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52节

  “谢圣人!”

  李再次一礼。

  “七郎此去河东三月,铲除奸佞之徒,震慑宵小之辈,弹劾不检不孝,可谓功德圆满。”

  李隆基拉着李的手,一起步入重明阁二楼。

  宦官宫女在前方收拾阁内,布置茶水、点心。

  将取暖的炭火,也布置在重明楼中。

  “全赖圣人天威,才能如此顺利。”

  入座以后,李向李隆基恭维道。

  “此行河东,七郎看到什么,朕想听真实的想法。”

  李隆基又向李问道。

  “恕臣直言,百年的安宁,土地兼并日益盛行,虽盛世依旧。但未来却不好捉摸。常平新法需快点实施,自古皇帝能治当世太平,即为明君。若圣人治理天下可泽被百代,则为千古圣君。”

  李沉重一番后,向李隆基说道。

  他们坐在二楼的窗户边,能看到外面纷纷扬扬的小雪花。

  旁边的火炉,给予他们温暖。

  李强调李隆基当世太平没问题,但李隆基百年以后,国家就会出现危险。

  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朝代更迭的故事。

  汉文帝的韬光养晦,能让国家数代强盛。

  李暗示李隆基如果施展常平新法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新法,则可使国家百代不衰。

  这样人们往后谁会不称赞呢?

  “既然如此,就托付给你了。”

  李隆基品了一口茶后,向李说道:“明天我会在朝堂上宣布的,做好准备吧!”

  “臣必不负圣人所托!”

  李起身向李隆基一拜。

  拜相已成定局,不容更改!

  李没有听李说罢裴宽为相的消息,意味着三宰相的局势可能会形成。

  否则明天罢裴宽为相,当天就任李为相,这样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一般都是罢相过一段时间内,再任命新的宰相。

  “七郎军功无上,才气无双,处理政务刚正不阿,检举不法尽心尽责,心中有万条沟壑,利国利民的政令层出不穷。如果在朝堂上找一人为宰相,那一定是你了。”

  李隆基将李扶起来说道。

  “圣人让臣担当重任,臣当一心一意,辅佐圣人。请圣人革去臣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的官职,以及诸多使职。”

  李主动向李隆基请命道。

  “这样!先革除七郎河东、朔方节度、支度、营田、押蕃、节度等使。”

  “七郎亦不再掌陇右、河西兵权,但以宰相的身份,遥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如此,归附的白兰羌、吐谷浑、苏毗、党项、通颊等部,才不敢轻举妄动;回纥和吐蕃,也不敢再有觊觎大唐之,七郎名将的威望,是镇国之石。待回纥、吐蕃等完全畏服,再去下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位。”

  “七郎的河西、陇右营田、支度、采访、押蕃、盐铁、讨击等大使的职务免去,赤水军大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大使的职务免去。”

  “河西长行转运能使、陇右群牧大使、黄河转运大使的职务七郎依旧兼任。”

  李隆基似乎早已有计划,将李的职务安排得明明白白。

  让李遥领河西、陇右,不领兵权,震慑吐蕃、回纥,以及附属五部,由杨玉环提出,正合李隆基心意。

  其他的一通使职,确实不适合再兼任。

  不过陇右群牧大使的职位,李隆基觉得李干得很漂亮。

  三年来一直征战,即便如此,大唐的牧监马匹到达九十多万匹,还不包括河陇军队中越来越多的战马。

  另外,李隆基还听说李在青海上一个叫应龙岛的地方,培育青海骢的宝马。

  又从西域重金购买种马,培育优良的河曲马。

  李隆基认为李有养马的才干,所以继续兼任。

  哪怕李卸任陇右群牧大使,这个职位李隆基也不会让其他节度使兼任。

  还有河西长行转运大使,这职位以前就是宰相兼任。

  李用长行转运为他运送不少宝物,所以他还让李继续。

  黄河转运大使,李隆基也打算给李代管。

  这样李虽然一下去掉众多使职,但除去已经“有名无实”的河西、陇右节度使,最有权力的三个大使职,李依旧保留。

  “臣……遵旨!”

