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对著镜子看了半天,他觉得女儿说得不错。
偃月堂中,也思考不到对付李的计策。
李总能避开过错,离间他身边的亲信。
以至于依靠他的官吏,人人自危。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朝堂需要大变,他需要等待,等待圣人猜忌李的时刻到来。
这一切的破局点,就是他和李一起先弄死太子。
“我能明白右相的意思,但右相是臣,太子和圣人一样是君,说话要注意点。我是忠臣,只会按照忠臣的行径去做。李牧、蒙恬的结局,也不过是将领的一种归宿罢了。如果有那一天,我不会后悔。如果右相再说这样的话,我必圣人面前弹劾右相!”
李松开李林甫的手,正色地说道,仿佛不想再与李林甫亲近一样。
“你……”
李林甫瞪大眼睛看著李,难道这小贼真要将“忠诚”贯穿到底?
连家人都不在乎了吗?
他虽弄权,却一直想为家族子女留一个富贵。
不过李林甫一直觉得李比他还奸诈!
“等七郎娶妻生子后,就知道一切没这么简单!我言尽于此。化干戈为玉帛,是我的意愿,七郎接不接受,也就这样了!”
李林甫最终还是将怒气忍下来。经过上一次的打击后,他更有忍耐力。
所以这一次遭受更大的打击,他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他知道自己失败在哪里,能镇定心境。
在丢下这句话后,李林甫走出兴庆门。
李看著李林甫的背影,没有回复。
他好奇年底机会到来时,李林甫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再次对太子动手。
李觉得他会。
但失去三司,又有裴宽的掣肘下,李林甫一定不能再牵连三百家。
而太子经过王忠嗣案后,会比历史上更胆小谨慎。
李不仅仅与李林甫有仇怨,在观点上,也与李林甫大相迳庭。
李林甫认为地方上许多媚上欺下的官吏,都是一些小问题,给予地方上利益,大唐才更稳固。
从古至今,都是大族统治百姓。
而李认为,大唐现在的一切,都如空中阁楼。
一条蛀虫不关键,但满是蛀虫,迟早将根基腐蚀,楼台倒塌。
安史之乱,只是加速盛唐的崩溃。没有安禄山造反,盛唐也会一去不复返,直至灭亡。
两人一个坐车,一个乘马,同回平康坊。
一前一后,同一条路,却也形同陌路。
“父亲,七郎又升官了……”
李兄弟几个一回到宋国公府,李琅就迫不及待地向李适之说道。
他们几个兄长因弟弟为荣。
起初,李适之罢相,他们失去宰相儿子的身份。
可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圣人升官,宋国公府,较之以往更加尊贵。
七郎手握近三十万大军,深受圣人宠信,将来拜相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七郎还有什么可以升任的?”
李适之的脑子一时没有转过弯。
“圣人将河东、朔方的兵权,黄河转运大使、河朔押蕃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使都交给七郎。”
李琅抢著说道。
“还可以这样吗?”
李适之震惊不已。以前当过节度使的李适之,知道此举意味著什么。
只要李想,就有让天下动乱的能力。
同时,李适之产生忧心。
在仪门聊了一会后,他让儿子们各忙各的,将李单独叫到前厅。
“七郎,这么多兵马,能一直掌握吗?王将军曾是圣人干儿子,但结局却是令人寒心。在之前,圣人对王将军无比信任。”
在前厅坐下后,让奴婢离开,李适之郑重地询问李。
在家养老以后,李适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朝廷局势,比身在相位的时候更有真知灼见。
“父亲放心,孩儿的目的是拜相。掌握四镇兵权时我有分寸,圣人不会猜忌我。”
李让李适之放宽心。
历史上的安禄山照样掌控二十万大军六七年,直至造反。
只要能给李隆基哄开心,都不是问题。
而且李也有自己的计划。
他当然不能主动造反。
否则苦心经营的名声就臭了,还会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最起码在士族大臣和百姓看来,李隆基为他恩宠有加。
李隆基现在又没有什么大过失。
所以李要等待机会到来。
“等七郎这次与吐蕃大战获得胜利,名声将更上一层楼。为父觉得七郎有入相之势。”
李适之认真地说道。
得到这个消息,他认为李已经具备军功入相的资格。
不过拜相全靠李隆基,除非李隆基询问大臣,否则谁也不能干预李隆基的意志。
就看李隆基最终的意愿,敢不敢行历史性的壮举。
“孩儿一定会努力的!”
