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62节

  裴宽和李林甫到勤政务本楼后,看到被支起那金甲和狼头大纛,以及旁边正围绕著这两件物品的李隆基。

  “两位宰相,猜猜这是什么?”

  裴宽和李林甫到来后,李隆基和他们打个哑迷。

  狼头大纛,顶端还有狼尾。

  金甲,镶嵌著黄金的铠甲,极高的身份才能穿戴。

  作为当过范阳节度使的裴宽,一眼就看出这两件东西,遂拱手说道:“启禀圣人,此为回纥出征主帅的狼头大纛和回纥可汗、或者王子的帅铠。”

  “啪!”

  “左相所言极是。”

  李隆基抚掌大赞。

  说完,李隆基将战报交给两位宰相,让他们观看。

  这场景李林甫太熟悉了,李一定把回纥打得很惨,连狼头大纛和金甲都被送到长安。

  果然,战报上先是一如既往地夸赞皇恩浩荡,圣人英明,受皇命而讨伐云云,把李隆基捧到天上。

  然后才开始介绍士兵们长途奔袭,风餐露宿的辛苦,特别是在风沙之中连行数日,环境恶劣之极。

  所以才有“披荆斩棘”的大胜。

  战果十分夸张,回纥来不及准备,就已经被唐军攻入营垒中。

  其中,李早早布置伏兵,利用轻骑,将回纥引往伏兵之地。

  一个叫“陌刀军”的兵种,在伏击中大放异彩。

  只是数十人伤亡,就挡住数千骑兵的冲突。

  “当张兴刀者,人马俱碎,将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推进。这个张兴,一定要拜为将军。”

  李隆基将贺表的一段话念出来,顿时觉得张兴此陌刀将异常勇猛。

  决定像王难得、南霁云一样,封一个南衙禁军的将军,用以标榜身份。

  “恭喜圣人喜得良将。”

  李林甫立刻恭喜道,虽然他知道张兴是李的手下。但无法挽回的局势,索性拍李隆基一个马屁。

  还有,刘单这个竖子,早晚要整死他。张兴已经“人马俱碎”,够夸张了。

  但把李描绘的,简直跟神一样。

  “阵成,帅披马甲择亲卫入阵,及午至黄昏,三军尽披靡,独斩千人。”

  “帅见大将阿勒卜出阵,跃马持槊,一击夺命,贼众溃,大呼驰入,铁甲尽摧。”

  诸如此类的描述,将个人武勇决定胜负,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何况,回纥还是被突袭、包围、再包围的情况下。

  回纥五万骑南下,只有不到两千骑逃走。

  在军事战斗上,这就是算全军覆没。

  斩俘与死亡比例,更是小到十几比一。

  李林甫虽然恨李,但不得不佩服李是当代第一名将,勇武史书难寻。

  “据说回纥领军者为骨力裴罗的继承人磨延啜,他为了逃跑,用金蝉脱壳,冒充小兵。没有抓住他,已经不重要了,只是金甲和狼头大纛,就与其一个份量。”

  李隆基认为获得金甲和回纥的狼头大纛,足以比上生擒磨延啜的军功。

  “圣人英明。回纥在西域有影响力,如此轻松战败回纥,大唐在西域的威名更甚,等李将军大破吐蕃,西域诸国必纷纷遣使来唐。”

  裴宽也拱手说道。他是力挺李的。

  曾作为主帅,裴宽敬佩李的作战方式。

  每次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极大的胜利。

  哪能用一句勇猛,将其全部概括。

  “我准备授七郎为柱国,两位意下如何?”

  李隆基问李林甫和裴宽。

  其实李的军功早就可以封上柱国了,但李隆基想到李还要与吐蕃大战,上柱国之事再缓缓。

  “回圣人,李将军是国家的支柱和栋梁,当有此封。”

  裴宽立刻回道。

  “圣人英明,臣也赞同!”

  势不可挡,李林甫只能默认。

  李隆基非常满意,他已派人送诏书向骨力裴罗质问,等待骨力裴罗的答复。

  他又将李林甫和裴宽拉到大唐的版图前,他指著地图说道:“七郎说过,中国当尽拥有黄河,这一天是不是快要到了?”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从文明诞生以来,哺育著世世代代华夏子女。

  自古以来,黄河的上游从未被华夏拥有。

  当李隆基治下的华夏,能尽有黄河,这将是开天辟地的功绩。

  “有李将军在,别说黄河,长江的上游,也会被圣人掌握。”

  裴宽趁机向李隆基吹捧道,实际上他也是胡说。

  “朕甚期待!”

