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113节

  李并不觉得乐安令蒋鸿的乞求可怜。

  身为一县之令,孙六的死亡怎么可能与他无关?

  “下官是奉命行事,乐安尉是乐安望族钱氏的族人,他打死孙六,下官来不及制止?”

  蒋鸿向李坦言道。

  他所奉之命,明显是临海太守黄望衡。

  “什么望族?那是豪强吧!”

  李不屑地说道:“豪强怎么能当上县尉呢?”

  “由前任刺史推荐而来。”

  蒋鸿回道。

  在改州为郡前,台州刺史就与与豪强勾结。

  唐代虽然开科取士,但当官的途径,科举只是一小部分。

  其他有相当一部分为门荫入仕,位至卿相。

  还有士族子弟通过环谒权贵,被权贵举荐为官。

  另外就是乐安县这种,如汉代“举孝廉”一样,选品德、才干皆全的地方人才,充任正式官吏。

  这种情况下,豪强很容易操作。先让自家子弟在县衙任流外官,也就是九品以外的不入流官职,如县中诸曹。

  资历上来后,郡中通过考核,上报“优异”,举“德才”,再提拔为丞、尉,就顺理成章。

  甚至豪强子弟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位列更高的位置。

  但真正的士族,看不起豪强。认为这些只是稳定县、乡的中下流,使豪强子弟很难入朝为官。

  “既然悔过,那就告诉我孙六说了什么,惨遭你们的毒手!如果你能向我坦白一切,我会考虑对你从轻处理。”

  李见蒋鸿没有神态的样子,试试能否从他口中弄出有用的信息。

  “钱庸认为是孙六将官府收百姓五贯钱、以及郡兵不抵抗海贼之事告知将军,还大骂官府勾结海贼,于是被钱庸怒而打死。”

  蒋鸿不敢再隐瞒。

  “官府为什么纵容海贼八年之久?”

  李向蒋鸿道。

  “他们要更多的田地……”

  蒋鸿犹豫良久,拳头松了又紧,最终将原委向李吐露。

  和李推断的一样,豪强兼并土地,和官府一起,纵容海贼驱赶百姓。

  不仅仅是临海郡,余姚郡与临海相比,不遑多让;余杭郡虽没被海贼寇掠,但也有这种现象。

  “你知道哪些豪强,哪些官吏参与其中吗?”李问出这最关键的问题。

  “下官只知道临海郡的官吏、豪强……”

  事已至此,蒋鸿不再有丝毫保留,只希望圣人的使者到来后,他能保住一命。

  “将名单写下来,你可以回去了。”

  李最后向蒋鸿吩咐。

  “敢问乐安尉何如?”

  蒋鸿不是想救钱庸,而是需要向上面有交代。

  “乐安尉行刺本将。”

  李丢下这句话。

  ……

  临海郡的诸豪强,现已乱得团团转。

  因为千牛卫驻扎在明溪镇数日不走。

  海贼吴令光已被覆灭,禁军却驻扎在临海郡,这是何意?

  关键是钱氏有族人被李抓住,没有人能见到。

  诸豪强让黄望衡去将钱庸要回来,但黄望衡此时焦头烂额,他知道李不可能听从他的话,甚至可能不见他。

  自身难保的黄望衡心中虽恨李,但更恨这些将他拉下水的豪强。

  他晋安黄氏虽是小族,但为士流。如今很可能身败名裂。

  如果诏书到来,他几无活著的希望,所以他怎么可能再听从豪强的话?

  黄望衡有想过带著全家逃走,但天下虽大,他能逃到哪里?

  携家带口,很快就会被州郡拦住!

  ……

  李一直在明溪乡等诏书到来。

  这一日,贺群来拜访李。

  他是贺知章的孙子,陪同贺知章回乡。

  “九郎,贺监身体如何啊?”

