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44节

  后世西亚的史料对阿拉伯帝国的一切都眼中夸大。

  李不相信他们史料所记载的怛罗斯之战,大食俘虏大唐七万士兵。

  更不信大食能在呼罗珊地区征兵五十万。

  历史上的怛罗斯之战,毫无疑问大唐是战败的。

  毕竟军中自满,又长途远征,人困马乏,犯下兵家大忌。

  在战略上大唐惨败,失去中亚。

  而战争的经过,大食绝对损失惨重。

  黑衣大食看到了大唐精兵的战斗力,使大食暂时不敢再向东望。

  反而年年派遣使者,到长安与大唐行外交礼节,互送宝物。

  不久后,黑衣大食的开国哈里发死去。

  而大食因为传统的眼光,他们的主要战略还是地中海一带。

  因为大唐与大食,本就不是天然的敌人。

  地中海沿岸的拜占庭帝国,才是大食的宿敌。

  他们的关系,比之前大唐与吐蕃的战斗还复杂。

  “在葱岭西的拔汗那国,是我大唐在最忠诚的藩属,大唐西入,其必发兵跟随,连它都要放弃吗?”

  封常清向李问道。

  大唐虽在葱岭西的河中、昭武名声损失,但还是有几个慕唐的忠诚小国。

  在葱岭西诸国中,拔汗那号称“事唐最谨”,大唐的战争,其第一时间出兵响应。

  拔汗那是最靠近七河地区的国度,距离大唐安西都护府最近。

  大唐可以将影响力施加到那里。

  “我会传书给拔汗那国王,让他今后向大食进贡,先予后取就是这样。不用多久,葱岭以西至雷翥海,会真正地归附。”

  李郑重地向封常清说道。

  他相信等大唐打败大食的那一天,拔汗那、曹国、康国等小国,会第一时间转回大唐。

  大食今年用大军刚镇压粟特人的叛乱。

  说明粟特人对大食也十分排斥。

  李知道大食的主力,已经聚集在呼罗珊地区。

  怛罗斯河一线,只是呼罗珊总督麾下兵马的一部分。

  必要的时候,大食能调集更多兵马。

  “朝廷给予李帅河陇精骑,如果李帅一直按兵不动,需要提防小人。”

  封常清向李提醒道。

  他不再却说李放弃葱岭以西。他看到的是李的果断。

  葱岭和葱岭北部的雷山,千沟万壑,孔道狭窄,悬崖峭壁,需要不断迂回。

  最险绝的地方,一天甚至只能行军十里不到。

  只要双方的戍堡监察到位,避免被突袭,谁翻山越岭,谁就是弱势的一方。

  封常清的话语暗示李要小心边令诚。

  昨日宴会上,大家都很不痛快,边令诚很可能会密奏圣人。

  边令诚是喂不饱的人。

  高仙芝一年就要奉献边令诚三次金银财物。

  但凡不慎少一次,边令诚就会与高仙芝急眼。

  边令诚被阉割后,从小在李隆基身边长大,是李隆基“自认为”的心腹。

  高仙芝自己贪财,哪敢去告边令诚啊!

  就算高风亮节,与边令诚互告,李隆基八成更相信边令诚!

  “无妨!我在大非川之战,也与吐蕃按兵不动,最终完胜吐蕃。我会向圣人陈述兵家之要。古代将军十年用功,一战成事,为之常态。我不怕小人中伤。”

  李笑著说道。

  他内有杨贵妃和高力士,还有自己党派的大臣。

  他知兵家事,只要高力士和杨贵妃随便提醒一下,李隆基就不会多疑。

  “李帅从河陇调兵至西域的事情,最好能隐匿行踪。不让大食知道我安西都护府的兵力。”

  封常清向李提议道。

  “隐藏兵力的概率有,但并不是很大。一路上有不少粟特商人知晓大唐有大量兵马进入安西。这些商人去往各镇,我们很难拦住。”

  李摇了摇头。

  他计划将安西经略军布置在伊丽水流域(今伊犁河),那里水草丰盛,是曾经十姓可汗和突骑施、突厥的放牧地,非常适合创建冬、夏牧场。

  安西经略军有五万匹战马,必须有良好的牧场,将战马养肥。

  长城军李准备驻扎在龟兹城外,这里也有良好的放牧地。

  西域的七河地区,五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等地,都是良好的放牧地,自古为匈奴、突厥占领,但河西陇右的战马来到西域,战马肯定会因为水土不服出现损失。

  “那大食会不会因此而犹豫呢?”

