经是李崇拜的对象。

  一个虚职,还不如多赏赐他一万匹丝绸。

  倒是李隆基赏赐他的绢和彩锻很有用,到安西后,可以卖掉换成金银珠宝。

  朝廷免费帮他转运。

  有了朝廷的诏书,李当即把将领和僚属,召集在一起。

  听到李要亲自率兵西进的消息,第一个变脸的是边令诚,他立刻说:“大都护,此行我留在碎叶即可,我会让内给事跟随。”

  边令诚难得用宽和的语气与李说话,让人听起来不那么反感。

  主要是一听说要翻山越岭数百里,边令诚心中很虚。

  他经历过翻山越岭的痛苦,和高仙芝一起,走到连云堡的时候,就萎了。

  宦官没有双腿之间的东西,又养尊处优,最怕行远路,哪怕是骑马也难受。

  “不行!大军行进,中军必须跟随。”

  李眼眸一动,毫不留情地说道。

  边令诚是小人,往往在奏折上夸大渲染,李不会让他待独自待在西域。

  他去哪,边令诚就得跟在哪!

  “你……”

  边令诚气得七窍生烟,这崽子想累死他吗?

  但他拿李没办法,只能干瞪眼。

  不过他实在受不了这种风餐露宿,于是看向于田镇守使贾崇。

  “启禀李帅,监军不久前感染风寒,有病在身。如果再千里远征跟随,恐怕会有闪失,留在碎叶,不会影响什么。”

  贾崇只能硬著头皮上前,向李说道。

  他本来只是守捉将,是边令诚提拔的人,又多有孝敬边令诚,此时他不得不帮助边令诚说话。

  “将士们远涉千里,为国征战。此行必有将士旷野捐躯。只不过骑在马上,行进几百里路而已,难道比冒矢石冲锋,刀矛中纵横的士卒还危险吗?”

  李深深地看了一眼贾崇,又向边令诚质问;“中军是圣人所委,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一点小困难都退缩,你还是忠臣吗?”

  李的话,让在场的僚属、将领,面容一肃。

  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向边令诚,各种各样的表情,让边令诚非常难堪。

  李帅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能力和勇敢,让西域诸国,葛逻禄、突骑施诸部、安西北庭诸军敬佩。

  李帅还爱护士卒,推己及人,这种气量更能感染将士。

  相比之下,边令诚的贪生怕死,使将士们印象十分不好。

  李能将不可一世的监军压制,也证明了李的威望。

  毕竟之前高仙芝都拿边令诚没办法。

  “本中军与军同行便是……”

  边令诚咬牙切齿地说道。

  他恨死李了,屡屡让他下不了台。

  一定要找机会让李知道他的厉害。

  有些太监心理是扭曲的,异常嫉恨。他们一旦得势,别说李当过宰相,就是太上皇,他们也照整不误。

  贾崇异常尴尬,只能灰溜溜地坐回原位。

  虽然李没说什么,但他能感觉李凌厉的目光。

  但受制于人就是如此。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只不过是早支付、晚支付而已……

  “于田王,你率领安西诸国联军,留在安西,监护大食俘虏修建道路,维系粮道。”

  边令诚闭嘴以后,李开始调配任务。

  “启禀大都护,我们西域诸国也有勇士,愿随您一起入河中建功。”

  尉迟胜主动请缨道。

  李这种安排,明显是把他们安西诸国联军当成辅助队伍。

  尉迟胜虽为国王,但他去过长安,目睹长安的巍峨壮丽,繁华似锦,花开满城,如梦幻天堂。

  他是为数不多,有梦想的国王。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句话对尉迟胜不适用。

  鸡头终究是鸡头,他甘愿为凤凰的尾巴。

  “大食为天下仅次于大唐的国度。不让安西诸国去河中,是避免安西诸国过多伤亡……”

  李隐晦且意有所指的说道。

  有的事情,明说就太伤人感情了。

  对于一些得过且过的国家来说,他们乐意如此。

  巴掌大的国家,哪有什么大志向,安于当下即可。

  李让安西诸国留在,就是觉得安西诸国联军良莠不齐,战力太差。

  且步兵太多,甚至可能拖他后退。

  安西诸国对大唐忠诚,就算大唐败了,四大国也不会背叛。

  “回大都护,安西诸国中,有捕虎的健儿,请大都护允许小王从军中选精骑三千,随大都护征战。他们必然是敢打敢拼的勇士。”

  尉迟胜怎会不明白李的意思。

  他承认安西诸国联军整体战力差大唐精锐许多。

  但他们国中不乏拼搏之人。

  他一定可以凑够三千精骑,组成敢死之士。

  “大都护,属下认为于田王言之有理,看守俘虏、押运粮道,两万多足矣。西域也有弯强弓,善骑射的壮士。”

  封常清认为这没什么坏处。

  真有一批志愿者,一定是英勇者,对军中有害无益。

首节上一节571/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