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杨就显得单薄了,柿子专挑软的捏。
“放开我……”
任杨大喊大叫,却无济于事,金吾卫押送著杨,准备将他塞在马车上,拉回长安。
旁边的杨氏奴仆干看著,无动于衷。
整个长安能使他们老老实实的人不多,李是一个。
除去身份,光是李生撕猛虎、万夫莫敌的勇力,就使杨氏奴仆不敢在李面前叫嚣。
“啪啪……”
李亲自为杜甫拍去身上的灰尘,说道:“子美一路辛苦!”
“下官职责所在,不敢言辛苦。”
杜甫对李感激不已。
不论是任何方面,李都是他的楷模。
他虽然身体瘦弱,但他和许多诗人一样,向往边塞跃马横刀,左右开弓,李做到了。
不仅做到,李还完成历史上名将那样的大兵团作战,以微乎其微的代价,几乎灭掉吐蕃,消灭边患。
天下有名有姓的诗人,几乎都为李写过诗,赞扬李的武功,特别是高适和岑参,与李有关的边塞诗高达数十首。李的武功,对大唐诗人们来说是梦幻。
极低的伤亡比,想骂李都挑不出毛病。
而李的诗词方面,更不用说。称得上是大诗人的同时,开填词,变音律的先河。《水调歌头》和《蝶恋花》,让人心醉。
在政治上,李以身作则,整饬吏治,变法改善国家财政,改变底层百姓命运,济生堂,慈幼堂,一系列措施,受人称赞。
试问这样的李,杜甫怎么会不心动呢?
“将杨锐押送回御史台后,不许他与杨国忠接触,直接用刑,让他坦白罪过。我怀疑他与杨有牵连,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李向杜甫叮嘱一声。
之前在安业县的时候,没有对杨锐用刑。
只是从安业尉和安业丞身上,得到一些关于杨锐的罪过。
杨锐依仗自己的身份,死猪不怕开水烫,一个字都不说。
不过到御史台,这种货色的嘴应该不会太硬。
“下官明白!”
杜甫知道该怎么做。
他反对屈打成招,但罪证确凿,如杨锐这种有恃无恐的人一定要上刑罚,才能问出其罪过。
言罢,队伍在杜甫的带领下,向明德门而去。
李率领金吾卫和亲卫,先一步回去。
官道上的行人如此多,而杨被李逮捕的消息,很快就传到长安。
朝野都知道,长安要出大事了。
李深受杨玉环的信任,李应该与杨氏没有矛盾才是。
事实上,李最与杨氏最大的矛盾,就是杨氏无法摆正身份,为非作歹,兼并土地,横征暴敛,贪污受贿。
李终于对杨氏下手,朝野对李的敬重更甚。
大多数人都期待李能杀灭杨氏的威风,让杨氏从此规矩。
杨氏家奴快马加鞭回去,先李一步,将杨被抓的消息,告诉杨氏三姐妹和杨、杨国忠。
这还得了?
李捉拿杨锐就算了,逮捕杨,公然与杨氏翻脸啊!
是可忍,孰不可忍。杨氏三姐妹立刻入兴庆宫,准备告李跋扈。
李回到长安后,连家都没回,第一时间进入兴庆宫。
此时,杨氏三姐妹前脚刚到,还来不及向李隆基哭诉,只是告诉李隆基和杨玉环,李无缘无故把光禄卿抓住。
“七郎,你怎么能捉拿杨呢?快把他放了,赔礼道歉。”
得知李到来,李隆基召李入沉香亭。
李一到,李隆基劈头就问,看起来很生气。
杨不仅是玉环娘子的兄长,还是他亲封的光禄卿。
“回圣人,臣前来,就是为了禀告此事。”
“臣奉圣人之命,派遣侍御史到安业县调查杨锐的罪过,现罪证确凿,杜御史押送杨锐回京。然临近明德门的时候,杨竟然让家奴用马车将官道堵住,拦截杜御史回京。他甚至还想率领家奴,将杨锐从囚车上劫下来。他边走边喊自己是贵妃娘娘的兄长,兵卒畏惧不敢靠前。杜御史亲身阻拦,却被杨殴打……幸亏臣在关键时刻赶到,才制止杨将罪犯杨锐带走……”
“是以,臣并不认为逮捕杨是错。现来兴庆宫,是向圣人和娘子禀告此事……望圣人和娘子明鉴。”
李看到沉香亭下,杨玉环在旁,杨氏三姐妹在侧,面色平静。
以杨的狂妄行径,活该李给他扣帽子。到了御史台,还得是李说了算。
他知道,现在哪怕是杨玉环劝说李隆基问罪他,他也没有性命之忧。
李隆基需要李为他开疆扩土。
西域的疆域无法恢复到高宗时代,始终是李隆基的心结。
这些年,李不断地勾引李隆基,让他知道西域的一些不完美。
圆满的功绩下,西域的版图竟然不如高宗时期,李隆基是难以接受的。
大食注定不会臣服大唐。
等使者从大食回来,或许就是李隆基大怒的时刻。
第306章 李林甫被算计,李林甫罢相,李率兵至右相府
“杨有如此张狂吗?”