  封常清向李问道。

  “可能会,可能不会。为保证万无一失,我还有其他计策,去引诱大食。”

  李向封常清回答道。

  新开国的政权,多桀骜不驯。很少有一个冉冉升起的帝国,甘愿当缩头乌龟,最多是忍辱负重而已。

  大食常出使长安,应该知道大唐的核心是中原地区,距离西域万里之遥,难以将兵。

  如果在大食最强盛的时候都不敢邀战,那还是当缩头乌龟算了。

  更何况这个时代和历史上不一样。

  李窜动李隆基,向黑衣大食的哈里发艾布阿拔斯发诏书,让其退出中亚,俯首称臣。

  艾布阿拔斯,号称屠夫,誓言以铁血治理帝国,他一定会将目光放在安西。

  “李帅的计策,一定可成。”

  封常清没有追问具体。

  “这几日拟订文书,以安西都护府的名义,向葱岭西诸国传书,就说大唐不会再庇护他们,让他们自寻出路。”

  李向封常清吩咐道。

  这个时候大唐放弃在葱岭西的势力,是逼迫葱岭西的国度,倒向大食。

  因为大食已经有大量的兵马进入中亚。

  “遵命!”

  封常清领命道。

  “封判官,请为我讲述安西的度支现状,能否养得起五万士卒,超过八万匹战马。”

  李开始向封常清了解安西的财政。

  “启禀李帅,安西的财政分为……”

  封常清仔仔细细地向李讲解安西都护府的财政、军需。

  安西军的财政军需第一来源,为屯田。

  龟兹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于田五屯,碎叶十屯,只要是大唐驻军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军屯。

  每屯大者五十顷,小者二十顷,总数不下数十万亩,这是唐军粮饷来源的一大重点。

  屯田依照收成,解决安西军五成到七成的粮食。

  其他不够,皆和籴弥补军需。

  所谓和籴,就是用丝绸和钱财,向周边的国家换取粮食。

  大唐只会从长安和洛阳转运一些钱财和绢作为安西军的军饷,不可万里迢迢转运粮食。毕竟长安自己的粮食都还要靠洛阳转运。

  否则就没有开元年间频繁的“移都就食”。

  安西都护府第二财政来源,为羁縻州的税收。

  每个羁縻州,都是一个国家。就如龟兹国属于龟兹都督府,都督由龟兹王兼任。

  这些羁縻州需要向大唐缴纳赋税,并听从唐朝的徵调出兵。

  由于国家还有养自己的军政,所以大唐对他们设置的赋税比较低,而且还是随产而征。

  但有一点,如果羁縻州军队随大唐出征,安西都护府会免去他们的赋税,甚至还会得到朝廷的赏赐。

  然安西军往往自负,不愿意带著龟兹、于田等西域大国的兵马。

  第三来源是安西的汉人聚集区收税,但这些税收微乎其微,根本无法养装备精良的安西军。

  第四来源是商税,安西军镇守的地方,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商人往来频繁,商业发达,朝廷会允许驻军收商税来弥补军费不足。

  这些商税较轻,如果过重,会造成竭泽而渔的现象,得不偿失。

  第五来源是朝廷的衣赐和军饷,具体多少,需要向朝廷申请。

  同时也要看朝廷的转运能力。

  史书上说天宝年间安西每年仅仅要绢数百万匹。

  这绝对是记载错误。

  在长安,一匹绢,能换五十升米。

  更何况绢到西域,和长安就不是一个价了。

  两名精湛的织工,五天时间才能产一匹丝绸。

  上好的蜀锦,需要两人数月才能出一匹。

  如果平均每个士兵每年消耗百匹绢,那李隆基早把安西军剁了。

  况数百万匹绢需要的运力也难以想像。

  “封判官,你觉得等经略军和长城军到来后,安西能供应大军的粮食吗?”

  李向封常清问道。

  他向李隆基承诺过,自给自足粮食。

  其他军饷和赏赐,由朝廷出,李不要白不要。

  “只要有钱和籴,军屯展开,必然可以养活的。只有李帅向朝廷申请更多军费。”

首节上一节544/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