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52节

  让李遥领河西、陇右,不领兵权,震慑吐蕃、回纥,以及附属五部,由杨玉环提出,正合李隆基心意。

  其他的一通使职,确实不适合再兼任。

  不过陇右群牧大使的职位,李隆基觉得李干得很漂亮。

  三年来一直征战,即便如此,大唐的牧监马匹到达九十多万匹,还不包括河陇军队中越来越多的战马。

  另外,李隆基还听说李在青海上一个叫应龙岛的地方,培育青海骢的宝马。

  又从西域重金购买种马,培育优良的河曲马。

  李隆基认为李有养马的才干,所以继续兼任。

  哪怕李卸任陇右群牧大使,这个职位李隆基也不会让其他节度使兼任。

  还有河西长行转运大使,这个职位以前就是宰相兼任。

  李用长行转运为他运送不少宝物,所以他还让李继续。

  黄河转运大使,李隆基也打算给李代管。

  这样李虽然一下去掉众多使职,但除去已经“有名无实”的河西、陇右节度使,最有权力的三个大使职,李依旧保留。

  “臣……遵旨!”

  李没有矫情,向李隆基拜的时候,心中松一口气。

  他一直担心李隆基会直接剥夺他四镇的职务。

  现在看来,杨玉环的枕边风吹得还是挺好的。

  只要有河陇军的名义主帅在身,他的影响力就会一直在军中。

  在老部下的配合下,能在关键时刻控制河陇军队。

  其实陇右群牧大使和河西长行转运大使的保留,在李意料之中。

  这样的职位,本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大臣兼任。

  一般的节度使,不可能拿到养马权。

  历史上的安禄山倒是在天宝十三载拿到了。

  但他只能管理范阳北部有限的几个牧监。

  大唐的牧监大部分都在陇右、河西一带,要不然也不会叫“陇右”群牧。

  安禄山无法到达陇右,鞭长莫及。

  “七郎离开军中。但没有人能接替七郎的全部兵马。我准备在四镇任命四个主帅,七郎麾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可推荐一下。”

  李隆基向李说道。

  主帅离军,在大军立下滔天战功的情况下,肯定从四镇内部提拔。

  不会从外部空降主帅,这一点李隆基清楚的。

  河陇军先击回纥,又先后剿灭吐蕃五十万大军。

  如果空降一个主帅,谁会服气呢?

  除了李,什么样的主帅才能震慑住这样的军队?

  “这种大事,由圣人定夺即可,臣已离开军中,就不便再多说了。”

  李含糊其辞地说道。表明自己不会再掺和军中的事情,只想安安心心主持新法。

  “我哪有七郎熟悉麾下的才能呢?我知道七郎的忠心,但就不能为我分忧吗?”李隆基不悦地说道。

  “臣惶恐。请圣人提问名将,臣会为圣人介绍详细。”

  李赶紧回复李隆基。

  “安思顺如何呢?他的名字我在开元初年就听说过。”

  李隆基暗暗点头,向李问安思顺。

  “安将军参加武街之战的时候,臣还未出生。他是忠臣的后代,对国家一心一意。他父亲安波注老将军七十岁还在马上,安将军五十多岁亦披甲上阵杀敌。从漓水之战到九曲之战,再到大非川之战,安将军都功不可没。臣想来,他有能力统领一军。”

  李向李隆基介绍安思顺。

  说实话,安思顺忠心的是大唐,不是李的亲信。但李还是不吝啬对安思顺的美言。

  “忠臣!让他节度哪里好呢?”

  李隆基想到安思顺的生平事迹,四镇安排在哪里更合适。

  “臣认为去朔方可以。他的资历能威服朔方的军队。”

  李提示李隆基。

  “有道理!”

  李隆基点头,朔方确实需要安思顺这样的强将镇守。

  “高秀岩呢?”