  李没有矫情,向李隆基拜的时候,心中松一口气。

  他一直担心李隆基会直接剥夺他四镇的职务。

  现在看来,杨玉环的枕边风吹得还是挺好的。

  只要有河陇军的名义主帅在身,他的影响力就会一直在军中。

  在老部下的配合下,能在关键时刻控制河陇军队。

  其实陇右群牧大使和河西长行转运大使的保留,在李意料之中。

  这样的职位,本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大臣兼任。

  一般的节度使,不可能拿到养马权。

  历史上的安禄山倒是在天宝十三载拿到了。

  但他只能管理范阳北部有限的几个牧监。

  大唐的牧监大部分都在陇右、河西一带,要不然也不会叫“陇右”群牧。

  安禄山无法到达陇右,鞭长莫及。

  “七郎离开军中。但没有人能接替七郎的全部兵马。我准备在四镇任命四个主帅,七郎麾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可推荐一下。”

  李隆基向李说道。

  主帅离军,在大军立下滔天战功的情况下,肯定从四镇内部提拔。

  不会从外部空降主帅,这一点李隆基清楚的。

  河陇军先击回纥,又先后剿灭吐蕃五十万大军。

  如果空降一个主帅,谁会服气呢?

  除了李,什么样的主帅才能震慑住这样的军队?

  “这种大事,由圣人定夺即可,臣已离开军中,就不便再多说了。”

  李含糊其辞地说道。表明自己不会再掺和军中的事情,只想安安心心主持新法。

  “我哪有七郎熟悉麾下的才能呢?我知道七郎的忠心,但就不能为我分忧吗?”李隆基不悦地说道。

  “臣惶恐。请圣人提问名将,臣会为圣人介绍详细。”

  李赶紧回复李隆基。

  “安思顺如何呢?他的名字我在开元初年就听说过。”

  李隆基暗暗点头,向李问安思顺。

  “安将军参加武街之战的时候,臣还未出生。他是忠臣的后代,对国家一心一意。他父亲安波注老将军七十岁还在马上,安将军五十多岁亦披甲上阵杀敌。从漓水之战到九曲之战,再到大非川之战,安将军都功不可没。臣想来,他有能力统领一军。”

  李向李隆基介绍安思顺。

  说实话,安思顺忠心的是大唐,不是李的亲信。但李还是不吝啬对安思顺的美言。

  “忠臣!让他节度哪里好呢?”

  李隆基想到安思顺的生平事迹,四镇安排在哪里更合适。

  “臣认为去朔方可以。他的资历能威服朔方的军队。”

  李提示李隆基。

  “有道理!”

  李隆基点头,朔方确实需要安思顺这样的强将镇守。

  “高秀岩呢?”

  李隆基又问另一名副使。

  李的回答也是一般无二,阐述高秀岩劳苦功高,还是漓水之战的关键角色。

  “让高秀岩这样的猛将坐镇太原吧!”

  李隆基主动提出让高秀岩担任河东节度使。

  他故意不考虑程圭和李光弼。

  朔方的程圭,河东的李光弼,哪怕此次也立有功勋,也无法成为节度使。

  因为他们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心腹部下。

  王忠嗣案刚过去不久,李隆基心中的怀疑还未消弭。

  李也不会不识抬举地推荐他们两个。

  所以李隆基要调遣李麾下的猛将入河东。

  “圣人英明!”

  此正中李下怀。

  “七郎麾下将领功绩和能力最高的是哪两个?”

  李隆基这才将目光转到河陇。

  “曾杀死吐蕃赞普之子的临洮军大使王难得,他追随我参加漓水之战、白亭海之战、九曲之战、苦拔海之战、大非川之战,是一员能力高超,资历雄厚的大将。”

  “还有后来居上的哥舒翰,他是哥舒道元的儿子,四十岁折节从军,在之前就参加渔海之战,立下功劳。九曲之战的时候,连攻克数城,又有旷野大战,斩将搴旗如探囊取物。大非川骑兵大战的时候,威猛不凡,手中长枪折断,依旧拿半截长枪杀敌。”

  李向李隆基推举这两员猛将。

  “就是他们两个了,让他们知节度事,在七郎余威之下,河西陇右必可无虞。”

  李隆基抚掌大赞。

  都是他亲手授予英雄勋章的猛将,他认为这些人会无比忠诚。

  一个萝卜一个坑,李隆基又问其他有没有可提拔的。

  李朱师任河西都知兵马使,李广琛任赤水军大使。

  车神塞任临洮军大使。

首节上一节452/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