  李请贺群入军营后,向他询问。

  贺群在他那一辈,排行第九,李亲切称呼。

  历史上贺知章在这一年去世,具体几月份,李也忘了。

  他海想著回途的时候,路过余杭最后见一面贺知章。

  作为盛唐最老资格的诗人,对唐诗的兴盛,贺知章功不可没。

  一花引来万花开。

  绝句、律诗,也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诗人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

  而且诗的格调、风骨,都需要前辈们对后辈健康引导。否则像南朝那样,大多满足上层人士的声色之娱,艳丽浮夸。

  历史上贺知章的诗歌大多流失,流传到后世的诗只有二十来首,事实上李知道贺知章的文集记载上千首作品,李有机会拜读。

  类似的情况还有王维,他的作品也非常丰富,不是后世流传的四百首。

  再比如杜甫,看似有一千多首诗流传后世,但他四十岁以前的诗,寥寥无几。

  作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二十多岁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三十来岁写的“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都是千古佳作。怎么可能青年时就留下这几首诗?李林甫

  李白更别说了,他写多少诗,估计自己醉后都忘了。

  “阿翁老了,身体不如壮年。”

  贺群伤心地说道,自回到永兴(今杭州萧山)后,他祖父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舟车劳顿,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李向贺群安慰。

  “阿翁抱病之躯,写下两首诗。老友在长安无人欣赏,在得知将军平定海贼后,让我问候一下。好在将军没离开临海!”

  贺群起初去临海城,在得知李在乐安县驻扎后,马不停蹄地赶来。

  他说著,取出一张纸,希望李能对这两首诗有评价,让他告知祖父。

  李心里已经知晓是哪两首诗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

  其一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更是妇孺皆知。

  其二“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也是不朽绝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二首朴实无华,情景宛然,如同天籁,当千古流传!”

  李再次品读一遍,能感同身受,触动心灵,因此对此二首做出评价。

  贺群将李的评价书于纸上。能得到李这样的评价,阿翁一定高兴。

  既然贺群大老远来拜会,李不能就在军营招待,那些太显得失礼。

  翌日,李带著亲卫,还有数百千牛卫甲士在数里外跟随,他与贺群游临海郡,期间还有一些吴地文人士子,被邀请加入。

  他们去过繁华地带临海城,以及周边景观,看过李心中江南水乡。

  富庶之地,烟雨江南,确实别有一番韵味。

  士子们荣幸能得到李的邀请,纷纷向李献诗。

  李也搬出一首诗。名《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广阔、深邃、迷离之感,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又富有气魄的江南春色画卷,惊艳众文人士子。

  没有人不佩服李的才华。

  贺群将这首名篇抄下,带给贺知章观读。

  后世杜牧写这首诗为借古讽今。李也有寓意,但对应环境、时局,就不再是讽刺朝廷。

  因为今后李的诗,多有寓意,当李离开后,世人猜测此诗寓意,有人说暗指豪强,有人说讽刺地方官,有人说借古讽今,还有人说这纯粹是看江南春日明媚,即兴之作。

  两日后,李送走贺群。

  ……

  三月中旬,长安。

  李的奏书送至兴庆宫中,高力士见是李加急所传,立刻呈给李隆基。

  李隆基在沉香亭前看到奏书,勃然大怒,他将金杯扔在龙池中,宫女宦官皆战栗。

  怒气稍减,李隆基立刻召两位宰相,到勤政务本楼中。

  李适之已经收到李的信件,他知道该如何去做!

  “我以为吴令光能在海上兴风作浪八年,有过人的才能,没想到此贼是一个无勇无才者,显得诸郡县官吏如同酒囊饭袋,这不是荒唐吗?”

  李隆基见到李林甫和李适之后,拍著玉案斥道。

  “圣人息怒!”

  李林甫和李适之低头礼道。

  同时,李林甫知道圣人提起海贼,一定是李这小子搞出什么动静。

  “看看吧!这是七郎呈上的万字奏书……”

  李隆基示意两位宰相观看奏书上的内容。

  李适之和李林甫拿起奏书,摊开一起观看。

  用好一会,才将奏书看完。

  李适之心中思量,怪不得七郎要加特权。

首节上一节113/777下一节尾节目录