  李隆基没有好高骛远,只是摸著地图上黄河源头的那片区域。

  那里曾经是一个叫苏毗的国家,现已臣服吐蕃。

  ……

  翌日早朝后,授李为柱国的诏书快马加鞭送往湟水。

  同时,李隆基赏赐李三百金,金器二十件,玉器二十件,绢三千匹。

  对临洮军和赤水军也继续厚赏,赏资从京兆府库出。

  如封张兴为千牛卫将军,封辛云京为右领军卫将军,封李朱师为右武卫将军。

  封安重璋、荔非元礼、车神塞为禁军中郎将。

  让荔非守瑜领了禁军的郎将。

  当李率领兵马回到湟水时,李隆基的诏书七百里加急送至。

  这些消息传过来,是为在与吐蕃大战前振奋军心。

  如果南霁云、张兴、辛云京等领禁军将军的人若再立功勋,说不定会封爵。

  哪怕是个虚封的男爵,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虽然没有僚属的封赏,但李在战后会将高适、刘单、岑参、杨绾、刘晏等人的品级奏升几级,兼更高的职事官。

  届时李隆基必然会同意。

  有这样的履历,哪怕以后他们不当僚属,也可以下放为一郡太守。

  到湟水城后,李吩咐临洮军、赤水军、河西诸胡军,修整五日,补充睡眠。

  五日后,也就是十月下旬,对吐蕃的战斗正式开始。

  “刘判官,士兵的纩衣准备的如何?”

  回到军中,李第一时间召集僚属。

  “所有将士皆备有纩衣,可抵御风雪的行军帐篷,也已备齐全。”

  刘晏向李回答道。

  “刘判官,十几万大军的粮食能支撑多久?”

  李又问刘晏。

  “启禀李帅,属下又令金城、陇西、武威等郡运送五万石粟米至积石军城、绥和守捉、鄯州城,可以支撑两军至明年春天三月,盐也足够。圣人派使者在河陇收购羊和美酒,现军中有羊五万头,美酒三十万斤。”

  刘晏一次性向李禀明。

  “出征前夕,取十万斤美酒畅饮。剩下美酒平均分配给士兵御寒。羊除了出征时宰杀炖煮,其余平分给诸军将士。”

  青海的冬天太冷,李考虑到这种情况,决定让士兵的水壶当酒壶,打仗前喝几口暖暖身子。

  李考虑过嗜酒者会将酒喝完,但毕竟每人的酒有限,喝醉倒是不至于。这个时代的酒也就比后世的啤酒高一点。

  不过李还是让高适传令士兵,禁止在下雪之前,把酒喝完。

  当然了,真要遇到酒鬼偷偷摸摸把酒喝完,李也没办法。

  在边疆作战,士兵们往往自己携带酒水。

  将军不会因为士卒携带酒水去责备。

  对将士们来说,饮酒不但能增添平常乏味生活的乐趣,亦能使他们胆略勇壮,英勇杀敌,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良药”。

  狂野与英勇,都会在饮酒的一瞬间释放。

  “军中禁酒”,在这个时代,这种环境下,并不适用。

  那些喝酒误事的,往往是怀抱著美人的将领,而非战斗前线的士兵。

  “遵命!”

  刘晏、高适等僚属领命。

  这个消息传到军中,全军一定会振奋……

第175章 斩赞普者封异姓王,十面埋伏

  与僚属确认辎重、后勤,李将心放下。

  这些是胜战的基础。

  当全军士兵得知每人都可获得一斤以上的美酒后,一个个激动的手舞足蹈。

  从未有一个将领,会如此赏赐普通士卒。

  李定下的军规虽然严厉,豪放的士卒,觉得勇士当履行这样的军规。

  但李的奖赏又极为大方,每次战斗后,都能向朝廷申请大把大把的钱财、绢帛。

  节度使府库也会出绢钱赏赐立功的士卒。

  士卒们听说李在长安惩治“奸臣王”的故事。

  王对军人家庭的行径,让士卒们恨之入骨,将其贬走大快人心。

  哪怕一名新入伍的小士卒,也以成为李的麾下为荣。

首节上一节262/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