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文武百官也是这么认为。
就像李曾经的《咏柳》一样,骂人不带脏字。
“启奏陛下,臣还有奏!”
杨慎矜回班以后,不待朝会继续,再次出列。
“讲!”
李隆基奇怪杨慎矜的举动。
“昨日杨度支检举比部郎中吉温在审理杜有邻案时,故意让柳绩诬陷杜有邻,以牵连太子。致使杜氏家破人亡。”
杨慎矜向李隆基禀告道:“臣已经将吉温关押至御史台,正在审问……”
群臣听到杨慎矜的此番言论,无不失色。
这消息可比妖僧史敬忠还要炸裂。
今天能朝堂是怎么了?
刚才搞杨慎矜,是李林甫在向李发难。
现在搞吉温,剑指李林甫。
杜有邻案,圣人交给李林甫审理,而李林甫则让自己的头号爪牙吉温操办。
李林甫知道今日要面对这件事情。
他以为是在大胜的情况下,谁知韩朝宗这个老贼反水,再次被打击威望。
“右相,吉温是你用的吗?他是个不良人,你也敢用?”
李隆基面有愠怒,向李林甫说道。
他早就看吉温不顺眼了,这家伙獐头鼠目、贼眉鼠眼,一看就不是朝廷命官。
“启奏圣人,吉温有些许才干。在比部的官职上,没有任何过失。臣认为杨度支是一面之词。杜有邻案已经结案大半年,如此重大的事情,杨度支却偏偏这个时候说,他意欲何为?”
李林甫出列把话说一半后,转向后方的杨钊。
最后,李林甫又向李隆基一拱手:“臣觉得杨度支无非是得到道听途说的消息,就向御史台告状。”
李林甫一直看不起杨钊。
果然这家伙投入李的怀抱。
他反将一军。
如果杨钊是几个月前就得到这个消息,就是隐瞒不报,别有用心。
如果是最近得到这些消息,没有其他人证物证,就是流言蜚语。
“杨度支,如何得知此消息?”
李隆基将后排的杨钊叫出来。
关系到太子,如果早早得知,而不上报,则是欺君之罪。
“回陛下,臣……臣是最近在坊市上听说。”
杨钊心里苦啊!
他哪想到李林甫有这一手。
其实他在过年之前,与吉温喝酒,从醉酒的吉温口中得知此消息。
虽是酒后之言,但绝对够吉温喝一壶了。
但欺君之罪却也坐实。
为推脱这样的罪行,他只能说是最近才得知。
无论是何时,杨钊第一时间想的是保全自己。
到时候再向李解释。
“杨中丞,吉温有无说什么?”
李隆基面色又不好看了,问杨慎矜。
“启禀圣人,吉温拒不承认。”
杨慎矜回答道。
他心中暗骂杨钊,昨天杨钊可不是这么说的。
谁让杨钊背景大呢,仗著与虢国夫人的关系,反复横跳。
杨慎矜不能在此时与杨钊对峙。
“杨度支,你怎么也如萧侍郎一样,听捕风捉影的消息,就妄下定论?”
李隆基看向杨钊。
他喜爱杨钊的精明和机灵,如果换作其他人,他一定会斥责。
“臣听说有人欺君,心中愤怒,未想后果就上报御史台,是臣该死,请陛下责罚!”
杨钊虔诚的认错。
“退下去吧!”
不同于萧隐之,李隆基竟没责罚杨钊。
“杨中丞,如果吉温没有罪责,就将他释放吧!”
李隆基决定给李林甫一个面子,不想深究杜有邻案。
当时是他下令杖毙杜有邻,如果真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对他影响不好。
“遵旨!”
杨慎矜拱手退下。
“诸卿,以后类似的事情,拿出确凿的证据,再来向朕汇报。朕不想再听到这种空穴来风的话!”
“朝廷欲要实行新法,使天宝更上一层楼,胜过开元。诸位大臣都是天下的表率,当精诚团结,戮力同心,共同将新法推行至诸郡县,让百姓摆脱贫困,让国家更为富足。”
“这才是朕想看到的……”
李隆基非常烦这样争斗的事情,他虽然想安心享乐,但也期盼著自己掌控的国家会更繁华。
就好似一入梦中,见锦绣城池,江山如画。
“陛下英明!国家远迈尧舜时期,也是我们这些臣子的心愿!新法一旦完成,陛下就是万古一帝,秦皇、汉武,文帝、太宗皇帝,加之亦不能比也!”
见朝堂文武大臣一时愣住,李第一时间起身向李隆基一拜。
验证了朝野的猜测,李果然要变法。
自古每一次图变,最先冲击到贵族和公卿大臣的利益。
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现在肯定只有李和李隆基知道,连李林甫这个首席宰相都不清楚。
文武百官,哪怕是与李亲近的大臣,都一时难以平复心情。
“陛下圣明!”
文武大臣无法反对,因为他们连变什么都不清楚。
只能等待李隆基颁布新法的那一日,再去决定。
心中最难受的,当属李林甫了。
这样的大事,李隆基竟然没向他说,他还是首席宰相吗?
难道失去诸葛亮剑的那一刻,威严已经不在他身上了吗?
第262章 中秋夜宴
直到辰时时刻,此次朝会才结束。
李隆基离开兴庆殿,杨钊第一时间凑到李面前:“天水王,李林甫奸诈,下官不得不那样说啊!”
杨钊害怕李因刚才的事情抛弃他。
“没有确凿证据,我怎么会怪你呢,我们一起努力,杨度支大有可为。”
李有料到这样的结果。
此事件正好让杨钊与李林甫的关系势同水火。
以后杨钊想跳到李林甫那里都难了。
“当新法实施,下官必全力支持天水王!”
杨钊一脸坚定地向李说道。
出殿后,李林甫看到杨钊在李面前卑躬屈膝,暗骂小人。
这几年他算是见识到人的各种卑鄙无耻,他远远不及。
从今往后,他不会再轻易相信任何一人。
“敢问天水王,天下兴盛,有什么图变的?您不怕过犹不及吗?”
此时,吏部员外郎裴遵庆在兴庆殿外向李一拱手,然后询问。
“难道比开皇年间、贞观年间富庶,就能被称为兴盛了吗?百姓也还远未到衣食无忧的地步。变法是为富国富民,这难道不是我们官吏该做的事情吗?”
李向裴遵庆反问道。
朝廷的小官中,李对裴遵庆印象较为深刻。因为裴遵庆是后世著名的宰相。
“不是这样的!变法是一种对抗,势必会造成动荡,那时候百姓将更为苦难。”裴遵庆坚持这么认为。
变法是以新革旧。豪强大族不会任由李摆布。
“如果你想著家族如何兼并土地,如何保住权势地位。就不要和我说话,因为我们不会走在同一条道上。”
李缓缓说道。他不想浪费口水,早已决定的事情,不容更改。
“下官痛恶豪强之事,也不会行不义之举。只是好的政令,要徐徐图之,才可以拯救万民。天水王纳黄河源头为中国,应该清楚黄河能润泽万物,也能咆哮大怒。”
裴遵庆向李回答道。
他虽无法与李这样的大人物相比较,但他一心为国。
因为李的性格强势,所颁布的法令一定非常激进。
李敢在朝堂上公然戏弄首席宰相李林甫。
在法令的推行上,他已经预见腥风血雨。
“萧规曹随的事情,也只是汉代才会出现。一代宰相有一代的使命。法令想施展数代,如同天方夜谭。我们这一辈的人,就应该我们去解决,快刀斩乱麻,等策令颁布,你们好好看看是对是错。”
李不与裴遵庆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