经过李一番添油加醋后,连李隆基都有些吃惊。
捕杀杨锐,确实经过他同意,因为杨锐只是玉环娘子不认识的远亲。
杨可是杨玉环正儿八经的堂兄。
而且杨玉环的情况还比较特殊,由于小时候丧父,她们姐妹都是都是由叔父杨玄圭和杨玄资助、抚养长大。
所以杨玉环的堂兄能直接得到三品的大位。
在爱屋及乌之下,被李隆基宠信。
如果李隆基真有决心,哪怕有杨玉环阻止,他也能削掉五杨的权势。
然李隆基心中,对他们已有纵容。
不过当李隆基听到李的汇报后,哪怕他纵容杨,也有些生气。
一个光禄卿,竟然要劫一个犯罪的县令,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能姑息的事情。
“李相在胡说,兄长只是为见杨锐一面,绝对不是劫走杨锐。”
韩国夫人辩解道。
她只知道杨去见杨锐的目的。
而且杨哪有胆子直接劫人。
“杨将马车横到官道上,数以百计的行人、商队亲眼目睹……杨召集数十名奴仆,还携带兵器,这是想干什么?杨殴打杜御史,也有许多人看见,这还不算是动机吗?如果诸位娘子不信,可以将在场的人都叫过来作证。”
李对韩国夫人反驳道。
看李话语中信誓旦旦,杨氏三姐妹也一阵心虚。
她们无法确定当时杨是否脑子抽筋,毕竟这段时间,大家都很猖狂。
“圣人,我兄长应是一时糊涂,那杨锐该如何判就如何判,与我兄长无关。”
虢国夫人靠前向李隆基说道,说话的时候,还晃了晃杨玉环。
她希望杨玉环赶紧说句话。
但杨玉环一时左右为难,她叔父们都待她很好,特别是杨玄,将她接到洛阳养大,并视若己出。
她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边是她倾慕的人,一边是她的兄长。
她相信李所言是对的,但她明明警告过姐姐们和兄长们,为什么不听她的呢?
杨玉环不知道的是,她的性格已经被她的兄长和姐姐们,拿捏得死死的。
但五杨没料到的是,在自己和李中,理智的杨玉环选择了后者,站在正义的一方。
任杨玉瑶一再提示杨玉环,杨玉环始终没有开口帮杨求情。
李隆基也因为这件事情,横眉怒目。杨太不像话了。
一定要重罚他。
不过当她扭头看到杨玉环一脸难过的娇柔模样时,冷静下来,愤怒消散。
终于是玉环的兄长,处置了杨,玉环一定会难过。
杨玉环此时难过是人之常情,但李隆基将杨玉环捧在手心,看不得杨玉环一点不好。
“七郎!杨好在没有酿成大错,就将他放了吧,我会罚他俸禄,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李隆基脸变得很快,准备让李释放杨。
“臣觉得杨锐犯案,与杨有过。请允许臣查清楚,再做定夺。”
李第一次,对抗李隆基的意志。
这让李隆基眉头一皱,心里也很不舒服。
因为李从来顺著他的话,有时候好言相劝,有时候引经据典。
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直接拒绝过他。
这让李隆基有一种李脱离他掌控的感觉。
如果李是张九龄那种,一直谏言硬刚的大臣就算了,可李偏偏不是那种人。
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已经不考虑对错了。
“三郎,让七郎细查一下杨锐,我杨氏的恩宠已经够多了,不能作出危害国家的事情。”
杨玉环感觉到李隆基即将发怒,连忙摇晃李隆基的手臂,劝说一声。
“也对!”
李隆基听到杨玉环的轻声细语,这才醒悟。
原来杨才是错误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