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32节

  “今年的马更雄健了。”

  宴会上的王公大臣一个个收敛心神,不再攀谈,专心观看舞马表演。

  梨园弟子将所有道具都准备好后,退至两旁,拿起各自的乐器。

  上百匹马像是听话的孩子一样,站在宴会的中央一动不动。

  “咚咚咚……”

  《倾杯乐》的曲调响起,所有马匹整齐划一地抬起左前蹄。

  下一个节拍响起以后,它们又放下左前蹄,抬起右前蹄。

  双蹄随着音乐不断变幻,没有一丝一毫的杂乱。

  “咴咴……”

  在鼓弦加速后,所有舞马齐声一叫,竟然将双蹄同时高高抬起。

  连身上的流苏和铃铛,都响声整齐。

  它们马蹄放下,与乐器的节奏一样,不断地在地上踏蹄。

  马蹄踏在石砌的地砖上,也是天生的音符。

  领头的舞马好像是一匹神马一样,它从众马中跃出,昂首鼓尾,舞姿翩翩。

  当乐器的节拍到达高潮的时候,领头舞马跳到旁边准备好的三层床板上。

  一匹马儿旋转如飞。

  流苏华丽点缀,身上铃铛清脆,包括李在内文武百官皆叹为观止。

  领头的舞马从床板上跳下来以后,一个梨园弟子上前,端着一个盛满美酒的酒壶。

  领头舞马非常灵性地衔壶,向李隆基方向走去。

  在到达李隆基所坐的台下后,领头舞马前蹄跪地,以此为李隆基贺寿,献寿无疆。

  李隆基经历过多次舞马,他从座位上起身,走到舞马前,接过酒壶。

  “啪啪啪……”

  当李隆基接起酒壶的那一刻。文武百官、皇子公主、贵妇人、外国使节等皆起身鼓掌。

  高力士接过舞马递来的酒壶,为李隆基满上一杯。

  “祝圣人万寿无疆!”

  花萼相辉楼下,群臣举杯,齐声祝贺。

  君臣同饮一杯。

  宴会的气氛,到达顶点。

  与兴庆宫一墙之隔的道路上,行人川流不息,他们只是听到声音,就能想象到兴庆宫中的轻歌曼舞。

  “裸鲤果然是人间珍味……”

  此时,鱼脍由御厨制好后呈上。

  李隆基夹了一块,味道鲜美滑嫩,赞不绝口。

  “玉环你尝一尝……”

  李隆基边点头,还对杨玉环说道。

  一片鱼肉被放入玉碗之中,杨玉环知道这是李从黄河源头的带回的鲤鱼,掌碗品尝。

  “是很鲜美!”

  杨玉环也夸赞道。

  李隆基见杨玉环满意,他的眼角笑容更甚。

  李隆基还让李、安禄山、杨氏姐妹品尝。

  其他的鱼脍分给宰相和老臣。

  李不喜欢吃鱼脍,但他只能昧着良心说好。

  皇帝和臣子一起饮酒作乐,举行游戏。

  宴会一直持续到下午才罢休。

  宴会结束后,李隆基赠送四品以上官员精美的扬州铜镜,意思是为官要清正廉明,要明镜高悬。

  大臣们拜礼,谨遵李隆基的吩咐。

  大多数臣子,将四处搜罗的奇珍异宝放在兴庆宫,只换来一面铜镜……

  (本章完)

第258章 争斗来临,杨钊的效忠

  千秋节后,还有两天的休假时间。

  最近流传长安关于男女十八岁结婚的策令,在长安引起轩然大波。

  即便有做解释,但依然有褒有贬。

  自古以来,就没有十八岁以上结婚例子。

  虽《周礼》上规定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但实际上没有这么搞的。

  历朝历代,统治者为增加人口,往往年龄至未嫁娶,有严格的措施。

  在春秋诸国,有罪其父母的严酷法令。

  汉代女子十五岁未嫁人,罚五倍的税。

  晋代比较狠,女子十七未嫁,官府直接找一个大龄光棍强行婚娶。

  以后的南北朝为恢复人口,也是不择手段。

  有大臣劝李考虑策令,但李怼他们“用乱世衡量盛世”。

  有臣子觉得这样会让青壮在以后的几年内大幅度缩减,不利于国家。

  这李当然知道,他只能在颁布法令的时候,鼓励已嫁妇者多生育。

  有此家庭,常平仓会免去利率。

  一项大的改革,都会有阵痛。

  许多人只会看重自己的私利,他们不考虑将来,只看现在自己利益受损。

  任何时代都会一样。

  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一旦有推行的决心,就要雷厉风行。瞻前顾后,只会顾此失彼。

  看到李的决心后,许多大臣摇头离去。

  只是一开始,李就与大多数文武大臣形同陌路。

  李在家中,除了大臣拜访他以外,还有许多即将参加科举的文人士子,争先向他献诗歌,以及各种文赋作品。

  此举在这个时代被称为“行卷”。

  文人士子通过向达官贵人献出自己以往的得意作品,打响名气,为科举铺设一条通畅的道路。

  每当科举的时候,士人往往会在酒馆茶肆聚集,吟诗作赋,结识同伴。

  这也是打响名气的一种方式。

  因为大唐的科举,非但不糊名,主考官还依靠考生平日里的名气和声誉,来作为阅卷评分的主要参考。

  也就是说,考生平时所作诗文的流传度与知名度,以及声誉的好坏,决定了是否能够被主考官录取。

  这里面水很深,操作空间很大。

  有的时候,单论成绩,本就该中进士,但就是因为名气小,或者没有达官贵人的推崇,所以与进士无缘。

  若与礼部侍郎私下有一定关系,在不糊名的制度下,想不考中进士都难。

  比如天宝二年的科举,就出现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

  天宝二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每日在政事堂,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他把选事悉委于侍郎宋遥与苗晋卿。

  此时御史中丞张倚深受李隆基宠信,宋遥与苗晋卿想巴结攀附,试图通过张倚受李隆基的赏识。

  这一年科举应选者万计,入等者仅六十四人。

  而状元竟然是张倚之子张,群议沸腾。

  因为文武百官都知道张是什么货色,甚至比那个时候的李还不如,是南曲青楼常客。

  很明显,是苗晋卿、宋遥为巴结张倚,把他儿子给弄了个状元。

  前蓟县令苏孝韫将此事告安禄山。安禄山找到机会入内言于玄宗,李隆基悉召数十位进士面试,张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交了白卷。

  李隆基当场气炸毛了。把张倚赶出长安当太守,苗晋卿、宋遥也一并贬出去为官。

  长安人现在称那次考试为“曳白”。

  因为“行卷”由来已久。

  将卷纸上的名字糊住,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

  会受到公卿、士族的强烈反对。

  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每年大部分进士,都是由公卿造势,或者士族出身。

  贫寒士族除非才华不得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否则在科举中劣势很大。

  但李觉得,把试卷上糊名很有必要。

  他在等待一机会!

  一个让天下文人士子,心灰意冷的机会。

  这样他糊名的时候,不仅会有平民寒门支撑,还有一部分士人支持。

  他不打算插手今年的科举,是希望李林甫把那件事情搞出来,震惊天下的文人士子。

  对于向他行卷的士人,李只是对他们勉励几句,不做承诺。

  管他们出去如何吹嘘。

  “七郎,有大事发生。”

  又一日,李在房屋中看古籍的时候,身为京兆少尹的李琦跑进来向李说道。

  “三兄,是为何事?”

  李问李琦。

  李琦身为京兆少尹,长安许多消息他第一时间知晓。

首节上一节432/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