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59节

  “悯农……”

  那士人取出一张纸,在灯烛下缓缓张开,将两首诗念读出来。

  “这两首诗,不如之前的名作啊!”

  一名文人感叹一声。

  他觉得此诗不是盛唐气象,没有大唐的飞扬。

  盛唐诗歌所表达的艺术性是积极向上的。

  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浑厚雄壮。

  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豪迈奔放。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象玲珑。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雅致。

  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的暗藏玄机,意境深远。

  而两首悯农,在众人看来,艺术性不太高。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然此时杜甫却自顾自地念一遍,深深地陷入思索之中。

  他感觉到这两首诗很特别,像是触动他内心深处一样。

  那种灵魂颤动,产生共鸣。

  这两首诗绝非不好,它表达的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思想。

  语言虽通俗质朴,但却异常地厚重。

  这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无病的呻吟。

  杜甫能理解诗中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还能看到李在慨叹之中,凝聚了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感情。

  李相能将自己的笔落在如蝼蚁一样的百姓身上,肯定他们的勤劳,看到他们的艰辛,讽刺了王公贵族。

  这对杜甫的震撼,甚至超过人人称颂的《水调歌头》。

  心中复杂的杜甫,灵光一现,似乎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

  虽杜甫还无法深入去体会,但杜甫心中已经埋藏种子。

  求什么功名呢?哪怕能在李相手下为流外官,刀笔吏,也心甘情愿。

  “大家怎么看待常平新法,我们都是贫寒的文人,可以不必有顾虑。”

  在杜甫思考《悯农》的时候,文人士子讨教常平新法。

  “单从新法的内容上看,此乃利国利民的大计,李相用心良苦啊。如果能完成,天宝之盛,必超开元。”

  一名文人回答道。

  “常平新法实施,对我等贫寒之士,或许是好事!诸位发现没有,常平新法主要是抑制土地兼并,次要是使百姓摆脱饥寒,使国家富裕。这一定会受到豪强大族,以及一些与大族有牵连的官吏的抵制。李相正是用人之际,我等前去拜谒,或许会有更多进身之阶。”

  又一名文人说道。

  “我赞成刘兄的说法,此乃我辈之幸,国家之幸。”

  底层的文人,很难有晋升之机,特别是在科举的时候,如果不是士族出身,进士及第概率极低。

  所以文人们会想方设法,要么成为边帅,甚至军使的僚属。

  要么会投靠各地太守、都督,哪怕成为一个流外官,步步为营。

  盛世文人都想求官,但想出人头地太难。

  “杜二,你说是不是呢?”

  有人征求杜甫的意见。

  “新法实施起来困难,但李相志在图变,为国为民。如有机会,一定鼎力相助。”

  杜甫向众文人回答道。

  就像他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他怎么会因为困难,而知难而退呢?

  如此妙法,任何阻拦它实施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国家蠹虫。

  “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论能不能被李相看上,我们举杯一饮吧!”

  文人们一起点头,举杯将酒饮尽。

  接下来的话,依然自然是围绕著新法议论。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缺少讨论时政利弊的人。

  不同于永阳坊的偏僻,长安平康坊一家青楼内,生活富裕的士人聚集在一起。

  在妓女的陪伴下,本应该讨论诗文。

  但此时却是一场争辩。

  “如今国家土地兼并难以阻挡,李相公之法如久旱甘霖,既可使平民百姓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可为国家增财,有何不可为?”

  一名衣著光锦的士人,起身大声朗道。他在反驳一名说常平新法不好的士人。

  可见他是一名有识之士,赞同常平新法的实施。

  “新法的实施,要考虑实际。国家的根基是地方的大族,而非平民百姓。自古兼顾大族的利益,国家才能长久。李相身为士族、宗室,却老是想著对付自己人,迟早会众叛亲离。”

  一名胖子士人边搂著妓女,边向周围的士人说道,口无遮拦。

  可见他极力反对常平新法的实施。

  “荒谬无比!古人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家的根基是千万百姓。大唐的粮食都是百姓耕种,边军的汉人士兵,也多出于普通百姓。土地兼并的豪强大族,才是毁坏大唐的根基。如果不变革图强,最多百年,就会出现两汉的结局。”

  又一名士人说道,他的话更大胆,明显是支持李实施常平新法。

  “从男女婚配年龄,到常平新法。古往今来没有可循的迹象。贸然实施,必天怒人怨,祖宗之法不可变。明日我便去华清宫下的吏部衙门,劝说李相收回成命,如若不然,我……”

  一名反对李的士人义愤填膺地说道,像是李不同意,他就会撞死在吏部衙门一样。

  “李相公一心为国,那些反对之人不过是因循守旧,害怕变革触动其利益罢了。”

  又有士人讽刺,觉得这些士人的家中,都在土地兼并,吃百姓之肉,喝农民之血。

  双方争吵得不可开交。

  妓女们也无法插话!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是许多有志之士的真实写照。

  他们有的是达官贵人的后代,有的是家庭富贵的士族,但他们有一颗“澄清四海”之心。

  也就是人常说的“‘理想之士’”。

  他们认为李是风雪交加,天色晦冥时那一声高亢的鸡鸣。

  能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看到李这样君子,心中怎么会不欢喜呢?