  李隆基又问另一名副使。

  李的回答也是一般无二,阐述高秀岩劳苦功高,还是漓水之战的关键角色。

  “让高秀岩这样的猛将坐镇太原吧!”

  李隆基主动提出让高秀岩担任河东节度使。

  他故意不考虑程圭和李光弼。

  朔方的程圭,河东的李光弼,哪怕此次也立有功勋,也无法成为节度使。

  因为他们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心腹部下。

  王忠嗣案刚过去不久,李隆基心中的怀疑还未消弭。

  李也不会不识抬举地推荐他们两个。

  所以李隆基要调遣李麾下的猛将入河东。

  “圣人英明!”

  此正中李下怀。

  “七郎麾下将领功绩和能力最高的是哪两个?”

  李隆基这才将目光转到河陇。

  “曾杀死吐蕃赞普之子的临洮军大使王难得,他追随我参加漓水之战、白亭海之战、九曲之战、苦拔海之战、大非川之战,是一员能力高超,资历雄厚的大将。”

  “还有后来居上的哥舒翰,他是哥舒道元的儿子,四十岁折节从军,在之前就参加渔海之战,立下功劳。九曲之战的时候,连攻克数城,又有旷野大战,斩将搴旗如探囊取物。大非川骑兵大战的时候,威猛不凡,手中长枪折断,依旧拿半截长枪杀敌。”

  李向李隆基推举这两员猛将。

  “就是他们两个了,让他们知节度事,在七郎余威之下,河西陇右必可无虞。”

  李隆基抚掌大赞。

  都是他亲手授予英雄勋章的猛将,他认为这些人会无比忠诚。

  一个萝卜一个坑,李隆基又问其他有没有可提拔的。

  李朱师任河西都知兵马使,李广琛任赤水军大使。

  车神塞任临洮军大使。

  安重璋任积石军大使。

  辛云京任陇右都知兵马使。

  荔非元礼任武宁军使……

  都是一些顺利顺理成章的升迁。

  大军使成都知兵马使,中军使成为大军使。

  李广琛和车神塞都升上去,张兴为临洮军副使,兼陌刀将,手下还有左右陌刀将各一人。

  其他的几个空缺的军使,都由军功者递升。

  李还请车神塞为关西游弈使。

  讨击使不再设。

  李与李隆基在炉火前谈论一个多时辰,在下午的时候,李回到骊山的宋国公府。

  李隆基又在华清宫下送李一座府邸,为天水王府。

  李在骊山果园附近还有一座大府邸,但那里距离华清宫有一定距离,不方便上朝。

  回到宋国公府后,李很镇静,他没有向李适之说。

  聊了一会,就回到李适之为他准备的房间休息。

  李适之以为李三个月的巡察太累了。

  确实累。

  但李早睡是想将精气神调整到最巅峰。

  一夜无话,只能听到风吹和雪落。

  翌日,天色还是黑暗,但一夜雪花落,使整个华清宫内在围墙,都一片银装素裹。

  文武大臣们从山下宅院中出来,驾车向华清宫而去。

  一个个在车内冻得直哆嗦。

  李和李同车。

  “在华清宫确实没有长安舒服啊!”

  李搓著手向李感慨道。

  “是麻烦一些。”

  李笑著回道。

  皇帝是舒服的,那飞霜殿内,有温泉水环绕,下雪的时候热空气上升托住雪花不下落,就像大殿顶上浮起一层白霜。

  还有杨玉环那样的美人陪伴,可以想像冬天得多舒服!

  在内宫,有专门为大臣们准备的沐汤之地,但得李隆基允许才行。

  “这衣袍还是有些薄了……”

  李能感受到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

  十年都没有如此冰寒。

  “待陇右的棉花运送回来,我为父亲和兄长制作冬衣。”

  李摸了摸李的朝服。

  想著陇右的棉花早已收成,公输青子教授的士兵,已经掌握弹棉花。

  李早就通知,如果地方营田的棉花收成,就通过河西转运,运送一批至长安。

首节上一节452/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