李重重地点头。
他的时间不多,最好能在两年内成为宰相,进行布局。
“关于太子之事,七郎未来如何应对……”
此话李适之一向欲言又止。
但李适之是一个性情豪爽的人,终于忍不住问出来。
等太子荣登九五后,必然会找机会算计李,最好的结局,也是罢免官职。
“父亲以后不必问这样的话。孩儿会完美处理与太子的关系。就像我一步步走到现在一样完美。”
李庄重肃穆地向李适之说道。
他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但造反之事,绝不会向任何人吐露。
连父亲都觉得他是忠臣的时候,才能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
“陆象先说得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为父想太多了。”
李适之摇了摇头。
以后他不会再过问关于太子的事情,他相信七郎。
不一会儿,宦官林招隐入宋国公府,为李送上诸葛亮剑。
除此之外,还送给李骊山下一座豪宅,两片果园。
李谢恩!
河东、朔方的帅印,需要过段时间,才能交给李。
王忠嗣出狱后,就拿到诏书,李隆基催促王忠嗣速速到永嘉郡上任。
以后由长史入京述职,若无诏,王忠嗣不得回京。
李以向王忠嗣请教朔方、河东军务要是为由,请王忠嗣到兴庆宫,与其交接。
李隆基应允,让李在交泰殿与王忠嗣交接军务。
交泰殿在兴庆殿后面,是兴庆宫中的便殿之一。
第二日下朝后,李与王忠嗣一起坐在交泰殿的偏殿之中,为防止李隆基起疑心,李特意拉高力士作陪。
一连三个时辰,李都在与王忠嗣聊朔方、河东的军事,包括哪一军将领的性格,哪一军副将是谁,幕府成员。李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
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
由于朔方三年来无战事,李的老部下王思礼还是丰安军使,阿史那扶汶为丰安军副使,另一名副使是一名叫郭合苍的人,以前也是李的衙将。
连与李有间隙的浑释之都离开皋兰州,在朔方为将。
还有朔方、河东的防务,王忠嗣没有丝毫保留。
和王忠嗣曾经料想的一样,李得到了他的兵马,只是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
王忠嗣想著李最少十年后才会有上将之势,短短三年多,李就已盖过他的功绩。
他也挺佩服李的。
对吐蕃的引诱,对回纥的突袭,又收复九曲。
每一战迅速又漂亮,战损比他自愧不如。
交兵马交给李,他很放心,他相信李会善待士卒。
从李突袭青海,拯救老弱妇孺来看,李有将之仁心。
王忠嗣并不觉得李是好战之人,一百多年来吐蕃对大唐威胁太大,必须惩戒。
“王太守如何看待河陇即将到来的大战?”
在河朔军务交接完毕后,李当著高力士的面,问王忠嗣河陇战事。
李会善待王忠嗣麾下的僚属,不解其幕府。
王忠嗣属于被贬,不可能提携手下。
李也没有那么多人手,接替王忠嗣的幕府。
河朔那些幕府成员一定惶恐,李全部接手,河朔佐吏一定会感激李。
“李将军对石堡城的策略,属于上上之策。韦孝宽当年在平定关东的时候,面对坚固小城,主动放弃攻坚,寻求主力决战。决战胜后,坚固小城不攻自破。待李将军此次旗开得胜,石堡城将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