  没有人是完美,即便李不触犯他们的利益,也会看李不顺眼。

  那些被李触犯到利益者,更是上窜下跳去反对李。

  他们希望有人能站出来,阻碍李变革。

  甚至在心里不怀好意地咒骂李,诅咒李如商鞅、李悝一样不得善终。

  当然,还有一些理智的士人,他们认为李变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不能过早下定论。

  更有不为利益,直接反对李,是真正担心变法以后,人心惶惶,是违背祖宗之法。

  其中不乏言辞激烈者,直言李乱政!

  类似的争辩、议论,在长安茶楼酒肆,比比皆是。

  还有许多豪门府宅中,也争执不休。

  一般贫寒文人,落魄寒士,支持李为多。

  士族、大族之中,批评李者较多,有的言辞非常激烈,号称要堵住李的吏部衙门,跪在华清宫的山下求见圣人。

  远在华清宫附近宅邸的文武官吏,依旧处于昨日朝堂的震惊之中。

  趁著今日休朝,许多官吏到李林甫的府邸。

  这次来得更多,哪怕是李的侍郎李彭年也来了。

  另外,杨氏的卫尉卿杨,罕见的光临李林甫的府邸。

  因为杨氏一直在大口大口得吞并京兆一带的农庄、果园。

  他们也知道自己无法劝说李,所以他们瞒著杨玉环,想阻碍李的新法。

  “祖宗之法不可变,李七郎此般折腾,是要将我大唐带入歧途啊!”

  达奚悲痛地向李林甫说道:“左相软弱,依附李七郎,现在朝廷只有右相这样的肱骨可依靠。”

  他竟不叫李的尊称。

  虽然李七郎不是冒犯的话,但李拜相后,哪怕是私下的聚会,都应该称呼一句“李相”。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啊!我欲伸张正义于天下,可奈何李七郎强势。诸公也看到了,朝堂上李七郎步步紧逼,让我等仁人志士妥协。”

  李林甫看著坐得满满登登的文武百官,皆是五品以上,他不禁掩面说道。

  哪怕是他最强势的时候,许多官吏口服心不服,他难以聚集这么多官吏在家中。

  “这常平新法,名为利民,实则官府强行放贷,与民争利,害民不浅,且扰乱地方秩序。李七郎在朝堂上说我们目光短浅,我看他才是目光短浅。”

  刑部侍郎萧隐之向李林甫说道:“我们希望右相能主持公道,我们都愿意助右相一臂之力。”

  “萧侍郎所言极是,我为官数十载,从未见过如此激进之变革,这是要毁了我大唐的根基。我们愿意全力支持右相,劝说圣人看清常平新法的本质。”

  工部尚书陈希烈向李林甫说道。

  他有入相之势,威望较高,他话音落后,让更多人附和。

  “本相是怕李七郎不肯罢休,又迷惑圣人,推出其他新法,届时天下更为混乱。而常平新法,木已成舟。李七郎已经在拟订法令章程。大家在郡县都有亲信,让他们盯著常平新法去,一旦有纰漏,我们联名请奏圣人,请圣人停止常平新法,使国家的损失最小化。”

  这句话说完,李林甫又损了李一句:“樊哙行萧何之事,天下人都应在讥笑啊!”

  “是极!我们这些忠臣该不畏惧李七郎的权势,要敢于表明志向!”

  李彭年说话的时候挥舞手臂,已经忘了李是他的顶头上司,随随便便拿捏他。

  “其实,李七郎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他纵有青云之志,然缺乏阅历。哪像右相,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另一名礼部侍郎李岩昧著良心向李林甫夸赞道。

  他们这些人没办法,只能依附在李林甫身边,借住李林甫的能力,将李的新法停止,甚至使李罢相。

  之前李林甫权倾朝野,他们不同流合污,保持“清流”的名声。

  李林甫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谨记“立仗马”,就给他们一点饲料吃。

  现李拜相第一天,就要割他们肉。

首节上一节459/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